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肩关节米粒体滑囊炎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49岁,因“左肩部疼痛半月”于2022年6月22日入院。入院半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肩持续性钝痛,伴左肩关节自主活动明显受限,活动肩关节时疼痛加重,制动时疼痛缓解。既往类风湿病史2年。查体:左侧肩关节稍肿胀,局部皮肤无红肿、破溃,喙突、肩峰、肩峰下滑囊及三角肌局部压痛明显,肩关节前屈、后伸、平举、上抬活动明显受限,外展、内收及旋前、旋后活动稍受限;左侧落臂试验、0°外展抗阻试验、空罐试验、坠落试验、外旋抗阻试验、抬离试验、压腹试验,以及内旋衰减征、外旋衰减征、Neer征、疼痛弧试验均阴性;肘关节远端、腕关节及左手各指活动无异常,左上肢皮肤浅感觉无明显减退,肌力及肌张力正常,桡动脉搏动可,甲床充盈时间无明显延长;相关病理征未引出。化验结果:CRP 17.85 mg/L,红细胞沉降率59 mm/1 h,类风湿因子425.00 IU/mL,余未见异常。左肩关节正位X线片示左骨质结构未见异常,关节间隙未见明显异常密度影,三角肌下软组织肿胀(图1A)。左肩关节矢状面、横断面和冠状面MRI示左肩峰-三角肌下滑囊、喙突下滑囊、肩胛下肌滑囊及关节腔内积液,其内多发米粒样、结节状异常信号,T 1WI呈等信号,T 2WI呈等低信号,T 2WI压脂序列呈等低信号,边界清楚;肱骨头髓腔内可见骨质侵蚀,呈斑状T 2WI压脂序列高信号;余肩关节骨质及肩袖、韧带未见明显异常;左侧腋窝及左侧锁骨上区多发淋巴结肿大。见图1B~1E。初步诊断:左肩关节米粒体滑囊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罐诊的古今认识与应用展望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本研究系统梳理了与罐诊相关的古代文献和现代文献,旨在对罐诊进行综合分析和展望.[方法]以第5版《中华医典》为古代文献检索源,以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4 个中文文献数据库与 Pubmed、Web of science、ScienceDirect、Cochrane Library 4 个英文文献数据库为现代文献检索源.[结果]纳入符合标准的古代文献74条,现代文献52篇,系统总结了古代对不同拔出物的初步认识与应用和现代对罐诊的认识与应用.[结论]罐诊的现代应用是基于古代医学理论对拔出物的理解与应用的延续,符合传统中医理论"司外揣内"的思想.对罐诊的深入研究可能为中医诊疗提供新的视角或扩展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火针联合刺络放血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及对外周血Thl7 Treg细胞比例及其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探究火针联合刺络放血治疗带状疱疹(HZ)的疗效,分析其对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17(Thl7)、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比例及其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 年 1 月至 2020 年12 月本院HZ患者80 例,依据随机单、双数分配原则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 40 例.对照组给予西医抗病毒治疗,研究组给予火针联合刺络放血+西医抗病毒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康复进程、治疗前后HZ症状积分(红斑、水疱、皮损疼痛)、应用CytoFLEX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 Thl7、Treg 细胞比例.采用ELISA法检测Thl7/Treg 细胞相关细胞因子(IL-6、IL-17、TGF-βl)及神经疼痛因子[前列腺素E2(PGE2)、5-羟色胺(5-HT)].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VAS 评分).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7.50%)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研究组康复进程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3d后红斑积分、水疱积分、皮损疼痛积分分别为(1.24±0.35)、(1.94±0.42)、(1.27±0.36)分,低于对照组的(1.71±0.42)、(2.30±0.45)、(1.74±0.39)分(P<0.05);研究组治疗 7d 后红斑积分、水疱积分、皮损疼痛积分分别为(0.82±0.24)、(0.94±0.30)、(0.68±0.22)分,低于对照组的(1.13±0.31)、(1.25±0.34)、(0.91±0.27)分(P<0.05);研究组治疗3d、7d后外周血Thl7 细胞比例分别为(1.58±0.46)%、(1.05±0.33)%,Treg细胞比例分别为(4.21±0.95)%、(3.53±0.87)%,血清 IL-6 水平分别为(14.53±2.61)pg/mL、(10.12±2.14)pg/mL,IL-17 水平分别为(22.68±3.86)pg/mL、(18.65±3.42)pg/mL,PGE2 水平分别为(126.85±12.69)ng/L、(95.42±9.35)ng/L,5-HT水平分别为(65.32±14.19)ng/mL、(42.86±10.74)ng/mL,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 3d、7d 后 TGF-βl 水平分别为(0.48±0.05)pg/mL、(0.51±0.05)pg/mL,高于对照组的(0.44±0.06)pg/mL、(0.46±0.06)pg/mL(P<0.05);研究组治疗3d、7d后VAS评分分别为(3.15±0.82)、(1.87±0.59)分,低于对照组的(4.20±0.97)、(2.46±0.71)分(P<0.05).结论:火针联合刺络放血治疗 HZ 疗效确切,可改善临床症状,缩短康复进程,并可缓解疼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纠正Thl7/Treg细胞失衡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氰化钠加重缺氧诱导的小鼠脑神经损伤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3/23
目的 研究氰化钠(NaCN)急性染毒对密闭缺氧致小鼠脑神经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①将小鼠随机分为缺氧+NaCN[0(缺氧对照组),2.56,3.8和5.1 mg·kg-1]组,ip给予不同浓度NaCN染毒后立即放入密闭缺氧罐,观察小鼠缺氧存活时间.②将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NaCN 3.8 mg·kg-1组、缺氧30和60 min组及NaCN(3.8 mg·kg-1)+缺氧(30 和60 min)组,按分组处理后,用动脉血气分析仪检测小鼠动脉血气指标酸碱度(pH)、氧饱和度(s O2)、氧分压(p O2)和二氧化碳分压(p CO2);用激光散斑成像仪检测小鼠大脑皮质脑血流;分别称量脑组织干、湿重,计算脑组织含水率;试剂盒检测海马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TUNEL染色检测小鼠海马细胞凋亡率;HE染色检测海马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①与缺氧对照组比较,缺氧+NaCN各剂量组小鼠缺氧存活时间均显著延长(P<0.01).②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缺氧30 min组动脉血p CO2上调(P<0.05),pH和p O2下调(P<0.05);缺氧60 min组p CO2上调(P<0.05),皮质脑血流下调(P<0.01);NaCN 3.8 mg·kg-1组动脉血p O2和s O2显著下调(P<0.05),皮质脑血流显著下调(P<0.01),MDA含量和T-SOD活性显著上调(P<0.01),脑组织含水率增加(P<0.01).与缺氧30 min组相比,NaCN+缺氧30 min组s O2和p O2显著上调(P<0.05),p CO2显著下调(P<0.05);分别与缺氧30或60 min组比较,NaCN+相应时间缺氧组皮质脑血流均显著下调(P<0.01),MDA含量、T-SOD活性和脑组织含水率显著上调(P<0.01).HE染色结果显示,NaCN 3.8 mg·kg-1组、NaCN+缺氧30或60 min组海马细胞出现明显的细胞肿胀和空泡化,神经元数量减少,出现核固缩和核深染,缺氧30和60 min组海马细胞未见明显改变.TUNEL染色结果显示,NaCN 3.8 mg·kg-1 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NaCN+缺氧 30 min组与缺氧30 min组比较、NaCN+缺氧60 min组与缺氧60 min组比较,小鼠海马细胞凋亡率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 NaCN可加剧缺氧导致的小鼠脑血流降低、脑组织氧化应激和神经元凋亡,从而减少小鼠在密闭缺氧罐内的氧耗量,延长其存活时间,其机制与降低细胞利用氧能力、延缓CO2体内蓄积和增加体内游离氧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
嗜酸性粒细胞性环状红斑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女,40岁,因全身环形红斑和斑块伴瘙痒1月余,于2016年6月30日来我科就诊.2016年5月底无明显诱因双侧腰部出现2~3个蚕豆大小暗红色质硬丘疹,伴轻度瘙痒,未予治疗.2016年6月中旬,患者因颈肩痛拔火罐后局部出现红色斑块,伴瘙痒,后皮疹中央消退,边缘隆起,呈环形向外扩展,腰部丘疹也呈环形向外扩展,最大直径达30 cm,瘙痒显著.曾就诊于当地医院,查血常规:白细胞11.16×109/L,嗜酸性粒细胞比例0.309(参考值0.005 ~ 0.05),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为3.45×109/L(参考值0.02×109/L~0.50×109/L),诊断为离心性环状红斑.予中药(具体不详)内服及外用药物治疗,1周后皮损较前变平,颜色变浅.中药治疗12d后,患者出现低热,最高达37.5℃,自行停药.停药1d后,皮疹复发,全身又出现多发红斑和斑块.为明确诊断来我院就诊,门诊拟诊多形红斑?、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起病以来,患者无口腔及外阴溃疡、脱发、光敏、雷诺现象,精神、睡眠较差,饮食尚可,体重无明显下降.既往史:过敏性鼻炎10余年,2012年诊断哮喘,有头孢类药物和莫西沙星过敏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寻常型银屑病中医外治特色疗法专家共识(2017年)
编辑人员丨2023/8/6
银屑病是以鳞屑性红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临床分为寻常型、脓疱型、关节型和红皮病型,其中以寻常型最为常见[1].祖国医学将银屑病称为牛皮癣、白疕、蛇虱、松癣、干癣等,从内因、外因等方面对其病因病机进行了系统阐述,并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原则采用中药口服及中医特色外治疗法能够有效控制本病的进展并延长缓解期.其中,中药涂擦、熏蒸、封包、溻渍、药浴、火针、针刺、刺血拔罐、火罐、穴位埋线、放血、淀粉浴、自血等特色疗法,效果尤为显著,能显著改善皮损症状,明显延长皮损缓解期,无不良反应,且操作简便,价格低廉,是值得推广的绿色疗法.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特色疗法学组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对银屑病的特色疗法达到了基本共识,现汇报如下,以便同道批评指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祛风养血润燥汤联合针刺拔罐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荨麻疹30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荨麻疹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强而导致的局限性水肿反应,发病率高[1].风团、红斑是荨麻疹的主要症状,发作时往往伴有剧烈的瘙痒,发作后皮肤不留痕迹,通常会反复发作,难以根治[2].风团每周至少发作2次,且持续6周以上者称为慢性荨麻疹[3].西医药对慢性荨麻疹症状缓解以及病情控制具有一定效果,但长期应用不良反应较多[4].中药口服、针刺、穴位放血、拔火罐等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显著,复发率低,且无明显副作用[5-6].笔者采用祛风养血润燥汤联合针刺拔罐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荨麻疹60例,现将治疗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药-针-罐”序贯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及预防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中医序贯疗法“青黄散中药外敷、电针围刺、刺络拔罐”(药-针-罐)治疗带状疱疹及预防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将120例带状疱疹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伐昔洛韦、甲钴胺、维生素B1、加巴喷丁胶囊口服及氦氖激光局部皮损照射治疗;治疗组给予伐昔洛韦口服及“药-针-罐”序贯疗法治疗.结果 治疗组的红斑减轻时间、止疱时间、结痂时间与脱痂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7、14日及皮疹消退后随访28 d、3个月,治疗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幅度更明显,缓解疼痛效果更佳(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之81.67%(P< 0.05);随访28 d、3个月治疗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药-针-罐”序贯疗法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且可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大椎穴治疗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通过梳理大椎穴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发现,针刺大椎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肌肉和血清中的谷氨酸,恢复正常神经传导功能;改善动物模型信息传递;提高组织细胞清除自由基;提高颈椎间盘粘着斑激酶(FAK)蛋白表达等.大椎穴广泛应用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颈型颈椎病.其治疗手段主要为针刺配伍、点刺放血拔罐、艾灸三种,配合部位和手法的不同来治疗不同类型的颈椎病.参考文献43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循经藏腑调理“欲病”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低频负压循经藏腑调理“欲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随机选取的34例“欲病”受试者,运用低频负压循经藏腑调理的方法进行调理,通过分析“欲病”受试者的罐斑显色反馈性调理信息及调理前、后数字化、量化的中医四诊合参诊断信息,评价其调理效果.结果:经过4周的持续调理,34例“欲病”受试者,与调理前相比,调理后受试者罐斑显色显著变浅甚至消失(P<0.01);调理后淡红舌、薄白苔的比例明显升高(P<0.05),瘀斑舌较调理前减少(P<0.05);调理后背痛、颈项强痛、焦虑、易怒的核心症状有不同程度的减轻甚至消失;调理后受试者脉弦紧度显著减小(P<0.01).结论:低频负压循经藏腑调理可显著改善“欲病”受试者不适症状,促进“欲病”受试者舌、脉、罐斑病理状态的恢复,该方法值得推广及进一步探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