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HGBL)传统上被用作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的统称,这种B细胞淋巴瘤在形态学上表现出高级别特征,包括多个有丝分裂象、星空图案、较高的Ki-67等。但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淋巴瘤分类重新定义的HGBL包括伴有myc、bcl-2和(或)bcl-6重排的HGBL,也称为双重打击淋巴瘤(DHL)或三重打击淋巴瘤(THL)和不伴myc、bcl-2、bcl-6重排的HGBL,也称为HGBL,非特指型(HGBL-NOS)。HBGL具有高度侵袭性、疾病进展快、预后差、对常规化疗方案反应差等特点。准确地识别HGBL很重要,因为它可能会改变临床治疗方案。但经济有效的诊断方法及合理的治疗方案尚未达成一致的共识。文章对HGBL的生物学特征、诊断评估和最新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钛经皮骨科植入物表面改性策略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钛经皮骨科植入物在临床应用广泛,但其稳定性和长期生存受皮肤软组织和植入物界面的生物密封性能影响,如经皮界面整合受损容易导致感染和植入物松动等一系列并发症。钛经皮骨科植入物的表面改性已被体内外证明对优化经皮密封有效。本文就近年来以钛及合金为材料的经皮植入物表面改性策略进行探讨,包括工程改性和涂层改性等,旨在更多地了解表面改性对骨科植入物和经皮软组织界面整合的影响,为改性图案优化经皮密封的临床转化提供理论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软光刻的高分子生物材料表面图案化及改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6/1
生物材料表面的微形貌通过模仿细胞外基质,对细胞的行为具有调控作用.本文基于聚二甲基硅氧烷软光刻技术,分析热塑性和非热塑性材料的理化和生物特性,阐述如何分别采用熔融浇铸和溶液浇注的方法进行单一或复合表面图案化制备,探讨如何通过图案特性对组织工程细胞生物学行为产生影响.此外借鉴热塑性材料改性方法(表面化学修饰、表面微纳米级形貌修饰、表面生物涂层修饰)探讨如何在热塑性图案化结构的基础上赋予材料新的生物功能,为高分子生物材料表面的图案化和改性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PNEC和GABA在肺神经内分泌肿瘤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 探讨肺神经内分泌细胞(PNEC)和γ-氨基丁酸(GABA)在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T)患者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2018年10月-2022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部胸外科收治的29例PNET患者的病理标本,采用HE染色观察形态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突触素(Syn)、嗜铬粒蛋白A(CgA)、CD56、Ki-67、CD86和CD163的表达水平,双抗体免疫荧光共染检测不同类型PNET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谷氨酸脱羧酶(GAD)65/67的表达情况,并分析GAD65/67阳性PNEC与巨噬细胞极化的相关性.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4种类型的PNET组织均具有神经内分泌特征——玫瑰花样结构和器官嵌套或栅栏状图案,但各有差异;有丝分裂细胞占比由低到高为典型类癌(TC)、不典型类癌(AC)、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LCNEC)、小细胞肺癌(SCL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类癌(TC和AC)的Syn、CgA阳性表达率及Syn、CgA、CD56阳性程度均明显高于LCNEC和SCLC(P<0.05).4类PNET的Ki-67指数分别为:TC<5%,AC 5%~20%,LCNEC和SCLC均>75%.类癌的PNEC数量明显高于LCNEC、SCLC和瘤旁组织(P<0.05);LCNEC和SCLC的PNEC数量与瘤旁组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95%的PNEC共表达GAD65/67;类癌GAD65/67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于LCNEC、SCLC和瘤旁组织(P<0.05);LCNEC和SCLC的GAD65/67阳性细胞数与瘤旁组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还显示,瘤旁组织中CD86阳性 M1巨噬细胞明显多于CD163阳性 M2巨噬细胞(P<0.05);而在AC、LCNEC和SCLC中,M2巨噬细胞均明显多于M1巨噬细胞(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PNET中GAD65/67阳性PNEC细胞数与肿瘤间质中CD163阳性M2巨噬细胞数呈负相关(r=-0.6336,P=0.0174).结论 PNEC是肺组织中GABA的主要来源,在肺中发挥免疫调节作用,可能参与PNET的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矩形水凝胶微凹槽的空间约束调控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形态和排列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本研究拟构建微米级矩形水凝胶凹槽,探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在三维空间约束条件下的形态和排列规律.方法 使用四臂-聚乙二醇-丙烯酸酯水凝胶制备宽度为60 μm、100 μm、140 μm的矩形微凹槽,检测其尺寸和纤连蛋白(fibronectin,FN)黏附情况;在FN包被的微凹槽中接种HUVECs,培养48 h后检测细胞的形态和取向,利用鬼笔环肽标记细胞骨架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水凝胶微凹槽中HUVECs细胞骨架取向,以无微图案平面为对照.结果 构建的水凝胶微凹槽形态均一、结构完整,边缘清晰,宽度误差<3.5%,不同宽度水凝胶微凹槽的深度差异较小,FN黏附均匀,为细胞提供了微图案化的生长界面.对照组中细胞排列杂乱,取向随机,细胞取向角为(46.9±1.8)°,而水凝胶微凹槽中细胞取向角显著减小(P<0.001),但随着水凝胶微凹槽宽度增加而增大,60 μm、100 μm、140 μm水凝胶微凹槽中细胞取向角分别为(16.4±2.8)°、(24.5±3.2)°、(30.3±3.5)°;与对照组相比较(35.7%),不同宽度水凝胶微凹槽中取向角<30°的细胞数量增多(P<0.001),但随着水凝胶微凹槽宽度增加,取向角<30°的细胞数量逐渐减少(79.9%、62.3%、54.7%),而取向角60°~90°的细胞数量逐渐增加(P<0.001).微凹槽中细胞胞体变小、变圆,细胞沿微凹槽方向排列,细胞骨架排列发生相应改变,对照组中细胞骨架纤维丝排列方向随机,取向角为(45.5±3.7)°,各取向角内骨架纤维数量分布均匀,但60 μm、100 μm、140 μm的水凝胶微凹槽中的细胞骨架蛋白纤维取向角显著降低,分别为(14.4±3.1)°、(24.7±3.5)°、(31.9±3.3)°,不同宽度水凝胶微凹槽中取向角<30°的骨架纤维数量明显增加(P<0.001),但随着水凝胶微凹槽宽度增加,取向角<30°的骨架纤维数量逐渐减少,而取向角60°~90°的骨架纤维数量逐渐增加(P<0.001).结论 水凝胶微凹槽可调控HUVECs形态与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可模拟血管内皮细胞的在体微环境,为研究血管内皮细胞的独特生理功能提供了更符合生理条件的实验模型,但三维空间约束影响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和组装的分子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干细胞修复感觉神经损伤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2/3
感觉神经属于周围神经系统的传入神经部分.它们的作用是接受机体内外刺激,传入中枢,形成感觉或反射.外伤、肿瘤侵犯、手术损伤等原因,均可导致感觉神经受损.感觉神经损伤可能会使患者的某些感觉器官功能减退或丧失,如视神经、听神经等重要感觉神经在受损后会给患者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目前临床上修复感觉神经的方法主要是自体神经移植,但其应用受到各种因素限制,神经功能的恢复效果也常常有限.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可以分化成施万细胞,继而分泌神经营养因子促进轴突生长和髓鞘再生,施万细胞定向增殖形成宾格尔带,引导神经再生.干细胞也可以分化为神经元,构筑神经缺损的修复材料,是神经修复的理想选择.目前,以干细胞为基础,结合若干关键性的生物技术,例如利用生物聚合或人工合成的表面微图案化的神经导管实现神经缺损的桥接、利用微球实现细胞外基质蛋白和神经营养因子控制性释放等,形成的组织工程学技术正被广泛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该文就干细胞在几种主要的感觉神经如视神经、嗅神经、蜗神经及坐骨神经的感觉神经纤维等损伤修复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期望为干细胞的神经修复提供新的视角,拓宽干细胞在神经修复中的临床前研究,为后续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DNA折纸技术在干细胞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DNA折纸技术是近年来新提出的一种DNA自组装方法,可设计特定的DNA序列,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来构建出更为复杂的纳米结构与纳米图案.近期发现通过DNA折纸技术构建出的DNA四面体纳米结构(TDN)在干细胞领域有着巨大应用潜能.本文就TDN结构、生物学特性以及在干细胞领域的应用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AI在绘制植物非圆形内部结构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Adobe Illustrator(AI)可以用来绘制植物的内部结构图.由于植物叶、花药、子房的横切面不是圆形,在绘制它们的内部结构时,新建图案画笔就成为快速绘制的一个好工具.图案画笔的新建和使用可以使绘制非圆形结构的表皮和栅栏组织实现自动化,快速绘制出一大堆细胞,使绘制彩色植物内部结构图变得非常容易.以绘制百合子房的横切为例,主要介绍了如何新建图案画笔,并使用图案画笔进行描边,快速绘制子房的横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微图案技术及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随着微图案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其在细胞生物学、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等相关研究中也有着更加广泛的应用,为体外构建人工组织提供了新的动力.目的:总结并讨论微图案技术的分类、特点及其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方法:检索2001至2017年Web of Science数据库、PubMed数据库及中国知网与微图案技术及其在组织工程中应用相关的文献,英文检索词为"micro-pattern technique,tissue engineering",中文检索词为"微图案技术,组织工程".结果与结论:通过微图案技术可形成图案化的细胞排列,进而控制干细胞的形状,调控干细胞融合和分化等,以形成可用于组织替代物的人工组织工程产品,被广泛应用于骨组织工程、肌肉组织工程、血管组织工程及神经组织工程及肝脏组织工程研究中.然而,利用微图案技术构建人工组织的过程中,仍有许多细胞生物学机制和内在机制亟待进一步探索和阐明,例如:如何通过微图案技术构建人工肌肉组织,如何纯化许旺细胞,以及进一步促进微图案技术在血管组织工程和肝脏组织工程中的发展和创新等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鳜早期色素发育和色彩图案的形成
编辑人员丨2023/8/6
色彩图案作为最显著的外部形态特征之一,在动物生存与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解鳜(Siniperca chautsi)早期发育过程中这一形态特征变化,采用CCD-Adapter解剖镜对鳜早期(胚胎期至出膜40日龄)体表色素细胞种类与分布、主要图案(条、带、斑)的形成过程进行了观察,同时对不同部位皮肤进行组织切片观察.结果 显示,胚胎期,最早观察到黑色素细胞,位于卵黄囊和油球,出膜前,头部出现黄色素细胞;出膜后,黑色素细胞发育最为显著,红色素细胞出现在眼球后部和躯干前部;5日龄后,黄色素细胞发育增加,鱼体各部位均有分布,黑色素细胞继续发育,图案形成开始.鳜早期色彩图案形成过程:(1)躯干纵带:5日龄,背部出现少量黑色素,14日龄,背鳍基部黑色素与腹部黑色素相连;(2)头部过眼条带:10日龄,鳃盖后上方黑色素明显增多,12日龄,眼球后部经鳃盖后上缘至背部前端的条带形成,17日龄,上颌至眼球前部的条带形成;(3)头顶条带:6日龄,头顶正上方黑色斑点增多,18日龄,头部上方黑色斑块分别向前、后延伸,23日龄,头顶正上方黑色条带基本形成;(4)躯干斑块:8日龄,尾部底端出现一个较小的黑色斑块,15日龄,尾柄前部出现3个不规则黑色斑块,25日龄,躯干中后部5个近圆形黑色斑块形成.结果 表明,鳜胚胎期至出膜40日龄,体表出现黑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和红色素细胞,体色以黑色为主,主要条带或斑块在仔鱼5日龄后按不同方式逐渐形成,不同皮肤部位的色素层组成与分布方式不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