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动经皮穿刺引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急性坏死物积聚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主动经皮穿刺置管引流(PCD)法用于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并发急性坏死物积聚(ANC)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接受主动PCD治疗的23例和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接受标准PCD治疗的4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类资料分析采用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对小样本的分类变量进行对比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在人口统计学数据、胰腺炎的病因和疾病严重程度、PCD适应证及PCD相关并发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PCD组患者住院时间更长,有更多患者需ICU监护以及ICU监护时间更长(P<0.05);两组患者术后持续器官衰竭逆转数 (78.6% vs. 56.0%, P=0.190),死亡率及手术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 PCD 组更多患者升级了引流管(P=0.030),置入了更多引流管(P=0.048),引流管尺寸更大(P<0.01)。主动PCD组APACHE评分减少幅度更高(P<0.01), 引流管更通畅(P<0.01),能够更早地拔除引流管(P=0.012)。结论:主动 PCD 法是ANC的有效引流方法,可有效治疗ANC。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胰管支架置入术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效果及对患者肝功能、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胰管支架置入术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的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104例ABP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患者各52例,对照组患者行腹腔镜手术,观察组患者行腹腔镜手术+胰管支架植入术治疗。应用SPSS 2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血尿淀粉酶及脂肪酶指标、应激反应指标、肝功能变化情况、炎症因子指标等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并发症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患者腹痛、发热、白细胞升高等的持续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血清淀粉酶(S-AMY)、尿淀粉酶(U-AMY)和脂肪酶、直接胆红素(DBIL)、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GT)和白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3.8%)低于对照组(1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管支架置入术治疗ABP可缩短患者症状持续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血尿淀粉酶及脂肪酶水平,改善肝功能,减轻机体炎症反应,减少并发症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鼻内入路连接式膨体聚四氟乙烯假体填充鼻基底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连接式膨体聚四氟乙烯假体在改善鼻基底凹陷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9年4月至2023年10月,郑东蔚莱医疗美容门诊部收治的79例鼻部形态不佳伴鼻基底凹陷患者的临床资料.初次鼻整形30例,修复鼻49例.根据鼻基底凹陷程度,行鼻整形术同时从鼻小柱切口剥离腔隙置入假体.术后观察并发症,进行满意度评估,测量鼻翼基底凹陷度、鼻唇角、鼻小柱小叶角,并评价术后变化.结果 79例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1例术后第1天出现上唇肿胀,15d后肿胀消失;1例术后第7天去除胶带时,发现一侧鼻基底假体稍向外移位,给予手法推挤后假体复位.满意度评价:非常满意73例,满意5例,一般1例.术后12个月,鼻翼基底凹陷度、鼻唇角、鼻小柱小叶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鼻部整形同时采用连接式膨体聚四氟乙烯假体改善鼻基底凹陷效果确切,移位、不对称等并发症发生较少,满意度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醛固酮诱导多器官损害小鼠模型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建立与评价醛固酮诱导多脏器损害小鼠模型.方法 小鼠2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5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0 μg/(kg·d))、醛固酮低剂量组(150 μg/(kg·d)),醛固酮中剂量组(300 μg/(kg·d)),醛固酮高剂量组(450 μg/(kg·d)),通过手术在皮下埋置含有醛固酮的渗透性微泵,输注醛固酮4周建立醛固酮损害模型.每周记录小鼠体重、血压.4周造模结束后,小鼠处死取材,观察并分析小鼠血压及各脏器组织学形态等.结果 (1)输注醛固酮4周后,醛固酮中、高剂量组小鼠血清中的醛固酮水平明显升高,而醛固酮低剂量组无明显升高;(2)小鼠置入渗透泵后,第2周与第3周醛固酮低、中、高剂量组收缩压均显著升高,但在第4周,醛固酮低、中、高剂量组血压均有所下降;(3)醛固酮低、中、高剂量组肾以及心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细胞间质水肿、胶原沉积和纤维化病变;醛固酮低剂量组肝出现了少量的胶原沉积;醛固酮中、高剂量组有不同程度的的肝细胞损伤、胶原沉积和纤维化病变.结论 醛固酮可以诱导小鼠的多脏器损害,在该种造模方式下脏器的损伤主要表现水肿、胶原沉积和纤维化病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围术期发生心肌损伤的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围术期心肌损伤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190例行PCI治疗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以问卷调查和病例查询的方式对患者基础信息和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将发生心肌损伤患者纳入观察组,未出现心肌损伤的患者纳入对照组,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围术期发生心肌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90例患者中有30例PCI围术期发生心肌损伤,发生率为15.79%.两组术前他汀类药物应用、术前他汀类药物用药时间、既往PCI手术史、分叉处置入支架、病变支数、支架使用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前未使用他汀类药物、术前他汀类药物用药时间≤28 d、支架长度>38 mm是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围术期发生心肌损伤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前未使用他汀类药物、术前他汀类药物用药时间≤28 d、支架长度>38 mm是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围术期发生心肌损伤的危险因素,临床应提高对这些因素的重视,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干预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损伤控制性手术结合TAE术对创伤性肝破裂人群恢复情况和ISS评分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本研究旨在探讨损伤控制性手术(DCO)术结合TAE术对创伤性肝破裂人群恢复情况和ISS评分的影响.一、资料与方法1.材料与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6月在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创伤性肝破裂患者64例,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采取DCO术+TAE术治疗)和对照组(采取DCO术治疗),每组32例.两组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行DCO术,具体步骤如下:(1)经腹腔镜进入腹腔,探查肝脏及其他脏器的损伤情况;(2)迅速控制肝门血流,使用电凝或夹闭技术止血,置入止血纱布或海绵;(3)清理腹腔内血液和污染物,置入引流管;(4)缝合穿刺孔,结束手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水蛭素对缺氧诱导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间质转分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通络药物水蛭素对缺氧诱导的人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HCMECs)间质转分化(EndMT)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取常规培养的HCMECs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缺氧组、水蛭素组(包括0、20、40、80、100 μg/ml 5个浓度).对照组常规培养不做任何处理,缺氧组置入低氧培养箱72 h,水蛭素组预加入Hirudin工作液,4 h后置入低氧培养箱72 h.MTS比色法检测HCMECs增殖能力;倒置显微镜观察HCMECs形态;免疫荧光鉴定HCMECs间质转分化情况,Western-blot检测内皮间质转分化相关蛋白:包括内皮细胞标记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PECAM-1/CD31)、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herin),间质细胞标记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成纤维细胞特异性蛋白-1(FSP-1),以及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Smad同源物2/3(Smad2/3)、锌指转录因子(snail)等相关信号通路的蛋白表达.结果 MTS法检测显示,缺氧显著抑制细胞活性(P<0.01),水蛭素在20~100 μg/ml浓度范围内可提高细胞活性,且呈现浓度依赖性,当浓度为100μg/ml时细胞活性最强(P<0.01).各组细胞培养72 h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对照组细胞呈铺路石样或鹅卵石状结构,缺氧组细胞由鹅卵石状结构变为分散的长梭形,接近成纤维细胞形态,水蛭素组长梭形细胞形态明显改善,细胞恢复鹅卵石样.Western-blot与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缺氧组CD31、VE-cadherin蛋白水平降低(P<0.01),且vWF表达减少,α-SMA、FSP-1蛋白水平升高(P<0.01),且vimentin表达增强;与缺氧组比较,水蛭素明显增加CD31、VE-cadherin蛋白表达(P<0.01),并增强vWF表达,下调α-SMA、FSP-1蛋白表达(P<0.01),并减弱vimentin表达;与对照组相比,缺氧组信号通路HIF-1α、TGF-β1、p-smad2/3、snail蛋白表达均升高(P<0.01),与缺氧组比较,水蛭素下调HIF-1α、TGF-β,、p-smad2/3、snail蛋白表达(P<0.01).结论 水蛭素可以改善缺氧诱导的HCMECs细胞发生EndMT,其机制可能与调控 HIF-α/TGF-β1/smad/snail 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认知功能障碍对随访终点事件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认知功能障碍对随访终点事件的影响.方法:纳入2016年1月-2020年6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495例,根据是否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分为两组,分析两组基线临床特征资料和随访终点事件情况,采用多因素法评价认知功能障碍对病人随访终点事件发生的影响.结果:认知功能障碍组年龄、女性比例、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Ⅲ级或Ⅳ级比例、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比例及合并缺血性心脏病比例明显高于非认知功能障碍组(P<0.05);认知功能障碍组体质指数、初中及以上教育程度比例、拥有医保比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史比例、心脏器械置入史比例、心脏外科手术史比例、服用β受体阻滞剂比例及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比例均明显低于非认知功能障碍组(P<0.05);认知功能障碍组随访1年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相关死亡率及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非认知功能障碍组(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认知功能障碍是慢性心力衰竭病人随访1年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相关死亡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认知功能障碍是慢性心力衰竭病人随访1年MAC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预后较差,更易出现全因死亡、心血管相关死亡及MACCE.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环泊酚联合阿芬太尼用于支气管镜检查术患者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比较环泊酚注射液与丙泊酚注射液分别联合阿芬太尼注射液用于喉罩通气全身麻醉下行气管镜检查术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拟行气管镜检查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静脉推注20 μg·kg-1阿芬太尼、0.4 mg·kg-1环泊酚和0.2 mg·kg-1顺式阿曲库铵进行麻醉诱导;对照组静脉推注20 μg·kg-1阿芬太尼、2 mg·kg-1丙泊酚和0.2 mg·kg-1顺势式阿曲库铵进行麻醉诱导.2组患者均用喉罩通气全身麻醉.试验组静脉给予0.8 mg·kg-1·h-1环泊酚和0.5~1.0 μg·kg-1·min-1阿芬太尼进行麻醉维持;对照组静脉给予8 mg·kg-1·h-1丙泊酚和0.5~1.0 μg·kg-1·min-1阿芬太尼进行麻醉维持.比较2组患者麻醉过程中的生命体征、麻醉诱导和恢复时间、阿芬太尼用量,以及安全性.结果 试验组入组70例,脱落10例,最终有60例纳入统计分析;对照组入组70例,脱落10例,最终有60例纳入统计分析.在诱导3 min后(T1),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平均动脉压(MAP)分别为(79.32±5.73)和(73.15±6.20)mmHg,心率(HR)分别为(70.53±8.20)和(65.77±7.75)beat·min-1;在置入支气管镜时(T2),试验组和对照组的MAP分别为(82.52±5.81)和(75.99±6.09)mmHg,HR 分别为(70.27±7.94)和(65.42±7.73)beat·min-1;试验组在T1、T2时的MAP和HR均显著高于同时刻的对照组,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麻醉诱导时间分别为(76.23±6.51)和(66.93±6.26)s,在统计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麻醉苏醒期睁眼时间分别为(8.42±1.94)和(8.48±2.13)min,术中阿芬太尼用量分别为(3 456.67±608.51)和(3 515.00±619.41)μg,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在诱导期注射痛发生率分别为3.33%和30.00%,术中低血压发生率分别为18.33%和40.00%,术中心动过缓发生率分别为3.33%和13.33%,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相比于丙泊酚注射液联合阿芬太尼注射液,环泊酚注射液联合阿芬太尼注射液用于喉罩通气全身麻醉下行气管镜检查术患者在麻醉诱导和维持期能够更好地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且安全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机器人辅助椎弓根螺钉植入术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腰椎功能、生物力学稳定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椎弓根螺钉植入术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腰椎功能、生物力学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收治的80例行椎弓根螺钉植入术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手术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置入方式行植入术,观察组采用机器人辅助椎弓根螺钉置入方式行植入术,比较两组椎弓根螺钉置入精准度、手术情况、疼痛程度、腰椎功能、生物力学稳定性、生活质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椎弓根螺钉置入精准率明显优于对照组(97.50% vs 92.50%, 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两组术后6个月椎管正中矢状径、伤椎前缘相对高度、Cobb角、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表(ODI)评分及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5.00% vs 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644)。 结论: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椎弓根螺钉植入术中,机器人辅助置入方式能达到与经皮微创置入方式改善腰椎功能、提高脊椎生物力学稳定性方面相似的效果,且机器人辅助椎弓根螺钉植入术在精准度方面更具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