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常用缩略语
编辑人员丨1秒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PACHE Ⅱ)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体重指数(BMI)血尿素氮(BUN)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目细菌(CRE)脑脊液(CSF)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红细胞沉降率(ESR)医院获得性肺炎(HAP)乙型肝炎病毒(HB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最低抑菌浓度(MIC)甲氧西林耐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甲氧西林耐药表皮葡萄球菌(MRSE)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聚合酶链反应(PCR)药效学(PD)青霉素中介肺炎链球菌(PISP)血小板(PLT)结核菌素试验(PPD)青霉素敏感肺炎链球菌(PSSP)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总胆红素(TB)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白细胞(WBC)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秒前
-
银川市878例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儿童人偏肺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1秒前
目的 探讨银川市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住院儿童人偏肺病毒(HMPV)的感染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银川市妇幼保健院住院的CAP患儿878例,采集患儿的下呼吸道分泌物样本,采用多重PCR检测包括HMP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人冠状病毒229E/NL63、腺病毒(AdV)、副流感病毒(PIV)1、2、3型和人博卡病毒(HBoV)等15种常见呼吸道病毒.回顾性分析HMPV阳性病例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资料.结果 878例中,HMPV阳性140例(15.95%),其中HMPV单独感染32例(22.86%)、合并其他病毒感染71例(50.71%)、合并细菌感染8例(5.71%)、合并其他病毒和细菌感染24例(17.14%)、合并支原体抗体阳性5例(3.58%).合并感染的其他病毒主要有人鼻病毒(HRV)、PIV3和RSV,合并感染的细菌主要有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链球菌.HMPV感染的高发季节为春、夏季,感染的主要群体为≤5岁的儿童.49例CAP重症病例中,HMPV阳性7例(14.29%),均合并其他病毒或细菌感染.主要临床表现有咳嗽、发热和咽部充血症状.与其他病原体感染者比较,单独HMPV阳性者白细胞计数低(P<0.05)o HMPV阳性的重症CAP患儿,白细胞计数和肌酐(Cr)含量均低于阴性患儿,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其他临床症状及相关指标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MPV是银川市儿童CAP的常见病原体之一,常合并其他病原微生物感染;HMPV感染高发于春、夏季,好发于≤5岁的儿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秒前
-
血浆相关指标及联合检测在病毒性肺炎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究血浆相关指标:中性粒细胞/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NLR、PLR)、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及联合检测在病毒性肺炎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4月至2023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收治的病毒性肺炎、细菌性肺炎患者各55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纳入病毒性肺炎组与细菌性肺炎组,对照组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n=110),比较三组NLR、PLR、LMR,并统计肺炎组患者临床指标,分析上述指标与病毒性肺炎的关系并对三者及联合在病毒性肺炎中的早期诊断价值进行探究.结果 三组NLR、PLR比较结果:细菌性肺炎组>病毒性肺炎组>对照组,LMR比较结果细菌性肺炎组<病毒性肺炎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4.911、69.849、685.249,P<0.05);病毒性肺炎组C反应蛋白(CRP)、中性粒细胞计数(N)、单核细胞计数(M)均低于细菌性肺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08、1.426、10.401,P<0.05);两组血压、呼吸频率、脉搏、血氧饱和度、白细胞计数(WBC)、淋巴细胞计数(L)、血小板(PLT)、尿素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LR、PLR、LMR与病毒性肺炎有关;NLR、PLR、LMR诊断病毒性肺炎时,以LMR的曲线下面积值(AUC)值最高,为0.968,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7.27%与96.36%,NLR、PLR的AUC分别为0.809、0.754,联合后的AUC为0.691,敏感度提升为100.00%,特异度为38.18%.结论 病毒性肺炎患者NLR、PLR异常升高、LMR异常降低,三者及联合均可作为病毒性肺炎的诊断指标,其中LMR效能最佳,联合诊断提升敏感度,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血清IL-6、PCT、hs-CRP在新生儿肺炎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血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在新生儿肺炎(neonatal neonatal pneumonia,NP)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12月至2018年10月在四川绵阳四0四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82例NP患儿为NP组,其中细菌感染肺炎46例纳入细菌感染组,非细菌感染肺炎36例纳入非细菌感染组,同期在我院体检健康新生儿42例纳入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IL-6水平,采用定量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PCT、hs-CRP水平。比较分析三组研究对象血清IL-6、PCT及hs-CRP的表达水平及相关性,分析IL-6、PCT、hs-CRP对新生儿细菌感染性肺炎患儿的诊断效能。结果:细菌感染组NP患儿血清IL-6、PCT、hs-CRP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非细菌感染组和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18.36±50.33)pg/mL比(22.91±8.48)pg/mL比(9.02±8.11)pg/mL,(1.52±2.28)ng/mL比(0.49±0.37)ng/mL比(0.07±0.03)ng/mL,(15.87±2.60)mg/L比(4.60±2.29)mg/L比(2.08±0.53)mg/L, F值分别为606.662,12.443和573.974, P值均<0.05];且细菌感染组血清IL-6、PCT、hs-CRP水平明显高于非细菌感染组( P<0.05),非细菌感染组血清IL-6、PCT及hs-CRP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细菌感染组NP患儿血清IL-6与PCT、IL-6与hs-CRP、PCT与hs-CRP均呈正相关( r值分别为0.305,0.224和0.408, P值均<0.05)。细菌感染组NP患儿中的PCT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hs-CRP和IL-6阳性检出率,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3.48%(43例)比60.87%(28例),93.48%(43例)比78.26%(36例), χ2值分别为13.883和4.389, P值均<0.05]。IL-6、PCT、hs-CRP对细菌感染性NP患儿单独检测效能分别为63.41%,79.27%和90.24%,三者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为96.34%,均优于以上指标的单独检测效能。 结论:细菌感染性NP患儿血清中IL-6、PCT、hs-CRP表达水平均有所上升,各指标对于细菌感染性NP患儿早期诊断均具有一定的价值,但IL-6、PCT、hs-CRP指标联合检测效果更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618例小儿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谱及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长春地区住院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谱及临床特点,为其病原学诊断和针对性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长春市儿童医院住院的618例临床诊断为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采集患儿咽拭子和肺泡灌洗液标本。应用病毒分离、细菌培养、飞行时间质谱和PCR/RT-PCR技术检测标本中的核酸和蛋白质谱。结果:住院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男性多于女性。发病高峰年龄段为7~12月龄小儿。发病多集中在冬春季。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病毒检出率最高,为56.15%(347/618);检出一种病毒病原阳性73.49%(255/347),其中前5位的是呼吸道合胞病毒(27.8%)、甲型流感病毒(23.9%)、乙型流感病毒(16.1%)、鼻病毒(12.2%)和偏肺病毒(10.2%);两种病毒阳性19.88%(69/347);3种病毒阳性4.32%(15/347);4种病毒阳性2.31%(8/347)。非典型微生物感染占29.77%(184/618),其中肺炎支原体感染占95.65%(176/184)。细菌感染17.31%(107/618),以肺炎链球菌(39.25%,42/107)和金黄色葡萄球菌(24.30%,26/107)为主。多种病原混合感染7.61%(47/618),其中肺炎支原体和肺炎链球菌、病毒混合感染分别为40.43%和34.04%。高热、呼吸增快和口周发绀是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危险因素( OR值和95% CI分别为7.71和4.56~13.04、2.43和2.02~2.93、3.53和2.56~4.86);病毒混合感染36.96%(34/92)出现心力衰竭、中毒性脑病、心肌损害等并发症;肺炎支原体与其他病原混合感染35.29%出现胸腔积液。 结论:长春地区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以病毒为主,呼吸道合胞病毒是优势病原,肺炎支原体次之,细菌病原以肺炎链球菌为主。高热、呼吸增快和口周发绀是重症肺炎的危险因素。多病原混合感染易出现严重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细菌和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儿童坏死性肺炎临床特征及预后对比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细菌和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儿童坏死性肺炎(NP)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中心医院2012年1月至2019年6月69例NP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细菌感染NP 27例(细菌感染组),肺炎支原体感染NP 42例(肺炎支原体组)。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肺外并发症、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转归及随访等。结果:两组肺部啰音率、呼吸音减低率和总发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细菌感染组气促发生率明显高于肺炎支原体组[77.8%(21/27)比14.3%(6/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两组各肺外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细菌感染组白细胞、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IL)-10明显高于肺炎支原体组,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干扰素(IFN)-γ明显低于肺炎支原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中性粒细胞、乳酸脱氢酶(LDH)和IL-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细菌感染组出现坏死时间明显早于肺炎支原体组[(14.5 ± 4.2) d比(21.7 ± 6.4)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胸腔积液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是细菌感染组胸腔积液分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肺炎支原体组[70.4%(19/27)比2.4%(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两组抗生素应用时间、CRP恢复正常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细菌感染组吸氧率和胸腔闭式引流率明显高于肺炎支原体组[88.9%(24/27)比35.7%(15/42)和25.9%(7/27)比11.9%(5/42)],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和PCT恢复正常时间明显长于肺炎支原体组[(12.8 ± 4.1) d比(9.2 ± 2.0) d和(10.5 ± 2.5)d比(7.6 ± 1.9) d],支气管肺泡灌洗率明显低于肺炎支原体组[25.9%(7/27)比76.2%(32/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或<0.05)。两组坏死病灶吸收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细菌感染NP相对于肺炎支原体感染NP临床过程严重、坏死时间出现更早、病程更长,但经积极对症、抗感染治疗患儿大多数能获得良好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模拟微重力对医院获得性肺炎老年患者痰标本中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表型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模拟微重力对从医院获得性肺炎老年患者痰标本中分离出来的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表型的影响。方法:利用微重力三维细胞培养系统建立鲍曼不动杆菌模拟微重力株,同时建立正常重力株作为对照组,利用Bioscreen观察两菌株的生长速度,通过涂抹平板计数法对两菌株进行菌落计数,通过观察两菌株在含有5 mmol/L过氧化氢(H 2O 2)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存活率研究两菌株的氧化应激性,通过结晶紫染色法观察两菌株的生物膜形成能力,通过K-B纸片法观察两菌株的抗生素敏感性。 结果:与正常重力株比较,模拟微重力株生长速度减慢,尤其是在10 h以后;平板菌落计数结果显示,与正常重力株比较,模拟微重力株生长受到抑制,菌落数为(2.33±0.61)×10 13CFU/L比(4.87±0.63)×10 13CFU/L( t=4.865, P=0.040);模拟微重力株在H 2O 2溶液中存活率降低,为(51.43±0.97)%比(56.53±2.54)%( t=4.715, P=0.042);模拟微重力株生物膜形成能力下降,吸光度( A) 570值为0.449±0.014比0.506±0.024( t=8.692, P=0.013);阿米卡星对模拟微重力株的抑菌环直径(15.17±0.21)mm,比正常重力株(13.77±0.15)mm增加( t=6.725, P=0.021)。 结论:模拟微重力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生长速度、氧化应激性、生物膜、抗生素敏感性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可以为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相关的医院获得性肺炎老年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14亚型对老年急性左心衰竭合并肺炎的临床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白细胞分化抗原14亚型(sCD14-ST, presepsin)对老年急性左心衰竭合并细菌性肺炎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急诊科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入院的单纯老年急性左心衰竭(对照组)和老年急性左心衰竭合并细菌性肺炎患者共111例。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测试法检测所有研究对象外周血presepsin,同时搜集其他临床资料如发热、血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血白细胞等。组间比较以上参数的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年急性左心衰竭合并细菌性肺炎诊断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presepsin、降钙素原和白细胞对于鉴别诊断的价值。结果:合并细菌性肺炎组患者入院时血presepsin(500.9±283.5)ng/L高于对照组(167.7±102.3)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02, 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presepsin升高、降钙素原升高和发热是诊断合并细菌性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结果显示入院时血presepsin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7(95% CI: 0.825~0.949, P<0.001),降钙素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4(95% CI: 0.704~0.885, P<0.001),血白细胞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566(95% CI: 0.455~0.678, P=0.231)。presepsin取截断值为227 ng/L时诊断的敏感度为82.0%,特异度为83.6%,阳性似然比为5,阴性似然比为0.22,阳性预测值为80.4%,阴性预测值为85%。 结论:Presepsin对鉴别老年急性左心衰竭合并细菌性肺炎有重要诊断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九味竺黄散结合阿莫西林钠舒巴坦钠治疗小儿细菌性肺炎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九味竺黄散结合阿莫西林钠舒巴坦钠治疗小儿细菌性肺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8年3月-2020年2月西藏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120例细菌性肺炎患儿,采用SAS 9.4软件生成随机序列,按3∶1比例分为观察组9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口服阿莫西林钠舒巴坦钠,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九味竺黄散。2组均治疗1周,随访1周。评价2组咳嗽症状消失率、临床疗效、中医证候评分、中医证候疗效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结束后,观察组72例、对照组26例进入疗效统计。观察组痊愈率为27.8%(20/72)、对照组为0%(0/2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445, P=0.006)。观察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差值[(-16.8±8.2)分比(-11.0±5.8)分, t=-3.858]低于对照组( P<0.01);2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347, P=0.019)。观察组咳嗽症状消失率为41.7%(30/72)、对照组为26.9%(7/26),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2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九味竺黄散结合阿莫西林钠舒巴坦钠可改善细菌性肺炎患儿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免疫抑制患者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学分布特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免疫抑制合并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病原学分布情况,确定其基础疾病与感染微生物的关系。方法:对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入住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MICU)的119例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合并免疫抑制患者的病原学分布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65例(54.6%),年龄(59.3±14.5)岁,入MICU时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为6.7±3.6,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ECHE)Ⅱ评分为 19.4±6.8。60例(50%)患者最终好转出院。长期使用激素是患者处于免疫抑制状态的最主要危险因素。计算不同病原微生物在原发病是否累及肺部患者中的差异及院内病死率的影响。结果:99例(83.2%)患者检出阳性的病原学结果,混合感染发生率54.5%。位列前3位的病原体分别是肺孢子菌(55.6%)、巨细胞病毒(47.5%)和曲霉(23.2%)。细菌感染中最常见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是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无基础肺部受累的患者发生肺孢子菌感染的风险明显高于有肺部受累的患者(64.3% vs 44.2%, P=0.046)。患者院内死亡与病原种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与是否存在混合感染相关(56.7% vs 33.9, P=0.013)。 结论:肺孢子菌和巨细胞病毒是ICU内免疫抑制患者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最常见的感染病原体,无肺部基础病变的患者肺孢子菌感染发生率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