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内障手术相关的不等像及其对术后双眼视觉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双眼白内障术后不等像的变化,并分析不等像对术后双眼视觉状态的影响。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2019年1—11月于萨鲁斯大学宾夕法尼亚视光学院和LewisLASIK眼科诊所招募拟接受双眼白内障手术的患者(≥50岁)73例。所有受检者在第1眼手术前接受不等像检查,第2眼手术后接受不等像检查和综合双眼视检查。综合双眼视检查方案包括立体视、眼位、融像性聚散、聚散灵活度及集合近点检查等。根据双眼视检查结果确定受检者的双眼视觉状态(正常双眼视或双眼视异常)。采用McNemar卡方检验比较手术前、后有临床意义的不等像比例(≥3%);Spearman检验分析不等像与屈光参差、双眼人工晶状体(IOL)度数差值及立体视之间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不等像对术后双眼视觉状态的影响;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能预测术后是否存在双眼视异常的不等像临界值。结果::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2个月。最终纳入51例受检者,其中13例(25%)在术后被诊断为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主要为集合不足11例(22%)。术后有临床意义的不等像比例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14, P=0.286)。术前、术后及术源性不等像与屈光参差、双眼IOL度数差值及立体视均无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的双眼视异常与术前( OR=1.46, P=0.047)、术后( OR=1.67, P=0.031)及术源性( OR=1.48, P=0.021)不等像之间均存在相关性。ROC曲线分析显示,术源性不等像显示出最佳的曲线下面积(AUC),其AUC值为0.74,术源性不等像>2.4%时,其预测术后双眼视异常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最佳,分别为80.6%和65.0%。术前和术后的不等像AUC值分别为0.68、0.66,分别取临界值3.3%和2.9%时,预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最佳。 结论::双眼白内障手术并不明显改变不等像。然而,双眼白内障手术群体的不等像可作为预测因子,用来预测术后发生双眼视异常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间歇性外斜视儿童视觉功能及阅读学习障碍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间歇性外斜视(IXT)患者与眼位正常儿童在双眼视功能、发生阅读学习障碍方面的差异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采用随机数字抽样法收集2021年7月至2022年3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眼科门诊就诊的IXT儿童(39例,作为IXT组)和眼位正常儿童(44例,作为对照组)。检查并记录2组性别、年龄、最佳矫正视力(BCVA)、等效球镜度(SE)、远近水平眼位、集合近点、近立体视、调节幅度、单双眼调节灵活度,完成《儿童汉语阅读障碍量表》和《儿童学习障碍筛查量表》。使用独立样本 t检验、非参数检验法差异性检验(曼-惠特尼法)、卡方检验、K-W检验、Spearman相关系数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IXT组与对照组性别、年龄、BCVA、S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2组儿童远近眼位、近立体视、集合近点、双眼调节灵活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调节幅度和单眼调节灵活度在2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IXT组的年龄组间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IXT组和对照组在阅读障碍发生率和学习障碍评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45, P=0.004; t=-4.07; P<0.001)。阅读障碍与远近水平眼位、近立体视、集合近点、双眼Flipper检查结果和学习障碍评分显著相关( r=-0.43、-0.37、-0.57、0.41、-0.54、-0.62,均 P<0.05)。 结论::IXT患儿与眼位正常儿童相比,存在部分双眼视觉功能异常,容易出现阅读困难及学习障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川东北地区基于某视光门诊的非斜视性双眼视觉异常患病情况及相关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调查川东北地区某眼视光门诊12~35岁患者的非斜视性双眼视觉异常(NSBVD)患病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系列病例研究。招募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眼视光门诊寻求常规视力检查的12~35岁志愿者172例。检查内容包括主觉验光、立体视觉、水平隐斜、正融像性聚散(PFV)和负融像性聚散(NFV)、聚散灵活度(VF)、集合近点(NPC)、单眼调节幅度(MAA)、单眼调节灵活度(MAF)、调节反应(MEM)、集合不足症状问卷(CISS)等。综合上述检查结果进行各类NSBVD分类诊断并计算其患病率。采用相关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NSBVD患病的相关因素。结果::NSBVD在门诊患者中占比为36.1%,其中以集合不足最为常见,为12.8%。Logistic回归分析未发现性别、年龄、等效球镜度(SE)和双眼SE差值为NSBVD发病的相关因素。线性相关分析未发现双眼SE差值与任何一项双眼视觉指标相关,但右眼SE与远距PFV( r=-0.243, P=0.010)、远距NFV( r=-0.247, P=0.009)及CISS( r=-0.211, P=0.027)呈负相关,与NPC呈正相关( r=0.224, P=0.019)。 结论::NSBVD在眼视光门诊12~35岁人群中较为普遍,年龄、性别、屈光状态不是NSBVD患病的相关因素,但随着近视度数加深,远距融像性聚散功能增加,NPC移近,CISS评分变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临床特点和非手术治疗的疗效评估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临床特点,并评估非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5年8月至2017年1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总医院眼科确诊的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18例.收集完整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基本资料、神经内科会诊情况,眼前节及眼底、远近斜视度、双眼视觉状态、头颅影像学检查.随访2~8个月,平均3.9个月.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年龄21~52 (29.7±10.3)岁.戴镜看远斜视度为+9△ ~ +60△(+36±13)△;看近斜视度为+7△~+45△(+28±12)△.看远斜视度大于看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2,P<0.001).所有患者全身查体、中枢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检查均未见异常.在屈光矫正的基础上,使用底朝外三棱镜按照1:1的比例分别加到左右眼上.3例在随访期间不接受三棱镜矫正,改行斜视手术;其余患者均坚持戴镜,末次随访未诉戴镜看远复视明显,戴镜看远斜视度+6△+23△,看近斜视度+4△+18△.11例表示满意,4例认为一般,3例不满意.结论:急性共同性内斜视主要发生在近视人群,看远斜视度大于看近斜视度.三棱镜验配对于改善大部分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看远复视及斜视具有较好疗效,达到了治疗目的且避开了因患者处于发病早期斜视度数尚不稳定带来的手术治疗的风险,但长期疗效还需进一步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先天性脑穿通畸形继发的儿童特殊斜视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斜视可分为共同性斜视和非共同性斜视两大类. 非共同性斜视是病变累及眼球运动神经核、神经及肌肉等导致的眼位偏斜,还包括中枢到Ⅲ、Ⅳ、Ⅵ神经 核以上部位病变导致的核上性眼球运动障碍.共同性 斜视是大脑高级中枢在形成双眼视觉反射(注视、融 合、辐辏、调节等心理视觉反射)过程中遇到障碍而 发生的,可能与眼部解剖结构、神经支配、调节因 素、融合功能等异常以及知觉障碍、遗传因索和诱发 因索有关,有报道还可与癫痫、脑瘫、智力障碍等 一些中枢性疾病联合发生.此病例即中枢性病变 (先天性脑穿通畸形)以及知觉障碍形成的共同性外 斜视,其临床表现尚有特殊一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马来西亚一所私立大学使用视觉显示装置的学生非斜视双眼视觉异常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评估马来西亚一所私立大学使用视觉显示装置(VDU)的学生非斜视双眼视觉异常(NSBVA)情况.方法:对2019-01/2019-05期间每天使用3h及以上VDU的大学生进行横断面研究.使用一种简便的样本收集方法,所有受试者均通过初级视力检查且满足入选标准,对符合入选标准的学生进一步进行NSBVA评估.采用描述性分析排除NSBVA的百分比,采用Chi-square独立性检验,观察NSBVA与年龄、性别、VDU使用时间的相关性.结果:研究共纳入140名学生,其中女88名(62.9%),男52名(37.1%).受试者平均年龄为22.54±1.48a,平均VDU使用时间为5.76±2.49h.使用VDU学生的NSBVA百分比为40%.在VDU使用者中,调节异常和倾斜异常的发生率分别为17.86% 和22.14%.性别与NSBVA之间存在适度关联(P=0.010).但是,年龄(P=0.334)和VDU使用时间(P=0.835)与NSBVA无显著相关.结论:马来西亚一所私立大学的学生中,有40%的人使用VDU.在所有NSBVA中,VDU用户调节异常(15%)和会聚功能异常(10%)更为常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集合不足及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电子产品的使用和阅读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长期近距离用眼容易导致眼疲劳,可能发生在不同年龄段人群,包括幼儿、学生、成年人及老年人.因此,眼科临床工作者在处理近距离用眼疲劳的患者时,需要了解并认识相关问题.近距离用眼疲劳常见的原因之一是集合不足,是一种常见的非斜视性双眼视功能异常,常见的视疲劳症状有眼疼、头疼、视物模糊、重影、复视、眼干等,严重时会出现恶心、呕吐等现象,严重干扰人们的日常生活.然而目前临床工作中,对集合不足的认识和重视不够.集合不足的检查方法及诊断标准不同文献及临床大夫把握的也不一致,可能导致部分集合不足患者没有获得及时、恰当的治疗.现从集合不足的定义、病因、诊断及治疗新进展进行综述,进一步认识集合不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