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至2019年广州市疑似职业病的诊断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了解2014至2019年广州市报告疑似职业病诊断情况,为疑似职业病监管提供数据依据。方法:于2020年7至10月,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收集《职业病与职业卫生信息监测系统》中广州市2014至2019年报告的《疑似职业病报告卡》、《职业病报告卡》和《尘肺病报告卡》,进行匹配分析,了解疑似职业病病人的诊断及确诊情况。结果:2014至2019年广州市共报告疑似职业病例7大类32种1 426例,每年报告例数平均约240例,疑似职业病主要病种为噪声聋(68.44%,976/1 426)、慢性苯中毒(16.48%,235/1 426)、其他尘肺病(4.84%,69/1 426)、矽肺(3.23%,46/1 426)以及电焊工尘肺(1.82%,26/1 426)。要求进入职业病诊断程序诊断率为36.61%(522/1 426),确诊率为59.20%(309/522)。2019年疑似职业病诊断率最低(23.92%,61/255),花都区诊断率最低(8.33%,9/108),疑似职业性尘肺病诊断率最低(28.03%,44/157),疾控中心报告的疑似职业病诊断率最低(17.43%,19/109),广州市外机构报告的疑似职业病均没有进入诊断程序。疑似职业性皮肤病、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及职业性肿瘤均确诊,职防机构确诊率最高(94.87%,37/39)。结论:2014至2019年报告的疑似职业病主要病种为噪声聋、苯中毒及尘肺病,疑似职业病总体诊断率及确诊率均不高,建议完善疑似职业病网络直报系统并加强疑似职业病的后续管理及监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广州市2010至2020年职业病发病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广州市2010至2020年职业病发病特点,为制定职业病防治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21年1月,选择"职业病与职业卫生信息监测系统"中用人单位在广州市的职业病发病数据为数据来源,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方法对2010至2020年广州市职业病发病病种及其特点进行分析。结果:2010至2020年广州市共报告新诊断职业病9大类38种1 341例,职业性尘肺病、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和职业性化学中毒发病数位居前3位,分别占病例总数的38.1%(511/1 341)、30.5%(409/1 341)和16.2%(217/1 341)。电焊工尘肺和矽肺病例分别占职业性尘肺病病例数的47.7%(244/511)和34.4%(176/511)。噪声聋病例占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病例数的99.8%(408/409)。急性职业性化学中毒病例占职业性化学中毒病例数的26.7%(58/217),其中二氯乙烷中毒病例数居多,占79.3%(46/58);慢性职业性化学中毒占职业性化学中毒病例数的73.3%(159/217),其中苯、铅中毒病例数位居前2位,分别占病例数的79.2%(126/159)和17.6%(28/159)。结论:应将电焊工尘肺、矽肺、噪声聋、苯中毒、铅中毒、二氯乙烷中毒等作为广州市重点职业病进行监督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一起职业性慢性苯中毒事故调查及病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本文对2019年9月河北省某密封材料厂发生的一起职业性慢性苯中毒事件进行调查,并对工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职业性慢性苯中毒的原因,总结诊治特点及治疗转归。在20名就诊工人中,根据GBZ 68-2013《职业性苯中毒的诊断》,共确诊职业性慢性苯中毒12例,诊断为职业性慢性轻度苯中毒2例、中度苯中毒7例、重度苯中毒3例。轻度中毒及中度中毒患者经过治疗均已痊愈;重度中毒患者恢复较慢,随访1年白细胞计数仍在2.0×10 9~3.0×10 9/L。本次苯中毒事件系违规作业引起的,应加强用人单位责任、行政机关监管以及职工个人防护意识,避免或减少中毒事件的发生,确保劳动者的健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两种诊断标准下职业性慢性苯中毒的发病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比较两种诊断标准下职业性慢性苯中毒的发病特征。方法:于2020年3月,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烟台市烟台山医院诊断的126例职业性慢性苯中毒患者资料,分为旧标准组(74例)和新标准组(52例)。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发病年龄、接苯工龄、行业分布、工种、作业环境苯浓度及诊断分级的差异,并对旧标准下22例苯中毒观察对象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旧标准组和新标准组患者性别、发病年龄、接苯工龄、行业分布和工种构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旧标准组和新标准组中各有41.9%(31/74)和17.3%(9/52)患者作业场所苯浓度超过最高容许浓度,两组患者作业场所不同苯浓度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旧标准组患者以轻度中毒(79.7%,59/74)为主,而新标准组以中重度中毒(51.9%,27/52)为主,两组患者诊断分级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2例苯中毒观察对象经过随访观察,有8例(36.4%)进展为慢性苯中毒。 结论:苯中毒诊断标准的修订可能影响诊断分级的构成,从劳动者权益出发,制定更加完善的诊断标准及制度政策,更利于职业性苯中毒防控工作的开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职业性慢性苯中毒患者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单位I基因甲基化水平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研究职业性慢性苯中毒患者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单位I(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I,MT-COI)基因甲基化水平,探讨职业性慢性苯中毒患者有效的分子生物标志物。方法:于2020年3月,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深圳市职业病防治院就诊的轻度苯中毒患者38人作为病例组,并选择46名同期进行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焦磷酸测序法检测甲基化位点,采用流式细胞法检测外周血细胞计数水平,采用非参数检验统计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MT-COI位点平均甲基化水平[(2.26±0.75)%]、MT-COI位点1甲基化水平[(2.21±0.81)%]、MT-COI位点2甲基化水平[(2.31±0.96)%]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随MT-COI甲基化程度的增高有增高的趋势,呈明显正相关( r=0.254、0.280, P<0.05)。 结论:职业性慢性苯中毒患者MT-COI基因甲基化水平可能与职业性慢性苯中毒的存在相关性,其可作为潜在的职业性慢性苯中毒的效应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职业性慢性苯中毒患者生活质量与临床指标的典型相关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职业性慢性苯中毒患者生活质量与临床客观指标的相关性,为患者个体化、差异性治疗,提高其生命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8月在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确诊住院的62例职业性慢性苯中毒患者,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对其生活质量进行调查,采集患者入院时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血红蛋白等血常规临床指标.采用典型相关模型分析患者生活质量和临床客观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 62例患者《健康调查简表》(SF-36)总均分为(37.48±19.58)分,低于常模.典型相关分析提取出1对典型变量,两者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性(r=0.684,P<0.05).反映临床指标及人口学特征的第1对典型变量主要由体重指数(BMI)、白细胞计数(WBC)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L)决定,标准化典型相关系数分别为-0.891、0.378和-0.477;反映生活质量的第1对典型变量主要由躯体疼痛(BP)、社会职能(SF)、情感职能(RE)和躯体功能(PF)决定,标准化典型相关系数分别为-0.482、-0.387、0.538和-0.490.结论 患者的血常规临床相关指标与其生活质量存在较为复杂的相关性,临床医生在治疗时应予以重视,综合多方面因素提高职业性苯中毒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针刺加督灸治疗职业性慢性苯中毒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8/17
目的 探讨针刺加督灸(ADM)对职业性慢性苯中毒患者周围血细胞计数和免疫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判断抽样方法,选择70例职业性慢性苯中毒(白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ADM组,每组35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升白细胞、对症治疗等西医常规治疗;ADM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ADM治疗,每周1次,连续治疗5周.采集2组患者治疗前后周围血,检测细胞计数和血清免疫因子水平.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绝对值、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免疫球蛋白(Ig)A、IgM、IgG、补体C3和补体C4水平均较同组治疗前有改善(P值均<0.05),且治疗后ADM组患者白细胞计数、IgA、IgM、IgG、补体C3和补体C4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结论 ADM治疗可提高职业性慢性苯中毒(白细胞减少症、中性粒减少症)患者周围血白细胞水平和体内血清免疫因子水平,有助于提高患者康复效果,可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7
-
2013-2022年四川省职业性化学中毒报告病例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 分析四川省职业性化学中毒的报告情况和分布特征,为预防和控制职业中毒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3-2022年四川省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病及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信息系统"报告的全部职业中毒病例,采用SPSS 26.0软件对病例分布特点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Pearson x2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 四川省近10年共报告职业中毒375例,急性职业中毒145例(38.67%),慢性职业中毒230例(61.33%),12例死亡病例均为急性职业中毒;职业中毒病例平均年龄(43.52±8.58)岁,在41~50岁年龄段病例数最多(52.53%);男性286例(76.27%),女性89例(27.73%),病例主要分布在成都、攀枝花、德阳和宜宾等市(295例,78.67%),行业类别以制造业为主,其次是采矿业;涉及毒物以苯中毒为主,其次是一氧化碳和磷及其化合物.结论 四川省职业中毒依然严峻,虽近3年已呈下降趋势,但仍存在中毒风险,应重点治理苯、磷及其化合物、二硫化碳等毒物,加强企业监管,避免安全事故,预防群体性职业中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2013-2022年江苏省职业性化学中毒病例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统计江苏省近10年职业性化学中毒的诊断情况,探讨问题原因,并提出对策,为该省职业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分析方法,收集2013-2022年"职业病与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信息系统"中江苏省职业性化学中毒的诊断病例,统计职业病的数量、种类,以及人口学、地区和行业分布情况.结果 2013-2022年江苏省职业病诊断机构共诊断职业性化学中毒666例,主要涉及5大类30种毒物,其中急性中毒384例,占57.66%;慢性中毒282例,占42.34%.10年间共5例死亡病例,病死率为0.75%.中毒人群诊断时平均年龄(43.62±9.73)岁,接害工龄1个月~40年,男女比例2.11∶1.职业性急性中毒诊断例数最多的为一氧化碳中毒,其次为二甲基甲酰胺中毒、硫化氢中毒.职业性慢性中毒诊断例数最多的为苯中毒,其次为铅及其化合物中毒(不包括四乙基铅)、二硫化碳中毒.病例来源行业以制造业为主.江苏省13个地市均有职业性化学中毒病例,主要分布在苏州、常州、盐城等地.企业类型以私有经济类型企业为主,规模以小中型企业为主.结论 江苏省职业性化学中毒发病数总体呈现下降趋势,有地区、行业集中性.应根据职业性化学中毒的发病特点,结合不同行业、地区情况,制定针对性的职业病防治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某市2016年接触矽尘和噪声及苯等作业者职业健康检查结果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2016年广州市矽尘、苯、铅和噪声作业者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摸清接害工人的职业健康状况,为职业卫生监管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职业病与职业卫生信息监测系统》和广州市职业健康检查机构汇总上报数据为数据来源,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方法对我市矽尘、苯、铅和噪声作业工人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共收集广州市11个区21家职业健康检查机构提交的数据,其中矽尘作业工人1 745人,苯作业工人9 765人,铅作业工人760人,噪声作业工人67 728人,共检出疑似职业病63人,其中疑似矽肺、疑似苯中毒和疑似噪声聋分别为1、8和54例.结论 噪声作业具有分布广、接触人数多等特点,职业性噪声聋是我市需首要关注的职业病病种;职业性慢性苯中毒和矽肺仍需持续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