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潜在污染及污染腹壁疝修补环境中补片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腹壁疝修补术是富有挑战性的手术之一,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尤其是潜在污染或污染的腹壁疝。疝补片的应用显著降低了复发率,然而不同类型补片各有优缺点,对于潜在污染及污染腹壁疝修补环境中补片选择尚存争议,曾被认为具有抗感染优势而被广泛使用的生物补片在近期研究中发现并未降低感染率,反而导致较高的复发率及昂贵的医疗成本。相反,近期以单丝、大网孔聚丙烯补片为代表的合成补片在潜在污染或污染疝修补术中取得不错成效。而可吸收合成补片等新型补片的出现可能是潜在污染或污染腹壁疝修补术更佳的选择。本文就不同补片在潜在污染及污染腹壁疝修补环境中应用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这类患者补片的选择提供可靠证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前房角镜辅助下小梁切开术治疗外伤性房角退缩性青光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5-0聚丙烯缝线引导前房角镜辅助下小梁切开术(GATT)治疗外伤性房角退缩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11月至2020年10月外伤性房角退缩性青光眼10例(10眼),均接受GATT并观察视力、眼压、前房角及并发症等。结果:本研究患者年龄32~54岁,术前眼压28.0~56.2 mmHg(1 mmHg=0.133 kPa)。随访7~30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视力提高5例,下降1例;7例眼压控制正常,3例眼压较高给予药物仍控制不良,分别进行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Ex-PRESS引流钉植入或小梁切除术。随访期末,9例眼压为9.6~18.5 mmHg。结论:5-0聚丙烯缝线引导GATT治疗外伤性房角退缩性青光眼安全有效,但效果仍需要更多病例、更长时间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聚丙烯补片在成人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不同聚丙烯补片在成人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2家医疗中心收治的120例(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60例、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60例)成人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患者成人腹股沟疝修补术中使用SMP95958X补片,对照组患者成人腹股沟疝修补术中使用改良Kugel补片。手术由高年资疝外科专科医师行腹膜前间隙修补术。观察指标:(1)术后疼痛情况。(2)并发症和随访情况。术后3个月、6个月在门诊行体格检查或腹股沟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了解患者近期并发症情况;术后5年对患者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了解患者远期并发症(感染、异物感)及疝复发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3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和(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连续矫正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 结果:筛选出符合研究条件的腹股沟疝患者118例;男116例,女2例;年龄为(64±12)岁,年龄范围为29~84岁。118例患者中,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9例。(1)术后疼痛情况:59例对照组患者中,1例缺失术后2 d服用止痛药数据,34例术后2 d服用止痛药;59例研究组患者中29例术后2 d服用止痛药,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055, 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第2天、术后3个月疼痛评分分别为3.26分(0.70~6.90分)、0.87分(0.00~4.10分);研究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3.03分(0.00~8.80分)、0.83分(0.00~3.10分),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Z=0.782,0.729, P>0.05)。(2)并发症和随访情况:对照组和研究组患者围术期(术后2 d)并发症发生率均为1.7%(1/5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各有59例患者术后6个月获得随访。对照组患者术后近期(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并发症发生率均为1.7%(1/59);研究组患者上述指标均为5.1%(3/59),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55例和研究组52例患者术后5年获得随访。对照组1例患者出现感染,术后远期(术后5年)并发症发生率为1.8%(1/55);研究组2例患者出现感染,1例患者有异物感,术后远期(术后5年)并发症发生率为5.8%(3/5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均无疝复发。 结论:SMP95958X补片和改良Kugel补片均能用于腹股沟疝腹膜前间隙修补术,两者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负载焦亡抑制剂的活性氧响应性自组装纳米胶束对糖尿病大鼠全层皮肤缺损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负载焦亡抑制剂的活性氧响应性自组装纳米胶束对糖尿病大鼠全层皮肤缺损的影响。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用纳米胶束聚乙二醇-嵌段-聚丙烯硫醚(PEG-b-PPS)包封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NOD)1/2抑制剂(NOD-IN-1),将所得产物称为PEPS@NOD-IN-1。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粒度分析仪分别观测PEG-b-PPS与PEPS@NOD-IN-1的形貌和水合粒径,用酶标仪测量并计算PEPS@NOD-IN-1对NOD-IN-1的包封率和载药率以及PEPS@NOD-IN-1在单纯磷酸盐缓冲液(PBS)和含过氧化氢的PBS中40 h内对NOD-IN-1的累积释放率,样本数均为3。取24只6~7周龄雄性SD大鼠,通过注射链脲佐菌素的方法诱导1型糖尿病,在每只大鼠背部制作6个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按随机数字表法将致伤大鼠分为进行相应处理的PBS组、NOD-IN-1组、PEG-b-PPS组、PEPS@NOD-IN-1组,每组6只。伤后3、7、12 d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并计算创面愈合率;伤后3 d,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创面组织中活性氧水平;伤后7 d,利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评估创面肉芽组织厚度,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创面组织中NOD1、NOD2的mRNA表达,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创面组织中NOD1、NOD2、GSDMD-N端的蛋白表达。前述指标均各取各组不同鼠的共6个创面检测。另取PBS组和PEPS@NOD-IN-1组大鼠伤后7 d创面组织(各3个样本),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平台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出PEPS@NOD-IN-1组相较于PBS组显著下调的差异表达基因(DEG),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制作焦亡相关通路NOD样受体通路DEG热图;通过STRING数据库对热图中的DEG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分析,筛选PEPS@NOD-IN-1调控NOD样受体通路的关键基因。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Tukey检验。结果:PEG-b-PPS与PEPS@NOD-IN-1均为大小较为均一的球形结构,水合粒径分别为(134.2±3.3)、(143.1±2.3)nm。PEPS@NOD-IN-1对NOD-IN-1的包封率为(60±5)%、载药率为(15±3)%。PEPS@NOD-IN-1在单纯PBS中对NOD-IN-1的释放较缓慢,40 h累积释放率仅为(12.4±2.3)%;PEPS@NOD-IN-1在含过氧化氢的PBS中10 h内对NOD-IN-1的释放十分迅速,10 h累积释放率已达(90.1±3.6)%。伤后3、7 d,4组大鼠创面均逐渐愈合,PEPS@NOD-IN-1组愈合情况优于其余3组;伤后12 d,PBS组创面结痂面积较大,NOD-IN-1组、PEG-b-PPS组创面上皮化明显,PEPS@NOD-IN-1组创面接近完全上皮化。与PBS组、NOD-IN-1组及PEG-b-PPS组比较,PEPS@NOD-IN-1组大鼠伤后7、12 d创面愈合率均显著增高( P<0.05),伤后3 d创面组织中活性氧水平显著下降( P<0.05),伤后7 d创面肉芽组织厚度显著增厚( P<0.05),伤后7 d创面组织中NOD1、NOD2的mRNA表达以及NOD1、NOD2、GSDMD-N端的蛋白表达均显著下降( P<0.05)。KEGG通路分析显示,PEPS@NOD-IN-1组相较于PBS组显著下调的DEG在NOD样受体、缺氧诱导因子、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肿瘤坏死因子(TNF)通路方面显著富集。在NOD样受体通路的DEG热图中,可见调控细胞焦亡的基因主要涉及 NOD1、NOD2、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 、Jun、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1( STAT1)、TNF-α诱导蛋白3。PPI结果显示, NOD1、NOD2、STAT1为PEPS@NOD-IN-1调控NOD样受体通路的关键基因。 结论:PEPS@NOD-IN-1能下调创面局部活性氧水平及细胞焦亡关键调节因子NOD1、NOD2、GSDMD-N端的表达,进而促进糖尿病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修复;PEPS@NOD-IN-1还可显著下调创面的焦亡、炎症及缺氧相关通路,通过下调关键基因 NOD1、NOD2、STAT1调控NOD样受体通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偶发分支杆菌致补片感染3例诊治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回顾性分析陕西省人民医院普外一科收治的3例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偶发分支杆菌导致补片感染的临床和随访资料。3例患者均曾在外院行腹腔镜腹股沟疝腹膜前修补术,使用的补片为聚丙烯材质。均通过腹腔镜手术取出感染补片,术后足量足疗程使用敏感性抗菌药物治愈。本研究显示避免偶发分支杆菌感染应重在预防,严控手术各环节无菌操作,杜绝不同途径补片污染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完全内镜下内脏囊分离技术在腹壁疝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探讨完全内镜下内脏囊分离技术(TVS)在腹壁疝治疗中的应用,总结手术操作流程,分析其安全性和有效性。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浙江大学附属金华医院接受TVS技术修补21例(男4例,女17例,年龄31~79岁)腹壁疝患者,术中置入大张中量聚丙烯网片加强修复。手术适应证:原发性及继发性腹壁缺损,包括脐疝、中上腹部白线疝、腰疝、切口疝和造口旁疝。TVS的技术细节按照手术规范执行。结果21例手术均获得成功,其中有2例因腹膜前建腔失败和前缺损关闭困难而中转开腹。平均手术时间140(70~260)min。术后伤口疼痛轻,术后第1天平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2.5分(1~4分)。术后随访时间6个月以上,未见复发病例。总之,TVS技术在腹壁疝中的应用是安全可行的,创伤少,可重复性高,是治疗腹壁疝的一种很好的技术补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部分可吸收补片和轻量型聚丙烯补片在经脐单孔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中的应用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探讨在经脐单孔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中使用部分可吸收补片(PAM)和轻量型聚丙烯补片(LWM)的治疗效果。2组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血清肿发生率、补片感染率、疝复发率、治疗费用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补片放置时间上PAM组更有优势。术后6个月PAM组的慢性疼痛、局部异物感发生率较LWM组明显降低,术后12个月PAM组局部异物感发生率较低,但2组慢性疼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术后1、6个月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显示在经脐单孔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中应用2种补片均不影响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部分可吸收补片更易操作,且术后慢性疼痛和局部异物感发生率更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腹直肌及前鞘缺损的手术修复方式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临床腹直肌及前鞘缺损的手术修复方式。方法:2009年11月至2020年1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疗美容科对腹直肌及前鞘缺损女性患者24例29侧缺损进行修复,年龄35~60岁,平均44岁。根据腹直肌和前鞘缺损大小及位置分为直接缝合修复和聚丙烯补片修复。结果:24例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未发生伤口感染、血肿、裂开等并发症。随访5~126个月,平均66.6个月;1例患者术后36个月因乳腺癌转移死亡,1例患者腹部膨隆,无不适未采取措施;22例未发生感染、排异等不良反应。结论:根据腹直肌及前鞘缺损的大小及位置用不同的修复方法,重建腹壁结构的完整性及稳定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腹横肌松解术在巨大腹壁疝修补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腹横肌松解术(TAR)在巨大腹壁疝修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72例巨大腹壁疝病人临床资料;男47例,女25例;中位年龄为56岁,年龄范围为29~79岁。病人选择TAR行腹壁缺损修补,同时使用聚丙烯补片行腹膜前-肌后间隙加强修补。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并发症情况。(3)疝相关生命质量情况。采取门诊及电话方式随访,于术后1个月、6个月及1年各随访1次,了解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1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 结果:(1)手术情况:72例巨大腹壁疝病人均施行TAR顺利完成腹壁缺损修补,同时使用聚丙烯补片行腹膜前-肌后间隙加强修补。72例病人手术时间为(105±46)min,术中出血量为(55±15)mL,补片大小为(680±225)cm 2。(2)术后并发症情况:72例病人术后随访12~4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6个月。术后1周7例病人腹部CT检查结果显示发生血清肿,大小为(460±130)mm 2,予以随诊观察;术后6个月上述病人腹部CT检查结果显示血清肿全部吸收。72例病人中,2例术后发生肠梗阻,考虑术后麻痹性肠梗阻,经保守治疗后于术后2周好转。随访期间72例病人均无手术部位感染、肠瘘及疝复发。(3)疝相关生命质量情况:72例病人术前、术后12个月疝相关生命质量调查评分分别为(40±12)分、(73±17)分,病人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2.527, P<0.05)。 结论:TAR应用于巨大腹壁疝修补术中安全、有效,能够改善病人疝相关生命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阴道植入TiLOOP网片的盆底重建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经阴道植入轻型钛化聚丙烯网片TiLOOP的盆底重建术的临床短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妇幼保健院2017年11月至2019年7月,以阴道前壁膨出Ⅲ~Ⅳ度为主的50例盆腔器官脱垂(POP)患者,对其实施经阴道植入TiLOOP网片的盆底重建术,其中自行裁剪TiLOOP网片的“协和式”盆底重建术37例、TiLOOP Total 6套盒网片的盆底重建术13例。评价术后各项主观指标[包括患者整体印象改善评分(PGI-I)、盆底不适调查表简表(PFDI-20)、盆底功能影响问卷简表(PFIQ-7)、盆腔器官脱垂与尿失禁性生活问卷(PISQ-12)]、客观指标(包括临床疗效评定为“成功”)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50例POP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8±6)个月。手术成功率为90%(45/50),单独阴道前壁、顶端、后壁脱垂的复发率分别为2%(1/50)、2%(1/50)、6%(3/50);无一例行再次手术或子宫托治疗。PGI-I显示,50例患者均主观满意,其中明显改善者46例(92%,46/50)、有改善者4例(8%,4/50);术后3、6、12个月随访,PFDI-20及PFIQ-7评分均较术前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PISQ-12评分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无新发性交痛。网片暴露率为12%(6/50),新发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为4%(2/47)。 结论:经阴道植入TiLOOP网片的盆底重建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短期疗效较好,但如何减少网片暴露仍需继续探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