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伏立诺他羟丙基-β-环糊精滴眼液对小鼠碱烧伤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制备伏立诺他(SAHA)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SAHA-CD)滴眼液,观察其对小鼠碱烧伤角膜新生血管(CNV)的抑制作用。方法:使用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的方法制备SAHA质量分数分别为0.1%、0.2%和0.4%的SAHA-CD滴眼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滴眼液中SAHA含量。取SPF级昆明小鼠75只,建立右眼角膜碱烧伤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小鼠分为5个组,每组15只,其中0.1% SAHA-CD组、0.2%SAHA-CD组、0.4%SAHA-CD组和地塞米松组,造模后即刻分别给予相应药物点眼,模型对照组即刻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点眼,每日4次,每次5 μl,连续6 d。荧光素钠染色观察角膜上皮愈合情况并采用EyeStudio软件计算角膜上皮缺损面积。制作角膜铺片并采用ImageJ软件计算CNV的长度和面积。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角膜组织病理特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角膜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质量浓度。结果:制备的质量分数为0.1%、0.2%和0.4%的SAHA-CD滴眼液中SAHA含量分别为标示量的97.62%、98.33%和98.14%。造模后,各组模型眼角膜水肿、混浊。给药第6天,各组CNV长度和面积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7.655、8.802,均 P<0.01),其中0.2%SAHA-CD组、0.4%SAHA-CD组和地塞米松组CNV面积显著小于模型对照组,0.1%SAHA-CD组、0.2%SAHA-CD组和地塞米松组CNV长度显著小于模型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给药第3天和第6天,各组角膜中VEGF、bFGF和MMP-9蛋白相对表达量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第3天: F=6.345、7.149、18.650,均 P<0.01;第6天: F=6.749、5.105、5.023,均 P<0.01),其中0.2%SAHA-CD组角膜中VEGF、bFGF和MMP-9蛋白表达量均低于0.1%SAHA-CD组、0.4%SAHA-CD组和模型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SAHA-CD滴眼液可抑制小鼠碱烧伤后CNV的形成和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逆行置管联合200 μm激光光纤行URL与PCNL处理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比较逆行置管联合200 μm激光光纤行输尿管镜碎石术(URL)与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2年1月本院收治的180例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石位于骶髂关节上缘至第四腰椎(L4)椎体横突水平之间,结石长径1.0~2.0 cm。按不同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其中采用F6.0/7.5输尿管镜内置3F输尿管导管逆行置管联合200 μm激光光纤行URL治疗的患者81例(URL组),采用F18通道行PCNL治疗的患者99例(PCNL组)。分别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视野满意度、结石清除率、梗阻解除后肾盂压、围手术期脓毒血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术前及术后的血红蛋白、血肌酐水平和输尿管支架取除后3个月随访的术侧肾脏积水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52.14±15.67)min vs.(38.59±9.34)min, P=0.018]、住院时间[(8.65±2.21) d vs.(4.14±1.04)d, P=0.00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视野满意度、结石清除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672、0.232);同URL组相比,PCNL组的梗阻解除即刻肾盂内压力较高( P=0.043)、术后发生脓毒血症概率较高( P=0.004);PCNL组的住院总费用高于URL组( P=0.032);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血红蛋白( P=0.376、0.385)、血肌酐( P=0.486、0.347)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输尿管支架取除3个月后PCNL组的输尿管狭窄发生率高于URL组( P=0.013)。 结论:逆行置管联合200 μm激光光纤行URL与F18通道PCNL在治疗骶髂关节上缘至L4椎体横突水平、长径1.0~2.0 cm的输尿管结石上,均为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同F18通道PCNL相比,F6.0/7.5输尿管镜内置3F输尿管导管行URL具有手术时间短、经济适用、创伤小的特点,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技术在四肢软组织缺损修复术中对游离穿支皮瓣血液灌注监测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技术在四肢软组织缺损修复术中对游离穿支皮瓣血液灌注监测的有效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9年8月至2022年10月华北医疗健康集团邢台总医院收治的26例采用游离穿支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5例;年龄20~59岁[(39.5±4.1)岁]。创面大小为2.0 cm×5.0 cm~12.0 cm×16.0 cm。受伤至手术时间为5~30 d[(16.2±1.9)d]。术中采用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技术分别于游离穿支皮瓣完全切取但血管蒂未切断之前、游离穿支皮瓣与受区血管吻合通血并与周围组织缝合后即刻,评估皮瓣区血液灌注情况。对两次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技术显示皮瓣血液灌注程度进行一致性检验,判断皮瓣移植后吻合口是否通畅。术后14 d观察第2次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技术显示血液灌注充足患者的皮瓣成活状况,比较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技术显示皮瓣区血液灌注差的部分与该部分实际坏死发生状况有无差异,计算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技术评估皮瓣区血液灌注方面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阴性预测值及阳性预测值。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4~21 d[(17.4±3.5)d]。两次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技术显示皮瓣区血液灌注情况一致性程度均很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appa系数均为1.00, P<0.01)。所有患者皮瓣移植后吻合口通畅。术后14 d,第2次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技术皮瓣区全部显影为1级11例,显影最差部分为2级7例,3级5例,4级3例。对于皮瓣全部显影为1级及显影最差部分为2级的患者,皮瓣全部成活;对于皮瓣显影最差部分为3级和4级的患者,皮瓣血运差的区域全层或表浅部分皮瓣坏死者5例,皮瓣成活良好者3例。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技术评估皮瓣区血液灌注方面的灵敏度为100%(95% CI 0.46,1.00),特异度为85.71%(95% CI 0.63,0.96),准确率为88.46%(95% CI 0.76,1.00),阴性预测值为100%(95% CI 0.78,1.00),阳性预测值为62.50%(95% CI 0.26,0.90)。 结论: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技术实时显影效果好,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较高,是一种了解四肢软组织缺损修复术中皮瓣血运状况、预测皮瓣坏死情况的客观监测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长脉宽1064 nm Nd∶YAG激光重塑兔耳软骨分子作用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长脉宽1064 nm Nd∶YAG激光照射兔耳软骨后,导致兔耳软骨重塑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将33只兔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6组,分别用于以下实验:筛选激光能量(6只),观察激光照射术后即刻(6只)、1周(6只)、3周(6只)、6周(6只)兔耳软骨组织的变化,以及转录组测序和样本验证(3只)。采用自身对照研究,左耳为不做处理,为正常对照侧;右耳进行激光照射(照射侧)。(1)激光能量筛选:使用长脉宽1064 nm Nd∶YAG激光以不同能量密度(50、60、70、80、90、100 J/cm 2)照射6只兔耳右侧软骨后,取双侧厚度一致、相同规格、去除皮肤及软骨膜的软骨,进行组织学切片HE染色,观察软骨细胞的变化,确定最适宜塑形的激光能量密度(简称最适能量密度)。(2)兔耳软骨组织学观察:采用最适能量密度的激光照射24只兔右耳,分别于术后即刻及1、3、6周取材双侧软骨进行组织学观察(HE、Masson和天狼星红染色)。(3)转录组测序和样本验证:采用最适能量密度的激光照射3只兔右耳,照射后6 h内取下兔耳右侧软骨组织进行混合,设为激光照射组;取左耳相同部位、等体积的软骨组织,设为空白对照组,进行转录组RNA测序,并采用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 结果:(1)经50~100 J/cm 2不同能量密度的激光照射后,HE染色显示,激光能量密度为80 J/cm 2时能使软骨细胞有改变但未发生空泡变形及凝固性坏死,损伤程度适宜。(2)80 J/cm 2的激光照射后,组织学观察显示,术后即刻出现激光辐射带,辐射带上软骨细胞整体形态拉长,呈梭形细胞样改变,基质染色深,折光明显,Ⅱ型胶原相对增多,1周时辐射带变浅,细胞大小较前恢复;3周到6周时辐射带周围基质染色又逐渐加深,整体形态又拉长。(3)转录组RNA测序发现:激光照射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198个差异表达基因(70个基因上调、128个基因下调)。通过进一步筛选和研究,激光照射组中CREB3L2基因表达上调。qPCR结果显示,激光照射组中CREB3L2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蛋白质印迹法检测显示,CREB3L2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空白对照组,且具有时间依赖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长脉宽1064 nm Nd∶YAG激光照射兔耳软骨后,上调了CREB3L2基因的表达,引起软骨细胞重排及增殖,导致耳软骨形态和生物力学发生改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输尿管-回肠膀胱吻合口狭窄的分型及腔内处理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输尿管-回肠膀胱吻合口狭窄(UAS)的分型及腔内处理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同济医院收治的34例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UAS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5例,女9例。年龄(66.3±7.7)岁。发生UAS时间为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14.7±6.5)个月。单侧肾盂积水32例,双侧肾盂积水2例。2例在外院已行肾造瘘。3例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升高,其中2例伴发热,先行积水侧肾造瘘和抗感染治疗,待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正常,且停用抗生素24 h无发热后再手术。34例术前肾积水(2.7±0.6)cm。本组34例中,5例经术前留置的肾造瘘管注射亚甲蓝,29例用18G穿刺针于超声引导下穿刺肾盂注射亚甲蓝。用输尿管硬镜于回肠膀胱中观察,4例可见亚甲蓝,依亚甲蓝引导寻及狭窄处并置入超滑导丝,其中3例用5 mm输尿管扩张球囊导管扩张,1例用F14软镜鞘扩张,然后留置F6单J管。30例未见亚甲蓝,其中16例顺行经肾造瘘口用输尿管软镜寻及狭窄处,用30 W钬激光切开,然后9例行球囊扩张、7例行软镜鞘扩张后留置F6单J管。14例顺行方法无法寻及狭窄处,根据手术时间、患者情况等决定即刻或二期行双镜联合手术,经肾造瘘口用软镜沿超滑导丝进镜至狭窄处,经回肠膀胱用输尿管硬镜观察,借助超滑导丝抖动和内镜光点寻找狭窄处。10例寻及狭窄处,用30 W钬激光切开,8例行球囊扩张、2例行软镜鞘扩张后留置F6单J管。4例采用双镜联合方法仍无法准确寻及狭窄处(其中1例为双侧狭窄,1侧已解除),继续留置肾造瘘管。本研究成功解除狭窄的定义为输尿管可以置入F6单J管。结果:根据术中所见严重程度将UAS分成4型:Ⅰ型,狭窄处管腔较正常输尿管缩窄>50%,但亚甲蓝可以成股通过;Ⅱ型,针尖样狭窄,仅允许亚甲蓝细丝样通过;Ⅲ型,膜状闭锁,狭窄段长1~3 mm,亚甲蓝无法通过;Ⅳ型,长段狭窄。本组34例中,Ⅰ型4例,采用逆行方法疏通狭窄段;Ⅱ型16例,采用顺行方法疏通狭窄段;Ⅲ型10例,采用双镜联合方法疏通狭窄段;Ⅳ型4例(其中1例为双侧UAS,一侧Ⅲ型,一侧Ⅳ型,计入Ⅳ型),通过上述方法均未成功疏通。本研究34例中,30例成功解除吻合口狭窄,1例双侧梗阻患者单侧吻合口狭窄解除;余3例因为狭窄段过长,腔内手术风险大,其中2例改行肾造瘘,1例改行开放手术。本组手术成功率为88.2%。所有患者术中、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6~24个月,4例影像学检查提示肾积水加重,肌酐升高(32.5±10.9)μmol/L,需更换单J管;其余26例影像学检查提示肾积水(0.9±0.6)cm,较术前(2.6±0.6)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13例为分期手术,术后3个月生活质量评分(1.9±0.6)分,较术前留置肾造瘘管期间(5.2±0.7)分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采用逆行、顺行、双镜联合3种腔内处理方法治疗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UAS的成功率高,可使部分患者避免留置外引流管的不便和开放手术的风险。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可以用最小的创伤达到治疗狭窄的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输尿管软镜下"颗粒化"碎石取石术治疗≥2 cm上尿路结石(附77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输尿管软镜下"颗粒化"碎石取石术治疗≥2 cm上尿路结石的可行性和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本院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应用输尿管软镜下"颗粒化"碎石取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患者77例,结石直径2.0~4.1 (2.6±0.5) cm,钬激光下将结石击碎成4~6 mm直径的结石颗粒,再用取石网篮套取出来。结果:总体一次入镜成功率92.2%(71/77),入镜后顺利碎石取石,术后第1天即刻结石清除率为70.1%(54/77),随访至术后4周总体结石清除率为75.3%(58/77);19例残余结石中,有14例行二期输尿管软镜手术,2例行输尿管硬镜手术,2例行体外冲击波碎石,1例未作进一步处理,随访至术后2个月结石清除率为88.3%(68/77)。手术总体并发症发生率14.3%(11/77),其中输尿管损伤2.6%(2/77),术后发热7.8%(6/77),石街形成3.9%(3/77)。结论:输尿管软镜下"颗粒化"碎石取石术治疗≥2 cm的上尿路结石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值得广大临床医师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羟基红花黄色素A联合透明质酸酶治疗透明质酸动脉栓塞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索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联合透明质酸酶(HAase)治疗透明质酸(HA)动脉栓塞的效果。方法:32只雄性白色家兔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8只,其中A、B、C组为试验组,D组为对照组。建立HA动脉栓塞模型:于兔耳背侧面以中央动脉为轴,距耳根部4.0 cm,蒂宽1.0 cm,切开大小为2.0 cm × 5.0 cm的矩形复合组织瓣(深度达耳腹侧软骨膜),原位连续缝合,自近端向远端分3等分(Ⅰ、Ⅱ、Ⅲ区);距组织瓣近端1 cm与中央动脉交点为进针点,注入HA 50 μl。在栓塞60 min后,对各组进行治疗。A组:于大腿隐静脉缓慢注入HSYA溶液20 ml(HSYA按10 mg/kg计算用量);B组:于耳进针点注入HAase溶液0.5 ml(400 U/ml);C组:于耳进针点注入HAase溶液0.5 ml,大腿隐静脉缓慢注入HSYA溶液20 ml,药物剂量同A、B组;D组大腿隐静脉、耳进针点及A、B组除给药途径的另一注射部位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腿部注药每日1次,共14 d。于术后即刻和第1、7、14天观察组织瓣情况,并拍摄兔耳背侧照和逆光照,计算术后第14天组织瓣成活面积百分比。术后第14天,对兔耳组织瓣Ⅱ区取材,做HE和Masson染色,并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符合正态分布计量数据以 ± 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LSD检验分析两组间差异, P < 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术后即刻各组组织瓣均呈苍白色。术后第1天,各组远端出现暗淡的缺血区。术后第7天,各组缺血区不同程度坏死、发黑,非坏死区肿胀明显。术后第14天,各组缺血区进一步坏死、发黑、卷曲、边界清;C组组织瓣缺血坏死情况最轻,D组最重,A、B组介于其间,A、C组非坏死区基本消肿。HE染色示:D组血管内形成大量血栓,大量炎性细胞浸润;B组次之;A、C组血栓少见。Masson染色示:C组胶原纤维排列规则;D组大量胶原纤维崩解断裂;A、B组介于其间。A、B、C、D各组组织瓣成活面积百分比分别为(69.87±5.04)%、(85.03±6.58)%、(93.93±4.25)%、(49.22±9.64)%,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 0.01)。A、B、C、D各组SOD活性分别为(49.83±8.08)、(36.65±5.49)、(55.61±7.93)、(22.45±5.47)U/mg prot,除A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 0.01)。A、B、C、D各组MDA含量分别为(0.77±0.17)、(1.03±0.16)、(0.68±0.12)、(0.41±0.09)nmol/mg prot,除A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 0.01)。 结论:动物实验条件下,与单独应用HAase相比,HSYA联合HAase能明显增强HA动脉栓塞的治疗效果,增加组织瓣成活面积比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改良牙根屏障技术即刻种植即刻修复后口内美学区软组织轮廓动态监测及美学评估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改良牙根屏障技术(MSST)即刻种植即刻修复后1年内种植位点唇侧软组织的动态变化,为评估MSST对种植体周软组织的作用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纳入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种植科完成MSST美学区即刻种植即刻修复术后1年的患者,分别于术前和术后3、6、12个月使用口内扫描仪获取患者口内光学模型,导入Geomagic Studio 2013软件进行多时间点虚拟轮廓重叠配准,于多个层面分析种植位点唇侧软组织轮廓变化,精确计算术后各时间点唇侧龈缘顶点冠根向变化量、龈乳头冠根向变化量及唇侧软组织轮廓唇腭向厚度平均变化量,并通过粉色美学评分进行美学效果评价。结果:共纳入患者22例(22枚种植体),患者年龄为(40±13)岁(21~75岁),包括9例男性和13例女性,12个月的随访观察期内,所有种植体均无不良事件发生。术后12个月种植位点唇侧龈缘顶点冠根向变化量为0.08(0.07)mm,近中龈乳头冠根向变化量为0.19(0.25)mm,远中龈乳头冠根向变化量为0.19(0.10)mm,唇侧软组织轮廓唇腭向厚度平均变化量为(0.39±0.09)mm,轮廓塌陷主要发生于龈缘根方2 mm内。种植位点唇侧牙槽骨高度变化量为(0.17±0.08)mm,种植体肩台根方1、3、5 mm处水平向唇侧牙槽骨厚度变化量分别为(0.13±0.08)、(0.12±0.10)、0.04(0.17)mm。粉色美学评分为13.00(2.25)分,所有种植位点均获得理想的美学效果。结论:利用MSST于美学区行即刻种植即刻修复,12个月随访观察期内,种植位点唇侧软组织轮廓变化微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温度灌洗液对输尿管软镜下钬激光碎石术后寒战及炎性反应的影响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等体温(37 ℃)、等室温(24 ℃)及冷液体(20 ℃)3种温度的灌洗液对输尿管软镜下钬激光碎石术后寒战及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2020年7月—2023年7月收治的132例接受输尿管软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术中灌洗液温度分为冷液体组(20 ℃, n=44)、等室温组(24 ℃, n=44)和等体温组(37 ℃, n=44),采用方差分析三组手术10 min、30 min、术毕即刻核心体温、手术前后应激反炎性反应,采用 χ2检对比三组术后寒战发生情况。 结果:三组患者手术10 min、30 min、术毕即刻核心体温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冷液体组上述时间点核心体温较等室温组、等体温组低( P<0.05),而等室温组和等体温组术中10 min、30 min、术毕即刻核心体温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三组术后甲肾上腺素、血清皮质醇水平较术前升高,冷液体组较等室温组和等体温组高( P<0.05),但等室温组和等体温组两组术后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三组术后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水平较术前升高,但各组间术后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三组术后寒战发生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6.87, P=0.030),术后冷体液组寒战发生9例,寒战发病率最高为20.45%,等室温组寒战3例,等体温组寒战2例,寒战发病率(6.81%比4.55%)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输尿管软镜下钬激光碎石术中,与冷液体灌洗液相比,术中采用等室温灌洗液和等体温灌洗液能维持患者术中体温恒定,减轻应激反应,术后炎性反应轻且术后寒战发生率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甲基丙烯酸酐化明胶悬滴培养小鼠毛乳头细胞制备仿生毛乳头球的生物活性及其在裸鼠中的毛发诱导功能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甲基丙烯酸酐化明胶(GelMA)仿生微环境与悬滴法三维培养小鼠毛乳头细胞(DPC)制备仿生毛乳头球的生物活性及其在裸鼠中的毛发诱导功能。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采用酶消化法获取雄性5~6周龄C57BL/6J小鼠触须毛的DPC以及1 d龄C57BL/6J小鼠皮肤角质形成细胞(KC),经免疫荧光法鉴定前者第3代细胞稳定表达DPC标志物神经细胞黏附分子、碱性磷酸酶(ALP)、β连环蛋白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后者原代细胞稳定表达KC标志物角蛋白15。取第8代DPC,用GelMA重新悬浮并接种至Transwell孔板插件底面,光交联后倒置培养,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培养0(即刻)、3 d GelMA悬滴中DPC聚集情况(聚集成球即仿生毛乳头球),采用活/死染色试剂盒检测培养3 d仿生毛乳头球中细胞活性。将传统二维培养的原代DPC、第8代DPC以及按前述方法制备的仿生毛乳头球分别设为原代DPC组、第8代DPC组、仿生毛乳头球组,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平台对每组培养3 d的3个样本中DPC进行转录组测序,利用基迪奥生物信息云工具平台(OmicShare Tools)对转录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earson相似性分析、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利用时间序列趋势分析软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表达模式聚类分析,利用基迪奥生物信息云工具平台对具有特定表达模式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和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同前进行细胞分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从差异表达基因中抽取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8( SOX8)、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 9)、26型胶原纤维α1( COL26A1)、无翅型MMTV整合位点家族成员6( Wnt6),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RT-PCR)法验证差异表达基因mRNA表达情况与测序结果的一致性(样本数为9);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DPC生物功能标志物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7(FGF7)、Wnt10a、淋巴样增强因子1(LEF1)、ALP、β连环蛋白、多功能蛋白聚糖、SOX2的mRNA表达情况(样本数为9)。取3只5~6周龄雄性BALB/c裸鼠,分别设为原代DPC组、第8代DPC组、仿生毛乳头球组,将原代DPC、第8代DPC、仿生毛乳头球分别与原代KC以2∶1细胞数比例混合后分别注射至相应组别裸鼠皮下,每只注射6个区域。注射后2周,取注射区域全厚皮,计数再生毛发,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观察再生毛囊情况。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Tukey检验并进行Bonferroni校正。 结果:培养3 d,DPC在GelMA悬滴中由培养0 d的分散状态聚集成仿生毛乳头球,制备的仿生毛乳头球中细胞活性良好。培养3 d,主成分分析显示,相比于第8代DPC组,原代DPC组、仿生毛乳头球组组内样本间变异程度较低,仿生毛乳头球组与原代DPC组组间样本变异程度最低,3组DPC样本超过90%的基因谱数据变异可由第1个和第2个主要成分来解释;Pearson相似性分析显示,组内样本重复性好,原代DPC组和仿生毛乳头球组样本间的相关系数为0.84~0.95,原代DPC组和第8代DPC组样本间的相关系数为0.72~0.87;3组DPC间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筛选出642个组间交集差异表达基因,对其进行表达模式聚类显示有2种基因表达模式有显著趋势( P<0.05),分别为第8代DPC组基因表达显著低于原代DPC组/仿生毛乳头球组、第8代DPC组基因表达显著高于原代DPC组/仿生毛乳头球组,共包含411个差异表达基因;KEGG富集分析显示这411个差异表达基因在Wnt信号通路以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显著富集( P<0.05),GO富集分析表明细胞外基质、经典Wnt信号通路、细胞分化等GO术语被显著富集( P<0.05)。与原代DPC组、仿生毛乳头球组比较,第8代DPC组细胞基因 SOX8、MMP- 9、COL26A1、Wnt6 mRNA表达量均明显下降( q=15.950、8.854、11.890、11.050,9.851、5.884、7.418、4.870, P<0.01),与测序数据一致。与原代DPC组、仿生毛乳头球组比较,第8代DPC组细胞生物功能标志物FGF7、Wnt10a、LEF1、ALP、β连环蛋白、多功能蛋白聚糖、SOX2 mRNA表达量均明显下降( q=11.470、9.795、4.165、9.242、10.970、10.570、8.005,7.472、4.976、3.651、4.784、5.236、6.825、5.214, P<0.05或 P<0.01)。注射后2周,第8代DPC组裸鼠无毛发再生,仿生毛乳头球组与原代DPC组裸鼠再生毛发数量相近( q=1.852, P>0.05)且均显著高于第8代DPC组( q=18.980、17.130, P<0.01);第8代DPC组裸鼠注射区域皮肤仅形成了坏死灶,而仿生毛乳头球组与原代DPC组裸鼠注射区域皮肤均观察到再生毛囊且毛囊横断切面有黑色素沉着。 结论:基于GelMA仿生微环境与悬滴法三维培养小鼠DPC制备仿生毛乳头球的培养模型可一定程度上恢复高传代DPC在裸鼠中的毛发诱导能力,且其生物特性更加类似于原代DPC,可实现DPC的扩增后特性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