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CAR-T细胞疗法brexucabtagene autoleucel神经系统不良事件风险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brexucabtagene autoleucel(brexu-cel)相关的神经系统不良事件(AE)及其发生风险。方法:收集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中2020年7月1日至2022年9月31日报告的有关brexu-cel的神经系统AE报告,采用国际医学用语词典(MedDRA)24.1版的系统器官分类(SOC)和首选术语(PT)对AE进行分类统计,采用信息成分( IC)法及报告比值比( ROR)法进行信号挖掘。报告数≥3, IC的95%置信区间( CI)下限>0或 ROR的95% CI下限>1的AE被定义为阳性风险信号。统计分析发生brexu-cel相关神经系统AE后出现死亡不良结局的患者比例。 结果:共收集到1 960例brexu-cel相关神经系统AE报告,涉及559例患者,22个PT。采用 IC法和 ROR法进行信号挖掘,共检测出15个阳性信号(PT)。AE报告数排前5位的PT为免疫效应细胞相关性神经毒性综合征(153例)、意识模糊状态(32例)、脑病(29例)、震颤(27例)、失语(25例);信号强度居前5位的为免疫效应细胞相关性神经毒性综合征( IC=7.81, ROR=235.74)、脑病( IC=4.74, ROR=26.96)、失语( IC=4.28, ROR=19.58)、脑水肿( IC=3.35, ROR=10.24)、失禁( IC=3.04, ROR=8.22)。失禁(报告数6, IC=3.04, ROR=8.22)在说明书中未见记载。22个PT中有17个PT所涉及的患者出现死亡不良结局,其中,免疫效应细胞相关性神经毒性综合征的死亡比例为18%(28/153);死亡结局患者比例>50%的PT为刺激反应消失(80%,4/5)、脑水肿(75%,6/8)、脑血管意外(67%,2/3)、困倦(60%,3/5)、惊厥发作(57%,4/7)。 结论:CAR-T细胞疗法brexu-cel相关的神经系统AE较常见,其中失禁尚未被说明书记载;部分AE(刺激反应消失,脑水肿,困倦)临床结局较差,应提高警惕,并采取早期干预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通过高通量药物库筛选挖掘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新型抗菌药物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通过高通量药物库筛选挖掘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 S. aureus,简称:金葡)的新型抗菌药物。本研究的类型为实验性研究。金葡临床菌株均于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分离自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呼吸科住院患者的痰液标本;通过摇菌培养浮游菌,检测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认证药物库(包含1573种小分子)对金葡浮游菌增殖抑制作用;通过96孔板结合结晶紫染色,检测FDA认证药物库分子对金葡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作用;通过微量肉汤稀释实验,检测纳入小分子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最后,通过CCK-8实验检测小分子药物的细胞毒性。结果显示,通过将FDA认证药物库中的小分子浓度设置为100 μmol/L,初步筛选出218种对金葡浮游菌具有生长抑制作用的小分子。这些小分子以抗感染药物为主,占118种。其次为抗肿瘤药物、抗炎/免疫类药物、神经系统药物、心血管系统药物、内分泌系统药物和代谢疾病药物,分别占40、19、12、9、8和3种,未分类药物占9种。排除抗感染药物后,针对具有金葡浮游菌生长抑制作用排名前十的小分子主要为抗肿瘤药物,其次为神经系统药物和未分类药物维生素K3,其抑制率均达99.65%~100%。针对具有金葡生物被膜抑制作用的排名前十小分子也以抗肿瘤药物占比最高,其次为神经系统药物和抗炎/免疫类药物,其抑制率为50.22%~92.95%。通过微量肉汤稀释实验检测了第二轮筛选得到的51个小分子的MIC。其中,主要包括抗肿瘤药物、心血管系统药物、内分泌系统药物、抗炎/免疫药物、代谢疾病药物、神经系统药物和其他未分类药物,分别占22、5、3、9、2、5和5种,其MIC分布分别为1.56~50 μmol/L、6.25~25 μmol/L、6.25~25 μmol/L、0.2~50 μmol/L、25~50 μmol/L、1.56~50 μmol/L和0.1~12.5 μmol/L。综上,通过高通量药物库筛选出的小分子最低抑菌浓度值均为微摩尔级别,成药能力强且可改造性高。其高效的浮游菌和生物被膜抗菌作用有望为针对金葡的新药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的GD2单抗不良事件风险信号挖掘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达妥昔单抗、达妥昔单抗β和那西妥单抗3种双唾液酸神经节苷脂(GD2)单克隆抗体(单抗)的不良事件(AE)风险信号,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中2015年至2023年第2季度以达妥昔单抗、达妥昔单抗β和那西妥单抗为首要怀疑和次要怀疑药物的AE报告。根据《国际医学用语词典》25.0版中的首选术语(PT)和系统器官分类(SOC)对AE进行标准化和分类,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法和信息成分(IC)法进行AE风险信号挖掘。对3种GD2单抗的AE报告信息和AE风险信号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收集到以3种GD2单抗为首要怀疑和次要怀疑药物的AE报告630例,包括达妥昔单抗465例、达妥昔单抗β 61例和那西妥单抗104例,涉及PT为341、24和125种,分别映射在19、2和12个SOC中。3种GD2单抗相关AE中,均有出现死亡、威胁生命、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不良结局的患者。采用ROR法和IC法进行信号挖掘,共检测出AE风险信号142、3和30个,其中未在相应药品说明书中记录的分别为73、0和6个。报告数居首位的PT,达妥昔单抗和达妥昔单抗β均为发热,那西妥单抗为低血压和疼痛;信号强度居首位的PT,达妥昔单抗、达妥昔单抗β和那西妥单抗分别为穿刺部位脓肿、器械相关的菌血症和喘鸣。3种药物重叠的AE风险信号为发热和疼痛,达妥昔单抗发热信号强度最强,那西妥单抗疼痛信号强度最强。在AE报告数前30位的PT中,那西妥单抗在呼吸系统、胸及纵隔疾病,皮肤及皮下组织类疾病,免疫系统疾病,血管与淋巴管类疾病的AE风险信号明显多于达妥昔单抗。那西妥单抗AE风险信号中,不同于达妥昔单抗且未在说明书中记录的PT为呼吸异常、发绀和代谢性酸中毒。结论:发热、疼痛和低血压为3种GD2单抗常见AE。那西妥单抗引起疼痛明显,呼吸异常、发绀和代谢性酸中毒为该药独有且未在说明书中记录的AE风险信号,临床应予警惕并及时干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Blinatumomab治疗儿童复发难治性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2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mia,ALL)是一种发生在B细胞或T细胞系的未成熟淋巴细胞的肿瘤性疾病,其中B细胞亚型最常见。ALL约占所有儿童癌症的26%,成人发病率相对较低 [1]。大约90%的儿童患者通过初始诱导化疗能达到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诱导化疗药物通常包括柔红霉素、长春新碱、皮质类固醇和门冬酰胺酶。虽然儿童ALL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为85%,然而传统化疗方案对于复发/难治性(relapsed/refractory,R/R)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R/R B-ALL)患儿的治疗效果较差,OS更差 [2],导致很多患儿死于疾病进展。传统上,挽救性治疗的选择有限,主要包括更标准的附加细胞毒性的化疗。近期多项临床研究证实Blinatumomab(贝林妥欧单抗)在R/R B-ALL中有较好的疗效,且患者耐受性良好,目前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用于R/R和微小残留病灶(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阳性的B-ALL治疗 [3]。现报道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医院血液科于2021至2022年接受Blinatumomab治疗的2例R/R B-ALL患儿的诊疗及缓解情况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肺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肺癌的治疗中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免疫检查点种类较多,包括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D-L1)、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CTLA-4)、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ITIM结构域蛋白(TIGI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黏蛋白3(TIM-3)等,与免疫治疗的疗效及耐药密切相关。PD-1/PD-L1抑制剂已被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及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肺癌的一线治疗,可延长患者的总生存期及无进展生存期。CTLA-4抑制剂或TIGIT抑制剂联合PD-1/PD-L1抑制剂的双免疫治疗亦取得良好疗效,但可能发生更严重的不良事件。KIR及TIM-3靶点与免疫治疗的耐药性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配送时间错误调查及改进的探索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缩短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配制和送达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时间的方法,使患者能够按说明书的要求及时用药。方法:组织项目团队调查2018年10月8日至12月31日北京天坛医院PIVAS配制的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配送时间延长的发生情况,分析其原因并进行改进;对改进后药物配送时间进行统计并与改进前进行比较,评价改进效果。结果:2018年10月8日至12月31日,我院PIVAS共配送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4 156袋,其中951袋药物需关注其配送时间。尽管记录时间不准确,但可以肯定至少有4.7%袋(45/951)药物配送时间延长。自2020年1月20日起,采取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处方优先审核,药物优先配制、专人专送的改进措施后,药物配送时间从以前的2.5~4.5 h缩短至0.5~4.0 h,配送时间延长的发生率下降到0.9%(12/1 281)。结论:医院PIVAS配送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存在药品配送时间延长的现象,可能导致液体放置时间超过说明书要求。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处方优先审核、配送可有效缩短药品的配送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国乳腺癌抗体药物偶联物安全性管理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将单克隆抗体的选择性与有效载荷的细胞杀伤特性合二为一,通过靶向化疗的方式将细胞毒性药物释放至肿瘤,是一类相对新颖的具有高度靶向性的抗癌生物制剂。在乳腺癌领域中,ADC改变了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以及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格局。目前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3种ADC有乳腺癌适应证,分别为恩美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 deruxtecan和戈沙妥珠单抗,其中恩美曲妥珠单抗和戈沙妥珠单抗也在中国获得批准上市。鉴于ADC涉及抗体、细胞毒性制剂、连接子以及偶联过程,因此导致了ADC不良反应的独特性及其类别内安全谱的异质性。接受恩美曲妥珠单抗治疗的患者需特别关注血小板减少、肝不良反应以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Trastuzumab deruxtecan治疗期间应关注中性粒细胞减少、间质性肺疾病或非感染性肺炎以及LVEF降低的风险;戈沙妥珠单抗治疗常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同时需密切监测腹泻。ADC总体上安全性良好,剂量调整和(或)对症支持治疗为有效的管理方式。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乳腺癌学组和中国抗癌协会国际医疗交流分会组织专家共同制定了中国乳腺癌抗体药物偶联物安全性管理专家共识,旨在为临床肿瘤医师提供ADC相关不良反应或不良事件的早期识别、定期评估、及时管理以及随访监测的实践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仿制与原研培美曲塞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疗效与安全性的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首批城市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中标的四川汇宇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培美曲塞(仿制药)与Eli Lilly Nederland B.V.生产的培美曲塞(原研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以2019年3—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使用仿制和原研培美曲塞治疗的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人口学特征(年龄、性别、既往史等)、治疗相关信息(NSCLC分期、治疗方案、合并疾病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疗效评价等信息。将患者分为仿制药组和原研药组,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培美曲塞的临床使用情况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2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体表面积、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肿瘤分期、标准化疗剂量等7个指标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后,比较2组患者使用培美曲塞2个周期后的疗效与安全性。结果:纳入研究的患者共182例,仿制药组85例,原研药组97例。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ECOG评分、体重及体表面积、合并慢性疾病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仿制药组晚期患者(Ⅲ、Ⅳ期)明显多于原研药组[92%(78/85)比79%(77/97), P=0.032)],采用姑息化疗和维持化疗者占比高于原研药组( P<0.001),中位给药剂量高于原研药组[900(800, 1 000)mg/m 2比800(800, 900)mg/m 2, P=0.019],中位化疗周期数多于原研药组[5(4,10)个比4(2,4)个, P<0.001],不良事件总发生率、骨髓毒性反应和肝毒性反应的发生率均高于原研药组( P=0.018, P=0.037, P=0.018)。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仿制药组和原研药组患者均为38例,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6%(10/38)比32%(12/38), P=0.723;89%(34/38)比96%(36/38), P=0.674;47%(18/38)比24%(9/38), P=0.055]。 结论: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仿制与原研培美曲塞治疗NSCLC的疗效与安全性没有明显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抗体药物偶联物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研究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具有异质性的恶性克隆性浆细胞肿瘤,目前治疗较为困难,需要探索不同作用机制的靶向药物,以期治愈MM。抗体药物偶联物(ADC)作为一种治疗MM的新型免疫疗法,其将靶标抗体和小分子细胞毒性药物结合,从而提高抗肿瘤的靶向杀伤作用并减少不良反应。目前,靶向B细胞成熟抗原(BCMA)的ADC治疗复发/难治性MM(RRMM)取得显著疗效,并具有较高安全性,已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RRMM患者的临床治疗。靶向CD138、CD74、CD56、CD38等非BCMA,并且具有不同有效载荷和偶联方式的ADC,亦正在临床前研究或临床试验中,部分ADC对MM显示出治疗潜力。笔者拟就已获批用于临床和目前正在研发的治疗MM的ADC结构及作用机制,靶向BCMA和非BCMA的ADC治疗MM的研究现状及相关不良反应,以及面临的挑战和前景进行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靶向Tim-3药物研发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肿瘤微环境可诱导一些免疫检查点分子的高表达,以利于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攻击。目前基于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 PD-1)、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ytotoxic T-lymphocyte associated protein 4, CTLA-4)以及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3(T-cell immunoglobulin and mucin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3, Tim-3)等免疫检查点分子的靶向抗体药物研发已经取得了极大的进展,其中多种靶向PD-1和CTLA-4的抗体药物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批准上市,虽然有部分患者经以上药物治疗后出现完全缓解或生存期延长,但尚存在较多患者出现耐药或没有缓解病情的状况。最新的研究发现,靶向PD-1治疗的耐药患者Tim-3表达上调,Tim-3也被认为是潜在的新一代肿瘤治疗靶点,Tim-3与PD-1的靶向联合治疗有可能成为研究的热点。现就国内外靶向Tim-3药物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