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胆管结石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影响因素及围术期肺康复训练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分析老年胆管结石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PPCs)的影响因素,探讨围术期肺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 选择老年胆管结石患者120例,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60例.对照组予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予围术期肺康复训练.比较2组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康复效果,分析老年胆管结石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结果 研究组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15.00%,9/60)低于对照组(36.67%,22/60)(P<0.05).研究组下床活动、肛门排气、住院时间短于照组(P<0.05),研究组、对照组术后30 d再次入院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31例术后肺部并发症患者纳入PPCs组,89例患者纳入非PPCs组.PPCs组既往胆道手术史率、术前白蛋白(ALB)高于非PPCs组(P<0.05),PPCs组手术时间长于非PPCs组(P<0.05),PPCs组、非PPCs组年龄、性别、结石大小、结石类型、结石部位、术中使用胆镜率、合并胆肠吻合率、术中输血率、术中出血量、术前总胆红素(TBI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组别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为自变量,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既往胆道手术史、手术时间长是老年胆管结石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P<0.05),术前ALB水平高是老年胆管结石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老年胆管结石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和既往胆道手术史、手术时间、术前ALB有关,围术期肺康复训练可降低老年胆管结石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Good综合征合并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女,57岁。因左眼无痛性视力下降1周,于2019年11月11日到湖南省人民医院眼科就诊。患者近1年来有反复肺部感染和贫血,曾于外院诊断为"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并接受抗感染及输血治疗,但是情况无明显好转。2005年行胆道结石取出手术。否认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等病史。否认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及其他药物史。否认家族史和遗传病史。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6,矫正视力1.0;左眼视力眼前手动,无法矫正。右眼、左眼眼压均为16 mm Hg(1 mm Hg=0.133 kPa)。双眼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左眼可见尘状及色素性角膜后沉着物,丁达尔征(+),前房细胞(++);双眼晶状体皮质轻度混浊。眼底检查:左眼玻璃体中度混浊、细胞(+),视盘颜色偏淡;后极部及鼻侧视网膜呈灰白色,血管管径细,动脉闭塞,视网膜下方及颞侧可见颗粒状坏死灶,累及黄斑区( 图1A)。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左眼视网膜动静脉充盈时间延迟,视盘下方大片视网膜荧光着染,后期轻微荧光素渗漏,视盘鼻侧视网膜弥漫性透见荧光夹杂弱荧光斑点;晚期部分视网膜血管及微血管荧光素渗漏,累及黄斑( 图1B)。右眼眼底及FFA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胸部CT检查提示前上纵膈占位,性质待定( 图2)。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67 g/L(正常值:110~150 g/L),红细胞计数2.22×10 12个/L(正常值:3.5~5.0×10 12个/L),血清铁蛋白1 413 ng/ml(正常值:80~400 μg/L)。免疫学检查:B细胞缺乏、低丙种球蛋白血症、低CD4 T细胞计数和低CD4/CD8 T细胞计数比率。前房穿刺抽取房水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巨细胞病毒(CMV)含量35.8拷贝/ml。诊断:左眼CMV性视网膜炎(CMVR)。给予玻璃体腔注射更昔洛韦2 mg,2次/周,连续1个月;全身静脉注射更昔洛韦250 mg,2次/d;局部使用1%醋酸泼尼松龙滴眼液和0.5%托吡卡胺滴眼液滴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型经皮经肝胆道镜取石术与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新型经皮经肝胆道镜取石术(PTCSL)与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LD)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7月至2018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32例胆总管结石患者资料,其中男性75例,女性57例,平均年龄62.7岁。依据治疗术式分为PTCSL组( n=76)和LD组( n=56),分别行相关手术。比较两组取石成功率、结石残留率、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等以及术后1个月结石复发、慢性胆管炎、胆管积气。 结果:PTCSL组上腹部手术史、合并胆道感染比例高于L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PTCSL组中64例患者一次性结石成功取净,9例因结石残留再次经窦道胆道镜取石,3例因穿刺失败中转为LD或开腹手术。术后发生并发症14例(19.2%,14/73)。LD组一次性结石成功取净46例,8例因结石残留再次胆道镜取石(最终残留1例),2例因术中解剖困难中转开腹手术。术后发生并发症11例(20.4%,11/54)。两组一次性结石取净率、术后结石残留率、最终结石取净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PTCSL组手术时间(156±60)min,明显短于LD组(203±5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后慢性胆管炎发生率、结石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PTSCL组患者胆管积气发生率高于L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PTCSL和LD一样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恢复快,特别适合有上腹部手术史、结石复发、胆道严重感染的胆总管结石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复发性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复发性急性胰腺炎(RAP)的临床特征,并分析与RAP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AP数据库的3 022例A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AP是否复发及RAP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初发组(2 187例)和复发组(83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特征、临床资料、临床转归,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RAP的危险因素。结果:复发组男性占比,既往合并胆道疾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及既往已行胆囊或胆道手术占比均显著高于初发组,而平均年龄明显低于初发组。初发组主要病因依次为胆道疾病、高脂血症、酒精,复发组依次为高脂血症、胆道疾病和酒精,复发组高脂血症病因显著高于初发组。复发组MAP发生率、区域性门静脉高压发生率显著高于初发组,而SAP发生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显著低于初发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RAP病情的严重程度与复发次数无相关性,RAP发生SAP的风险并未随复发次数的增加而降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既往有胆道疾病( OR=1.303,95% CI 1.032~1.645)、高脂血症( OR=2.631,95% CI 1.580~4.379, P<0.001)病史,病因为高脂血症( OR=1.773,95% CI 1.465~2.145)是RAP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RAP好发于中年男性,高脂血症是RAP主要病因;既往有高脂血症、胆道疾病病史是RAP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术前胆道引流方式对恶性梗阻性黄疸胆汁细菌培养及耐药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术前胆道引流方式对恶性梗阻性黄疸胆汁细菌培养及耐药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收治的317例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的临床资料;男216例,女101例;年龄为(62±10)岁。317例病人中,158例术前无胆道引流,115例术前胆道引流方式为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44例术前胆道引流方式为经内镜逆行胆道引流(ERBD)。观察指标:(1)不同术前胆道引流方式胆汁细菌培养情况。(2)胆汁细菌培养阳性病人临床病理特征。(3)不同术前胆道引流方式胆汁细菌耐药性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两两比较进行Bonferroni校正,多重比较中检验水准为0.016 7。 结果:(1)不同术前胆道引流方式胆汁细菌培养情况:317例病人中,116例细菌培养阳性,包括43个菌种共168株菌株,其中术前无胆道引流36例(46株),行PTCD 39例(49株),行ERBD 41例(73株)。①317例病人细菌培养阳性率为36.59%(116/317),术前无胆道引流、行PTCD、行ERBD病人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22.78%(36/158)、33.91%(39/115)、93.18%(41/44),3者细菌培养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4.066, P<0.05),其中术前行PTCD与术前无胆道引流病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4.137, P>0.016 7),术前行ERBD与术前无胆道引流和行PTCD病人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72.305,44.718, P<0.016 7)。②多重细菌感染占比为36.21%(42/116),术前无胆道引流、行PTCD、行ERBD病人多重细菌感染占比分别为19.44%(7/36)、23.08%(9/39)、63.41%(26/41),3者多重细菌感染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0.431, P<0.05),其中术前行PTCD与术前无胆道引流病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147, P>0.016 7),术前行ERBD与术前无胆道引流和行PTCD病人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15.133,13.215, P<0.016 7)。③多重耐药菌占比为30.95%(52/168),术前无胆道引流、行PTCD、行ERBD病人多重耐药菌占比分别为15.22%(7/46)、26.53%(13/49)、43.84%(32/73),3者多重耐药菌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1.447, P<0.05),其中术前行PTCD与术前无胆道引流病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827, P>0.016 7),术前行ERBD与术前无胆道引流病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490, P<0.016 7),术前行ERBD与术前行PTCD病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3.772, P>0.016 7)。(2)胆汁细菌培养阳性病人临床病理特征:病人年龄、腹部手术史、黄疸程度、胆道梗阻位置均与细菌培养阳性无关( χ2=4.865,1.423,4.922,0.030, P>0.05)。(3)不同术前胆道引流方式胆汁细菌耐药性情况:术前无胆道引流病人中革兰氏阳性菌对呋喃妥因、利奈唑烷、替加环素耐药率均为0,革兰氏阴性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亚胺培南耐药率均为0。行PTCD病人中革兰氏阳性菌对利奈唑烷、替加环素耐药率均为0。行ERBD病人中革兰氏阳性菌对利奈唑烷、替加环素耐药率均为0。革兰氏阳性菌耐药率最低的前4种抗菌药物分别为利奈唑烷、替加环素、万古霉素和呋喃妥因。革兰氏阴性菌耐药率最低的前4种抗菌药物分别为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和妥布霉素。7株真菌菌株对抗真菌药物耐药率为0。 结论:术前行ERBD的病人更易发生感染性并发症,且耐药菌及多重耐药菌比例高。革兰氏阳性菌感染可选用利奈唑胺、替加环素、万古霉素。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可选用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妥布霉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胆道癌栓的手术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合并胆道癌栓患者的手术疗效及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手术治疗的66例HCC合并胆道癌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6例均行手术治疗,患者总体中位生存时间为31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7.9%、45.5%和13.6%。单因素分析显示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饮酒史、AFP≥200 ng/ml、肿瘤切除联合胆管切开癌栓取出、肿瘤未分化/低分化、肿瘤直径≥50 mm、AJCC 8th Ⅲ/Ⅳ期、病灶数目≥2是患者术后生存的危险因素(均 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饮酒史、肿瘤未分化/低分化、肿瘤直径≥50 mm、AJCC 8th Ⅲ/Ⅳ期是独立危险因素(均 P<0.05)。 结论:HCC合并胆道癌栓患者行积极的手术治疗可获得较好的生存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危险因素分析及其预测模型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后胆总管结石复发危险因素及其预测模型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506例胆总管结石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251例,女255例;年龄为(59±15)岁。病人均行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观察指标:(1)胆总管结石病人临床病理资料。(2)ERCP后胆总管结石复发危险因素分析。(3)ERCP后胆总管结石复发预测模型建立。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采用回归系数构建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以曲线下面积(AUC)进行效能评价。 结果:(1)胆总管结石病人临床病理资料:506例胆总管结石病人中,复发104例,无复发402例。复发与无复发胆总管结石病人年龄、高脂血症、胆总管直径、胆总管远端狭窄、胆总管结石数量、胆囊状态、胆道手术史、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术后引流方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2.844, χ2=6.243,Z=-2.897, χ2=11.631,4.617,16.589,18.679,2.070,50.274, P<0.05)。(2)ERCP后胆总管结石复发危险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首次病程、高脂血症、胆总管直径、胆总管远端狭窄、胆总管结石数量、胆总管结石最大径、既往有胆道手术史、术后引流方式是影响ERCP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相关因素(风险比=1.656,2.179,1.712,1.657,2.497,1.509,1.971,2.635,3.649,95%可信区间为1.113~2.463,1.135~4.184,1.122~2.644,1.030~2.663,1.501~4.154,1.025~2.220,1.122~3.464,1.645~4.221,1.575~8.456, 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首次病程<30 d、高脂血症、胆总管远端狭窄、既往有胆道手术史、术后引流方式为胆胰管支架是影响ERCP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2.332,1.676,2.088,2.566,3.712,95%可信区间为1.089~4.998,1.060~2.649,1.189~3.668,1.456~4.521,1.296~10.635, P<0.05)。(3)ERCP后胆总管结石复发预测模型建立: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将首次病程<30 d、高脂血症、胆总管远端狭窄、既往有胆道手术史、术后引流方式为胆胰管支架纳入回归系数,建立ERCP后胆总管结石复发预测模型:ln[(λ(t))/(λ 0(t))]=0.847×首次病程+0.516×高脂血症+0.736×胆总管远端狭窄+0.942×胆道手术史+1.312×胆胰管支架。绘制ROC评价预测模型的效能,其AUC=0.757(95%可信区间为0.713~0.811, P<0.05),最佳预测截断值为1.41,灵敏度为69.2%,特异度为72.9%。 结论:首次病程时间<30 d、高脂血症、胆总管远端狭窄、既往有胆道手术史、术后引流方式为胆胰管支架是ERCP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预测模型评分>1.41的病人为ERCP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高危人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吲哚菁绿荧光示踪在急性胆囊炎腔镜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索低剂量吲哚菁绿(ICG)荧光腹腔镜示踪在急性胆囊炎患者腔镜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9月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198例因急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荧光组采用术前15 min静脉注射ICG后术中实时荧光示踪肝外胆道,并与常规白光组(对照组)对比胆管辨别效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纳入的198例患者中,荧光组97例、对照组101例;男86例、女112例。两组的年龄[52(44,63)比56(46,68)岁, P>0.05)]、慢性炎症病史[34(35.1%)比31(30.7%)例, P>0.05]等临床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具有可比性。与对照组相比,荧光组患者具有胆管识别效率高[18(16,19)比38(28,55)min, P<0.001]、手术时间短[45(40,60)比80(65,100)min, P<0.001]、术中出血少[10(5,15)比60(20,100)ml, P<0.001]、术后肝功能损害小[丙氨酸转氨酶35.0(23.4,51.0)比98.3(67.0,134.8)U/L, P<0.001]的优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出现胆管损伤1例、术后胆瘘1例、出血1例,荧光组未出现相关手术并发症。 结论:ICG荧光导航在急性胆囊炎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中有助于提高手术效率,其操作简便,具有良好的临床运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胆道真菌感染91例患者的病原特点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胆道真菌感染及真菌、细菌混合感染患者的病原学特点及死亡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6月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诊治的91例胆道真菌感染患者资料。91例胆汁真菌培养均阳性,其中胆道真菌感染14例,真菌、细菌混合感染77例(84.6%)。进行胆汁真菌病原学分析;结合临床资料,分析一般情况,实验室指标,术前广谱抗生素、激素或免疫抑制剂使用情况,既往有胆道操作史,急性胆道感染病因,手术或操作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胆道真菌感染及真菌、细菌混合感染的死亡危险因素。结果:91例中,白假丝酵母菌61例、光滑假丝酵母菌19例、热带假丝酵母菌6例;药敏试验显示真菌对两性霉素B和5-氟尿嘧啶敏感率最高,分别为100.0%(91/91)、97.8%(89/91)。77例合并细菌感染者中,革兰阴性菌最多(34例,44.2%)。91例患者年龄(70.7±12.7)岁,良性疾病66例(72.5%),以胆道结石为主(61例,67.0%)。既往有胆道操作史的患者(60例,65.9%)更容易出现胆道真菌、细菌混合感染(56例;χ 2=4.56, P=0.03)。91例中,存活79例,死亡12例。12例死亡患者的白蛋白水平为(28.1±5.2)g/L,明显低于79例存活者的(33.3±5.3)g/L( t=2.77, P=0.01),住院时间[29.5(13.0,42.7)d]长于存活患者[12.0(9.0,18.0)d; Z=-2.37, P=0.02]。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既往胆道操作史( OR=4.46,95% CI:1.06~4.97)和胆道真菌、细菌混合感染( OR=10.20,95% CI:1.48~70.27)是胆道真菌感染患者的死亡危险因素。 结论:胆道真菌感染以白假丝酵母菌等念珠菌为主,且常合并细菌感染,有既往胆道操作史和胆道真菌、细菌混合感染是胆道真菌感染患者死亡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术前胆道引流持续时间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术前胆道引流持续时间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并术前接受胆道引流的102例肝胰管壶腹周围良性和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前胆道引流中位持续时间,将患者分成短时引流组(≤胆道引流中位持续时间)和长时引流组(>胆道引流中位持续时间)。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胆道引流效果、炎症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02例患者中位年龄63岁(43~80岁),男性68例(66.7%),女性34例(33.3%)。术前胆道引流中位持续时间14 d。短时引流组68例,长时引流组34例。短时引流组和长时引流组在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高血压、糖尿病、上腹部手术史、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25、甲胎蛋白、凝血酶原时间、胰肠吻合方式、手术时间、肿瘤良恶性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短时引流组相比,长时引流组中转开腹率高、失血量多、住院时间长(均 P<0.05)。胆道引流前,短时引流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高于长时引流组( Z=-2.59, P=0.009),两组间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清蛋白、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胆道引流后,短时引流组直接胆红素水平高于长时引流组( Z=-3.34, P=0.001),两组间ALT、AST、清蛋白、总胆红素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第1、3天,两组间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短时引流组和长时引流组手术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63.2%(43/68)和70.6%(24/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54, P=0.461),其中胆漏、腹腔或消化道出血、腹腔感染、胃排空延迟、所有级别胰漏及B级和C级胰漏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但短时引流组手术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率高于长时引流组[27.9%(19/68)比8.8%(3/34), χ2=4.90, P=0.02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胆道长时引流是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长时引流比短时引流: OR=0.253,95% CI 0.066~0.975, P=0.046),而BMI( OR=1.174,95% CI 0.986~1.398, P=0.071)和肿瘤性质(良性或交界性比恶性: OR=0.247,95% CI 0.043~1.419, P=0.117)均不是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对于术前接受胆道引流的肝胰管壶腹周围肿瘤患者,短时胆道引流(≤14 d)是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术前胆道引流时间与术后总并发症发生及胰漏、胆漏、腹腔或消化道出血、腹腔感染、胃排空延迟等的发生无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