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EAL在线课程结合工作坊在伤口联络护士培训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随着人口老龄化,糖尿病及各种慢性病发病率的提高,压力性损伤、糖尿病足、下肢动静脉溃疡等慢性伤口的发生率也不断增加.由于对慢性伤口的护理专业性较强,目前我国的伤口专科护士数量有限,无法完全满足医院的伤口护理需求[1],为应对这一问题多家医院就开设了伤口联络护士岗位.联络护士是指已经掌握相关专科知识但从事非专科工作,为患者提供专业健康指导而与专科护士联络密切的护理人员[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门急诊服务敏感疾病住院:概念、识别及政策启示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门急诊服务(包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院和其他医疗卫生机构的门诊和急诊服务)的可及性和质量决定了卫生服务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和居民健康,同时门急诊服务也是老龄化社会中持续性服务的核心组成部分.美国学者于 20 世纪 90 年代提出门急诊服务敏感疾病(ACSCs)的概念,此后,门急诊服务敏感疾病住院(ACSH)被广泛应用于评价门急诊服务的可及性和质量.近年来,有关ACSH的研究逐渐受到各国学者的关注与重视,我国的初步研究证据也显示该问题不应被忽视.本文首先介绍ACSH的概念缘起,然后对ACSH、可避免住院、不合理入院等目前学界尚在混用的概念进行辨析,并系统梳理国际上ACSH的前沿识别标准,最后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讨论ACSH这一指标的政策价值,明确识别我国ACSCs应注意的问题,并提出减少ACSH的策略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4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人口结构的显著变化,老龄化社会所带来的老年性疾病问题愈发受到关注,尤其是以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为代表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已成为严重影响老年人群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大挑战.近年来,中国的AD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均呈现上升趋势,对患者家庭、社会乃至整个医疗保健系统构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为了积极应对这一挑战,响应国家"健康中国行动"的号召,推动医疗模式从疾病治疗向健康维护转变,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牵头,组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福建医科大学等多家权威机构的专家学者,共同编撰了《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4》.该报告在2021、2022、2023年系列版本的基础上,进一步更新了中国AD的流行病学数据,深入分析了疾病经济负担的最新情况,并全面评估了我国AD诊疗服务的现状和公共卫生资源的配置.《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4》的发布,不仅体现了我国在AD研究和防控方面的进步和努力,也彰显了全社会对老年健康问题的高度重视.本报告将为AD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的技术指导和有力的数据支持,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针对性的卫生政策和干预措施提供专业依据,同时也为促进国内外在该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搭建平台.期待通过这份报告的传播和应用,不仅能为专业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也可以进一步提高公众对AD的认识,促进社会各界共同推动我国老年健康事业的发展,为实现"健康老龄化"而持续赋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老年失能分类评估标准指南(2023版)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当今全球正面临日益严峻的老龄化问题,中国尤为显著.老年人群成为失能的主体人群,随着失能老年人口的持续增长,对照料和护理的需求也随之上升,这不仅增加了个人和家庭的经济负担,也对社会造成了压力.大量研究证明,对老年失能进行早期的准确评估和干预是减缓失能进程的有效途径.目前,国内外尚无专门针对老年人失能分类评估的指南.尽管一些现有的指南涉及了部分老年失能相关的评估内容,但并未严格遵循《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框架,也未能全面把握失能的整体特征,因此在我国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效果并不理想.为填补这一空白,该指南旨在综合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同时充分考虑中国失能老年人的价值观和偏好,采用推荐意见评估、制订及评价(GRADE)分级体系,制订适合中国国情的《老年失能分类评估标准指南》.最终形成了12条针对失能老年人的评估推荐意见,以期早期发现老年失能并采取干预措施,延缓失能的进展,助力健康老龄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智慧"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探索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当前我国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老年人"养老难"和养老过程中"就医难"问题突出,亟须开展医养结合服务,但我国的医养结合服务尚存在服务模式欠完善、智能化水平低、"医"和"养"相关资源融合机制低效、医养结合"叫好不叫座"等现象.本研究团队针对当前医养结合服务存在的难点、堵点问题,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以智慧服务云平台为支撑,构建了全链式、多主体融合式、中医药"主动健康式"、回归社区式、回归居家式共5 种智慧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并发布中国老龄产业学会团标 6 项、河南省地方标准立项 2 项,同时在全国建立了 20 多个示范应用基地,纳入了河南省政府500个社区/乡镇推广计划,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成效.本文从模式立意、模式构成、模式运行机制、模式功能 4 个方面对上述 5 种模式进行介绍,以期助力各服务模式的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社区嵌入式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服务绩效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背景 在"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背景下,科学评价社区嵌入式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服务绩效是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质量的关键.目的 评价社区嵌入式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服务绩效并分析其主要障碍因子,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及开展社区嵌入式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服务绩效评价提供现实依据.方法 于 2022 年 11 月,将构建的社区嵌入式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转化为机构基本情况、工作人员满意度和老年人满意度三份调查问卷;于 2022 年 11 月—2023 年 1 月,采用问卷调查法,深入 10 家样本机构收集机构基本数据、工作人员和老年人满意度数据;于 2023 年 2-3 月,使用TOPSIS法对社区嵌入式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服务绩效进行评价,并利用障碍度模型分析服务绩效的主要障碍因子.结果 10 家机构的嵌入性总体、结构嵌入、关系嵌入Cn值和嵌入绩效Cn值的排序一致,7 家机构的认知嵌入Cn值和嵌入绩效Cn值排序一致,并且与各机构服务绩效的Cn值排序保持一致.社区嵌入式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服务绩效的主要障碍因子分别是C33(中医养生保健指导服务人次)、C44(老年人满意度)、C8(机构与合作伙伴坚持合作共赢)、C37(中医非药物疗法康复护理人次占比)、C39(服务的老年人数量).结论 社区嵌入式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的嵌入性、结构嵌入、关系嵌入对其嵌入绩效均有正向影响,认知嵌入对嵌入绩效基本有正向影响.政府部门应明确职能定位,强化政策支持,健全评价体系,注重动态评价,引导和促进社区嵌入式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机构应通过加强与合作伙伴的结构嵌入、关系嵌入和认知嵌入,从而不断提升其服务绩效,满足居家社区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同时要把握好嵌入的度,以免产生嵌入性的负效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认知水平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进展,痴呆的患病率逐年增高[1].2019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群中痴呆的总患病率为5.6%(约1 507万人)[2],且20年翻了 1倍[3].2015年痴呆治疗费用已超过1万亿元[4].有研究显示,中国治疗痴呆的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7%[5].但痴呆并不是疾病的首发阶段,在痴呆被确诊前有两个阶段,分别是主观认知功能下降和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冠心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disease,CAD)目前仍是全球第一大杀手[6],患病率较高且处于持续上升阶段,《2023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推算CAD现患人数为1139万.而且,我国CAD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随年龄的增加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大幅度增加[7].本文综述了稳定性CAD患者认知水平的诊疗现状,旨在呼吁临床医生对稳定性CAD患者尽早进行认知水平的评估,一旦发现认知水平下降,应尽早进行认知干预,以延缓或逆转MCI患者向痴呆的发展进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老年人内在能力的概念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分析并阐明老年人内在能力的概念内涵.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CINAHL、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与老年人内在能力相关的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7月,依据纳入标准筛选文献,应用Rodgers演化概念分析法对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30篇文献.老年人内在能力包括4个概念属性:以实现健康老龄化目标为导向、个体固有的生理储备能力、维度丰富且交互影响、具有动态可逆转的发展轨迹;其前置因素包括人口学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健康相关特征、外部环境等因素;后置影响包括早期识别老年人内在能力下降并及时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对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和促进健康老龄化具有重要意义;内在能力下降与多种不良健康结局密切相关,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状况.结论 通过概念分析明确了老年人内在能力的概念属性,未来应基于老年人内在能力的内涵进行研究并开展临床护理实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我国老年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我国老年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为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2011-2020 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的5 期数据,纳入12401 名60 岁及以上老年人,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和双重差分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我国老年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结果: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可以显著改善老年人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状况,模型结果显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生理健康状况(P<0.01)和心理健康状况(P<0.01)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在不同地区间存在异质性,对东部地区的老年人作用显著(P<0.01).结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有助于改善我国老年人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状况,且存在群体异质性;应根据不同地区特点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满足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需求,进而改善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状况,以应对老龄化挑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社区老年人积极老龄化的潜在剖面分析及护理需求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分析社区老年人积极老龄化水平的潜在类别及影响因素,探究不同类别与护理需求的关系.方法 采用分阶段多层抽样法,于2023年6月—8月选取青岛市341名社区老年人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积极老龄化量表、老年人护理需求调查表进行调查.对社区老年人积极老龄化进行潜在剖面分析,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类别的影响因素.结果 社区老年人积极老龄化被识别为3个类别,包括低积极老龄化型(38.1%)、中积极老龄化-高心灵智慧型(51.6%)、高积极老龄化-综合型(10.3%).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学历、月收入、护理需求是社区老年人积极老龄化的影响因素(均P<0.05),其中自我发展与贡献需求低的社区老年人更倾向于"低积极老龄化型";生活照料与居住环境需求高(OR=3.268,P=0.011)、精神与心理支持需求高(OR=1.972,P=0.025)、人际沟通与健康知识需求高(OR=3.433,P<0.001)、保护与安全需求低(OR=0.446,P=0.012)的社区老年人更倾向于"中积极老龄化-高心灵智慧型";健康监测需求低(OR=0.297,P=0.029)、专科护理需求高(OR=3.019,P=0.033)的社区老年人更倾向于"高积极老龄化-综合型".结论 社区老年人积极老龄化处于中等水平,以3种类型分布.社区护理人员应重点关注"低积极老龄化型"与"中积极老龄化-高心灵智慧型"老年人,根据不同类别特征采取针对性干预,精准满足其护理需求,提高社区老年人积极老龄化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