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混合方法的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的居家照护需求及照护资源整合期望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的居家照护需求及居家资源整合期望,以掌握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的需求,为出院后健康照护指导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一致性平行设计的混合研究方法,对2021年6月至2022年4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15例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同时以便利抽样法选取134例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用国际居民评估工具家庭护理评估量表进行健康问题调查,综合资料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取出两大主题:居家照护需求多元化、居家照护服务资源整合度不够。髋部骨折术后老年患者共触发25个健康问题,健康问题主要集中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限、社会活动不足,社会交往受限、临床健康问题(跌倒风险、营养问题、疼痛,心血管与呼吸系统问题、健康促进不足、乏力)等方面。结论:对于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应在出院时加强康复指导,整合居家照护资源提供过渡阶段多元化护理服务,促进患者康复行为的形成与持续,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管理难点的质性研究及对策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护理管理者在老年住院患者跌倒不良事件管理过程中所遇到的主要问题与难点。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上海市综合性医院的10名护理管理者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并通过Colaizzi内容分析法进行访谈内容分析。结果:本研究共提炼出7个主题:老年患者主动预防跌倒意识淡薄;主要照护者安全陪护能力欠缺;临床护士执行干预措施未细致精准;多部门管控未完全协调一致;医院环境适老化与无障碍理念不足;跌倒相关技术产品未引入与普及;缺乏医疗政策的支持与专项资金的投入。结论:适当增设跌倒课程与培训计划,提高医务人员跌倒知识与技能水平,积极改变健康宣教方式与内容,增强老年患者与主要照护者风险意识及陪护能力。整合各类医疗资源,建立多学科协作模式共同解决跌倒问题,还应寻求卫生部门对于医疗政策与资金的支持,努力提升无障碍与适老化理念以整体改善住院环境,从而保证患者的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老年人内在能力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为应对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巨大挑战,WHO提出"健康老龄化"倡议,并将其定义为发展和维持老年人健康生活所需的功能发挥的过程。功能发挥与内在能力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其中内在能力是指个体全部体力和脑力的总和。与衰弱和失能不同,内在能力侧重于老年人的功能,是对个体生命轨迹的纵向观察,而非关注某时段个体的健康缺陷。从认知能力、精神心理状态、感觉功能、活力状态、运动能力等方面进行内在能力评估,是预测老年人健康结局和照护依赖风险的重要途径。通过在社区中筛查出内在能力下降的老年人,并针对该群体及其照护者制定综合的照护方案,可以最大程度上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并减轻社会负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农村独居与非独居老年人居家整合性照顾服务需求及孤独感的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农村独居老年人及非独居老年人孤独感及居家照顾服务选择现状,分析其在孤独感影响下的养老领域选择偏好,为制订有效、科学的居家养老服务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法,于2022年7—9月,采用便利抽样方法,在社区工作人员协助下,使用孤独感量表及老年人居家整合性照顾服务内容问卷调研800名贵州省遵义市农村老年人群,使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及相关性分析探究其居家整合性照顾服务需求与孤独感的现状及相关性。 结果:最终纳入样本746名,其中独居老年人127名(男61名,女66名),非独居老年人619名(男290名,女329名),年龄60~95(71.15 ± 7.81)岁。独居与非独居老年人孤独感得分分别为(12.50 ± 3.89)、(8.75 ± 2.4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3.93, P<0.001)。在选择居家整合性照顾服务中,独居老年人在社会心理领域得分(28.57 ± 6.58)分、环境领域得分(22.05 ± 5.90)分及总分(158.24 ± 12.33)分高于非独居老年人的(23.64 ± 4.13)、(18.82 ± 8.20)、(153.19 ± 11.6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0.93、4.21、4.42,均 P<0.001)。相关性分析显示,老年人的孤独感与居家整合性照顾服务的社会心理领域呈正相关( r=0.189, P<0.001),其中孤独感与健康行为领域( r=0.075, P<0.05)、环境领域( r=0.049, P<0.05)及总分( r=0.055, P<0.05)呈正相关,但与生理领域( r=-0.029, P<0.05)呈负相关。 结论:农村独居老年人孤独感高于非独居老年人。由于受孤独感的影响,独居老年人在选择居家整合性照顾服务中对社会心理领域需求较高,同时对生理领域、健康行为领域及环境领域也具有较高需求,总体上独居老年人对于居家整合性照顾服务需求高于非独居老年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老年人整合照护模式指南解读及启示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本文就世界卫生组织(WHO)针对社区老年人的整合照护指南内容及实施步骤进行解读,提出我国目前在社区医疗卫生体系中应当重视老年人内在能力下降的筛查,积极探索适合我国社区医疗机构的老年人整合照护模式(ICOPE)评估工具和干预措施,推进完善社区卫生保健系统,确保老年人需求得到统筹管理,切实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老年痴呆患者运动干预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痴呆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痴呆是一种起病隐匿的、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行为损害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目前尚无有效的治愈方法,运动干预已被证实可改善老年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身体活动能力和负面情绪。目前,对运动干预的研究以随机对照试验为主,忽视了痴呆患者和家庭照护者的主观体验。本文通过整合国内外老年痴呆患者运动干预的研究,以期为老年痴呆患者选择和坚持适合自身的运动干预提供参考和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老年食管瘘患者食管覆膜支架置入术后自我照护体验的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食管覆膜支架置入术后老年食管瘘患者内心的真实感受。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对2019年7月—2020年4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科接受食管覆膜支架置入术后复诊的13例老年食管瘘患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整合归纳与提炼主题。结果:食管覆膜支架置入术后老年食管瘘患者自我照护的内心体验可归纳为4个主题:负性情绪多样化(担心并发症、经济压力、自卑与孤独感);院外遵医行为欠佳;自护能力不足;支持来源单一(家庭支持不足、渴望社会支持)。结论:食管覆膜支架置入术后老年食管瘘患者普遍存在多种负性情绪,缺乏有效指导和家庭社会支持,医护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的健康宣教及心理疏导,医疗机构应加速老年护理人才培养,建立成熟的老年护理体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老年肠造口患者术后早期衰弱预防护理方案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构建老年肠造口患者术后早期衰弱预防护理方案,为制订针对性照护方案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的整体研究时间为2022年7—10月。以衰弱整合模式、跨文化护理理论为理论指导,通过文献研究、半结构式访谈,并结合前期横断面调查结果,初步构建老年肠造口患者术后早期衰弱预防护理方案内容框架指标。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来自全国7个省、直辖市的10所三级甲等医院的20名肠造口医学、护理专家,运用德尔菲法对20名专家进行2轮函询,确定老年肠造口患者术后早期衰弱预防护理方案。结果:2轮专家函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100%(20/20),专家权威系数均为0.95,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23、0.32( P<0.05),各级指标的变异系数为0.050~0.167。最终构建的老年肠造口患者术后早期衰弱预防护理方案包含5个一级指标、23个二级指标、63个三级指标。 结论:本研究构建的老年肠造口患者术后早期衰弱预防护理方案具有科学性和必要性,可为护士对老年患者实施衰弱预防护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养老机构老年人尊严认知与体验质性研究的Meta整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系统评价养老机构老年人尊严认知与体验的质性研究。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mbase、PsycINFO、CINAHL、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关于养老机构老年人尊严认知与体验的质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5月31日。采用澳大利亚Joanna Briggs Institute循证卫生保健中心质性研究质量评价标准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汇集性整合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提炼30个研究结果,归纳成8个类别,合成4个整合结果,分别为老年人对尊严的认知、尊严受损对老年人的影响、尊严维护影响因素、老年人的尊严维护策略。结论:养老机构应重视老年人的尊严,提供尊严照护,保障老年人的自主权,强化社会支持系统,以促进老年人尊严养老的实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社会经济因素对老年长期照护方式选择的影响:基于安德森健康行为模型的实证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分析需要长期照护老年人的基本特征,探究老年人群选择长期照护方式的潜在影响因素,为预先优化对应的照护服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数据,选择"社会化长期照护"或"非正式的家庭照护"为被解释变量,以修正的安德森健康行为模型为理论分析框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前倾因素、使能因素、需求因素对选择长期照护方式的影响.结果 需要长期照护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中,848名(16.68%)选择社会化长期照护,4 236名(83.32%)选择家庭照护;5 084名老年人中,87.43%为80岁及以上,64.10%为女性,79.85%为未婚/丧偶/离异,67.54%为农村户籍,80.76%享受医疗保险,69.81%患有慢性病.小学以上受教育程度、未婚/丧偶/离异、东部/东北部、南方、城市地区、高收入、享受离退休待遇、未参加医疗保险、所在社区提供生活照料服务的老年人,更加倾向于选择社会化长期照护(P<0.05).结论 家庭照护是我国长期照护的主要方式,选择何种长期照护方式主要受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家庭规模、医疗保险等因素的影响.建议以社区为平台基础,整合养老生活照料和医养资源,深入发挥家庭在长期照护中的积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