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uperCAP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PFNA内固定术治疗骨质疏松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近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SuperCAP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治疗骨质疏松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长沙市第一医院骨科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骨质疏松合并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行SuperCAP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或PFNA内固定术治疗。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共纳入SuperCAP组32例,PFNA组46例。比较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分型、骨密度、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分、手术时间、术后负重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髋关节牛津评分(OHS)。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分型、骨密度、ASA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6个月、术后1年的OH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SuperCAP组患者在术后负重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OHS方面均优于PFNA组(均 P<0.05)。 结论:SuperCAP微创入路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骨质疏松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可获得和PFNA内固定术同样的效果,且SuperCAP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后近期效果好于PFNA内固定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脊髓脊膜膨出修补术后迟发性脊柱畸形的影像学特征与矫形策略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脊髓脊膜膨出(myelomeningocele,MMC)修补术后迟发性脊柱畸形的影像学特征与矫形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MMC修补术后迟发性脊柱畸形的患者23例,男16例、女7例,年龄(15.4±5.9)岁(范围6~28岁),均在幼儿期(0~4岁)接受MMC切除修补术。对脊髓脊膜膨出的合并症、脊柱畸形的影像学特征(侧凸Cobb角、冠状面平衡、局部后凸角)、矫形方法、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项问卷(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SRS-22)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0.8)年(范围1~4年)。23例患者中MMC发生于上胸段3例、胸段1例、胸腰段13例,腰骶段6例。16例患者脊柱侧凸或后凸的顶点与MMC病损在同一节段内。MMC位于胸腰段的13例患者中12例伴有侧凸畸形、9例伴有后凸畸形,MMC位于腰骶段的6例患者中3例伴有骨盆倾斜。椎体畸形包括椎弓根间距增宽21例、椎管扩大19例、棘突缺如17例、分节不良17例、半椎体畸形9例。髓内病变包括脊髓纵裂6例、脊髓拴系9例。总体植入物密度57.2%±17.0%(范围16.6%~100%)。末次随访时侧凸Cobb角为40.9°±19.1°,小于术前的71.5°±2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局部后凸角为26.7°±12.9°,小于术前的40.4°±2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冠状面平衡为(16.1±13.6) mm,小于术前的(28.5± 23.7)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末次随访时SRS-22总分为(18.7±0.7)分,高于术前的(17.7±0.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9.74, P<0.001);术后ODI为25.5%±6.2%,小于术前的44.8%±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3.66, P<0.001)。4例患者发生硬脊膜破裂,其中2例发生脑脊液漏;1例术后发生胸腔积液;2例患者出现螺钉位置不良。末次随访时3例患者出现断棒,1例出现深部感染。 结论:MMC患者在幼儿期接受切除修补术后约70%在成年期发生以病损部位为顶椎的迟发性脊柱畸形。后路矫形通常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如顶椎区椎体后份发育不良造成置钉困难,可采用前路椎体钉、椎板钩固定及经S 2骶髂螺钉等方法增加植入物密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三柱与后柱截骨矫正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伴萎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比较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伴萎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dystrophic kyphoscoliosis secondary to neurofibromatosis type 1, DKS-NF1)患者矫形术中采用后柱截骨与三柱截骨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6月至2021年9月南京鼓楼医院84例接受手术治疗的DKS-NF1患者的病历资料,男60例、女24例,年龄(17.7±6.9)岁(范围5~44岁),单弯50例、双弯18例、三弯16例,后凸位于胸段42例、胸腰段31例、腰段11例。接受单纯后路或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根据术中截骨方式分为后柱截骨组(74例)和三柱截骨组(1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的影像学参数(包括后凸Cobb角、侧凸Cobb角、冠状面平衡、矢状面平衡),根据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的矫形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估临床疗效。结果:后柱截骨组患者年龄(15.8±4.8)岁,小于三柱截骨组的(29.4±10.2)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088, P<0.001);术前Halo重力牵引率为35%(26/74),三柱截骨组为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7)。三柱截骨组后凸顶椎均位于胸腰段和腰段,胸腰段和腰段的占比高于后柱截骨组(32/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后柱截骨组和三柱截骨组术前后凸Cobb角分别为73.8°±20.9°和63.1°±2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506, P=0.136);术后分别矫正至43.1°±20.9°和21.1°±22.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066, P=0.003);后柱截骨组矫正率为43.7%±19.6%,小于三柱截骨组的84.1%±7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677, P<0.001);末次随访时分别维持在46.5°±20.9°和24.6°±2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016, P=0.003)。后柱截骨组和三柱截骨组患者主弯Cobb角分别由术前83.0°±29.0°和66.3°±17.7°( t=1.766, P=0.081)矫正至术后50.6°±20.8°和40.8°±15.6°( t=1.436, P=0.155),矫正率分别为38.3%±16.6%和39.3%±12.7%( t=0.191, P=0.849),末次随访时分别维持在52.3°±20.5°和43.1°±18.2°( t=1.339, P=0.185)。三柱截骨组多棒系统的应用占比为80%(8/10),高于后柱截骨组的27%(20/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1.124, P=0.002)。三柱截骨组置钉和钩的密度为72.0%±11.3%,高于后柱截骨组的61.4%±1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173, P=0.033)。后柱截骨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12%(9/74),三柱截骨组为20%(2/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613)。 结论:三柱截骨术用于矫正成人DKS-NF1患者的侧后凸畸形,而后柱截骨术主要用于年轻患者。多数患者采用单纯后路手术行后柱截骨或结合前路补充性融合即可达到矫形目的。对严重侧后凸畸形患者,术前Halo重力牵引有助于术中畸形的进一步矫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腰椎斜外侧椎间融合术中终板损伤的原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治疗腰椎病变术中终板损伤的特点,分析其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五个医疗中心2014年10月至2017年12月采用Stand-alone OLIF或OLIF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病变术中出现终板损伤的35例患者临床资料。男7例,女28例;年龄(62.8±8.13)岁(范围:51~78岁)。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2例、腰椎管狭窄症10例、腰椎退行性滑脱症17例、腰椎峡部裂伴或不伴椎体滑脱症2例、腰椎退行性侧凸4例。L 3,4 2例、L 4,5 21例、L 2~4 3例、L 3~5 4例、L 2~5 3例、L 1~5 2例。术前骨密度:T值>-1 SD 7例、T值-1~ -2.5 SD 24例、T值<-2.5 SD 4例。其中高髂嵴5例。融合节段:单节段25例、双节段5例、三节段3例、四节段2例。术中均发生终板损伤,共发生于39个椎间隙40个终板,1个椎间隙上、下终板均有损伤,余为单终板损伤;上终板损伤35个、下终板损伤5个;合并椎体骨折3例。发生终板损伤节段融合器位于Ⅰ~Ⅱ区3枚、Ⅱ~Ⅲ区31枚、Ⅲ~Ⅳ区5枚。主要观察指标为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椎间隙高度及融合器位置等。 结果:术中损伤终板的原因包括患者合并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28例、术者操作不当9例、髂嵴过高5例、终板解剖形态变异5例、椎间隙明显狭窄4例、使用的融合器偏大3例及混合因素12例。所有患者获得(18.5±8.1)个月的随访。随访期间发生融合器横向移位3例,Stand-alone OLIF 1例、OLIF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2例。35例均出现融合器不同程度的沉降,其中7例行Stand-alone OLIF者二期附加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隙高度术后均获得良好地恢复,与术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末次随访时出现较大的丢失,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腰痛VAS评分由术前(6.6±2.2)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1.3±0.74)分,ODI由术前36.3%±7.4%恢复至末次随访时9.6%±3.5%。末次随访时除3例不能明确外,余获得椎间融合,融合率为91.4%。结论:OLIF术中终板损伤的发生率较高,终板损伤既有患者自身的因素,也有手术操作的原因。终板损伤与随访期间椎间隙高度下降、融合器沉降或移位密切相关,部分病例可能需要再次手术,故需加强终板损伤的预防,一旦出现应采取及时、有效的处理,并严密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双枚经第2骶椎骶髂螺钉固定技术在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在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后路矫形术中,采取单侧或双侧双枚经第2骶椎骶髂螺钉(second sacral alar-iliac,S2AI)固定技术的适应证,并且探究此技术的可行性并评估其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共11例应用双S2AI固定技术进行后路脊柱矫形融合术的患者的病例资料,男5例,女6例;年龄(28.8±16.8)岁(范围12~60岁)。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均拍摄全脊柱正位、侧位X线片以及全脊柱CT,根据Gertzbein & Robbins评分法评价螺钉置入的精确性,测量术前、术后以及末次随访时的侧凸Cobb角,冠状面平衡(coronal balance,CB),脊柱骨盆倾斜角(spinal pelvic obliquity,SPO),局部后凸角(regional kyphosis,RK),探究描述患者采取双S2AI固定技术的原因,并且比较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影像学差异及疗效评价差异。结果:11例中9例患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伴骨盆倾斜,另外2例为既往脊柱术后医源性后凸畸形患者。11例患者术后随访(11.6±8.5)个月(范围6~30个月)。7例患者单侧置入双S2AI螺钉,4例双侧置入双S2AI螺钉,3例患者联合置入髂骨螺钉(iliac screw,IS)或髂骶螺钉(iliac sacral screw,ISS)。共置入35枚螺钉,术后CT示30枚为A级,5枚为B级,螺钉位置均良好,术前侧凸Cobb角87.2°(5.3°,150.5°),CB为13.6 mm(2.2 mm,91.7 mm),SPO为30.7°(0.6°,57.5°),RK为27.6°(14.2°,128.3°);术后即刻侧凸Cobb角25.4°(4.9°,84.1°),CB为8.2 mm(3.1 mm,63.2 mm),SPO为12.1°(0.9°,27.0°),RK为8.4°(4.1°,57.8°)。术后矢状面和冠状面的失衡均得到改善;末次随访矢状面以及冠状面的形态有较好的维持。11例术中均无SEP以及MEP信号改变或者丢失,随访中1例患者出现伤口深部感染,伤口愈合不良。余患者术后以及随访过程中无明显断棒断钉,螺钉松动等。结论:需行骨盆固定的患者若存在以下三种情况:①胸腰椎大段椎体无法置钉,但需保持植入物密度;②行序贯矫形的手术策略时单枚S2AI螺钉的置入无法有效的分散腰骶部的应力;③行复杂腰骶部畸形翻修手术时需要获取牢固内固定时,运用同侧双枚S2AI固定技术是一种好的选择,可提供坚强固定,有效地矫正畸形,并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骶骨近端发育异常与骶髂螺钉精准置入的影像学及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骶髂螺钉置入治疗骶骨近端发育异常骶骨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5月至2021年1月天津市天津医院骨盆科行机器人辅助骶髂螺钉置入治疗的骶骨骨折患者191例,男105例、女86例,年龄(38.5±6.5)岁(范围19~69岁)。骶骨近端发育异常85例,按骶骨近端发育异常分型方法分为骶骨翼斜坡陡峭组60例、乳突样凸起组30例、腰椎骶化组25例、骶孔卵圆变组23例及S 1前侧皮质凹陷组10例;余106例为发育正常者。对85例骶骨近端发育异常者进行髂骨皮质密度线(iliac cortical density,ICD)分型;记录骶髂螺钉置入完成情况、术后螺钉位置Gra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测量S 1螺钉通道最小直径R1、测量S 1骶髂螺钉在冠状面与头侧的夹角∠A,在水平面与腹侧的夹角∠B,分别与106例发育正常患者通道直径及置入后角度进行比较。 结果:骶骨翼斜坡陡峭发生率最高(31.4%,60/191),24例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发育异常;85例骶骨近端发育异常者ICD线Ⅰ型8例、Ⅱ型12例、Ⅲ型65例。49例(58.8%,49/85)能够完成S 1骶髂螺钉置入,36例(35.3%,36/85)仅能完成S 2骶髂螺钉置入。术后螺钉位置Gras评分Ⅰ级90.05%、Ⅱ级9.94%、Ⅲ级0。术后1例骶髂螺钉穿出骶骨前侧皮质,1例螺钉部分螺纹进入骶孔内,无医源性神经损伤症状。术前骶骨翼斜坡陡峭组、乳突样凸起组、骶孔卵圆变组、腰椎骶化组、S 1前侧皮质凹陷组、发育正常患者组R1分别为(11.4±3.0)、(11.6±3.2)、(9.8±3.0)、(8.8±4.2)、(6.5±4.4)、(11.4±3.4)mm,腰椎骶化组、骶孔卵圆变组及S 1前侧皮质凹陷组分别与发育正常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05, P=0.005; t=-2.32, P=0.022; t=-3.45, P=0.006)。术后六组∠A分别为33.8°±4.2°、20.8°±3.5°、25.8°±2.5°、35.5°±4.5、27.8°±3.5°、26.8°±5.0°,∠B分别为27.8°±3.5°、36.2°±3°、26.3°±1.8°、29.8°±2.7°、14.8°±1.5°、37.2±4.2°,骶骨翼斜坡陡峭组、乳突样凸起组、腰椎骶化组分别与发育正常者比较∠A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9.17、-7.48、7.97, P<0.001);骶骨翼斜坡陡峭组、腰椎骶化组、骶孔卵圆变组、S 1前侧皮质凹陷组分别与发育正常者比较∠B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4.68、-10.93、-19.79、-35.8, P<0.001)。 结论:治疗骶骨近端发育异常骶骨骨折时应重点关注S 1前侧皮质凹陷及腰椎骶化;采用机器人辅助骶髂螺钉置入可进一步提高骶髂螺钉置入的安全性及准确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脊柱Gorham病合并重度侧后凸畸形的手术疗效及其对策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估脊柱Gorham病合并重度侧后凸畸形的手术疗效,并探讨手术对策。方法:2005年1月至2019年12月共确诊脊柱Gorham病合并脊柱畸形患者12例,其中4例接受矫形手术治疗。男3例,女1例;手术年龄的中位数为14.5岁(11.5岁,27.5岁);侧凸和后凸Cobb角的中位数分别为29°(21.5°,78.0°)和94°(78.0°,103.0°)。患者于halo轮椅悬吊重力牵引后均行一期脊柱后路矫形内固定融合术,置钉节段跨越病变椎体,术中行SchwabⅠ或Ⅱ级截骨术,术后接受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在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脊柱侧凸、后凸Cobb角,冠状面平衡及矢状面平衡等参数,在CT和MRI上评估脊柱骨溶解侵袭情况。结果:4例患者在牵引3个月(2.5个月,3.5个月)后,脊柱侧凸和后凸Cobb角中位数分别降至23.5°(15.5°,77.0°)和65°(57.0°,83.5°)。矫形术中2例行关节突切除术,2例行Ponte截骨术,手术时间中位数为5.5 h(5.1 h,5.9 h),术中出血量为3 095 ml(2 950 ml,3320 ml),融合节段为13.5个(12.5个,14.5个),置钉密度为47.8%(40.9%,57.3%)。术后脊柱侧凸和后凸Cobb角中位数分别为18°(10.5°,38.5°)和59°(42.0°,78.0°),矫正率分别为46.7%(33.1%,59.5%)和35%(12.3%,51.1%)。冠状面平衡中位数由牵引前的15.5 mm(9.0 mm,21.0 mm)降为6.5 mm(4.0 mm,9.0 mm),矢状面平衡由14 mm(-18.0 mm,27.5 mm)降至5.5 mm(-5.5 mm,12.5 mm)。随访时间中位数为2.8年(2.0年,3.5年),随访期间1例患者因断棒行翻修手术,未见骨溶解进展、神经损伤及乳糜胸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一期后路矫形术联合术前Halo牵引和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等可满意纠正脊柱Gorham病合并重度侧后凸畸形,但要警惕术后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加速康复外科管理模式对高龄髋部骨折患者护理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围术期加速康复外科(ERAS)管理模式对高龄髋部骨折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94例高龄髋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70例;年龄76~98岁[(83.7±5.4)岁]。骨折类型:股骨转子间骨折54例,股骨颈骨折40例。患者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固定或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44例围术期采用ERAS管理模式(加速康复组),50例围术期采用传统护理模式(传统康复组)。比较两组术后骨折部位、骨密度、致伤原因不同患者的下床时间;术前及术后1,3,7 d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1个月并发症情况;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日常自理能力(ADL)评分;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术后住院时间;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死亡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4个月[(17.7±6.2)个月]。加速康复组术后不同骨折部位(股骨颈、股骨转子间)、骨密度(>-2.5 SD、≤-2.5 SD)、致伤原因(摔伤、交通伤、其他)患者的下床时间较传统康复组显著缩短( P<0.01)。术前两组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加速康复组术后1,3,7 d VAS[(3.4±0.9)分、(2.7±0.5)分、(1.7±0.6)分]较传统康复组[(4.3±1.1)分、(3.5±0.5)分、(2.7±0.9)分]显著降低( P<0.01)。术后1个月,加速康复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为0%,低于传统康复组的28%(14/50)( P<0.01);两组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尿路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肝肾功能减退、贫血、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两组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加速康复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ADL评分[(37.0±6.6)分、(70.1±8.4)分、(86.2±9.3)分]均较传统康复组[(26.5±10.4)分、(50.1±11.4)分、(70.7±9.0)分]显著提高( P<0.01)。加速康复组术后1个月Harris评分为(80.9±8.6)分,较传统康复组的(71.1±9.2)分显著提高( P<0.01);术后1周、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加速康复组术后住院时间为(4.7±2.4)d,较传统康复组的(7.8±3.9)d显著缩短( P<0.01)。加速康复组术后3个月内无死亡,至末次随访时死亡2例[5%(2/44)],传统康复组术后3个月内死亡4例[8%(4/50)],两组病死率至末次随访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于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实施ERAS管理模式可缩短卧床时间,有效减轻术后疼痛,降低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加速髋关节功能恢复,改善生活质量,缩短术后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髓内增强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的有限元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探究何种肱骨近端锁定内固定系统(PHILOS)的髓内增强固定方式能够为治疗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提供最有效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在1名老年女性(年龄78岁,骨密度T值为-3.0)志愿者肱骨CT数据基础上,通过Mimics 19.0、Geomagic Studio 12、Creo 2.0 ANSYS Workbench2019等数字医学软件建立肱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建立不稳定性肱骨近端骨折模型,分别行单纯PHILOS固定(PHILOS组)、PHILOS结合6 cm腓骨固定(PHILOS-F-C-6组)、PHILOS结合6 cm腓骨无calcar螺钉固定(PHILOS-F-6组)、PHILOS结合9 cm腓骨固定(PHILOS-F-C-9组)、PHILOS结合9 cm腓骨无calcar螺钉固定(PHILOS-F-9组)5种方式固定。模拟肩关节外展25°的受力方式,加载200 N的压缩载荷,研究不同固定方式的内固定应力分布及骨折断端位移等数据,比较不同内固定的力学稳定性。结果:在肩关节外展25°、200 N载荷作用下,PHILOS-F-C-9组模型的内固定的最大应力、断端两点位移(38.678 Mpa、0.012 mm)较PHILOS-F-C-6组(55.321 Mpa、0.022 mm)分别下降30.08%、45.45%,PHILOS-F-9组模型的(77.012 Mpa、0.033 mm)较PHILOS-F-6组(88.106 Mpa、0.039 mm)分别下降12.48%、15.38%。PHILOS-F-C-6组模型的内固定的最大应力、断端两点位移较PHILOS-F-6组分别下降37.21%、43.59%,PHILOS-F-C-9组模型的较PHILOS-F-9组分别下降49.83%、63.63%。结论:更长的腓骨髓内支撑及calcar螺钉的放置能够降低内固定的应力,减少骨折断端的位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机器人辅助下的骶髂螺钉置入精准性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骶髂螺钉置入治疗骨盆后环损伤的精准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8年5月烟台市烟台山医院收治的24例骨盆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男17例,女7例;年龄17~71岁,平均44.1岁。骨盆骨折按AO分型:B型17例(B1型9例,B2型8例),C型7例(C1型3例,C2型2例,C3型2例)。骨盆后环损伤均采用机器人辅助经皮骶髂螺钉(AO直径7.3 mm的空心钉)治疗。S 1共26钉,S 2共18钉,单独S 1节段固定8例,单独S 2节段固定3例,S 1/S 2双节段联合固定13例,S 1单向单侧固定18例,S 1双向双侧固定3例,S 2单向单侧固定14例,S 2双向双侧固定2例,S 1单向两枚螺钉固定2例。后X线平片和CT观察骶髂螺钉置钉效果。术前及术后1周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疼痛评估。 结果:所有骶髂螺钉均为使用机器人辅助下按规划一次性顺利置入。术后X线片和CT显示,所有骶髂螺钉均没有穿破骶骨体及对侧骶骨翼前缘皮质,也没有进入骶管、椎间隙。3例出现了螺钉紧贴髂骨内缘高密度线前缘和骶1的骶骨翼斜坡穿出,并最终再次进入骶骨体,3例螺钉与骶神经根管相切,但未突破骶神经根管。VAS评分由术前平均7.1分(4~10分)降至术后的平均1.9分(0~3分)。结论:采用机器人辅助骶髂螺钉置入的精准度高,值得推广,但术者的主导作用不容替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