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视功能评估与重建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虚拟现实(VR)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三维场景的计算机仿真系统,能够为用户提供多感官信息。近年来,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快速发展,VR技术在眼科领域的应用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视力、调节功能、立体视等视功能评估方面,VR结合红外眼动跟踪、双眼分视、人机交互等技术能够完全控制呈现给用户的画面,为实现个性化、自动化诊断提供了可能,并能够有效降低人力成本。在斜视、弱视诊疗方面,VR再结合其环境沉浸性、三维成像等技术,能够为用户提供丰富的画面,减少了斜视眼位测量、弱视眼间抑制量化上的检测技术难度;并可以通过模仿斜视聚散训练、弱视知觉训练等范式,提高斜视正位训练、弱视知觉训练和立体视训练的趣味性和依从性。增强现实技术与计算机生成的视觉增强、全息成像、三维音频提示和自适应光学相结合,可有效弥补低视力人群的视觉缺损,提高其生活质量。在近视防控领域,VR技术的利弊目前尚有争议,但仍具备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就虚拟(增强)现实技术在视功能评估与重建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并对其可能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以期推动医工融合在眼科诊疗领域的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视近内隐斜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儿,男,9岁,主诉视力下降半年,父母要求使用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进展。无全身疾病史,无眼外伤史,无药物过敏史,无长期服用药物史。父母双眼均无近视。眼部检查:裸眼视力右眼0.25,左眼0.4;右眼-1.75 D矫正至1.2,左眼-1.50 D矫正至1.2;双眼眼前节未见异常,眼底杯盘比正常,黄斑中心凹反光正常。视功能检查:Worth四点灯:4个;远/近隐斜量:-1 △/+1 △;调节性集合/调节(Accommodation convergence/accommodation,AC/A):3 ?/D;负/正相对调节(Negative relative accommodative/Positive relative accommodative,NRA/PRA):+2.50 D/-1.00 D;调节反应(Both cross cylinder,BCC):+0.75 D;右/左眼调节幅度:7 D/8 D;双眼调节灵活度:5 cpm。诊断:双眼屈光不正,调节不足。给予双眼配戴角膜塑形镜;视觉训练2个月(-2.50 D训练、±2.50 D反转拍、聚散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青少年配戴多焦软性角膜接触镜对调节聚散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儿童青少年近视患者配戴单光框架眼镜和多焦软性角膜接触镜(简称多焦软镜)对调节和聚散功能的影响。方法::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7年7─10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视光门诊就诊的46例近视患者参加本研究,分别在配戴单光框架眼镜和多焦软镜时测量其调节参数和聚散参数,包括调节幅度、调节反应、调节微波动、相对调节、远近隐斜以及远近BI/BO破裂点。采用配对 t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同一受检者配戴单光框架眼镜和多焦软镜时在33 cm处的调节反应无明显差异,多焦软镜配戴后的调节微波动高于单光框架眼镜( t=-5.155, P<0.001),近距隐斜向外隐斜方向偏移(单光框架眼镜:-0.83 △±7.03 △,多焦软镜:-2.46 △±6.29 △, t=-2.647, P=0.011),远距BO破裂点变小( t=-3.023, P=0.004),近距BI破裂点变大( t=2.575, P=0.013)。 结论::青少年近视患者配戴多焦软镜后近距调节微波动增大,近距外隐斜增大,近距发散范围变大,提示多焦软镜的周边离焦设计会对配戴者的双眼视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儿童青少年近视患者选择多焦软镜作为近视防控手段时需评估其双眼视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白内障手术相关的不等像及其对术后双眼视觉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双眼白内障术后不等像的变化,并分析不等像对术后双眼视觉状态的影响。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2019年1—11月于萨鲁斯大学宾夕法尼亚视光学院和LewisLASIK眼科诊所招募拟接受双眼白内障手术的患者(≥50岁)73例。所有受检者在第1眼手术前接受不等像检查,第2眼手术后接受不等像检查和综合双眼视检查。综合双眼视检查方案包括立体视、眼位、融像性聚散、聚散灵活度及集合近点检查等。根据双眼视检查结果确定受检者的双眼视觉状态(正常双眼视或双眼视异常)。采用McNemar卡方检验比较手术前、后有临床意义的不等像比例(≥3%);Spearman检验分析不等像与屈光参差、双眼人工晶状体(IOL)度数差值及立体视之间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不等像对术后双眼视觉状态的影响;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能预测术后是否存在双眼视异常的不等像临界值。结果::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2个月。最终纳入51例受检者,其中13例(25%)在术后被诊断为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主要为集合不足11例(22%)。术后有临床意义的不等像比例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14, P=0.286)。术前、术后及术源性不等像与屈光参差、双眼IOL度数差值及立体视均无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的双眼视异常与术前( OR=1.46, P=0.047)、术后( OR=1.67, P=0.031)及术源性( OR=1.48, P=0.021)不等像之间均存在相关性。ROC曲线分析显示,术源性不等像显示出最佳的曲线下面积(AUC),其AUC值为0.74,术源性不等像>2.4%时,其预测术后双眼视异常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最佳,分别为80.6%和65.0%。术前和术后的不等像AUC值分别为0.68、0.66,分别取临界值3.3%和2.9%时,预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最佳。 结论::双眼白内障手术并不明显改变不等像。然而,双眼白内障手术群体的不等像可作为预测因子,用来预测术后发生双眼视异常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角膜屈光手术对近视患者双眼视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角膜屈光手术对近视患者双眼视功能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4月于长春爱尔眼科医院屈光手术中心行角膜屈光手术的患者82例(164眼),年龄18~32(23.5±4.2)岁。术前等效球镜度(SE)为-8.38~-0.88(-4.75±1.69)D。根据双眼SE差值将患者分为2组:屈光参差组21例(42眼),双眼SE差值≥1.00 D;非屈光参差组61例(122眼),双眼SE差值<1.00 D。所有患者行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常规眼科检查及调节功能(调节幅度,正、负相对调节,单、双眼调节灵敏度和调节反应)与聚散功能(远、近水平隐斜视,正、负融像性聚散范围和调节性集合/调节量)检测。组内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 t检验。相关性采用Spearman进行分析。 结果::屈光参差组的调节功能中左眼调节灵敏度在术后1周较术前降低,术后1、3、6个月均较术前增加( F=2.552, P=0.045);聚散功能中近正融像破裂点和恢复点术后各时间点均较术前减小( F=4.245, P=0.016; F=3.686, P=0.009)。非屈光参差组调节功能中术后各时间点正相对调节和调节幅度较术前均增加( F=16.118, P<0.001; F=14.839, P<0.001);聚散功能中远隐斜在术后各时间点均较术前减小( F=2.898, P=0.029),远负融像破裂点和恢复点、远正融像恢复点和近正融像破裂点术后各时间点均较术前减小( F=7.310, P<0.001; F=5.131, P=0.001; F=8.184, P<0.001; F=10.919, P<0.001)。远正融像破裂点和近正融像恢复点术后逐渐下降,术后1、6个月相比术前减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6.814, P<0.001; F=6.942, P<0.001)。近负融像恢复点术后1个月相比术前明显增加,术后3、6个月逐渐下降,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2.811, P=0.037)。屈光参差组和非屈光参差组右、左眼单眼调节灵敏度和双眼调节灵敏度随时间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右眼: F时间=0.555, P=0.655, F组别=4.639, P=0.034, F交互=0.555, P=0.655;左眼: F时间=2.611, P=0.048, F组别=5.709, P=0.019, F交互=1.287, P=0.279;双眼: F时间=2.256, P=0.086, F组别=4.314, P=0.041, F交互=0.847, P=0.465)。 结论::近视患者角膜屈光手术后双眼视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或维持术前水平,证明角膜屈光手术对视功能有积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前后双眼调节功能变化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前与术后调节反应、正/负相对调节(PRA/NRA)、调节灵敏度的变化。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收集2020年9—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就诊并行手术治疗的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患者24例,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测量患者双眼注视40 cm处调节视标的调节反应、PRA/NRA、调节灵敏度和单眼注视40 cm处调节视标的调节灵敏度。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患者术后3个月双眼调节反应为(0.28±0.24)D,比术前[(0.08±0.24)D]显著提高了0.2 D[95%置信区间( CI):0.033~0.363 D, P=0.015]。术后3个月的NRA为(2.46±0.39)D,比术前[(2.17±0.36)D]显著提高了0.29 D(95% CI:0.012~0.571 D, P=0.039);PRA术前为(-2.08±0.95)D,术后3个月为(-3.13±1.65)D,比术前显著改善了-1.05 D(95% CI:0.125~1.979 D, P=0.023)。患者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双眼调节灵敏度分别为(8.58±2.21)cpm和(9.33±2.39)cpm,比术前[(6.00±2.00)cpm]分别显著提高了2.58 cpm[95% CI:1.485~3.681 cpm, P<0.001]和3.33 cpm[95% CI:1.937~4.729 cpm, P<0.001]。患者术后1个月时主导眼调节灵敏度比术前显著增加了2.58 cpm(95% CI:1.644~3.523 cpm, P<0.001);术后3个月时主导眼调节灵敏度比术前显著增加了4.88 cpm(95% CI:3.665~6.085 cpm, P<0.001)。术后1个月时非主导眼调节灵敏度比术前显著增加了1.96 cpm(95% CI:1.019~2.898 cpm, P<0.001);术后3个月时非主导眼调节灵敏度比术前显著增加了5.13 cpm(95% CI:3.915~6.335 cpm, P<0.001)。术后1个月主导眼调节灵敏度比非主导眼显著提高了1.33 cpm(95% CI:0.130~2.537 cpm, P=0.031)。 结论::间歇性外斜视儿童经过手术治疗后,双眼聚散-调节系统联动功能逐渐恢复正常,调节功能得以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小角度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调节和聚散功能特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分析小角度间歇性外斜视(IXT)患者的调节和聚散功能特征及其与融合状态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连续收集2023年1—7月就诊于山西省眼科医院的看远≤30棱镜度(PD)的小角度IXT患者37例(74眼)作为斜视组,选择同期就诊于本院眼科门诊的正常人群20例(40眼)作为对照组。检查2组纳入对象的远近斜视度数、融合功能、调节性集合与调节的比值(AC/A)、集合近点、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调节反应、正/负相对调节及远、近融合性聚散功能。比较2组纳入对象在调节、聚散及融合功能方面的差异,并分析各调节、聚散参数与融合功能的相关性。组间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调节和聚散参数与融合状态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 结果::斜视组主导眼调节灵敏度和双眼调节灵敏度分别为(8.2±3.7)cpm和(7.9±3.7)cpm,均低于对照组的(10.7±1.9)cpm和(10.4±2.2)cpm( t=-2.30, P=0.021; t=-2.37, P=0.020)。斜视组主导眼和非主导眼调节幅度分别为(14.1±1.9)D和(14.0±2.2)D,均高于对照组的(12.8±1.7)D和(12.5±1.9)D( t=2.04, P=0.047; t=2.06, P=0.045)。斜视组的AC/A为2.5(2.5,5.0)PD/D,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1(3.5,5.1)PD/D( Z=-2.47, P=0.013)。斜视组的远、近融合性散开破裂点、恢复点均高于对照组(均 P<0.05);远、近融合性辐辏破裂点及近辐辏的恢复点均低于对照组(均 P<0.05)。斜视组的远、近融合性聚散幅度分别为27.0(25.0,35.8)PD和51.0(51.0,61.0)PD,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0(25.0,30.0)PD和25.0(25.0,30.0)PD( Z=3.91, P<0.001; Z=3.24, P<0.001)。2组间融合状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7.00, P<0.001)。斜视组患者的融合状态与集合近点之间呈正相关( r=0.38, P=0.007);与远、近融合性散开的破裂点呈负相关( r=-0.45, P=0.011; r=-0.55, P=0.004)。 结论::小角度IXT的调节灵敏度低于正常人群,调节幅度高于正常人群;且远、近融合性散开的破裂点和恢复点均高于正常人群,而远、近融合性辐辏的破裂点均低于正常人群。小角度IXT的融合状态与集合近点及远、近融合性散开的破裂点有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高度近视行SMILE或FS-LASIK术后双眼视功能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不同角膜屈光手术方式对中高度近视患者双眼视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连续性纳入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在济南明水眼科医院角膜屈光手术中心选择屈光手术的中高度近视患者50例(100眼),根据患者手术意愿分为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组28例(56眼)和飞秒激光辅助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组22例(44眼)。分别在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检查2组患者的双眼视功能参数,包括调节功能[正负相对调节(PRA/NRA)、调节反应(BCC)、调节幅度(AMP)、单双眼调节灵敏度(M/BAF)]和集合功能[近远距水平隐斜、调节性集合/调节(AC/A)、近远距水平融像范围、集合近点(NPC)]。采用单因素和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组内和组间数据进行分析。结果::FS-LASIK组的等效球镜度(SE)在术后3个月低于术后1周、1个月(均 P<0.05);PRA在术后3个月高于术前( P=0.038);BCC在术后3个月低于术前( P=0.004);右眼AMP在术后1、3个月均低于术前( P<0.05),左眼在术后3个月低于术前( P=0.010);双眼BAF在术后3个月高于术前、术后1周( P<0.05);近距负融像破裂点(NNFA)在术后1、3个月均低于术前( P<0.05)。SMILE组的SE在术后均较术前降低(均 P<0.001);PRA在术后3个月均高于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均 P<0.05);BBC在术后1、3个月低于术前( P<0.05);右眼MAF和BAF在术后1个月均高于术前(均 P<0.05);远距负融像性(FNFV)聚散范围恢复点在术后1、3个月均低于术前( P<0.05)。2组组间比较:SE随时间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时间=1537.38, P<0.001; F组别=0.13, P=0.727; F交互=2.52, P=0.121),FS-LASIK组SE在术后1周和1个月高于SMILE组( t=3.16, P=0.003; t=2.62, P=0.012)。右眼、左眼MAF随时间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右眼: F时间=2.09, P=0.113; F组别=6.43, P=0.022; F交互=2.03, P=0.123;左眼: F时间=1.04, P=0.384; F组别=7.18, P=0.016; F交互=2.21, P=0.099);BAF在手术前后各时间点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时间=6.73, P=0.001; F组别=5.56, P=0.031; F交互=2.02, P=0.124)。近距隐斜眼位随时间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时间=0.35, P=0.789; F组别=4.39, P=0.045; F交互=0.42, P=0.742),FS-LASIK组外隐斜量在术后1周和3个月高于SMILE组( t=2.10, P=0.042; t=2.16, P=0.037)。 结论::SMILE和FS-LASIK均能改善调节力,增强中高度近视患者的相对调节储备能力。2种手术方式对集合功能的影响均较小。与FS-LASIK相比,SMILE能够更早改善和稳定患者的调节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川东北地区基于某视光门诊的非斜视性双眼视觉异常患病情况及相关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调查川东北地区某眼视光门诊12~35岁患者的非斜视性双眼视觉异常(NSBVD)患病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系列病例研究。招募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眼视光门诊寻求常规视力检查的12~35岁志愿者172例。检查内容包括主觉验光、立体视觉、水平隐斜、正融像性聚散(PFV)和负融像性聚散(NFV)、聚散灵活度(VF)、集合近点(NPC)、单眼调节幅度(MAA)、单眼调节灵活度(MAF)、调节反应(MEM)、集合不足症状问卷(CISS)等。综合上述检查结果进行各类NSBVD分类诊断并计算其患病率。采用相关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NSBVD患病的相关因素。结果::NSBVD在门诊患者中占比为36.1%,其中以集合不足最为常见,为12.8%。Logistic回归分析未发现性别、年龄、等效球镜度(SE)和双眼SE差值为NSBVD发病的相关因素。线性相关分析未发现双眼SE差值与任何一项双眼视觉指标相关,但右眼SE与远距PFV( r=-0.243, P=0.010)、远距NFV( r=-0.247, P=0.009)及CISS( r=-0.211, P=0.027)呈负相关,与NPC呈正相关( r=0.224, P=0.019)。 结论::NSBVD在眼视光门诊12~35岁人群中较为普遍,年龄、性别、屈光状态不是NSBVD患病的相关因素,但随着近视度数加深,远距融像性聚散功能增加,NPC移近,CISS评分变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视觉训练对成年人视功能异常所致视疲劳的改善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视觉训练对成年人视功能异常所致视疲劳症状的改善作用。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视光中心视觉训练室进行视觉训练的成年人视功能异常所致的视疲劳患者93例186眼,其中男48例,女45例;平均年龄(30.43±6.39)岁。所有患者双眼视功能初次检查包括综合验光仪检查屈光度、Worth 4 Dots检查双眼视、立体视、Von-Graefe法测量远近距水平眼位、旋转棱镜法测量融像范围、融合交叉圆柱镜法测量调节反应、负镜片法测量调节幅度、翻转拍测量调节灵活度以及聚散灵活度。训练师根据检查结果和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每训练5次后复查1次。将初查、第1次复查及第2次复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初次检查时近隐斜视度为-8.0(-15.3,-3.0) △,第1次复查时减少至-5.0(-9.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3.586, P<0.01);左右眼初次检查时调节幅度分别为4.00(3.25,5.25)D和4.00(3.00,5.00)D,第1次复查时分别提高至5.50(4.25,7.00)D和5.00(3.75,7.00)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4.284、-3.995,均 P<0.01);初次检查时远距离正融像破裂点为7.5(5.0,15.8) △,恢复点为0.0(0.0,4.0) △,第1次复查时分别增加至11.0(6.0,22.0) △和4.0(0.0,7.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3.192、-3.748,均 P<0.01);初次检查时近距离正融像破裂点为18.0(8.0,28.0) △,恢复点为6.0(0.0,12.0) △,第1次复查时分别增加至26.0(21.5,35.0) △和11.5(6.0,16.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4.695、-3.377,均 P<0.01);单眼及双眼的调节灵敏度从初查时2~3个周期/min增加至第1次复查时的10~12个周期/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远隐斜和近隐斜不是右眼和左眼调节幅度改善程度差异的影响因素。初查时,22例患者的CISS评分为(25.13±9.64)分,第1次复查时降至(19.18±7.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79, P<0.01)。未进行问卷调查的71例患者,主诉和体征明显改善者占67.60%(48/71),有改善但仍需加强训练者占29.58%(21/71),视疲劳症状未明显改善者占2.82%(2/71)。 结论:系统视觉训练可使多数成年视功能异常的视疲劳患者的视功能体征和视疲劳症状改善,提示成人视功能依然有较强的可塑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