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贯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伴急性胆管炎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初步探讨序贯应用保守治疗、经皮经肝胆管引流(PTCD)、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一期胆管缝合(PDC)治疗胆总管结石(CBDS)合并胆囊结石伴急性胆管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8月多中心CBDS合并胆囊结石伴急性胆管炎397例患者临床资料,包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西院230例、滨州市第二人民医院95例和日照市中心医院72例。序贯应用保守治疗、PTCD和LC+LCBDE+PDC进行治疗。分析PTCD至LCBDE时间间隔、PTCD后血清总胆红素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下降情况、LC+LCBDE+PDC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术后腹腔引流管及PTCD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结果:入组患者33例,男性15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57.5岁。经PTCD引流后,血清总胆红素从(148.3±36.8)μmol/L降至(32.6±5.9)μmol/L,ALT从(172.6±26.9)U/L降至(45.7±7.2)U/L,PTCD至LCBDE时间间隔(25.3±2.6)d。手术时间(95.4±14.2)min,术中出血量(35.2±9.5)ml,术后住院时间(12.4±3.5)d。腹腔引流管和PTCD管留置时间分别为(10.6±2.3)d和(25.8±4.7)d。术后发生胆瘘3例(9.1%)、腹腔出血1例(3.0%)、胆道出血1例(3.0%)、脐部切口感染1例(3.0%)、胆总管下端狭窄2例(6.1%),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结论:序贯应用保守治疗、PTCD和LC+LCBDE+PDC治疗CBDS合并胆囊结石伴急性胆管炎是一种安全、有效和微创的方式,可作为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的替代,具有推广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经皮经肝微创手术治疗肝胆管结石病的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肝胆管结石病是常见的胆道外科疾病。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创伤大、风险高。近年来,随着腔镜外科技术在胆道外科的迅猛发展,经皮经肝胆道取石手术尤其是经皮经肝一期胆道造瘘取石手术微创治疗肝胆管结石的优势逐步凸显,逐渐在临床应用。由于肝内胆管结石分布的复杂性和广泛性,经皮经肝胆道镜取石技术在术前规划、超声导航、胆道出血和胆道狭窄处理及术后处理等方面,尚缺乏详尽的标准。本文结合作者单位临床实践经验,就上述焦点问题简要叙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PTOBF联合分步胆道镜治疗胆肠吻合术后Ⅰ型和Ⅱa型肝胆管结石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经皮经肝一期胆道造瘘(PTOBF)联合分步胆道镜治疗Roux-en-Y胆肠吻合术后Ⅰ型和Ⅱa型肝胆管结石的效果,以及胆肠吻合口狭窄的处理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20年12月在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治疗的95例Ⅰ型和Ⅱa型肝胆管结石患者资料,其中男性36例,女性59例,年龄(51.2±15.3)岁,年龄范围14~75岁。95例患者既往曾行Roux-en-Y胆肠吻合术。95例患者先行PTOBF硬质胆道镜取石手术,6~8周后经窦道电子胆道镜取石。观察取石情况以及胆肠吻合口狭窄及处理情况、术后并发症等。门诊复查或电话随访结石复发情况。结果:95例患者成功实施PTOBF硬质胆道镜取石手术及经窦道电子胆道镜取石手术,92例取净结石,3例仅剩少量末梢胆管结石,结石取净率96.8%。术中发现胆肠吻合口狭窄49例(线结性狭窄25例,瘢痕性狭窄24例),经胆道气囊扩张+引流管支撑及吻合口线结拆除,49例狭窄解除。4例(4.2%)发生术后并发症,均于PTOBF硬质胆道镜取石术后出现,胆道出血2例,胸腔积液2例。随访时间范围6~3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0个月,4例(4.2%)结石复发。结论:PTOBF联合分步胆道镜治疗胆肠吻合术后Ⅰ型和Ⅱa型肝胆管结石安全有效,结石取净率高,同期气囊扩张及胆肠吻合口线结拆除可解除胆肠吻合口狭窄,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经皮经肝一期胆道造瘘取石术与分期经皮经肝胆道镜取石术治疗复杂肝胆管结石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比较经皮经肝一期胆道造瘘(PTOBF)取石术与分期经皮经肝胆道镜取石术(PTCSL)治疗复杂肝胆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3年9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145例复杂肝胆管结石患者资料,其中男性60例,女性85例,年龄(56.5±14.1)岁,年龄范围21~91岁。依据瘘道建立的方式分为:PTOBF取石组( n=94)和分期PTCSL组( n=51)。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瘘道扩张成功率、取石手术时间、手术中转率(经皮经肝胆道镜手术中转为腹腔镜、开腹手术)、术后并发症(包括脱管)、结石残留率、结石复发率等。 结果:PTOBF取石组取石手术时间(105.8±43.6)min、一次穿刺成功率73.4%(69/94)、一次瘘道扩张成功率93.6%(88/94)、手术中转率0,优于分期PTCSL组的(130.0±70.0)min、54.9%(28/51)、68.6%(35/51)、13.7%(7/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PTOBF取石组结石残留率17.0%(16/94)、结石复发率14.9%(14/94),分期PTCSL组为15.7%(8/51)、17.6%(9/51),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PTOBF取石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7.4%(7/94),分期PTCSL组为39.2%(20/5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22.02, P<0.001)。其主要差异在脱管率,PTOBF取石组脱管率2.1%(2/94),低于分期PTCSL组27.4%(14/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21.59, P<0.001)。 结论:PTOBF取石术与分期PTCSL治疗复杂肝胆管结石均安全、有效,但与分期PTCSL相比,PTOBF取石术时间更短、导管脱落率及手术中转率更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经皮经肝Ⅰ期胆道造瘘取石术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经皮经肝Ⅰ期胆道造瘘(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one-step biliary fistulation,PTOBF)取石术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LC)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8年6月期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44例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20例采用PTOBF取石术+ LC手术,24例采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LC手术。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一期手术成功率均为100%。PTOBF取石术+LC组手术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均优于LCBDE+L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PTOBF取石术+LC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0%(2/20),观察期复发率10.0%(2/20),LCBDE+LC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3%(2/24),观察期复发率12.5%(3/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PTOBF取石联合LC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是安全、有效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经皮经肝一期硬质胆道镜联合二期电子胆道镜取石治疗弥漫型肝胆管结石病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经皮经肝一期硬质胆道镜联合二期电子胆道镜取石治疗弥漫型肝胆管结石病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2017年8月~2019年12月我科对18例有胆道手术史的弥漫型肝胆管结石病采用经皮经肝一期硬质胆道镜联合二期电子胆道镜取石治疗,观察结石残留情况、二期胆道镜取石次数、结石清除率、复发率等指标.结果 18例均顺利完成经皮经肝一期扩张窦道胆管造瘘硬质胆道镜取石,无严重出血、脏器损伤及术后胆漏等并发症.18例均行二期电子胆道镜取石,其中胆道镜取石1次1例,2次4例,3次及以上13例,最终结石取净16例(88.9%).18例中位随访时间18个月(3~26个月),16例取净结石者有2例复发,16例治疗效果为优,2例偶发胆管炎.结论 经皮经肝一期硬质胆道镜联合二期电子胆道镜取石治疗有胆道手术史患者的弥漫型肝胆管结石病安全可行,近期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3D打印模型结合经皮肝Ⅰ期胆道造瘘术联合硬质胆道镜手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研究3D打印模型结合经皮肝Ⅰ期胆道造瘘联合硬质胆道镜手术治疗Ⅰ型胆管分型患者肝内胆管结石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40例I型胆管分型的肝内胆管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3D打印组共17例患者采用3D打印模型结合经皮肝Ⅰ期胆道造瘘联合硬质胆道镜手术方案;对照组共23例患者行单纯经皮肝Ⅰ期胆道造瘘联合硬质胆道镜手术.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一期手术时间、一期取净率、多期取石发生率、最终取净率、手术出血量、通道大小、并发症7项指标.结果 3D打印组的患者一期取净率、最终取净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打印组的患者多期取石发生率、一期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和主要术后并发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的通道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打印模型结合经皮肝Ⅰ期胆道造瘘联合硬质胆道镜手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手术时间短,取石率高,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具备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