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无植入心房分流导管单中心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初步评估基于射频切割的新型无植入心房分流导管用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心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单组研究.2023年1-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连续入选5例符合标准的心衰患者,采用深圳佰特威心房分流导管行心房分流术.术前及术后即刻行右心导管测量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右心房压(RAP)、肺动脉压(PAP)、全肺阻力(TPR)、肺血管阻力(PVR)及肺/体循环血流量比(Qp/Qs);术后对患者进行90 d随访,完善超声心动图、右心导管检查及心脏功能学评价指标.研究主要终点为手术成功;次要终点包括术后90 d临床成功、超声心动图变化、6 min步行距离(6MWD)变化、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变化、堪萨斯城心肌病问卷调查(KCCQ)评分变化及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变化.安全性终点为术后90 d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及器械相关不良事件.结果 5例患者均成功实现左心房向右心房分流.与术前相比,5例患者术后即刻PCWP均明显下降,手术成功率100%,术前和术后即刻RAP、PAP、TPR和PVR无明显变化.随访90 d后,4例患者存在持续的左心房向右心房分流,且PCWP较基线明显减低,临床成功率80%.与术前相比,5例患者术后90 d左心室射血分数均有所升高,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均有所降低,三尖瓣瓣环收缩期位移、右心室面积变化分数无明显受损;KCCQ评分、6MWD均有所提高,NT-proBNP水平均有所下降,NYHA心功能分级无明显变化.随访期内无死亡,无心衰再住院,无脑卒中相关不良事件,无器械相关不良事件.结论 新型无植入心房分流导管可安全有效地改善心衰患者血流动力学、超声心动图及心脏功能学评价指标,未来仍需更大规模的临床研究验证其临床长期有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导管射频去肾神经术治疗难治性高血压的远期临床结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经导管射频去肾神经术(RDN)治疗难治性高血压的远期临床结果.方法:连续纳入 2012 年 2 月至 2019 年 11 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经股动脉路径RDN治疗的 58 例难治性高血压患者,于术后 1、3、6、12 个月和随后每年进行随访,于 2023 年 6 月进行末次随访.记录基线数据及术后随访的诊室血压、24 小时平均血压和心率、降压药物种类和负荷、肾功能及主要不良事件(包括肾动脉狭窄、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心血管死亡及全因死亡)等数据.RDN对 10 年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采用Framingham风险评估模型和国人风险评估模型.结果:共入选 58 例患者,随访期间 1 例(1.72%)因肺癌死亡,末次随访到 41 例(70.69%).41 例患者平均随访(10.21±1.75)年.与基线相比,末次随访诊室收缩压/舒张压下降(12.59±21.65)/(9.87±14.27)mmHg(P<0.01,1 mmHg=0.133 kPa),24 小时平均收缩压/舒张压下降(11.28±15.33)/(7.94±12.29)mmHg(P<0.01),24 小时平均心率下降(2.45±9.46)次/min(P>0.05),降压药种类减少(1.17±2.25)种(P<0.01),降压药物每日负荷剂量降低1.45±2.37(P<0.001),估算肾小球滤过率下降(6.83±18.37)ml/(min·1.73 m2)(P<0.05).RDN对 10 年心血管事件及脑卒中风险的影响:采用Framingham风险评估,绝对风险分别下降 14.25%和 2.12%;采用国人心脑血管风险评估,绝对风险分别下降 5.72%和 17.46%.结论:经导管射频RDN可长期显著降低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有望进一步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T 12水平竖脊肌横截面积与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预后相关性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第十二胸椎(T 12)水平竖脊肌横截面积与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住院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北京博爱医院经急诊收入心血管内科监护病房或急诊监护病房的老年ACS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院后24 h内检测血常规、生化指标;完成超声心动图检查;24 h内进行胸部CT检查,计算T 12水平左、右侧竖脊肌横截面积后求和;进行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raction, TIMI)评分。随访患者12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 MACCE)的发生情况。比较MACCE组与无MACCE组间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T 12水平竖脊肌横截面积与ACS后12个月内发生MACCE的相关性。 结果:共406例患者纳入本研究,12个月内MACCE的发生率为22.2%。MACCE组T 12水平竖脊肌横截面积[(20.43±3.51) cm 2vs. (24.36±3.66) cm 2, Z=4.412, P<0.001]低于无MACCE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调整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TIMI评分、是否血运重建5个因素后,T 12水平竖脊肌横截面积( OR=0.883, 95% CI:0.803~0.971, P=0.010)与ACS后12个月内发生MACCE呈独立相关。 结论:T 12水平竖脊肌横截面积可作为老年ACS患者12个月内发生MACCE的独立预测因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桡动脉在高龄患者全动脉搭桥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桡动脉在高龄患者全动脉搭桥中的应用经验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7月1日至2022年5月30日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接受全动脉搭桥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65岁组和<65岁组。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超声评估桡动脉血流、管径、内膜完整性及Allen试验;术中留取桡动脉远端部分组织行病理检查;术后复查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并随访。总结分析桡动脉超声评估及桡动脉的应用对高龄患者全动脉搭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结果:共101例接受全动脉搭桥患者,其中年龄≥65岁35例,<65岁66例;使用双侧桡动脉患者78例,单侧桡动脉23例,因右侧桡动脉造影后闭塞而采用双侧乳内动脉4例。所有桡动脉近端均吻合于升主动脉近端,远端做"Y"型桥34例,序贯桥4例。患者术后均无院内死亡;无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围手术期脑梗死3例;二次开胸止血1例;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21例;伤口愈合不良2例,经清创后愈合良好。出院后随访2~20个月,患者无乳内动脉闭塞,桡动脉闭塞4支;无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生存率100%。以上围手术期并发症和随访终点事件,在<65岁和≥65岁两个年龄组中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通过调整搭桥吻合顺序及术前优化评估方式,桡动脉配合乳内动脉在全动脉搭桥中可以获得较好的近期效果,并且可以安全可靠地应用于高龄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比较不同地域ACS患者PCI术后的二级预防依从性和长期预后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我国真实世界中,于不同地域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对二级预防用药的依从性及其长期预后。方法: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优选方案(OPT-CAD)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注册登记研究。本研究选取OPT-CAD研究中诊断为ACS且行PCI治疗的患者。以长江一线为中国南北方分界线,根据患者就诊医院的地理位置分南方组和北方组。为减少选择偏倚和潜在的混杂因素,两组间患者根据倾向性评分按1∶1最临近匹配法匹配。主要终点为患者出院后60个月随访期间发生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和/或缺血性卒中的复合终点;次要终点为60个月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以及出血学术研究联合会(BARC)定义的2、3、5型出血。记录患者的二级预防用药情况,二级预防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他汀类、β受体阻滞、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类(ACEI/ARB)等。匹配前后均比较两组患者的二级预防用药情况及临床事件发生率。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 049例ACS患者,其中南方组共1 958例患者,北方组共5 091例。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南方组和北方组各1 324例。匹配前,北方组患者中吸烟、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有既往史(心肌梗死、PCI及卒中)和冠心病家族史的比例较南方组高( P均<0.05)。北方组复杂病变、弥漫病变、小血管病变和血栓病变占比均高于南方组( P均<0.05)。出院后60个月,南方与北方组的抗血小板治疗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其中南方组患者使用氯吡格雷单药治疗的比例高于北方组[9.8%(130/1 324)比1.1%(14//1 324)],而北方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单药治疗的比例高于南方组[(67.4%(893/1 324)比46.5%(616/1 324)]。其他二级预防用药的使用上,南方组患者接受β受体阻滞剂[24.5%(325/1 324)比16.8%(222/1 324), P<0.001]及ACEI/ARB[19.4%(257/1 324)比10.0%(133/1 324), P<0.001]治疗的比例高于北方组。匹配后,北方组出院后60个月MACCE[8.4%(111/1 324)比6.2%(82/1 324), P=0.030]和BARC2、3、5型出血[6.0%(80/1 324)比4.0%(53/1 324), P=0.016]发生率高于南方组。 结论:与南方地区相比,北方地区PCI术后的ACS患者伴合并症和危险因素的比例较高,冠状动脉病变更为复杂,对药物依从性较差,预后也相对较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国产一次性电子膀胱软镜与可重复使用电子膀胱软镜比较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国产一次性电子膀胱软镜与进口可重复使用电子膀胱软镜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收集2018年8月至2019年3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符合条件的患者。纳入标准:年龄≥18岁,需行膀胱镜检查或取出双J管者。排除标准:泌尿男性生殖系急性感染、结核性膀胱挛缩、膀胱容量<50ml或尿道狭窄者;不能采取膀胱截石位者;女性月经期;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或肝肾功能不全者。采用分层区组随机化方法将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配至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采用国产一次性电子膀胱软镜(广州瑞派医疗器械有限责任公司),对照组采用进口可重复使用电子膀胱软镜(日本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两组患者行膀胱镜检查或膀胱镜检查+双J管取出。主要有效性指标为整体影像合格率,次要有效性指标为操作成功率、操作性能评分、手术时间,安全性指标为不良事件发生率和器械缺陷率。结果:最终纳入188例,试验组95例,对照组93例。两组性别(男/女:58/37与62/31)、年龄[(48.4±13.0)岁与(48.7±12.6)岁]、体质指数[ (24.1±2.5)kg/m 2与(24.3±3.2) kg/m 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整体影像合格率[93.68%(89/95)与96.77%(90/93), P=0.52]、操作成功率[100.00%(95/95)与98.92%(92/93), P=0.49]、操作性能评分[(14.41±0.93)分与(14.56±0.84)分, P=0.2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和对照组中仅行膀胱镜检查者(64例和65例)手术时间分别为(15.3±2.6)min和(15.4±3.3)min( P=0.93),行膀胱镜检查+双J管取出者(31例和28例)手术时间分别为(21.0±3.2)min和(21.7±3.9)min( P=0.69),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8.42%(8/95)与9.68%(9/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76)。两组均未发现器械缺陷。 结论:国产一次性电子膀胱软镜用于膀胱镜检查及取出双J管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整体影像合格率、操作成功率、操作性能评分、平均手术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和器械缺陷率等方面均非劣于进口可重复使用电子膀胱软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高压氧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床疗效、血脂及炎性指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治疗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心电图、临床症状改善、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D二聚体(D-D)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诊治的冠心病UAP患者130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63例和研究组6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HBO治疗。比较2组患者心电图、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治疗前后的血清血脂[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hs-CRP、D-D水平,并随访1年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的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88.06% vs 66.67%)、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91.04% vs 65.08%)明显高于对照组(均 P<0.05)。治疗后2组TC、TG、LDL-C均较治疗前降低(均 P<0.05),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均 P<0.05);治疗后2组HDL-C均升高( P<0.05),且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治疗后2组TNF-α、hs-CRP、IFN-γ、D-D均降低( P<0.05),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均 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2.99% vs 12.70%)、靶血管血运重建发生率(0.00% vs17.46%)、总MACE发生率(8.96% vs 46.03%),研究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 P<0.05)。 结论:HBO用于治疗冠心病UAP患者,可有效改善心电图表现,减轻血管炎症状态,降低D-D和血脂水平,减少术后MACE的发生,临床疗效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机器学习方法构建老年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远期死亡的预测模型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利用机器学习方法建立老年心房颤动(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远期死亡预测模型,并确定相应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连续入组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北京医院收治的60岁及以上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329例,男性183例(55.6%)例,女性146例(44.4%),年龄(77.8±7.3)岁,80岁及以上142例(43.2%)。失访11例(3.3%),死亡151例(45.9%),最后纳入分析的患者共318例。根据患者生存结局,将318例患者分为死亡组(151例)和存活组(167例)。此外,另选取2015年4—7月入院的60岁及以上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60例为外部数据验证集。采集人口统计学参数、合并疾病、辅助检查和临床治疗情况。随访至少6年,记录包括死亡在内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最后将入组患者按9∶1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建立不同模型预测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远期死亡率,并通过外部数据(60例)验证比较确立最优模型,利用Shapley加法解释算法对变量的重要性进行排序,得出排名前20位的特征变量,以确定危险因素。结果:329例患者中,总体中位随访时间77.0月(95% CI:54.0~84.0),失访11例(3.3%),死亡151例(45.9%)。通过分析得出支持向量机模型、k-近邻算法(KNN)模型、决策树模型、随机森林模型、ADABoost模型、XGBoost模型、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远期死亡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分别为0.76、0.75、0.75、0.91、0.86、0.85和0.81。其中随机森林模型预测效能最高,其准确率达0.789,F1值高达0.806,且优于传统的Logistic回归模型(AUC:0.91比0.81, P<0.05)。D-二聚体、年龄、MACCE次数、左心室射血分数、人血白蛋白水平、贫血、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估测肾小球滤过率(eGFR)及静息心率是预测远期死亡率的重要危险因素。 结论:基于机器学习方法建立的随机森林模型可预测老年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远期死亡率,具有较好的识别能力,其准确性高于传统的Logistic回归模型。可通过干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纠正低蛋白血症和贫血、改善心功能和控制静息心室率降低远期死亡率,改善患者远期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暴发性心肌炎患者的长期预后及心功能受损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生存出院的暴发性心肌炎(FM)和非暴发性心肌炎(NFM)患者的远期预后,并分析FM患者出院后心功能受损的危险因素。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连续纳入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急性心肌炎患者,根据心肌炎的类型分为FM组和NFM组。然后,根据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是否持续<55%,将FM组患者进一步分为心功能正常组和心功能受损组。所有急性心肌炎患者均给予抗病毒、免疫调节、免疫抑制及对症支持治疗,FM患者均采用“综合救治方案”进行救治。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入选患者基线(入院时)临床资料。患者出院后第1、3、6和12个月返院随访,以后每年随访1次。主要观察终点包括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LVEF持续<55%和左心室增大。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FM组及NFM组患者随访过程中发生LVEF持续<55%及左心室持续增大的情况,并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FM患者心功能受损的危险因素。结果:共入选急性心肌炎患者 125例,其中FM组66例、NFM组59例。与NFM 组比较,FM组患者住院期间LVEF最低值<55%者比例较高( P<0.01)、住院期间LVEF恢复时间较长( P<0.01)。两组患者出院时LVEF<55%者比例相当( P=0.071)。随访12(6,24)个月,FM组1例(1.5%)患者出院后发生心原性死亡,16例(24.2%)患者出院后LVEF持续<55%,8例(12.1%)患者左心室增大;NFM组3例(5.1%)患者LVEF持续<55%,1例(1.7%)患者左心室增大。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FM组患者LVEF持续<55%的发生率高于NFM组( P=0.003),左心室增大的比率亦高于NFM组( P=0.024)。FM组患者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与心功能正常组比较,心功能受损组起病至入院时间更短( P=0.011)、出院时LVEF<55%占比更高( P=0.039)、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比例更高( P=0.014)、住院期间LVEF恢复时间更长( P=0.036)。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住院期间LVEF恢复时间长是FM患者出院后心功能受损的独立危险因素( HR=1.199,95% CI 1.023~1.406, P=0.025)。 结论:生存出院的FM患者发生LVEF持续降低及左心室增大的比例高于NFM患者。住院期间LVEF恢复时间长是FM患者出院后心功能受损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生物可吸收支架串联置入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安全性分析: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生物可吸收支架(BRS)串联置入的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入选北部战区总医院2019年7月至2022年4月接受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并置入Neovas支架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377例,其中串联BRS组63例和单BRS组314例。比较两组的PCI相关资料及随访期间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卒中及美国出血学术研究联合会(BARC)定义的2~5型出血,以及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净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其中,MACCE包括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及卒中,净不良事件包括MACCE及BARC 2~5型出血。手术即刻成功定义为支架成功置入的前提下,残余狭窄<20%且PCI术后靶血管达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血流3级。对串联BRS组的11例接受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患者的影像进行分析。结果:最终入选的377例患者的年龄为(52.5±10.7)岁,其中男性比例80.4%(303/377)。2组的手术即刻成功率均为100%,串联BRS组的≥50%狭窄病变血管数、靶血管数、SYNTAX评分、后扩张球囊数、导丝数、支架总长度、对比剂用量及手术时长等均高于单BRS组( P均<0.05)。串联BRS组与单BRS组比较血管内超声及OCT应用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单BRS组1例患者于术后住院期间发生缺血性卒中,两组住院期间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及BARC 2~5型出血事件发生。随访时间352.0(193.0,421.0)d。随访期内全因死亡[0比0.6%(2/314), P=1.000]、心原性死亡[0比0.3%(1/314), P=1.000]、非致死性心肌梗死[0比1.0%(3/314), P=1.000]、靶血管血运重建[3.2%(2/63)比1.6%(5/314), P=0.736]、BARC 2~5型出血[3.2%(2/63)比5.7%(18/314), P=0.604]及MACCE[3.2%(2/63)比2.9%(9/314), P=0.894]、净不良事件[6.3%(4/63)比8.6%(27/314), P=0.553]的发生率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串联BRS组11例(17.5%)患者的OCT分析结果显示,3例(27.3%)为BRS首尾紧密相连的无重叠连接,即刻支架膨胀率(95.47±0.04)%;8例(72.7%)为BRS重叠连接,即刻支架膨胀率(90.32±0.44)%。 结论:在中低危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冠状动脉长病变串联置入BRS安全可行,可获得与置入单枚BRS相同的近期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