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仿多巴化合物在牙本质-树脂粘接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多巴是贻贝足丝蛋白的主要成分,其可通过形成双氢键、π-π/π-阳离子键以及螯合金属促进贻贝在固体物质表面产生较牢固的黏附。因此,将仿多巴化合物应用于牙本质-树脂粘接领域有广阔的前景。本文综述贻贝足丝蛋白的黏附机制以及仿多巴化合物在牙本质-树脂粘接领域的应用,以期为牙本质-树脂粘接的优化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羟基磷灰石脱敏剂对通用型粘接剂粘接性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含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的脱敏剂对不同粘接模式下通用型粘接剂粘接性能的影响,为脱敏处理后粘接剂的使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因阻生而拔除的第三磨牙60颗(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提供)。将4颗牙制备为1 mm厚牙本质片,1%柠檬酸处理建立牙本质敏感模型,分为对照组(无任何处理)、脱敏牙膏A和B组(分别用含HA的脱敏牙膏Biorepair和Dontodent Sensitive处理)、脱敏糊剂组(HA糊剂处理)(每组2片),扫描电镜观察各组牙本质表面形貌。剩余牙暴露冠中部牙本质并建立牙本质敏感模型,分入上述4组进行相应处理。每组再分为2个亚组,使用中强酸型通用型粘接剂(G-Premio Bond)分别在酸蚀-冲洗模式或自酸蚀模式下进行粘接,堆塑树脂,制备树脂-牙本质片状试件(每亚组4个)、微拉伸试件(每亚组20个)和片状试件(每亚组6个),分别进行粘接界面微观结构和纳米渗漏情况扫描电镜观察、微拉伸强度(粘接强度)测试及断裂模式记录、粘接界面水渗透情况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扫描电镜显示,脱敏牙膏和脱敏糊剂处理均可部分或完全封闭多数牙本质小管。对于酸蚀-冲洗模式,脱敏牙膏A、B组和脱敏糊剂组粘接强度[分别为(40.98±4.60)、(40.89±4.64)和(41.48±3.65)MPa]均显著大于对照组[(38.58±4.28)MPa]( F=3.89, P<0.05);对于自酸蚀模式,4组粘接强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F=0.48, P>0.05);各组自酸蚀粘接模式粘接强度均显著大于同组酸蚀-冲洗粘接模式( P<0.05)。4组总体断裂模式主要为混合破坏和界面破坏。扫描电镜观察显示,酸蚀-冲洗模式下粘接界面银染颗粒沿混合层底部呈斑点状分布,自酸蚀模式几乎不存在银染颗粒沉积。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显示酸蚀-冲洗模式混合层内存在连续线状渗透,自酸蚀模式混合层内呈不连续线状渗透。 结论:含HA的脱敏剂处理对中强酸型通用型粘接剂的粘接性能无不利影响,搭配自酸蚀粘接模式可获得良好的粘接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窝沟封闭术防龋效果比较及影响因素探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自酸蚀粘结剂与传统磷酸窝沟封闭术的防龋效果及影响因素,为改善窝沟封闭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舟山市2018年11-12 月开展窝沟封闭的2所小学的二年级学生465例为研究对象,整群随机分为观察组256例、对照组209例。两组均开展爱牙健康教育,观察组用自酸蚀粘结剂封闭法,对照组用传统磷酸封闭法。比较两组干预前后正确护牙行为评分,术后12个月,检查第一恒磨牙的封闭剂保留情况和全部第一恒磨牙的患龋情况,观察不同暴露因子如自酸蚀粘结剂、操作医师年资、学生年龄、性别和二孩家庭等对窝沟封闭的效果影响。结果:干预前,观察组、对照组正确护牙行为评分分别为(10.13±2.55)分、(11.45±1.99)分;干预后,观察组、对照组正确护牙行为评分分别为(11.25±2.46)分、(11.30±2.41)分,观察组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064, P<0.01);干预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封闭剂保留率为91.83%,高于对照组的90.9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中级职称医生操作的窝沟封闭封闭剂保留率为94.32%,初级职称医生操作的窝沟封闭封闭剂保留率为88.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4.837, P <0.01)。其他因素如性别、年龄、是否二孩家庭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窝沟封闭操作医生的熟练程度是窝沟封闭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健康教育可能也是窝沟封闭的影响因素。自酸蚀粘结剂的窝沟封闭有其明显的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3MP90粘结系统与精氨酸牙膏治疗牙本质过敏症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评价3M P90粘结系统与精氨酸牙膏对比治疗牙本质过敏症的疗效.方法:将120例牙本质过敏症患者随机分为3M P90组、精氨酸组和对照组各40例,3M P90组患者3M P90粘结系统进行脱敏治疗,精氨酸组采用8% 精氨酸抗敏牙膏,对照组采用0.9% 氯化钠溶液涂擦敏感牙面作为安慰剂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月、2月、3月的治疗效果和压力阈值、可视疼痛评分(VAS)以及Schiff冷空气敏感指数等牙本质过敏指标.结果:3MP90组和精氨酸组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3M P90组治疗后2、3月总有效率分别为90.0%、85.0%,分别高于精氨酸组的70.0%、6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M P90组治疗后2月、3月压力阈值高于精氨酸组(P<0.05),治疗后3月的VAS评分、Schiff指数均分别低于精氨酸组(P<0.05),两组治疗后1月的VAS评分、Schiff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3M P90和精氨酸对牙本质过敏症均有治疗效果,但与精氨酸抗敏牙膏相比,3M P90粘结系统的临床效果更为显著,长期疗效更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3种自酸蚀粘结剂在不同剩余牙本质厚度的粘结强度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比较3种自酸蚀粘结剂在不同剩余牙本质厚度的粘结强度.方法:选取新鲜拔除的第一前磨牙24个,磨除冠部釉质,显露浅层牙本质后,随机分3组(n=8),分别使用 OptiBond Versa(OV)、Clearfil SE Bond(SE)、G Bond(GB)粘结剂,然后用P60复合树脂修复堆塑,作截面积约为1.0 mm×1.0 mm的柱形试件.测量样本粘结界面与髓室顶部之间距离即为剩余牙本质厚度(RDT)(≤2 mm 为深层牙本质,≥3 mm 为浅层牙本质),进行微拉伸试验测试粘结强度并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试件断裂面.结果:OV、SE、GB在浅层牙本质的粘接强度(MPa)分别为44.96 ± 2.05,29.40 ± 1.77和16.38 ± 1.34(P<0.05);在深层分别为32.60 ± 1.58,22.79 ± 1.19和11.98 ± 0.91(P<0.05).3种自酸蚀粘结剂在浅层牙本质的粘结强度均高于深层(P<0.05),在浅层和深层牙本质的粘结强度比较均为OV最高,SE次之,GB最低(P<0.05);3组样本的断裂多发生在粘结界面.结论:OV对牙本质的粘结强度最高,SE次之,GB最低;3种自酸蚀粘结剂在浅层牙本质的粘结强度均高于深层牙本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DMAE?CB和NACP改性牙本质粘结剂的粘结性能和抗菌性能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初步评价添加甲基丙烯酰氧乙基-正十六烷基-二甲基氯化铵(DMAE?CB)和无定形纳米磷酸钙(NACP)的粘结剂粘结性能和抗菌性能.方法 将DMAE?CB和NACP按照不同比例添加到商品化牙本质粘接剂中.按比例的不同将实验分成8组,商品化粘结剂作为对照组,用万能材料试验机进行牙本质剪切强度测试,然后进行接触性抑菌实验,研究不同分组粘结剂固化后,对变形链球菌的抗菌活性.结果 对照组剪切强度为(17.96± 3.45)MPa,实验组结果分别为A:(19.25± 2.80)MPa,B:(18.70±2.42)MPa,C:(18.47±2.73)MPa,D:(18.22±2.50)MPa,E:(17.29±4.54)MPa,F:(18.40±2.98)MPa,G:(18.13±4.39)MPa,实验组和对照组剪切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3>0.05).接触性抑菌试验的对照组无明显抗菌作用,实验组抗菌单体添加量为1%时具有明显的抗菌作用(P<0.05),当添加量为3%时,抗菌活性进一步增强,但是添加量为4%时,抗菌活性并未明显增加.结论 添加了DMAE?CB和NACP 的粘结剂固化后,不影响粘结强度,且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硅烷偶联剂对复合树脂间粘接强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硅烷偶联剂对复合树脂间粘接强度的影响,为临床提高复合树脂间粘接强度提供依据.方法 用混合填料型复合树脂(Filtek P60)制作树脂块;选自酸蚀粘接剂(Clearfil SE Bond,CSE)和通用型粘接剂(Single Bond Universal,SBU)作为复合树脂间粘接剂;并使用硅烷偶联剂(RelyX Ceramic Primer).根据树脂块表面是否使用硅烷预处理及粘接剂类型分为4组:CSE组,CSE粘接;硅烷+CSE组,硅烷偶联剂预处理+CSE粘接;SBU组,SBU粘接;硅烷+SBU组,硅烷偶联剂预处理+SBU粘接.各组分别充填复合树脂,光固化.切割粘接树脂块得到20个1 mm×1 mm×14 mm的试样,通过微拉伸测试仪检测微拉伸强度,三维形貌测量激光显微镜下观察断面形貌.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微拉伸强度,用卡方检验比较各组断裂类型比例.结果硅烷+SBU组微拉伸强度[(69.6±3.3) MPa]显著大于其他3组(P<0.05);硅烷+CSE组微拉伸强度[(63.9±3.7) MPa]显著大于CSE组[(55.7±4.2)MPa]和SBU组[(55.4±4.0)MPa] (P<0.05);SBU组与CSE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均有粘接断裂、内聚断裂和混合断裂类型,硅烷+CSE组和硅烷+SBU组粘接断裂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分别显著小于CSE组和SBU组(P<0.05).结论硅烷偶联剂预处理可提高复合树脂的粘接强度;通用型粘接剂中的硅烷偶联剂并不能提高复合树脂间粘接强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YAG激光预处理牙本质对全瓷修复体粘结性能及其与牙面间微渗漏的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铒∶钇铝柘榴石(Er∶ YAG)激光预处理牙本质对全瓷修复体粘结性能及其与牙面间微渗漏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本院口腔科因牙周病或阻生拔除的35颗新鲜、完好、无龋人第三磨牙,去除牙齿表面色素、牙石及软垢后,流水下应用低速切割机垂直将牙冠中部切成厚度为1.5 mm牙本质片,同时制备90片6 mm×6 mm×2 mm内部无缺陷Vita MarkⅡ瓷片.将30片制备好的全瓷片随机分为A、B、C、D、E5组,每组6片,A组采用9.6%氢氟酸酸蚀处理40 s,B、C、D组分别采用300 mJ、400 mJ、500 mJ Er∶ YAG激光预处理,E组为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各组瓷片形态.将60片牙本质片及60片瓷片粘结后,随机分为空白组、酸蚀剂组、Er∶YAG激光组(500 mJ),采用剪切强度测试检测各组牙本质与全瓷粘结性能,采用微渗漏实验,检测牙齿与全瓷嵌体之间的密合性.结果 扫描电镜结果显示,A组瓷片表面有多数大小不等微孔样结构,有较大凹坑形成,B、C、D组瓷片呈现不同程度粗糙面,其中D组瓷片出现规则凹坑状结构,B、C组凹陷呈散在分布,E组瓷片呈晶体样结构,规则分布.酸蚀剂组、Er∶YAG激光组抗剪切强度[分别为(10.06 ±2.31) MPa、(12.25 ±3.04) MPa]明显高于空白组[(2.31±0.62) M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酸蚀剂组与Er∶ YAG激光组抗剪切强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酸蚀剂组、Er∶ YAG激光组染料渗入深度[分别为(440.21±124.16) μm、(443.29±140.47) μm]明显低于空白组[(862.37±119.81)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酸蚀剂组与Er∶YAG激光组染料渗入深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r∶ YAG激光预处理牙本质可增加全瓷修复体粘结性能,增加牙本质与全瓷修复体之间密合性,降低微渗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两种脱矿液在粘接前表面处理牙本质时的脱矿动力学曲线比较及其对胶原酶解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比较37%磷酸和17% EDTA对人牙本质的脱矿效率,并评价不同脱矿时间对人牙本质中I型胶原基质降解速率的影响.方法 制取等量人牙本质粉,分别以37%磷酸(Pi)与17%EDTA脱矿处理0 s(对照组)、10 s、15 s、30 s、60 s、120 s、72 h后离心荡洗.检测计算两种脱矿液的脱矿效率及胶原溶脱率并绘制动力学曲线.1g/L I型胶原酶溶液300 μL酶解样本沉淀,于l、7d用羟脯胺酸(HYP)试剂盒测定并绘制胶原降解变化趋势图.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脱矿总量与胶原溶脱、酶解ld胶原降解量、酶解7d胶原降解量及增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磷酸组15 s即脱矿显著,胶原溶脱30 s明显增高(P<0.05),胶原降解量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降解增量15 s开始降低(P<0.05),脱矿量与胶原溶脱量及降解增量呈显著相关(r =0.864,r=-0.713,P<0.05).EDTA组30 s明显脱矿,胶原溶脱较少,且120s内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胶原降解量30 s达峰值,随后各时间点胶原降解量明显降低(P<0.05),降解增量60s开始降低(P<0.05),脱矿量与胶原溶脱量呈显著相关(r =0.894,P<0.05).结论 磷酸脱矿效率迅速、高效,胶原溶脱率较高,稳定性较好;EDTA脱矿效率缓慢、持续,胶原溶脱率较低,稳定性尚可.临床进行牙本质粘结前表面处理牙本质时,以37%磷酸酸蚀10~15 s或17% EDTA表面处理60 ~ 90 s为较合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次氯酸钠预处理对牙本质粘结强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次氯酸钠(NaOCl)溶液预处理对不同粘结剂与牙本质粘结强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新鲜拔除的完整、无龋人第三磨牙20颗,制备牙本质粘结面,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4组,每组5颗,给予不同处理.G1组:单独使用Prime&BondNT;G2组:10% NaOCl预处理后使用Prime&BondNT;G3组:单独使用Adper Prompt;G4组:10% NaOCl预处理后使用Adper Prompt.分别在其上堆砌树脂,蒸馏水中37C恒温保存24h后,每颗牙齿垂直于粘结面制备出0.81mm2的试件,进行牙本质微拉伸强度的检测和断裂类型的观察.结果 各组微拉伸粘结强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2组较G1组微拉伸粘结强度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4组较G3组微拉伸粘结强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断裂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G1组、G2组、G3组断裂类型以混合破坏为主,而G4组以界面破环为主.结论 NaOCl预处理可提高Prime&BondNT与牙本质的粘结强度,但对其长期性能的评价及临床应用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