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脉-脏腑相关"理论现代化诠释和发展思路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经脉-脏腑相关"理论是经络学说的核心内容,是指导中医诊断和针灸治疗的重要理论基础.在该理论内容下,"司外揣内"反映脏腑病变可在体表出现特定症状或体征;而"辨经论治"则反映了经脉体表刺激可以治疗相应的脏腑疾病.在当下的多学科交叉和大数据时代下,验证及科学诠释经络学说是我们亟须解决的问题.从"经脉-脏腑相关"的角度,探讨应用大数据技术发现诊治疾病的规律,利用多学科前沿技术研究该学说的现代生物学机制,以梳理总结传统经络理论所蕴含的科学内涵及提升经络理论的临床指导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罐诊的古今认识与应用展望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本研究系统梳理了与罐诊相关的古代文献和现代文献,旨在对罐诊进行综合分析和展望.[方法]以第5版《中华医典》为古代文献检索源,以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4 个中文文献数据库与 Pubmed、Web of science、ScienceDirect、Cochrane Library 4 个英文文献数据库为现代文献检索源.[结果]纳入符合标准的古代文献74条,现代文献52篇,系统总结了古代对不同拔出物的初步认识与应用和现代对罐诊的认识与应用.[结论]罐诊的现代应用是基于古代医学理论对拔出物的理解与应用的延续,符合传统中医理论"司外揣内"的思想.对罐诊的深入研究可能为中医诊疗提供新的视角或扩展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象思维在中医治疗脑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4/27
在象思维的指导下,以自然法象、天地应象、神明之象认识脑的生理,描述脑沟壑纵横、错综复杂的结构,认为脑具有主持生命活动、支配精神意识、语言和感觉运动的功能.以天之六气、地之五行、邪正盛衰认识脑的病理,风邪犯脑、寒中于脑、暑扰神明、湿蒙清窍、燥邪伤神及火扰神昏是脑病外感因素中的主要原因.内伤因素中七情、饮食、劳逸等均可影响脏腑功能,产生瘀血、痰凝等病理产物而致脑病.以四诊之象辨病辨证,取象立意指导中医脑病治疗,法象药理规范临床用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获得色象、味象、声音之象、舌象、脉象等,判断内部脏腑气血的情况;将中药的形状、气味、颜色、生长环境及属性与天地自然之象相通,解释药物某种特性和功效.取象比类、见微知著、司外揣内等方法是中医辨病辨证体系中的核心,象思维可以更好地阐释脑的生理和病理,丰富脑病的诊断和防治理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基于概念隐喻分析"心主神"理论的形成
编辑人员丨2024/2/3
心与脑孰主神明的论战旷日持久,令人莫衷一是.与其竞短争长,倒不如澄清"心何以主神"这一关键问题,揭示"心主神"理论形成的过程与成因,或许更有助于化解心脑孰主神明的争端.既往中医学者提出了心主血脉、心居中以主宰人体而主神等诸多观点,但未能结合古人的认知方式和生活经验,阐明心何以主神的独特性;并且对于古代典籍中感官七窍与心、神关系的诸多论述,缺乏深入的讨论.因此本文从具身认知视角下的概念隐喻理论出发,重新解读古籍中的有关论述,阐释在司外揣内、取象比类的认知模式下,古人对感官七窍与心、神关系的认识如何影响"心主神"理论的形成.认为围绕感官七窍构建的相关概念是古人体认"神"的重要基础,且古人对感官七窍与心、神关系的认识,以及感官七窍与心之七窍的观察联想,促进了"心主神"理论的形成,这也是理解"心主神"与"脑主神"关系的基本前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基于生物全息论浅谈《黄帝内经》尺肤诊疗法机理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4/1/13
尺肤诊蕴含着中医司外揣内、见微知著的思想,通过切按尺肤的寒温、形态的变化以辨知脏腑气血之盛衰,是《黄帝内经》所载的重要诊察方法之一.其诊疗是基于尺肤与人整体之间的关系,这一方式与20世纪80年代张颖清教授提出的生物全息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即全息胚与人整体之间的关联性.为探求人体各部位与整体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文中从全息胚生物学理论观点探讨尺肤诊疗法的生物全息机制,力求从这一新的视角阐明尺肤诊疗法的诊断价值,以证明尺肤诊疗法应用于中医诊疗的合理性,为中医诊疗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
中医手诊及其在脊髓病变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手部掌色、纹理、光泽度等变化是身体健康状况及疾病转归的外在体现.通过系统归纳与总结中医手诊源流、内容及理论方法,论述中医手诊在脊髓病变临床诊断中的指导作用.根据中医手诊辨证方法以及分区理论,拇指桡侧和大鱼际赤白肉际处代表人体脊柱区,与颈椎、胸椎、腰椎、骶骨、尾骨、盆腔以及腿部、膝部依次对应;结合此区的岛纹、菱形纹等病理纹可将手诊作为脊髓病变的辅助诊断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从"久败疮"论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溃疡
编辑人员丨2023/8/6
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及临床实践,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溃疡的特点类似皮肤慢性溃疡(即"久败疮"),司外揣内,以表知里,提出从"久败疮"论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溃疡的思路,取得了较好临床疗效.斑块溃疡的关键在于痰火瘀三毒并发,气血衰败.本文就这一治疗思路,从理论认识、治疗方法、遣方用药三个方面进行阐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张家山汉简《脉书》"气勭则憂"之"气勭"考
编辑人员丨2023/8/6
张家山汉简《脉书》"气勭(动)则憂"之"气动"与古典气论和早期经脉理论有关,今从中医学、文献学和古代气论哲学等跨学科角度综合探讨"气动"的意涵,其与古医书中所习见的"是勭(动)则病……"之"是动(脉动)"所指一致.在以脉学体系数术化为标志的医学正典化之前,古医者主人体"气一元论",并据取象比类、司外揣内的思维方式,认为"气动"是指人体气机失调,相应地表现为体表相关部位"气口(脉口)"的异常"脉动",并可依此来候察所犯何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从《灵柩》探析五脏“司外揣内”思维
编辑人员丨2023/8/6
“司外揣内”是《黄帝内经》中重要的诊查原则,它是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下,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积累而形成的.在《灵柩经》中有着很多对于司外揣内思维的相关论述,这一传统的、主流的辨证论治思维方法,目前在临床上也得以广泛应用.文章试从《灵柩经》的解读来探析司外揣内思维的认知方法,从而实现理论对中医临床的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黄帝内经》归来——试论中医针灸临证思维模式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包含独特的科学思维方法和临证应用规范, 针灸临证中也将其充分融入.中医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 医者就是这一系统的核心和主导者, 故根据《黄帝内经》 (以下简称《内经》) 理论, 以中医观点为指导, 结合笔者临床经验总结出中医针灸的临床辨证应遵循通过四诊、经络诊察、审证求因、阐明病机、立法治疗的基本诊断治疗原理, 即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的思维模式.同时结合临证病案探究予以佐证, 进一步提高中医针灸临床诊疗水平的方法, 推动中医溯本求源、继承、创新和发展, 使中医药、针灸在继承、创新、研究中精细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