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状大脑中动脉合并前交通动脉瘤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一、病例资料患者,男,46岁,藏族,久居于海拔约3 500 m高原,入院前2个月出现间断头晕,经服药(具体不详)后症状明显改善,当地医院头颅MRI+MRA提示前交通动脉瘤,现为诊治动脉瘤就诊我院.既往体健.入院心率、血压均正常,神经系统查体阴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LEO Baby支架在颅内宽颈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的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LEO Baby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病科收治的21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21例患者共23个动脉瘤,其中5个位于前交通动脉,10个位于大脑中动脉分叉处,2个位于大脑中动脉M1段、3个位于M2段、3个位于大脑前动脉A3段;所有动脉瘤的颈体比均>1/2。其中,22个动脉瘤采用单纯LEO Baby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另1个采用Y形支架(LEO Baby + Neuroform EZ)栓塞。术后即刻行血管造影检查,以判断动脉瘤闭塞和支架内血流通畅情况。出院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术后3个月评估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以判断患者预后,其中≤2分为预后良好;术后6~8个月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以判断动脉瘤闭塞和支架内血流通畅情况。结果:21例患者的手术均成功,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即刻造影显示,18个(78.3%)动脉瘤为Raymond Ⅰ级,3个(13.0%)为Ⅱ级,2个(8.7%)为Ⅲ级。2例(9.5%,2/21)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其中1例因重度肺部感染死亡;另1例因迟发性血管痉挛导致脑梗死,出院时mRS为3分。20例患者术后3个月均行mRS,其中1例为1分、1例为2分,余18例均为0分;预后均良好。16例患者的17个动脉瘤获得DSA随访,随访时间为(6.4±0.7)个月(6~8个月),其中15个为术后即刻Raymond Ⅰ级,显示闭塞完全;另2个分别为术后即刻Raymond Ⅱ、Ⅲ级,均未见瘤颈、瘤腔进一步增长。所有动脉瘤均未出现支架内狭窄或迟发性血栓形成事件。结论:初步推测LEO Baby支架应用于具有小直径载瘤动脉的颅内宽颈动脉瘤栓塞中是安全、有效的;同时为颅内位于血管分叉部和血管远端的动脉瘤治疗提供一种新的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使用Woven EndoBridge治疗颅内宽颈分叉部动脉瘤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使用Woven EndoBridge(WEB)治疗宽颈分叉部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9月至2018年5月使用WEB治疗的11例颅内宽颈分叉部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54±11)岁(范围:31~66岁)。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5例,基底动脉尖3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3例。记录患者术中及术后随访情况,采用WEB栓塞动脉瘤闭塞量表(WOS)评估动脉瘤栓塞程度。结果:11例患者术中WEB均释放良好,术中WOS A级3例,B级1例,C级7例,无术中急性并发症发生。1例患者因经济原因未行影像学随访,临床随访至术后3年,恢复良好;10例患者获得影像学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3年,无患者出现术后靶治疗区并发症。2例术中WOS A级、1例WOS B级的患者,术后随访时WOS均为A级;7例术中WOS C级患者中,4例随访时仍为C级,3例为D级。在获得随访的3例D级患者中,1例因动脉瘤复发形态不佳、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破裂出血可能性较大接受二次栓塞治疗,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式,术后即刻效果良好;余2例虽动脉瘤复发,但动脉瘤形态良好,血流动力学稳定,故继续临床随访,未予以二期手术治疗。11例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使用WEB装置治疗颅内未破裂宽颈分叉部动脉瘤的手术操作简单,手术前后无需抗凝、抗血小板治疗,临床效果较好,为颅内宽颈分叉部动脉瘤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抗血小板药与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抗血小板药与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择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区2018年6月至12月期间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收集患者以及颅内动脉瘤特征基线资料。通过单变量分析以及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抗血小板药与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独立相关性。 结果:共纳入9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男性31例(34.44%),女性59例(65.56%),最大动脉瘤直径中位数为4 mm。有46例患者在诊断颅内动脉瘤前服用抗血小板药,其中36例服用阿司匹林,3例服用氯吡格雷,7例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破裂动脉瘤共31例(34.44%),未破裂动脉瘤共59例(65.56%)。破裂组年龄<60岁( P<0.05)、糖尿病( P<0.1)、缺血性心脏病( P<0.05)、既往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 P<0.1)、颈内动脉动脉瘤( P<0.01)、前交通动脉动脉瘤( P<0.05)、后交通动脉动脉瘤( P<0.01)以及诊断前服用抗血小板药( P<0.1)的患者比例与未破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优势比(odds ratio, OR)4.116,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337~12.673; P=0.014)、前交通动脉动脉瘤( OR 5.015,95% CI 1.155~22.559; P=0.032)和后交通动脉动脉瘤( OR 68.796,95% CI 6.762~699.951; P<0.001)是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服用抗血小板药是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独立保护因素( OR 0.320,95% CI 0.104~0.992; P=0.048)。 结论:服用抗血小板药尤其是阿司匹林不会增高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而可能是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保护因素。对于具有明确适应证的患者,未破裂动脉瘤并非抗血小板治疗的禁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前交通动脉瘤730例患者治疗的预后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前交通动脉瘤患者通过动脉瘤夹闭术或介入栓塞治疗的预后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1999年1月至2018年12月通过动脉瘤夹闭术和介入栓塞治疗的730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比较1999—2008年夹闭组与2009—2018年夹闭组、2009—2018年夹闭组与2009—2018年介入组患者的预后情况,并对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999—2008年夹闭组患者的预后不良率为32.7%,2009—2018年夹闭组患者的预后不良率降低为21.3%,且2009—2018年夹闭组术中动脉瘤破裂、术后脑梗死率均较低( P<0.05)。2009—2018年夹闭组与介入组患者的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为术前Hunt-Hess分级、术后脑梗死及脑出血在不同预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2009—2018年夹闭组患者的预后比1999—2008年夹闭组有明显改善;2009—2018年夹闭组与介入组患者的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Hunt-Hess分级、术后脑梗死、术后脑出血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眶上外侧入路手术夹闭胚胎型大脑后动脉起源的破裂后交通动脉动脉瘤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经眶上外侧入路夹闭术对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etal-type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 FPCA)起源的破裂后交通动脉动脉瘤(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aneurysm, PCoAA)的治疗效果以及转归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至2020年5月在佛山市中医院和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脑血管中心接受经眶上外侧入路夹闭术的伴有FPCA的破裂PCoAA患者。在术后6个月采用格拉斯哥转归量表评估患者转归,4~5分定义为转归良好,1~3分定义为转归不良。采用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转归不良的危险因素。 结果:共纳入119例患者,女性98例(82.35%),年龄(61.59±11.52)岁(范围32~78岁),30例(25.21%)患者转归不良。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优势比(odds ratio, OR) 2.935,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2.117~5.391; P=0.012]、高血压( OR 2.016,95% CI 1.568~4.335; P=0.023)、Hunt-Hess分级( OR 2.408,95% CI 1.326~5.068; P<0.001)、改良Fisher分级( OR 3.034,95% CI 2.201~5.517; P<0.001)、动脉瘤大小( OR 1.793,95% CI 1.427~2.622; P=0.009)、术前颅内血肿体积( OR 1.246,95% CI 1.055~2.153; P=0.011)和手术时机( OR 2.152,95% CI 1.316~3.240; P=0.006)是患者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经眶上外侧入路夹闭术能有效治疗伴有FPCA的破裂PcoAA。年龄>65岁、有高血压史、高Hunt-Hess分级、高改良Fisher分级、动脉瘤>7.65 mm、术前颅内血肿量>19.02 ml且较晚手术的患者需要加强术后管理以改善转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青年人囊性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青年人囊性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2月至2022年11月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青年囊性颅内动脉瘤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统计学和临床资料,通过单变量和多变量回归分析确定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51例青年囊性颅内动脉瘤患者,破裂组94例(62.2%),未破裂组57例(37.8%)。男性70例(46.4%),女性81例(53.6%),中位年龄41岁(四分位数间距36~42岁)。单变量分析显示,破裂组男性患者的构成比和甘油三酯水平与未破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优势比(odds ratio, OR)5.546,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946~15.807; P=0.001]、甘油三酯较低( OR 0.244,95% CI 0.219~0.511; P<0.001)以及动脉瘤位于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 OR 4.207,95% CI 1.361~13.004; P=0.013)和大脑中动脉( OR 3.277,95% CI 1.091~9.848; P=0.034)是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男性和甘油三酯较低是青年囊性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此外,位于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的颅内动脉瘤更易于破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管内治疗儿童Galen静脉动脉瘤样畸形的初步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初步观察血管内治疗儿童Galen静脉动脉瘤样畸形(VGAM)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21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小儿神经外科采用血管内治疗的10例VGAM患儿(年龄≤3岁)的临床资料。单支供血动脉的VGAM予以弹簧圈联合Onyx胶栓塞治疗;对于瘘口较多、多支动脉供血的VGAM,给予分期栓塞治疗。术后3、6、12个月对患儿进行常规门诊随访。随访内容包括评估患儿的临床症状和丹佛发育筛查测验,复查头颅CT或MRI,行DSA检查评估VGAM的闭塞情况。将所有瘘口完全闭塞、无血流进入定义为完全栓塞。结果:10例患儿术中DSA结果显示单支供血2例,多支供血8例;分别经1~3次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中1次2例,2次3例,3次5例。术后所有患儿的VGAM均完全栓塞;均未出现颅内出血、感染、血栓形成等并发症。10例患儿术后的中位随访时间为34.5个月(2~116个月);复查DSA的时间为术后3~12个月。10例患儿术前存在脑积水,其中7例术后2个月内脑积水明显缓解,3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后脑积水缓解。至末次随访,10例患儿的临床症状均缓解;影像学检查显示VGAM的中位最大直径为0.3 cm(0~2.3 cm),均较前缩小(5例)或消失(5例),DSA显示瘘口均完全闭塞;丹佛发育筛查测验结果为正常8例,可疑2例。结论:初步观察发现,血管内治疗可完全栓塞儿童VGAM,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及生长发育情况,疗效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影响颅内小型动脉瘤破裂的影像解剖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颅内小型动脉瘤的破裂与其影像解剖特征的关系,建立动脉瘤破裂风险评分的预测模型,为颅内小型动脉瘤破裂高危患者的早期识别干预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5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经头颈CT血管造影或全脑血管造影证实的182例颅内小型动脉瘤(最大径<5 m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2例、女120例,年龄31~83(56.85±11.51)岁,动脉瘤破裂组95例、未破裂组87例。两组患者动脉瘤的部位、形状、有无子囊、生长方向及相关解剖学参数等临床特征和影像解剖特征的比较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方法,建立动脉瘤破裂的影像解剖特征的预测模型。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间动脉瘤部位、瘤壁形状、子囊、入射夹角、瘤高与瘤颈的比值(A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子囊、入射夹角>117.75°、AR值>1.65是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 P值均<0.01)。根据logistic预测模型,其动脉瘤破裂风险评分( R),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12(95%可信区间0.750~0.874, P<0.01), R=2为最佳截断值,灵敏度72.6%,特异度78.2%。 结论:颅内小型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符合以下两种及两种以上影像解剖特征者,即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后交通段或前交通动脉、瘤壁不规则、有子囊、入射夹角>117.75°、AR值>1.65等,为动脉瘤破裂的高危人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支架辅助与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急性期破裂宽颈前交通动脉瘤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支架辅助与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急性期破裂宽颈前交通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德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接受介入栓塞治疗的破裂宽颈前交通动脉瘤患者76例的临床资料,依据术中是否支架辅助分为支架组41例、非支架组35例。支架组根据患者载瘤动脉直径选择相应尺寸的Solitaire AB支架或LVIS支架,非支架组使用单导管、双导管或球囊辅助。比较两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和临床预后。结果:两组出血并发症、症状性血管痉挛、病死率和临床预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支架组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17.07%(7/41),高于非支架组的2.86%(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052, P<0.05)。支架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21.95%(9/41),明显高于非支架组的5.71%(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021, P<0.05)。 结论:支架辅助与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急性期破裂宽颈前交通动脉瘤均能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使用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缺血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临床应用需要谨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