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婴幼儿松果体区肿瘤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婴幼儿松果体区肿瘤患者的临床特点、手术的可行性及手术入路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神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11例婴幼儿松果体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特点、影像学、手术入路、术后病理、并发症等。其中男6例,女5例;年龄3~36个月,平均年龄17.4个月;术前影像学提示均合并梗阻性脑积水。所有患儿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7例采用经纵裂胼胝体穹隆间入路,1例采用经右侧额中回皮层造瘘入路,1例采用枕下小脑幕上入路,1例采用颞顶皮层造瘘侧脑室三角区入路,1例采用枕下后正中入路。结果:11例患儿中,8例患儿达到显微镜下全切除,2例大部分切除,1例仅行活检术。术后病理提示非典型畸胎瘤样/横纹肌样瘤(atypical teratoid/rhabdoid tumor,AT/RT)3例,松果体母细胞瘤2例,松果体细胞瘤2例,毛细胞星形细胞瘤1例,未成熟畸胎瘤1例,松果体原基瘤1例,混合性胚胎性肿瘤1例。术后脑积水缓解不理想需要行脑室腹腔分流术(ventriculoperitoneal shunt,VP shunt )5例,术后出现硬膜下积液8例,其中行硬脑膜下外引流术好转2例,6例自行吸收,无死亡病例。结论:婴幼儿松果体区肿瘤临床病理特点明显与青少年及成人不同,治疗策略制定宜个体化,经纵裂胼胝体穹隆间入路适合大多数婴幼儿患者,明确病理诊断有利于制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颅咽管瘤的临床分型和手术治疗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不同分型儿童颅咽管瘤的临床特点、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2006年3月至2018年7月经手术治疗的103例儿童颅咽管瘤的临床资料。根据鞍膈和脑室为界,将儿童颅咽管瘤分为鞍内型、鞍上型和脑室内型三种类型(即三组)。结果:103例患儿中,鞍内型34例,鞍上型63例和脑室内型6例。三组在患儿年龄、性别、肿瘤体积、影像学和病理学特点、肿瘤全切率和围手术期病死率等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本组病例总体手术全切率为88.3%(91/103),围手术期病死率为5.8%(6/103)。各组患儿的手术入路、肿瘤复发率和预后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鞍内型患儿选择经蝶入路或翼点入路,鞍上型患儿选择翼点或经纵裂入路,脑室内型患儿选择皮层/纵裂-侧脑室入路。对所有患儿随访(32.3±25.9)个月,总体肿瘤复发率为16.5%(17/103),其中鞍内型经蝶手术后复发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 P<0.05);总体预后良好率为88.7%(86/97),鞍内型和鞍上型颅咽管瘤患儿预后较好,脑室内型预后差( P<0.05)。 结论:儿童颅咽管瘤三种临床分型(鞍内型、鞍上型和脑室内型)直观地反映了肿瘤的部位和生长方式,为手术入路的选择以及判断肿瘤复发和预后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视路胶质瘤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儿童视路胶质瘤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并经病理学证实的32例儿童视路胶质瘤患儿的临床资料。32例患儿均行开颅手术治疗,其中19例采用经纵裂入路,11例采用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1例采用经翼点入路,1例采用经右额叶皮质造瘘入路。其中应用弥散张量成像技术结合术中神经导航辅助手术16例。术后定期行临床及影像学随访,以观察患儿的预后情况。结果:32例儿童视路胶质瘤患儿的中位就诊年龄为2岁(6个月至9岁6个月)。其中22例有眼科症状,16例有颅高压症状,6例出现极度消瘦。肿瘤近全切除8例,大部切除21例,部分切除3例。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9例,毛细胞黏液样星形细胞瘤23例。术后1例行化疗辅助放疗,4例单纯行放疗,23例单纯行化疗,余4例患儿术后未行化疗和放疗。32例患儿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4年(2个月至4年),其中6例患儿术后出现肿瘤进展,死亡2例。结论:儿童视路胶质瘤患儿的临床表现以眼科症状为主,可伴有颅高压症状,部分患儿表现为极度消瘦;治疗应采取手术和放化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式;术后多数患儿预后良好,但应注意保证患儿的生存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枕部纵裂入路切除松果体区脑膜瘤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经枕部纵裂入路切除松果体区脑膜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21年11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经枕部纵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10例松果体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肿瘤最大直径为(4.4±1.4)cm(2~7 cm);幕-镰交界区脑膜瘤9例,中间帆型脑膜瘤1例。Bassiouni分型Ⅰ型4例、Ⅱ型4例、Ⅲ型1例、Ⅳ型1例。评估肿瘤的切除程度和术后并发症。结果:10例患者共接受了11例次手术,SimpsonⅠ级切除1例次、Ⅱ级9例次、Ⅳ级1例次。术后发生短暂性同向偏盲3例,1周内均恢复;其中1例有轻偏瘫,术后3个月恢复。10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38个月(4个月至12年)。无一例患者肿瘤复发及死亡,末次随访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80分8例,50~70分2例。结论:经枕部纵裂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松果体区脑膜瘤,通过枕部纵裂切开小脑幕或大脑镰,可有效地显露占据小脑幕下空间的肿瘤,肿瘤切除程度较高,并发症较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纵裂-透明隔间腔入路胼胝体切开术前对透明隔腔的MRI评估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采用透明隔腔(CSP)的术前MRI分型评估经纵裂-透明隔间腔(CSPV)入路行胼胝体切开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描述性研究。纳入上海仁济医院功能神经外科2014年1月—2020年12月耐药性癫痫患者31例,其中男21例、女10例,年龄2~31(15.3±7.3)岁,病程0.5~29(10.0±6.5)年。患者术前均行颅脑常规和/或薄层MR扫描,观察CSP形态并进行影像学分型。均采用经纵裂-CSPV入路行胼胝体切开术,术中对比观察术前MRI不同CSP分型患者手术操作特点及完成情况。结果:(1)31例中,术前MRI观察到CSP者29例,其中间隙型(Ⅱ型)28例、透明隔囊肿(Ⅳ型)1例;另外2例MRI未观察到CSP,为闭合型(Ⅰ型)。(2)29例术前MRI观察到CSP者,术中均探查到达CSP,并顺利分离两侧透明隔小叶:1例Ⅳ型CSP患者切开胼胝体即可到达CSPV,操作最为容易;28例Ⅱ型CSP患者,因CSP体积较小,定位有一定难度,但经仔细辨认均能到达,再向后分离两侧透明隔小叶没有困难。而2例Ⅰ型CSP患者术中未能分离出CSPV,改行经侧脑室入路完成手术。结论:通过对CSP的术前MRI观察及影像学分型,可预估术中CSPV的分离难度,进而判断经纵裂-CSPV入路胼胝体切开术的可操作性。术前MRI观察到CSP存在,可以作为选择经纵裂-CSPV入路行胼胝体切开术的一个影像学指标,而Ⅰ型CSP患者不宜采用该入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纵裂-透明隔间腔入路胼胝体切开术治疗难治性癫痫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经纵裂-透明隔间腔入路胼胝体切开术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功能神经外科收治的23例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梯形小骨窗开颅,分别经纵裂-透明隔间腔入路行胼胝体前2/3切开术或一期胼胝体全节段切开术。术前行磁共振静脉成像(MRV)和图像三维重建辅助设计切口和骨窗。术后定期行影像学随访,采用Montreal神经研究所和医院Oguni等胼胝体切开术后疗效分级标准评估疗效。结果:2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胼胝体切开手术,其中11例行胼胝体前2/3切开术,12例行一期胼胝体全节段切开术。23例患者中,22例沿中线切开胼胝体至透明隔腔,仅1例患者因脑发育畸形,术中探查透明隔腔缺失,改用经侧脑室入路切开胼胝体。患者术后均无颅内出血、脑积水和感染,无遗留长期神经功能障碍和并发症。MRI或弥散张量成像复查证实胼胝体切开范围达到要求。所有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8年(0.5~5.2年)。术后疗效分级结果:A级4例、B级6例、C级6例、D级7例、E级0例,总有效率为69.6%(16/23)。结论:经纵裂-透明隔间腔入路行胼胝体切开术可保持正中的手术路径,从而减少副损伤和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脑室内海绵状血管畸形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脑室内海绵状血管畸形(IVC)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及手术疗效。方法:2012年10月至2020年10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收治482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畸形患者,纳入其中15例(3.1%)IVC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手术情况及疗效。结果:术前影像学显示病变位于侧脑室体部5例、额角4例、三角区4例、枕角1例,病变累及鞍上、第三脑室、侧脑室1例。7例患者伴急性脑室内出血,2例合并急性梗阻性脑积水。病变最大直径为(2.6±0.8)cm(1.5~4.9 cm)。增强MRI显示均匀强化2例,无强化13例;2例患者有中心混杂信号而外周低信号环的"铁环征"表现;5例行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检查者,病变均呈典型的"爆米花"征。术前2例误诊为脉络丛乳头状瘤,2例误诊为脑膜瘤,1例误诊为颅咽管瘤。15例均采用手术治疗,其中采用经额皮质造瘘入路4例、经纵裂-胼胝体入路5例,经颞皮质造瘘入路6例。术中显示病变起源于脑室壁10例,起源于脉络丛5例。15例患者的病变均为全切除。术后1例患者合并手术通道脑内血肿,1例合并硬膜外血肿,均经保守治疗治愈。15例患者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48.6个月(6个月至9年),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均较术前降低,术后mRS 0分10例,1分4例,3分1例。结论:IVC发病率低,急性出血症状多见;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但部分患者表现不典型,较易误诊;手术疗效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纵裂入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19例临床体会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回顾性分析经纵裂入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收集2013年3月至2017年3月共19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中破裂2例,术中平均出血量100 ml,术后颅内感染1例,经腰大池引流后治愈.所有患者于术后48 h复查头CT,未见额叶脑挫裂伤及重度水肿、中线移位等情况.随访3个月至5年,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格拉斯哥预后量表分级Ⅳ~Ⅴ级)16例,恢复不良(格拉斯哥预后量表分级Ⅰ~Ⅲ级)3例.结论 纵裂入路是一种安全有效、方便快捷的治疗前交通动脉瘤手术入路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垂体腺瘤术后下丘脑反应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垂体腺瘤术后下丘脑反应的临床特点.方法 自2006年1月 2009年10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行垂体腺瘤手术治疗的患者共计3 034例,术后发生中重度下丘脑反应27例,收集并分析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临床表现、手术策略、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疗效等.结果 临床表现为头痛5例,颅内高压症状3例,月经紊乱、停经5例,视力下降、视野缺损20例,多饮、多尿3例.手术入路:经蝶窦入路7例,经纵裂入路7例,经翼点入路5例,经额下入路4例,经皮质侧脑室入路2例,经眶上锁孔入路1例,经眶颧入路1例.术中肿瘤达显微镜下全切除15例,近全切除7例,大部切除5例.病理学检查结果:垂体无激素型腺瘤18例,垂体泌乳素型腺瘤1例,垂体卵泡刺激素(FSH)型腺瘤4例,垂体促甲状腺激素(TSH)型腺瘤3例,垂体FSH+TSH型腺瘤1例.发生下丘脑反应的时间为术后1~35 d,平均时间为(5.1±3.2)d,25例(92.6%)发生于术后1周内.术后出现高钠血症18例,低钠血症5例,血钠水平正常4例;术后持续高血糖9例,术后发生排除感染等原因的中枢性高热13例,术后癫痫发作8例;消化道出血2例;呼吸、循环紊乱8例.2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术后3 d~47个月,其中9例(33.3%)患者于术后1个月内死于下丘脑反应,1例术后2个月死于脑梗死.结论 垂体腺瘤术后下丘脑反应预后极差,应在术前、术中和术后进行防治,降低其发生率、致死率和致残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后纵裂入路切除侧脑室三角区肿瘤的解剖学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解剖学研究,探索顶枕部注入上矢状窦桥静脉的分布规律,比较各种至侧脑室三角区的经纵裂入路在外侧方向暴露范围,为临床设计、选择和改良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取4%甲醛固定、乳胶灌注动静脉血管的国人头颅标本5具,开颅并保留人字缝作为测量标志,观察后囟点前后桥静脉的分布情况,总结顶枕部桥静脉在后囟点前、后的分布规律.取4%甲醛固定、乳胶灌注的国人头颅标本5具,导航辅助下模拟同侧和对侧的经胼胝体、经扣带回、经楔前叶入路共6种手术入路的手术路径,以导航棒模拟手术视线,以导航棒与正中矢状面所成的角度代表手术入路在外侧方向的暴露范围,记录、计算各入路在外侧方向的暴露范围,并相互比较.结果 没有桥静脉于后囟点和窦汇之间注入上矢状窦.在后囟点前方距离为s(s代表后囟点到窦汇的距离)的范围内注入上矢状窦的桥静脉,平均每个标本左侧有(1.4±0.5)条,右侧(1.6±0.5)条,双侧共(3.0+0.6)条.在同侧入路中,外侧方向的暴露范围经胼胝体入路<经扣带回入路<经楔前叶入路;对侧入路与同侧入路相同,暴露范围经胼胝体入路<经扣带回入路<经楔前叶入路.在切开脑组织位置相同的同侧和对侧入路中,外侧方向暴露范围同侧入路<对侧入路.所有比较结果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顶枕部桥静脉集中分布在后囟点之前,后纵裂入路采用人字缝后方开颅较其前方更为安全.在经纵裂入路中,向外侧方向的暴露,经楔前叶入路优于经扣带回入路、优于经胼胝体入路,对侧入路优于同侧入路;对侧入路有利于保证导航准确性.对侧后纵裂经大脑镰经楔前叶(CITT)入路在功能保护、增加外侧方向暴露、保证导航准确性等方面有一定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