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频超声诊断小儿桡骨远端骨折术后骨痂质量的价值探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在诊断小儿桡骨远端骨折术后骨痂愈合质量中的可行性与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与剪切波弹性成像观察30例小儿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第2、4、8、12周骨痂形成的声像特征,采集骨痂处血管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剪切波速度及杨氏模量,并与X线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30例患者均完成随访,术后第1周骨折断端可见血肿,无血流信号,X线片未见骨痂.术后第2周,所有患者骨折断端处均可见骨痂回声,灰阶超声提示骨痂横切面3.0mm×0.7mm~4.0mm×1.0mm,骨折部位可见血流信号,RI为0.51~0.55,骨痂剪切波速度平均2.58 m/s,杨氏模量平均20.8 kPa,RUSS得分1~4分.术后第4周,骨折断端处灰阶超声提示骨痂横切面1.7 mm×1.1 mm~4.0mm×2.3 mm,骨折部位血流信号强,RI为0.51~0.57,骨痂剪切波速度平均3.04 m/s,杨氏模量平均28.6 kPa,X线片显示骨痂开始增厚,RUSS得分5~7分.术后第8周,X线片提示骨痂愈合良好,灰阶超声提示骨痂横切面1.8 mm×2.1 mm~9.9mm×2.1 mm,骨痂处血流信号较前减少,RI为0.55~0.58,骨痂剪切波速度平均4.58 m/s,杨氏模量平均52.5 kPa,RUSS得分6~8分.术后第12周,灰阶超声骨痂横切面2.6 mm × 1.2 mm~10.7 mm × 1.8 mm,骨痂处无血流信号,骨痂剪切波速度平均4.83m/s,杨氏模量平均70.9 kPa,RUSS得分均为8分.结论 应用高频超声能有效监测小儿桡骨远端骨折端骨痂愈合的过程及其血运变化,能定量分析各阶段骨痂愈合质量,可为临床早期预测骨折愈合的趋势提供有效参考,利于早期预警、干预以降低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等情况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细胞外囊泡表征检测方法的对比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EVs)是细胞主动分泌的具有磷脂双分子层结构的囊泡,天然携带母细胞来源的各种内容物,保留母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可以反映其分泌时的母细胞状态.为了解EVs的生物发生及其在机体内的生物学功能,科学家们做了许多尝试,但直接检测EVs有一定的困难,目前的检测技术通常以EVs内容物作为检测对象,实现间接表征的目的.通过分析体液中的EVs,可以实现疾病诊断的目的,对EVs进行详细表征可以推动精准医学的发展.EVs属于内源性物质,可作为递送药物的载体,具有增加药效、降低药物毒理作用和辅助药物通过生物屏障的优势.目前,作为药物或者递送药物的载体应用尚存在的问题,包括(1)EVs内容物的表征,以便使用更明确定义的EVs;(2)开发适合的检测方法来监测体内的EVs,以确定和优化EVs的剂量、给药途径及潜在毒性;(3)确定EVs膜组成的种类及数量.EVs直径为纳米级别,内容物含量少,但临床应用价值大.应用中选择合适的分析技术将能够对EVs类型进行全面表征,并进一步推进对EVs生物学的理解,开发基于EVs的新型诊断和治疗方法,促进其临床转化.本综述介绍了 EVs研究中分析技术的原理、应用及优缺点,重点是EVs和EVs中蛋白质的表征检测技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小柴胡颗粒的化学成分及大鼠口服后的入血成分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UPLC-Q-Exactive-Orbitrap-MS)技术及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UPLC-MS/MS)对小柴胡颗粒化学成分及大鼠口服后的入血成分进行鉴定.采用CORTECS UPLC C18+色谱柱(2.1 mm×100 mm,1.6 μm),乙腈-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在电喷雾离子源正、负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后与对照品比较保留时间、精确相对分子质量、二级离子碎片以及参照相关文献进行化学成分鉴别;通过皮下注射干酵母建立大鼠发热模型后,灌胃给予正常组及模型组大鼠小柴胡颗粒,给药后于不同时间点眼眶静脉取血,分离血浆,在多反应监测模式(MRM)下进行扫描鉴定入血成分.从小柴胡颗粒中共初步鉴定出112种化学成分,包括63种黄酮类、31种皂苷类、6种有机酸类、4种苯丙素类、3种氨基酸类以及5种其他类化合物;从血浆中鉴定得到18个入血原型成分.该研究鉴定了小柴胡颗粒化学成分及入血成分,为进一步的药效物质基础及质量控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低场强磁共振成像系统的发展简史及其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和展望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近10年来,高场强MRI系统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和研究不断深入,但其安装和扫描条件要求较高,运行成本昂贵,限制了其在基层医院的普及.相比之下,低场强(0.01~1.0 T)MRI虽然成本较低,但因其成像性能欠佳,也未能在临床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低场强MRI有望实现类似于高场强MRI系统的各种应用,通过优化软件、硬件设计和技术革新,低场强MRI可以在保持成本经济、便于转运优势的同时提高信噪比,达到提高诊断性能,更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实际场景的目标.特别是在急重症诊断方面,低场强MRI有望成为脑血管疾病诊断和监测的重要工具之一.本文追溯了低场强MRI的发展历程,对其在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应用中的进展进行了综述,旨在为未来低场强MRI技术的发展探寻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型便携式体外膜肺氧合动物实验在体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本研究旨在验证一种自主研发的新型便携式体外膜肺氧合(ECMO)系统(西京高级生命支持系统JC-Ⅲ型)在大动物体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共计10只健康小尾寒羊通过颈动脉-颈静脉插管方式进行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A-ECMO)支持,以评价JC-Ⅲ型ECMO系统的性能.通过持续输注肝素实现全身抗凝,转机过程中每2 h记录1次活化凝血时间(ACT),维持ACT在200~250 s之间;离心泵转速设定在3 000~3 500 r/min.分别于ECMO启动前和启动后24 h监测血红蛋白、血细胞计数、凝血、肝肾功能、心肌损伤等指标变化情况,实验结束后解剖泵头和氧合器,探查血栓形成情况.结果 VA-ECMO手术成功率为100%,ECMO转机24 h,流量波动于1.9~2.5 L/min,未发生溶血、泵头血栓、膜肺血栓.ECMO转机前后血红蛋白含量、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尿素、肌酐、高敏肌钙蛋白Ⅰ、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本在体动物实验证实了西京高级生命支持系统JC-Ⅲ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伤害敏感指数在疼痛管理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有效的围手术期疼痛管理对于加速患者康复和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至关重要,而敏感且可靠的疼痛监测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基于脑电图信号衍生的意识指数(index of consciousness,IoC)是一种新兴的麻醉深度监测指标,已经逐步应用于全身麻醉过程中.伤害敏感指数(IoC2)用于镇痛程度的监测,也可作为多种手术类型中的疼痛管理的监测指标评价镇痛效果,指导合理使用镇痛药物,减少围术期相关不良事件,在临床上具有良好的优势及应用前景.本文旨在综述IoC2的基本原理、临床研究现状以及优劣势等方面,并与其他镇痛监测作比较,为IoC2的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HPV基因分型及p16/ki-67双染色对宫颈转化区3型女性CIN Ⅱ+的评估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分析人乳头瘤病毒(hunan papillomavirus,HPV)检测和p16/ki-67双染对宫颈转化区(TZ)3型女性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及以上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前瞻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接受阴道镜检查和宫颈移行区大环切除术(LLETZ)治疗的TZ 3型女性临床资料.分析并比较LLETZ前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TCT)、HPV检测、宫颈管搔刮术(ECC)检查及p16/ki-67双染对CIN Ⅱ+的诊断价值.分别计算不同诊断方式预测组织学诊断CIN Ⅱ+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并使用McNemar检验比较不同诊断方法.结果 纳入接受LLETZ治疗的患者共101例,其中CINⅡ+51 例(50.5%).37 例 HSIL 患者中 28 例 CIN Ⅱ+(75.7%);64 例 LSIL 患者中 23 例 CIN Ⅱ+(35.9%).感染HPV 16型女性中82.1%组织病理学为CIN Ⅱ+,但CIN Ⅱ+患者中感染HPV 16型女性仅为45.1%.高危型HPV预测诊断CIN Ⅱ+的阳性预测值仅为60.7%,阴性预测值为100%.p16/ki-67双染检查的阴性预测值为100%,阳性预测值为79.7%.LSIL女性中p16/ki-67双染预测CIN Ⅱ+的阳性预测值较高危型HPV更高(76.1%vs.35.9%),而在HSIL女性中ECC双染可改善高危型HPV阳性预测值(96.5%vs.75.7%).结论 p16/ki-67双染可提高TZ 3型女性常规筛查对CIN Ⅱ+预测效能,有助于更好监测TZ3型女性宫颈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单绒毛膜双胎之一胎死宫内存活胎脑损伤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随着促排卵技术和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多胎妊娠率逐年升高.双胎之一胎死宫内(single intrauterine fetal death,sIUFD)是单绒毛膜双胎妊娠中晚期的严重并发症.一胎死亡后,存活胎神经系统受损是影响新生儿及婴幼儿远期预后的重要因素,严重影响人口质量.研究存活胎神经系统受损的机制及有效地监测存活胎可能发生的脑损伤,对预防严重脑损伤并发症至关重要,也是妊娠期管理和分娩时机选择的重要依据.通过识别sIUFD存活胎神经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采取合适的监测手段和宫内治疗,制定相应的分娩方案,以减少存活胎不良神经结局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动态监测血清血清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细胞角蛋白19血清片段21-1人附睾蛋白4水平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疗程中的变化及其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动态监测血清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Ag)、细胞角蛋白19血清片段21-1(CYFRA21-1)、人附睾蛋白4(HE4)水平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疗程中的变化,并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自2021年1月至2023年9月择取我院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08例为研究组,另收集同期良性肺病患者108例为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良性肺病患者及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入院时血清SCC-Ag、CYFRA21-1、HE4水平;对比研究组不同治疗疗程患者血清各指标水平,并分析其诊断价值.结果 入院时血清SCC-Ag、CYFRA21-1、HE4比较,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血清SCC-Ag、CYFRA21-1、HE4水平:术后1 d>术后7 d>术后30 d>术后90 d;入院时血清SCC-Ag、CYFRA21-1、HE4水平联合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23,灵敏度为88.0%,特异度为83.3%.结论 血清中SCC-Ag、CYFRA21-1、HE4表达水平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升高,并在不同术后疗程中存在降低,并发现三者联合检测可提高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效率,为肺癌的早期诊断及疗效评估提供新的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全身麻醉患者拔除气管导管后微旁流PETCO2与PaCO2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患者拔除气管导管后微旁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江苏省肿瘤医院2021年1月至5月择期行腹部手术的患者12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3组,每组40例,分别经鼻导管不同流量吸氧,低流量组(L组)2 L/min,中流量组(M组)4 L/min和高流量组(H组)6 L/min.在拔除气管导管30 min时记录PETCO2数值并抽取动脉血测量PaCO2,Pearson法分析PETCO2与PaCO2的相关性.结果 拔管30 min时,三组PETCO2、PaCO2、R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组PaO2和 SpO2均显著低于M组和H组(P<0.05).L组、M组、H组微旁流PETCO2与PaCO2均呈高度相关(r=0.931、0.878、0.838,P<0.01),二者的相关性随着氧流量的升高而降低.结论 PACU内全身麻醉患者拔除气管导管后使用微旁流PETCO2监测时,在2~6 L/min的氧流量下微旁流PETCO2与PaCO2均保持高度相关性,可作为评估PaCO2的重要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