-
负载小鼠脂肪干细胞的甲壳素/透明质酸/胶原水凝胶的制备及其对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制备负载小鼠脂肪干细胞的甲壳素/透明质酸/胶原水凝胶并探讨其对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该研究为实验研究。通过酸水解碱的方法提取甲壳素纳米纤维,将提取物与透明质酸和胶原混合制备甲壳素/透明质酸/胶原水凝胶(以下简称水凝胶),另制备负载小鼠脂肪干细胞的水凝胶。将30只雄性12周龄豚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水凝胶组(每组10只),分别在豚鼠背部两侧涂抹乙醇、4-氨基苯甲酸乙酯、前述制备的不含细胞的水凝胶进行诱导接触和激发接触,于激发接触后24、48 h观察皮肤水肿和红斑形成情况。将小鼠脂肪干细胞分为行常规培养的正常对照组和用前述制备的不含细胞的水凝胶培养的水凝胶组,培养3 d,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D(PDGF-D)、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转化生长因子β 1(TGF-β 1)的蛋白表达(样本数均为3)。取8只雄性8周龄SD大鼠,在其背部两侧各制备1个圆形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分别作为空白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和水凝胶组(涂抹前述制备的负载脂肪干细胞的水凝胶)。伤后0(即刻)、2、4、8、10 d,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并计算伤后2、4、8、10 d的创面愈合率。取伤后10 d创面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新生组织形成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α(IL-1α)、IL-6、IL-4和IL-10的浓度,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CD16、CD206阳性细胞表达并计算阳性细胞百分比。动物实验样本数均为8。 结果:激发接触后24 h,3组豚鼠皮肤均无水肿形成,仅阳性对照组7只豚鼠皮肤出现轻微红斑。激发接触后48 h,阳性对照组8只豚鼠皮肤出现红斑,4只豚鼠皮肤出现水肿;其余2组豚鼠皮肤无明显红斑或水肿。培养3 d,水凝胶组脂肪干细胞中PDGF-D、IGF-Ⅰ和TGF-β 1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t值分别为12.91、11.83、7.92, P<0.05)。伤后0~10 d,2组创面面积均逐渐缩小,水凝胶组创面于伤后10 d基本愈合。伤后4、8、10 d,水凝胶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38±4)%、(54±5)%、(69±6)%,分别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的(21±6)%、(29±7)%、(31±7)%( t值分别为3.82、3.97、4.05, P值均<0.05)。伤后10 d,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水凝胶组创面表皮更加完整,毛囊、血管和其他皮肤附件增多。伤后10 d,水凝胶组创面组织中IL-1α、IL-6浓度均较空白对照组明显降低( t值分别为8.21、7.99, P<0.05),IL-4、IL-10浓度均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升高( t值分别为6.57、9.03, P<0.05);水凝胶组创面组织中CD16阳性细胞百分比较空白对照组明显降低( t=8.02, P<0.05),CD206阳性细胞百分比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升高( t=7.21, P<0.05)。 结论:负载小鼠脂肪干细胞的水凝胶无致敏性,能促进脂肪干细胞中生长因子分泌,促进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组织中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减轻炎症反应,从而促进创面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导电材料神经导管桥接大鼠坐骨神经缺损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周围神经再生是世界难题。理想的组织工程神经支架材料需具备良好的降解性、组织相容性及一定的导电性能 [1,2,3]。文献报道显示,甲壳素、壳聚糖相对较为理想,但两者皆不具备导电性。为赋予支架材料导电性,规避甲壳素溶解性差等问题,发挥低脱乙酰度壳聚糖降解性能好的特点 [3],本研究制备了纳米聚吡咯/不同乙酰度壳聚糖复合材料神经导管,桥接大鼠坐骨神经缺损,观察各导管修复神经缺损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碳纳米管的三维多孔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碳纳米管地三维多孔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制备方法及具体临床效果。方法:首先制备CNTs/PLA/CHI碳纳米管(CNTs)/聚乳酸(PLA)/甲壳素(CHI)三维多孔支架材料,然后对材料亲水性表征及动物实验效果进行观察。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1)甲壳素纤维的亲水性理想,可将复合材料的亲水性显著改善。对于本研究所使用的几种材料,唯有聚乳酸(PLA)/碳纤维(CF)复合材料亲水性最佳。与未含碳纳米管的对照组比较,加入少量的碳纳米管地low组的亲水性要显著降低,然而随着复合材料中所加入的碳纳米管(CNTs)逐渐增多,材料亲水性也稍增强。但是材料亲水性与是否交联无显著关系。当CNTs添加至PLA/CF复合材料中,会使得复合材料亲水性显著下降。当CNTs水平逐渐增大时,复合材料的亲水性能则出现一定的增强。(2)经X线片检查,各组术后骨缺损移植地人工骨材料均未发生移位以及断裂现象。在第4周时,实验组桡骨缺损区域能够发现存在非常明显的骨生成影像,呈现云雾状,且均匀分布于骨缺损区域,骨密度水平非常低,存在大量孔隙;第8周时,经X线检查,显示植入体已与缺损断端骨性愈合,骨缺损部位的骨密度水平显著增大,新骨阴影非常显著,有成骨出现,但皮质骨连续性较差;第12周时,实验组CNTs中剂量组以及高剂量组均显示,植入体已与骨缺损部位断端骨性愈合,皮质骨连续性比较理想,髓腔畅通性较好。4种不同含量的CNTs复合材料组中,随着CNTs含量逐渐增多,骨缺损愈合程度逐渐加大。(3)随着CNTs含量的逐渐增加,骨密度水平显著增大,低含量组、中等含量组与高含量组骨密度均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低含量:4周: P<0.01;中等含量:4周: P<0.01,8周: P<0.01,12周: P<0.01;高含量:4周: P<0.01,8周: P<0.01,12周: P<0.01),同组各时间节点骨密度水平两两均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含量:4周比8周: P<0.01,4周比12周: P<0.01,8周比12周: P<0.01;中等含量:4周比8周: P<0.01,4周比12周: P<0.01,8周比12周: P<0.01;高含量:4周比8周: P<0.01,4周比12周: P<0.01,8周比12周: P<0.01)。 结论:碳纳米管可有效促进新骨生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甲基丙烯酸酐化明胶-甲壳素纳米晶须生物墨水的特性和3D打印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由甲基丙烯酸酐化明胶(GelMA)和甲壳素纳米晶须(ChiNC)组成的混合生物墨水的物理特征、生物相容性,以及3D打印效果。方法:2021年5月至2022年12月,于100 mg/ml GelMA生物墨水中添加ChiNC,制备成ChiNC浓度分别为5、10、20 mg/ml的混合生物墨水,分别命名为GC5、GC10、GC20组,与未添加ChiNC的GelMA生物墨水(GC0组)共同实验。采用扫描电镜观察4组生物墨水光固化后形成的水凝胶的横截面,计算孔隙率。称量各组水凝胶溶胀前后质量,计算平衡溶胀比。将4组生物墨水加入48孔板中,光固化成水凝胶,表面种植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于培养基中培养至第1、3、7天分别行CCK-8实验检测吸光度 A值,比较4组水凝胶中细胞的增殖速度。4组生物墨水中添加HUVECs,打印网格状支架,于培养基中培养至第1、7天分别行Live-Dead染色,观察细胞存活率。采用打印挤出成丝实验,观察各组生物墨水挤出时的连续成丝性,比较各组的打印效果。采用最佳配比的混合生物墨水3D打印模拟膀胱壁黏膜层、黏膜下层和肌层解剖结构的组织工程膀胱补片,观察打印结构的稳定性和保真度,验证混合生物墨水打印多层复杂结构的可行性。 结果: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GC0、GC5、GC10、GC20组水凝胶的孔隙率分别为(51.43±6.23)%、(51.85±6.47)%、(50.55±4.59)%和(42.49±2.20)%,GC0组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9994、 P=0.9948、 P=0.1200)。GC0组平衡溶胀比为9.37±0.49,低于GC5组(8.81±0.41, P=0.0457)、GC10组(7.95±0.19, P<0.01)、GC20组(7.71±0.14, 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CK-8检测结果显示,GC0、GC5、GC10、GC20组培养第1天的吸光度 A值分别为0.357±0.007、0.350±0.012、0.360±0.009、0.345±0.018,GC10组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9332、 P=0.5464、 P=0.4937);培养第3天的吸光度 A值分别为0.634±0.010、0.704±0.009、0.755±0.012、0.653±0.015,GC10组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P=0.0033、 P=0.0002);培养第7天的吸光度 A值分别为0.846±0.026、0.930±0.043、1.001±0.031、0.841±0.024,GC10组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2、 P=0.1390、 P=0.0010)。GC0、GC5、GC10、GC20组培养第1天的HUVECs细胞存活率分别为(90.13±1.63)%、(90.6±2.45)%、(92.58±2.15)%、(91.40±3.17)%,GC0组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9869、 P=0.3093、 P=0.8008);培养第7天的细胞存活率分别为(89.97±3.10)%、(92.18±2.21)%、(92.05±2.25)%、(90.12±1.97)%,GC0组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3965、 P=0.4511、 P=0.9995)。打印挤出成丝测试结果显示,GC0组在24℃~25℃时挤出连续且能成丝,GC10组在24℃~27℃时挤出连续且能成丝。使用GC10组打印组织工程膀胱补片,结果显示打印的补片稳定,无坍塌,保真度高。 结论:在GelMA中添加ChiNC能促进细胞黏附、增殖,扩大GelMA生物墨水的打印窗口。在GelMA中添加10 mg/ml ChiNC制备的混合生物墨水的生物相容性良好,能打印模拟天然膀胱壁解剖结构的组织工程膀胱补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联合纳米甲壳素促进皮肤表面麻醉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探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联合纳米甲壳素促进面部皮肤表面麻醉的效果。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昆明市呈贡区人民医院皮肤医学美容科将面部皮肤滚针治疗患者120例,男31例,女89例,年龄19~45岁,平均32岁。分为3个组,对照组用利多卡因乳膏麻醉,观察组用利多卡因乳膏联合纳米甲壳素麻醉,空白组用纳米甲壳素外敷。观察3个组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麻醉有效率45例(100%)高于对照组41例(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空白组无麻醉效果。仅对照组4例出现不良反应,其余两组无不良反应。复方利多卡因联合纳米甲壳素麻醉效果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甲壳素纳米纤维溶液作为内镜黏膜下注射液可行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探讨甲壳素纳米纤维(ChitinNFs)溶液作为内镜黏膜下注射液的可行性.方法 在离体猪胃黏膜下分别注射0.1%、0.2%的ChitinNFs溶液及生理盐水,分别记为0.1%ChitinNFs组、0.2%ChitinNFs组、对照组.应用格尺在黏膜外测量各组注射后不同时间点黏膜隆起高度.应用超声小探头收集注射后各个时间点黏膜下影像.收集注射 60 min后黏膜标本进行HE染色.结果 黏膜外测量及超声影像黏膜下检测发现,0.1%ChitinNFs组、0.2%ChitinNFs组黏膜下注射后各时间点隆起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发现,0.1%ChitinNFs组、0.2%ChitinNFs组黏膜层和固有肌层明显分离,可见注射液垫.结论 ChitinNFs溶液作为内镜黏膜下注射液具有明确的可行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纳米聚吡咯/甲壳素复合膜的制备及其生物相容性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制备纳米聚吡咯(polypyrrole,PPy)/甲壳素复合膜并观察其生物相容性.方法 采用微乳液聚合法合成纳米PPy,与壳聚糖共混并成膜后,进行乙酰化改性得到纳米PPy/甲壳素复合膜(A组),制备壳聚糖膜(B组)及经乙酰化改性得到的甲壳素膜(C组)作为对照组,使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观察等方法对纳米PPy、各组膜进行鉴定并测定其导电性.将3组膜与雪旺细胞体外共培养,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活细胞染色、细胞计数、免疫荧光染色等方法观察膜的体外生物相容性,使用溶菌酶溶液评价膜的体外降解情况.结果纳米PPy合成后,经红外光谱观察,显示在1 543.4 cm-1和1 458.4 cm-1处出现PPy c=c的特征振动吸收峰;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纳米PPy的粒子聚合体直径为100~ 200 nm.3组膜制备后,红外光谱观察显示,A、C组膜出现乙酰化改性后的1 562 cm-1左右的酰胺Ⅱ谱带特征峰,显示A、C组膜成功乙酰化成甲壳素.导电性检测显示A组膜的电导率为(1.259 2±0.005 7)×10-3 S/cm;B、C组膜均未检测出电导率.扫描电镜观察到A组膜表面有均匀分布的纳米PPy聚合颗粒,对照组光滑平整,显示纳米PPy与壳聚糖共混并改性后成功得到导电纳米PPy/甲壳素复合膜.将雪旺细胞与3组膜共培养,经二乙酸荧光素活细胞染色、可溶性蛋白-100免疫荧光染色及倒置显微镜观察发现,培养的雪旺细胞存活,功能状态良好;共培养2、4d后,细胞计数显示A组膜上细胞增殖数量显著多于B、C组(P<0.05),显示A组膜表现出比对照组更强的支持细胞黏附增殖的能力.膜的体外降解观察发现各时间点A、C组膜体外降解率均显著高于B组(P<0.05),表明同等条件下乙酰化改性处理的膜降解性能优于壳聚糖膜.结论 纳米PPy与壳聚糖可成功共混并顺利乙酰化改性,所得纳米PPy/甲壳素复合膜导电可降解,具有较好的体外生物相容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碳纳米管/壳聚糖复合材料在医学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近年来,随着材料学的发展,一些纳米材料因其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质,在各领域的应用中体现出巨大优势。其中,碳纳米管(CNT)是碳的同素异形体,为较常见的碳基纳米材料之一,具有良好的理化及生物学性能,因而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壳聚糖(CHI)是甲壳素脱乙酰基后的天然生物聚合物,无毒,含有大量的羟基、氨基官能团,在水中很难溶解,但可在酸性溶液中溶解并且能够改善CNT在水溶液中的分散性和生物相容性。因此,许多学者尝试将CNT和CHI结合,制成CNT/CHI复合物,其灵敏度高、稳定性好、制作简单且成本低,是一种新型的生物复合材料,可用于生物医学领域。本文就CNT/CHI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抗菌活性、免疫活性、组织愈合等生物医学方面性能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壳聚糖在生物医学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壳聚糖是一种来自海洋天然生物的聚合物,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抗菌、止血和调控细胞功能等特性,使其在生物医学和临床实践方面有着广泛应用.随着生物医用材料制备技术的快速发展,具有特殊结构(如:微纳米粒子、微纳米纤维、水凝胶、海绵等)的壳聚糖在生物医学领域得到了进一步应用.本文综述了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伤口敷料和手术可吸收性缝合线、烧伤治疗/人工植皮、组织工程、给药、眼科和口腔医学方面的最新应用,并提出了该类材料未来发展前景与高值化发展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口腔抗菌领域中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背景:口腔中微生物种类繁多,形成一个复杂的微环境,菌群失调会引发一系列口腔疾病.目前,抗菌药物的使用主要是口服或局部使用,但由于抗生素的迅速分解与释放,病原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抗药性不断增强,常导致临床疗效不佳.近年来研究发现,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同时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壳聚糖及其衍生物以不同的形式在抗菌领域的研究较为广泛.目的:针对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主要抗菌机制及其以不同形式在口腔抗菌领域的应用作一综述.方法:应用计算机在PubMed、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涉及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口腔抗菌领域中的相关研究,中英文检索词分别为"Chitosan,chitosan derivative,Antibacterial activity,Antibacterial Mechanism,Oral"和"壳聚糖、壳聚糖衍生物、抗菌活性、抗菌机制、口腔",检索时限为各数据建库至2022年4月.结果 与结论:①壳聚糖又称脱乙酰甲壳素,是甲壳素脱乙酰基后的初级衍生物,是目前发现的惟一的阳离子碱性多糖.壳聚糖及其衍生物作为纳米抗菌剂在口腔抗菌领域得到广泛研究.②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目前最公认的抗菌机制是静电作用,即壳聚糖分子中所带的正电荷和微生物细胞膜所带的负电荷相互作用,改变了细胞的通透性,从而达到抗菌目的.③壳聚糖抗菌性能与多种因素相关,如生物来源及壳聚糖的内在因素(包括脱乙酰度及浓度、分子质量及聚合度等),不同来源的壳聚糖和不固定的特定环境因素(如温度和pH值等)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壳聚糖的抗菌能力.④壳聚糖及其衍生物一方面可以作为抗菌药物的载体来促进口腔溃疡的愈合;另一方面也能形成聚合物复合支架作为更为绿色的口腔抗菌制剂,以纳米抗菌填料的形式增强口腔材料的抗菌性能;除此之外,其还能够作为纳米复合薄膜和涂层抑制口腔常见菌种生物被膜的产生.⑤另外,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抗菌应用仍处于实验阶段,其抗菌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因此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未来的生物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