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人急性机械性小肠梗阻患者临床特征及危险因子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成人急性机械性小肠梗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子。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6月至2020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住院治疗的487例成人急性机械性小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487例中,259例为绞窄性小肠梗阻(绞窄组),228例为非绞窄性小肠梗阻(单纯组)。绞窄组均经术中探查或术后病理检查证实诊断;单纯组中167例经保守治疗痊愈而确诊,61例经术中探查确诊。比较两组术前一般情况、临床症状与体征(性别、年龄、腹痛、呕吐、压痛、反跳痛、肌卫等16项指标),CT检查常见征象(移行带、肠襻扩张征、肠壁密度增高征等15项指标),实验室检测指标(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乳酸脱氢酶、C反应蛋白水平等16项指标)共47项观察指标。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方程对47项指标进行分析,对导致绞窄性小肠梗阻的相关危险因子进行分析。结果:两组47项术前指标比较, 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共15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分别是性别(χ2 =4.35, OR=0.67)、反跳痛(χ2 =170.98, OR=45.12)、肌卫(χ2 =113.79, OR=29.32)、美国麻醉师协会(ASA)评分≥3分(χ2 =12.94, OR=51.58)、外周血白细胞计数≥9.5×10 9/L( t=6.19, OR=1.14)、血乳酸脱氢酶≥245 U/L( t=2.37, OR=1.00)、C反应蛋白≥8 mg/L( t=2.23, OR=1.01)、白蛋白水平≤40 g/L( t=2.04, OR=0.97)、肠系膜积液征(χ2 =49.44, OR=5.40)、肠壁密度增高征(χ2 =222.78, OR=62.66)、肠壁增厚征(χ2 =43.81, OR=3.49)、腹水征(χ2 =237.29, OR=43.01)、鸟嘴征(χ2 =231.50, OR=56.62)、肠系膜脂肪密度增高征(χ2 =242.65, OR=34.90)、缆绳征(χ2 =224.79, OR=53.48)。对此15项指标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肠系膜积液征( OR=12.94)、肌卫( OR=7.28)、腹水征( OR=6.42)、肠壁密度增高征( OR=4.30)、肠壁增厚征( OR=1.85)、外周血白细胞计数≥9.5×10 9/L( OR=1.14)共6项指标为发生绞窄性小肠梗阻的相关危险因素(均 P<0.01),而男性( OR=0.50)则为保护因素。487例急性小肠梗阻患者中具有6个相关危险因素≤3个者260例,发生绞窄性小肠梗阻59例(22.69%);具有≥4个相关危险因素者227例,发生绞窄性小肠梗阻200例(88.11%)。 结论:对于成人急性机械性小肠梗阻患者女性、腹水征、肌卫、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以及CT影像呈现肠系膜积液征、肠壁密度增高征、肠壁增厚征等发生绞窄性肠梗阻的可能性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二胺氧化酶在绞窄性肠梗阻大鼠体内与肠管损伤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二胺氧化酶在绞窄性肠梗阻大鼠体内与肠管损伤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60只SD大鼠,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5组,A组(正常对照组)、B组(假手术组)、C组(单纯性肠梗阻组)、绞窄性肠梗阻组分为D组(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组)和E组(急性肠系膜动静脉血运障碍组),每组32只。除A组外,其余各组均手术造模。A组麻醉后取静脉血和小肠肠段,B~E组于造模术后4 h取静脉血和小肠肠段。从大鼠静脉血中提取得到血清样本,肠段浸泡得到肠液样本。观察肠段并评估肠管损伤,检测血清和肠液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水平、二胺氧化酶(DAO)活性。Pearson相关性分析用于分析肠管损伤与血清和肠液I-FABP水平、DAO活性的相关性。结果:B~E组肠管损伤评分均高于A组,C~E组肠管损伤评分均高于B组,D、E组肠管损伤评分均高于C组,E组肠管损伤评分均高于D组( P<0.05)。C~E组血清I-FABP水平和DAO活性均高于A组和B组,D、E组血清I-FABP水平和DAO活性均高于C组( P<0.05)。C~E组肠液I-FABP水平和DAO活性均高于A组和B组,D、E组肠液I-FABP水平和DAO活性均高于C组( P<0.05)。肠管损伤评分与血清和肠液I-FABP水平、DAO活性均呈正相关( r=0.972, P<0.001; r=0.899, P<0.001; r=0.961, P<0.001; r=0.828, P<0.001)。 结论:绞窄性肠梗阻大鼠的肠管损伤与肠道缺血有关。绞窄性肠梗阻大鼠体内存在血清和肠液I-FABP水平、DAO活性升高,且血清和肠液I-FABP水平、DAO活性与肠管损伤程度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老年绞窄性小肠梗阻患者术中体温水平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老年绞窄性小肠梗阻患者术中体温水平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便利抽样法选取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7年12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113例绞窄性小肠梗阻并行小肠部分切除吻合术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资料。ROC曲线分析术中体温水平(T)与患者预后的关系,获得最佳截断点(Ta)。根据T与Ta之间的关系,将所有患者分为低体温组33例(T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60岁及以上急性肠梗阻急诊手术治疗289例患者的病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回顾分析2010年6月至2020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住院手术的289例≥60岁急性肠梗阻患者临床资料。289例患者肠梗阻的病因分别为肿瘤97例(33.6%)、腹外疝66例(22.8%)、粘连44例(15.2%)、扭转36例(12.5%)、腹内疝20例(6.9%)、套叠8例(2.8%)、其他病因18例(6.2%)。156例绞窄性肠梗阻患者的病因分别为腹外疝51例(32.7%)、扭转36例(23.1%)、粘连26例(16.7%)、腹内疝18例(11.5%)、肿瘤14例(9.0%)、套叠8例(5.1%)及其他病因3例(1.9%);39例(88.6%)粘连、17例(85.0%)内疝、22例(61.1%)扭转者有腹部手术史。肿瘤引起的小肠梗阻(5例)、绞窄性肠梗阻(14例)及绞窄性大肠梗阻(12例)均少于相应的大肠梗阻(92例)、非绞窄性肠梗阻(80例)及非绞窄性大肠梗阻(83例)(均 P<0.05);腹外疝(51例)、扭转(36例)、腹内疝(18例)及套叠(8例)引起的绞窄性梗阻,多于相应的非绞窄性梗阻(15例、0例、2例、8例,均 P<0.05);腹外疝(4例)、扭转(9例)引起的绞窄性大肠梗阻,多于相应的非绞窄性大肠梗阻(1例、0例,均 P<0.05);粘连(26例)和扭转(27例)引起的绞窄性小肠梗阻显著多于非绞窄性小肠梗阻(18例、0例,均 P<0.05)。提示肠道肿瘤和腹外疝分别是≥60岁急性肠梗阻和绞窄性肠梗阻患者急诊手术的首要病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闭孔疝26例多层螺旋CT影像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闭孔疝的多层螺旋CT(MSCT)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扬州大学附属医院2009年7月至2019年5月由MSCT诊断为闭孔疝的患者26例临床资料及CT影像学特征,并结合多平面重建观察疝囊发生的具体位置、疝内容物及有无肠梗阻等。结果:26例患者中,双侧闭孔疝5例,右侧闭孔疝9例,左侧闭孔疝12例。疝内容物为小肠19例,肠系膜9例,膀胱5例。双侧小肠闭孔疝3例,右侧小肠闭孔疝7例,左侧小肠闭孔疝9例;MSCT影像表现为闭膜管入口处小肠管腔突然塌陷变窄,闭孔外肌与耻骨肌及短收肌之间、闭孔外肌上下束间以及闭孔内肌和耻骨上支闭孔沟之间见疝入的小肠管。继发性小肠梗阻15例,其中嵌顿性小肠梗阻9例,绞窄性小肠梗阻6例,表现为疝入的小肠腔积液15例,合并少许积气3例,小肠壁水肿14例,肠壁缺损2例;近段小肠扩张积液积气14例,小肠壁及肠系膜水肿12例。两侧肠系膜闭孔疝4例,右侧肠系膜闭孔疝2例,左侧肠系膜闭孔疝3例;MSCT表现为闭孔外肌与耻骨肌及短收肌之间见疝入的脂肪影。右侧膀胱闭孔疝2例,左侧膀胱闭孔疝3例,均为轻度;MSCT表现为闭膜管入口处见小囊状水样密度影。结论:MSCT多平面重建能够清晰直观地显示闭孔疝的影像学特征,对小肠缺血坏死及穿孔等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医工交叉建模在CT平扫特征诊断绞窄性小肠梗阻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探讨绞窄性肠梗阻的典型CT平扫征象,利用小肠梗阻狭窄预测建模及其特征相关性研究筛选提示手术治疗的重要征象.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1月—2021年10月确诊为肠梗阻患者100例,根据外科手术结果分为绞窄性肠梗阻组(n=20)和非绞窄性肠梗阻组(n=80),收集所有患者影像及临床资料,利用小肠梗阻狭窄预测建模及其特征相关性研究方式分析不同CT征象在2组间的分布差异,并根据差异及逻辑回归进行联合诊断,筛选诊断价值较高的CT诊断组合.结果:100例患者中,2组在肠系膜水肿、肠壁增厚、肠壁密度增高或减低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小肠梗阻狭窄预测建模及其特征相关性研究筛选大部分一致.结论:利用小肠梗阻狭窄预测建模方式及其特征性相关性研究在CT平扫特征诊断绞窄性小肠梗阻具有一定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胆总管囊肿术后可复性横结肠系膜裂孔疝1例
编辑人员丨2024/1/20
腹内疝是指腹腔内的脏器(多为小肠),通过腹腔内正常或异常孔道进入其他位置,引起腹痛、肠梗阻等临床症状[1] . 胆总管囊肿切除,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后出现腹内疝症状,比较罕见[2] . 腹内疝临床症状多不典型,缺乏特异性,容易漏诊误诊[3] . 原则上一经确诊,需要及时手术治疗,否则会有肠管绞窄坏死风险,危及生命[2,4] . 现将我科收治的一例胆总管囊肿术后横结肠系膜裂孔疝患者病例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肠粘连束带腹内疝的CT诊断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肠粘连束带腹内疝的CT表现特点,提高术前早期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7年3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肠粘连束带腹内疝21例患者的临床与CT检查资料,同时有3例行多期增强CT,15例行腹部立位平片检查.在飞利浦影像工作站2位腹部放射高级职称医师双盲法评价图像.结果 术前21例患者均有程度不等的腹胀腹痛等肠梗阻症状,术前CT诊断小肠梗阻21例,提示肠粘连束带腹内疝3例,肠管绞窄5例,术前诊断符合率14.29%,漏诊率为85.71%.所有患者均手术证实小肠梗阻,肠管绞窄9例,11例合并肠扭转,1例合并腹茧症.主要影像表现包括:局部明显粘连伴束带形成21例(100%),局限性肠梗阻21例(100%),肠管异位21例(100%),无疝囊(100%),占位征象/周围脏器移位21例(100%),鸟嘴征13例(61.90%),缆绳征/漩涡征17例(80.95%),肠壁增厚伴肠周明显渗出15例(71.43%).肠粘连束带腹内疝的CT表现特征与手术结果存在相关性.结论 肠粘连束带腹内疝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提高认识并熟知其影像征象对早期诊断至关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腹内疝与腹部手术史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对腹内疝发生与腹部手术史相关性的分析,增加外科医师对不同类型腹内疝发病特点的认识,改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36例腹内疝患者的病例资料,比较腹部手术史与腹内疝患者病程时间、发病前是否存在胃肠功能紊乱、术前诊断、发生肠绞窄坏死、肠管疝入途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死亡率的相关性.结果 腹内疝患者病程时间、发病前是否存在胃肠功能紊乱、术前诊断、发生肠绞窄坏死、肠管疝入途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在有无腹部手术史的2组人群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腹部手术史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多于有腹部手术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36,P=0.013);无腹部手术史组的11例患者中,有2例死亡病例,死亡率要高于有腹部手术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7,P=0.031).结论 有无腹部手术史对腹内疝的发病过程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并无影响,但无腹部手术史组的腹内疝患者,其手术时间及术后死亡率要高于有腹部手术史组,这可能与无腹部手术史组在病程早期即可出现肠绞窄坏死有关.大部分的腹内疝患者在早期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肠梗阻,对于肠梗阻不能缓解或反复发作者,及时剖腹探查,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术后死亡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成人急性小肠梗阻的病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成人急性小肠梗阻(small bowl obstruction,SBO)病因复杂,本研究旨在通过探讨SBO的病因谱特征及其与小肠绞窄的关系,为SBO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6月-2016年9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住院手术的320例SBO的患者资料.按照是否合并小肠绞窄、绞窄程度、梗阻病因等不同分类方法,将患者分为不同病因组、绞窄组与单纯组、坏死亚组与可逆性绞窄亚组.分别统计各病因的分布情况、各病因与小肠绞窄的关系等.结果 符合研究标准的320例成人SBO患者中,病因包括黏连107例(33.4%)、外疝73例(22.8%)、扭转46例(14.4%)、内疝32例(10.0%)、套叠28例(8.8%)、肿瘤7例(2.2%)、其他病因27例(8.4%).其中,绞窄组的扭转与套叠例数显著多于单纯组(均P<0.05),绞窄组的肿瘤例数显著少于单纯组(P<0.05).在绞窄组中,外疝与内疝引起的坏死亚组患者显著多于可逆性绞窄亚组患者(均P<0.05).结论 在成人SBO患者中,黏连仍是主要病因,其次是腹外疝;扭转与套叠倾向于引起小肠绞窄;外疝与内疝有引起不可逆性肠绞窄的倾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