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公众号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移动学习是以移动终端为载体的移动学习模式,移动学习拓展了学习渠道,丰富了教学资源.微信是互联网传播媒介之一,功能包括私人聊天、多人群聊、实时对讲、朋友圈等.支持文字、图片、短视频、语音短信等.微信公众号是其中的一种功能,是针对特定的人群,精准推送相关信息的应用.近来微信在移动教学中的理论应用研究日益增多[1-3].人体解剖学属于形态科学范畴,解剖名词众多,要记忆的知识点多且相互之间联系不强,内容相对枯燥,在教学中图片使用量大,对内容的理解要有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实践教学要求有充足的尸体、标本、模型等教具.由于人体解剖学本身的特点,加上现在尸体、标本等教学资源缺乏,致使现今人体解剖学教学出现诸多困难.本研究旨在使用微信公众号建立移动学习平台,探索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经验与不足,促进人体解剖学教学,为其他课程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神经科病人健康信息获取与使用情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了解神经科病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健康信息获取与使用情况,为完善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健康信息服务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于2016年6月对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科住院的203例病人进行调查.[结果]85.2% 的神经科病人使用智能手机,病人的手机使用经验得分为26.2分± 7.8分,处于中等水平.71.4% 的病人曾经使用手机获取和学习疾病及健康有关的知识.获取和学习的知识主要有疾病诊断与治疗方法(80.7%)、发病原因(69.7%)、疾病预后知识(63.4%)、疾病康复锻炼方法(51.0%)等.通过手机来获取和学习这些知识的主要方式有使用搜索引擎(80.0%)、微信公众号/朋友圈(52.4%)、网页浏览(52.4%)等.病人对于使用频率最高的信息获取方式的质量评分为健康类手机 APP为41.6分± 4.2分,搜索引擎(如百度)39.4分± 6.6分,网页浏览(如医学相关网页)38.4分± 5.6分,微信公众号/朋友圈37.4分± 5.3分,医学类或健康类电子书35.1分±5.5分.获取的健康信息内容可信度评分为健康类手机APP8.0分±1.0分,使用搜索引擎(如百度)6.9分±1.7分,网页浏览(如医学相关网页)7.9分±1.3分,微信公众号/朋友圈6.8分±1.7分,医学类或健康类电子书8.3分±1.3分.[结论]大多数神经科病人使用智能手机,并且具有较好的手机使用经验基础,应针对病人的期待和需求完善相关手机应用的内容和操作方式,使更多的病人能够便捷安全地通过手机移动"互联网+"获取健康信息,以促进病人的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QC小组与品管圈比较分析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质量管理小组是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一环.目前,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在我国医疗行业的开展越来越广泛.阐述了我国医疗行业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开展现状,指出QC小组与品管圈实为同一事物,比较了两者在课题类型、活动程序、原因解析等方面的不同点.认为现阶段我国医疗行业开展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存在选题重复,工具应用欠规范,对策单一或超出圈组能力范围等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提出医疗行业有必要积极学习企业质量管理小组活动的成熟经验,使品管圈真正成为一种切实、有效的质量改善工具,通过推广应用形成潜移默化的医院文化,促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梁林江治疗环状混合痔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6
痔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研究显示,我国18周岁以上(含)的城镇社区及农村居民常住人口中,肛肠疾病的患病率高达50.1%,其中98.1%有痔疮症状[1].环状混合痔在痔病中属于疑难病,多由Ⅳ度内痔和混合痔发展而来,其痔核多占据齿线附近直肠下端及肛管的一整圈,痔核之间分界不清或无分界,故手术难度大,术后并发症相对较多.梁林江主任医师从事中医肛肠专业50余年,是上海市著名的中医痔科专家,师从林之夏先生,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肛肠良性疾病.经过多年的实践与创新,梁林江主任创立了一套完整的环状混合痔治疗体系,先采用分段分离外剥内扎术治疗,术后给予止血通便方口服、痔科熏洗方坐浴,并用自制红玉膏及生肌散外敷,疗效显著.笔者有幸跟随梁师学习,聆听教诲,受益匪浅.现将梁师治疗环状混合痔的经验总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Kolb经验学习理论在护理教育领域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概述Kolb经验学习理论的经验学习圈、学习风格两大理论内容,综述其在护理高等教育、在职教育、临床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总结应用该理论时应关注的6点限制,旨在为护理教育者推广应用Kolb经验学习理论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腔内介入治疗血管内异物:附4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3/8/5
背景与目的:血管内异物的发生在临床工作中比较常见,尤其是针对医源性因素所引起的血管内异物更为常见.随着医疗有创操作的增加,医源性血管内异物的发生也逐渐增多,这也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因此针对血管内异物的发生、发展及其诊治思路也引起了临床医生更为广泛的关注和探讨.所以,为了能够更好的诊治此类患者,保障患者的就诊安全,本文将立足于我中心近2年血管内异物的诊治经过,以及结合现有文献的报道进行综合分析和讨论,以期对临床上类似患者的诊治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经验分享.方法:收集我中心近2年诊治的4例血管内异物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异物的来源及特点、手术的过程及经验等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和梳理.对现有国内外针对此类疾病的文献报道进行检索,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学习和总结.结果:4例患者均属于医源性的血管内异物,其中1例是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过程中导丝脱落引起,2例是由于PICC导管的断裂引起,另外1例是由于腔内介入手术对腹主动脉穿透性溃疡栓塞过程中弹簧圈部分脱落至腹主动脉腔内引起.4例患者均无异物相关的临床表现,均在介入下通过单弯导管配合鹅颈圈套器的方式成功取出异物,且异物完整性可;术后患者均恢复良好,无任何异物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在临床工作中,尽管无法完全避免血管内异物的发生,尤其是医源性的因素,但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针对已发生的血管内异物,为了尽可能的降低异物所带来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案显得极其重要.腔内介入治疗作为血管内异物的首选治疗方法,具有异物回收率高、手术风险低、并发症少等独特的优势,而且其疗效也已经得到了证实.除此之外,腔内介人手术过程中还需具有多种可选择适宜的介入器械以及经验丰富的手术操作医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心腔内超声指导下零射线或极低量射线心房颤动消融单中心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总结应用心腔内超声指导下零射线或极低剂量射线量下的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消融单中心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应用心腔内超声导管指导下的零射线或极低射线房颤消融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应用心腔内超声指导下房颤消融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 入选应用心腔内超声导管行房颤消融患者103例,平均年龄(61.6±17.1)岁,其中男性63例(61.2%),阵发性房颤85例(82.5%),持续性房颤18例(17.5%).1例持续性房颤心腔内超声发现左心耳血栓,终止手术.共行102例心腔内超声指导下的房颤手术,手术平均时间为(129.9±15.1)m in,平均肺静脉隔离时间(46.8±10.5)min,单圈隔离率为85.3%.81例(79.4%)患者完成心腔内超声指导下全零射线下的房间隔穿刺及房颤消融手术.21例(20.6%)由于静脉迂曲、房间隔穿刺困难、早期学习曲线问题需要X线辅助,21例患者平均X线曝光时间(0.5±0.2)min.无手术相关严重并发症,仅1例(0.98%)发现心包积液.平均随访时间(7.3±4.5)个月,阵发性房颤患者85例,非空白期内发生30 s以上房颤/心房扑动/房性心动过速患者5例(5.9%),随访手术成功率为94.1%.持续性房颤患17例,3例(17.6%)非空白期内出现房颤,随访手术成功率为82.3%.结论 心腔内超声指导下零射线或极低射线量下房颤消融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信教学公众号:现状与建议
编辑人员丨2023/8/5
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背景下,微信公众号因其免费、开放、个性、交互、实时等特色和优势,被很多机构和教师采纳,用于教学服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知识复杂、抽象,理论和技术发展快,是公认的难教难学课程.而微信公众号可通过图文、动画、视频、聊天及对接第3方软件等方式,将生物化学的知识难点简单化、生动化,并以微课学习、图文学习、微测试、微实验等开展移动教学.2015年至今,我国共创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公众号约50个,微信公众号已经成为生物化学教学圈的新潮流.本文主要介绍了"我爱生化"、"医学生化与分子"、"漫画生物化学"等10个公众号的特色资源和目录架构,展示了基于公众号的多元化教学和服务方式.另外,本文还梳理归纳了公众号管理的经验,提出要"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习全过程开展教学服务,坚持原创和目录管理等,为优化公众号的资源与服务提供建议.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公众号的介绍和建议,促进生化教学圈的资源共享、互学、交流和建设,推动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改进和教学质量提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达芬奇机器人模拟手术系统在妇科手术培训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达芬奇机器人模拟手术系统(SIMNOW)在妇科手术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2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既往无机器人手术经验医师共56人,随机分为模拟手术组(试验组)和视频学习组(对照组),所有医师均接受理论培训与培训前考核,试验组接受3学时SIMNOW模拟手术系统学习,对照组接受3学时视频学习。对两组医师进行培训后考核,比较两组医师培训效果。结果:试验组的套圈数、缝合和打结数、操作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理论考核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0)。结论:SIMNOW模拟手术系统学习较视频学习更利于提高妇科医师机器人手术操作技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