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多卡因局麻后冠状动脉造影术致复视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男,63岁,以"发作性胸闷4 d"为主诉于2021年1月24日收入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既往体健,无糖尿病、高血压病史。无食物、药物过敏史。入院查体:胸部及全身体格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示冠状动脉硬化,左前降支近段中重度狭窄,建议行冠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诊疗。入院诊断: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双侧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于入院后第2 d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术中予1%利多卡因3 ml局部麻醉右手穿刺点,肝素钠3 000U全身肝素化,硝酸甘油200 μg缓解桡动脉血管痉挛,术中共用碘克沙醇注射液(造影剂)30 ml。31 min后术毕。术后患者诉双眼视物模糊,伴重影,无法行走,故立即用轮椅送至眼科门诊会诊,患者既往无复视、外伤、神经系统、Graves眼病、重症肌无力等病史。双眼视力1.0,眼前节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左眼鼻下方运动受限(-1),余方向眼球运动自如,右眼运动自如(九个眼位照片未能及时记录)。复视像检查:呈同侧垂直分离,向右下方分离最大,周边物像为左眼所见(见图1),歪头试验阳性。到诊约3 min后行同视机检查示:右下15°方位垂直斜视度最大,分别为L/R5°(右眼注视)、L/R8°(左眼注视),第一眼位垂直斜视度分别为L/R2°(右眼注视)、L/R4°(左眼注视)。诊断:左眼麻痹性上斜视(左眼上斜肌麻痹)。DSA术后约15 min后患者自感上述症状好转,术后约20 min上诉症状消失,患者未行头颅MRI检查及其他进一步检查。次日早上患者到眼科门诊复诊,眼球运动、复视像、同视机检查均未见异常。出院后6个月及9个月电话回访,患者诉复视消失后无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舒适护理在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桡动脉压迫止血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桡动脉压迫止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安徽省天长市中医院2018年6月—2019年12月接受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8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2例。两组患者均接受桡动脉压迫器止血,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舒适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舒适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疼痛麻木、肿胀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舒适度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使用舒适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升患者舒适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远端桡动脉止血器的设计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经桡动脉路径是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经典穿刺路径。随着介入手术数量的增加,也发现一些经桡动脉路径的弊端,其容易导致各类并发症,如桡动脉闭塞、桡神经损伤、桡动脉痉挛后穿刺困难等。因此,有专家提出了经远端桡动脉路径进行介入治疗,该途径具有定位方便、术后易止血、对近端桡动脉损伤少、可提高患者舒适度等优点。但目前临床上尚无专门的远端桡动脉止血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路径的发展。因此,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医生通过解剖学和物理学原理,设计并发明了一种远端桡动脉止血器,并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2021 2 2097829.6)。该止血器由内面含有凸向皮肤的硅胶垫片的手套本体和束缚组件组成。患者手部套入手套本体内,经束缚组件固定后,硅胶垫片可对桡动脉穿刺点位置进行有效压迫,以较小的压力即可起到良好的止血效果,避免产生近端桡动脉止血时的常见并发症,降低患者不适感,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手术入路对冠心病患者短期内两次应用对比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短期内2次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使用对比剂的冠心病患者,不同手术入路对每次术后对比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CI-AKI)发生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入选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就诊于北部战区总医院心内科的冠心病患者,筛选其中30 d内2次行介入手术(包括冠状动脉造影术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接触对比剂且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患者322例。按介入手术入路分为:桡动脉组(2次介入手术入路均为桡动脉, n=235)和股动脉组(2次介入手术入路均为股动脉, n=87)。所有纳入患者均分别于术后48、72 h检测血肌酐(SCr)值。终点事件为CI-AKI,定义为排除其他病因的前提下,患者应用对比剂72 h内肾功能发生损害,SCr水平较术前升高>0.5 mg/dl(44.2 μmol/L)或相对比例[(术后SCr-术前SCr)/术前SCr×100%]>25%。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每次术后CI-AKI发生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短期内2次行介入手术、使用对比剂的冠心病患者,术后发生CI-AKI的危险因素。 结果:股动脉组中吸烟、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史及STEMI患者比例及纤维蛋白原、空腹血糖、肌钙蛋白T水平高于桡动脉组( P均<0.05)。股动脉组患者的手术间隔时间长于桡动脉组( P=0.001)。股动脉组患者第1次术后CI-AKI发生率高于桡动脉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6%(16/87)比11.9%(28/235), P=0.133]。第2次术后两组的CI-AKI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于短期内2次行介入治疗手术的冠心病患者,介入手术入路并不是术后发生CI-AKI的独立危险因素( P均>0.05);STEMI( OR=2.854,95% CI 1.100~7.404, P=0.031)、利尿剂( OR=4.002,95% CI 1.470~10.893, P=0.007)是第1次术后CI-AK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短期内2次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应用对比剂的冠心病患者,CI-AKI发生风险与介入手术入路无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预防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或介入术后桡动脉闭塞的最佳证据应用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将预防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或介入术后桡动脉闭塞的最佳证据应用于临床实践并评价其效果。方法:本研究为类实验研究。基于证据持续质量改进模式,运用循证实践方法获取最佳证据,制订审查指标,分析实践过程中的障碍因素并采取行动策略。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心内科2020年6月1—30日行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或介入治疗的患者88例作为基线审查组,采用原有的围手术期管理方案;选取2020年9月1—30日行该治疗的患者94例作为证据应用组,采用基于最佳证据的围手术期管理方案。比较2组患者各审查指标执行率、术后桡动脉闭塞发生率、压迫疼痛程度、患者舒适度等指标。结果:除审查指标4外,证据应用组指标1、2、3、5、6、7、8执行率分别为100.0%(94/94)、100.0%(94/94)、11.7%(11/94)、88.3%(83/94)、100.0%(94/94)、100.0%(94/94)、85.1%(80/94),基线审查组各指标执行率均为0,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9.00~178.02,均 P<0.05);证据应用组桡动脉闭塞发生率、疼痛数字评定量表评分>3分的发生率分别为2.1%(2/94)、3.2%(3/94),低于基线审查组的14.8%(13/88)、23.9%(21/8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 = 8.01、15.21,均 P<0.05);证据应用组的患者舒适率为96.8%(91/94),高于基线审查组的63.6%(56/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30.10, P<0.05)。 结论:将预防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或介入术后桡动脉闭塞的最佳证据应用于临床,可规范医护人员行为,降低术后桡动脉闭塞发生率,降低压迫疼痛程度,提高患者舒适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桡动脉入路神经介入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经桡动脉入路(transradial access, TRA)是指以桡动脉为目标血管,穿刺置管建立血管内通路的方法。TRA最早于1989年由Campeau等首次报道被应用于冠状动脉(以下简称冠脉)造影;1993年,Kiemeneij等成功实施TRA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1]。因TRA具有更高的安全性,且患者在术后无需卧床制动,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减少卧床相关并发症和护理工作量、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 [2],其在冠脉介入诊疗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2018年,欧洲心脏病学会联合欧洲心胸外科协会(ESC/EACTS)推荐将TRA作为冠脉诊疗的首选入路 [3];2021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协会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指南》也推荐将TRA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或稳定缺血性心脏病的血管内治疗中 [4]。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桡动脉直接单指引导管方法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依据心电图结果、经桡动脉途径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诊断为STEMI且有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及 PCI指征患者298例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传统经股动脉组(TTFI组)56例、传统经桡动脉组(TTRI组)167例与单指引经桡动脉组(STRI组)75例。比较三组门-球囊(D2B)时间、穿刺至球囊(N2B)时间、住院时间及1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STRI组、TTFI组、TTRI组D2B时间分别为(67.6±2.1)min、(73.3±15.3)min、(77.4±16.7)min,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24, P=0.013),STRI组D2B时间均短于TTFI组、TTRI组( t=-1.84、-1.84,均 P=0.033)。STRI组、TTFI组、TTRI组N2B时间分别为(7.6±2.1)min、(15.3±6.5)min、(14.1±5.7)min,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34, P < 0.001),STRI组N2B时间均短于TTFI组、TTRI组( t=-2.06, P=0.020; t=-3.12, P < 0.001)。STRI组D2B时间少于90 min的患者比例为74.7%(56/75),均显著高于TTRI组[46.1%(77/167)]、TTFI组[51.8%(29/56)](χ 2=4.07, P < 0.001)。TTFI组、TTRI组、STRI组患者1年MACE发生率分别为16.1%(9/56)、13.2%(22/167)、9.3%(7/75),STRI组MACE发生率显著低于TTFI和TTRI组(χ 2=5.67, P < 0.05)。 结论:STRI对于 STEMI患者安全有效,有望能改善远期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桡动脉路径行CAG或PCI术中桡动脉血栓形成情况及其危险因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技术观察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的桡动脉血栓形成(RAT)情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心脏中心经桡动脉路径行CAG或PCI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操作完成后行桡动脉OCT检查,观察RAT的发生情况,并据此分为RAT组及无RAT组。收集2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根据OCT图像分析桡动脉血栓类型、分布以及桡动脉急性损伤情况,并采用单因素以及多因素回归分析RAT的危险因素。术后24 h及1个月时随访桡动脉闭塞发生率及患者术肢有无缺血症状。结果:共入选107例患者,年龄(58.1±12.5)岁,其中男性84例(78.5%)。28例发生RAT,发生率为26.2%(95% CI 17.9%~34.5%),其中15例(53.6%)患者为白血栓,血栓最易形成的部位为桡动脉近段(17例,60.7%),血栓体积为0.05(0.03,0.38)mm 3,血栓积分为6.5(3.3,13.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RAT组桡动脉急性损伤、鞘管留置时间和比伐卢定使用比例高于无RAT组( 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桡动脉急性损伤( OR=5.82,95% CI 2.09~16.20, P=0.001)及鞘管留置时间( OR=1.04,95% CI 1.01~1.06, P=0.006)是RAT的危险因素。术后24 h随访,RAT患者与无RAT患者术后桡动脉闭塞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1%(2/28)比10.1%(8/79), P=1.000]。所有患者均无术肢手部严重缺血的临床症状。 结论:在经桡动脉行CAG或PCI术中,RAT是一种发生率较高的路径并发症。应用OCT技术可以准确观察RAT的发生,桡动脉的急性损伤及手术操作时间长可能会增加这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领域近十年的研究进展和热点问题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已成为临床上心肌血运重建的标准和重要手段,总体呈现递增趋势。本文将从“经常规桡动脉途径和远端桡动脉途径入路比较”“腔内影像学指导的冠心病介入治疗”“无创冠状动脉影像功能学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等几个方面,对近十年来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的研究进展和热点问题进行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止血贴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和/或介入治疗术后伤口管理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止血贴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和/或介入治疗术后伤口安全性及舒适性方面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实验性研究。选取2022年7—10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和/或介入治疗的4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止血贴组和气囊腕带组,每组200例,止血贴组和气囊腕带组分别采用止血贴和止血气囊压迫器作为桡动脉止血装置,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术后止血效果、止血器使用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伤口疼痛程度、术侧手指麻木程度及止血器舒适程度情况。结果:止血贴组和气囊腕带组止血成功率分别为98.5%(197/200)和99.0%(198/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20, P>0.05);止血贴组和气囊腕带组止血器使用时间分别为(6.23 ± 0.47)、(17.01 ± 7.74)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9.66, P<0.01);止血贴组和气囊腕带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3.5%(27/200)和29.5%(59/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01, P<0.05),其中,止血贴组和气囊腕带组发生术侧肢体肿胀分别为21例和5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16 689.50, P<0.01);止血贴组在术后即刻的伤口疼痛程度( U=13 669.50, P<0.01)、术后即刻和术后1 h的术侧手指麻木程度(术后即刻: U=17 838.00, P<0.05;术后1 h: U=13 342.50, P<0.01)、术后即刻和术后4、8、12 h舒适程度方面(术后即刻: U=9 966.50, P<0.01;术后4 h: U=12 851, P<0.01;术后8 h: U=14 900, P<0.01;术后12 h: U=15 920, P<0.01)均优于气囊腕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止血贴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和/或介入治疗术后伤口止血效果好,压迫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伤口疼痛程度、术侧手指麻木程度较轻,止血器舒适程度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