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咀嚼肌功能紊乱和修复专科处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咀嚼肌功能紊乱(masticatory muscle disorders,MMD)是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各亚型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类疾病,包括局部肌纤维痛、肌筋膜痛等诊断,表现为咀嚼肌局部疼痛,可在下颌功能活动时加重。MMD是多因素复合致病,咬合异常如咬合创伤、 干扰和咬合垂直距离过低等存在诱发或加重MMD的潜在风险,口腔修复治疗中需注意避免引起医源性咬合异常。多数患者的MMD症状可通过综合治疗得以缓解,而口腔修复医师可通过咬合治疗对MMD进行辅助诊断和辅助治疗,通过咬合板、调 、义齿修复等手段达到缓解咀嚼肌张力、稳定咬合支持、消除 干扰、调整颌位关系等目的,排除MMD的部分风险因素并缩短病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肌痛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封闭治疗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观察封闭治疗对不同部位、不同亚类肌痛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TMD)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肌痛型TMD患者 53例,给予利多卡因、维生素B12 联合复方倍他米松局部肌肉封闭治疗,对比分析治疗前、治疗后第 1、3 个月的临床疗效评价,最大开口度,下颌运动距离,肌肉压痛指数(palpation index,PI),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结果:经过 1 个疗程的治疗,患者最大开口度、下颌运动距离较治疗前增加(P<0.01),PI及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临床疗效较好.结论:对于不同部位、不同亚类的肌痛型TMD,封闭治疗能有效缓解疼痛、减轻功能障碍程度,该诊疗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冠突过长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磁共振影像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分析2例成年冠突过长患者的临床及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2例冠突过长患者(冠突过长组)与71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疾病患者的100侧正常关节MRI资料(正常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接受3.0T MRI设备的颞下颌关节检查,利用pyradiomics软件处理得到肌肉纹理参数,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2例冠突过长患者均表现出低角宽面型的特征,张口度分别为20及22 mm,被动张口度无改善,张口型正常,双侧关节区无弹响或疼痛。口内检查为前牙内倾型深覆,后牙磨耗。MRI表现为颞肌及咬肌的体积增大,关节盘髁关系正常,关节盘变性,髁突骨质光滑连续。冠突过长组的颞肌及咬肌的能源、总能量、灰度不均匀性、网格体积和体素体积等参数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然而,冠突过长组翼外肌在这些参数上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例成年冠突过长患者MRI影像学表现为颞肌及咬肌体积增大,对于了解冠突过长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活血化瘀方结合翼外肌封闭法对风寒瘀阻型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患者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活血化瘀方(当归、防风、荆芥等)结合翼外肌封闭法对风寒瘀阻型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在河北省中医院口腔科就诊的68例风寒瘀阻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翼外肌封闭法,治疗组同时给予自拟当归活血汤辅助治疗,1周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2周.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最大张口限度大于对照组,N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ricton指数DI、PI、CMI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DI、PI、CMI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下颌运动异常、颌面部疼痛、下颌关节弹响或杂音、烦躁易怒、口唇紫暗、入睡困难、舌象和风寒瘀阻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愈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血化瘀方结合常规西医疗法治疗风寒瘀阻型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时,能够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保守正畸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长期稳定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保守正畸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的长期稳定性.方法 选取2005年1月-2010年12月该院治疗的TMD患者80例.所有TMD患者采用正畸治疗,比较保守正畸治疗1~5年后的临床疗效,并观察1例保守正畸治疗5年后的治疗效果.结果 TMD以21~30岁年龄段患者居多.80例TMD患者开口受限Ⅰ度15例(18.75%),Ⅱ度10例(12.50%),Ⅲ度1例(1.25%);开口型偏斜60例(75.00%),关节弹响35例(43.75%),关节区压痛34例(42.50%),面部咀嚼肌压痛18例(22.50%),骨质改变15例(18.75%).保守正畸治疗TMD患者12、24、36、48及60个月后临床疗效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1例TMD患者经保守正畸治疗2年后已无TMD症状,可咬合;治疗5年后无TMD症状,期间可维持咬合,颞下颌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保守正畸治疗TMD可保持患者颞下颌关节功能的长期稳定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脑外伤后磨牙症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3/8/6
磨牙症是一种上、下牙不自主的咬紧、磨动的症状,可分为觉醒状态和睡眠状态下磨牙症,觉醒状态下磨牙症发病率约为20%,睡眠状态下磨牙症成人发病率为8%,儿童为14%,老人为3%.觉醒状态下磨牙症女性比男性多见,睡眠状态下磨牙无明显性别差异[1-2].脑外伤后磨牙症没有确切的统计学数据,其作为一种临床症状散发于脑外伤.长期的磨牙症可导致咬肌肥厚、头痛、牙周病、颞下颌关节紊乱、牙齿磨损等[3].磨牙症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口腔内器具、睡眠卫生、心理、行为干预、肌肉松弛疗法、药物治疗、电刺激治疗等,但没有任何干预措施是完全有效的[4-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OSAHS患者与正常人群RDC/TMD轴Ⅰ诊断对比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分析我国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syndrome,OSAHS)患者与正常人群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的流行病学差异.方法:将2015-11~2016-11至解放军总医院就诊OSAHS患者及正常人群按1:1行个体配对,分别记为OSAHS组(n=64)和对照组(n=64).应用陈伟生等建立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研究诊断标准(RDC/TMD)轴Ⅰ中文版,对2组人群进行临床检查以及调查问卷填写,根据结果进行诊断分类,包括第一组诊断:肌病类;第二组诊断:关节盘移位类:第三组诊断:关节痛、关节炎、关节病类.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测量数据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行x2检验.结果:①138例受试者完成调查,有效量表128例,其中男98例,女30例,男女比例3.3:l,年龄、性别构成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2组人群TMD患病率及各亚型诊断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③OSAHS组在TMD多亚型诊断总例数为22/64,对照组为12/64 (P <0.05).结论:OSAHS患者的TMD亚型诊断较正常人群复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的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回顾颞下颌关节紊乱症(TMD)国内外研究现状,分别从病因、临床特点、处理手段、预防措施4个方面进行阐述.TMD为第4位口腔流行病,与雌激素水平有关,女性多于男性,青壮年较多.颞颌关节对位对线不良、局部肌肉的稳定性降低、免疫力低下、反复咀嚼质硬和体积大的食物、长期单侧咀嚼等均会导致发病或加重.TMD分为功能紊乱期、结构紊乱期、关节器质性破坏期,并呈渐进发展趋势.临床表现为关节区或咬肌周围的疼痛、开合时有关节弹响或杂音、关节运动姿势、张口关节活动度(ROM)、开口类型等异常.临床上,口腔科采用咬合板训练、义齿修复、正畸、调合法、冠桥修复、(牙合)重建等手段,缓解疼痛明显;中医中药进行内服及外敷的辨证施治,配合针刺、浮针、火针、温针灸、雷火灸、热敏灸、毫针、穴位注射、隔药灸等,疗效显著;氦氖激光能激活颅内吗啡肽系统,抑制致痛物质的释放;在保守治疗无效时,可选择关节镜下微创手术治疗,松解粘连,改善痉挛;物理因子治疗手段颇多,包括低、中、高频电疗,手法,下颌关节训练,局部超声波治疗,肌肉能量技术等;手法治疗上,可采用西式按摩与中式整脊手法复位;西药常用非止痛药与肌松剂等,能降低肌肉痉挛,缓解疼痛;认知行为疗法(CBT)可以纠正心因性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等负性因素.预防以医学-生物-心理模式为导向,完善病因、疾病、残疾三级预防机制,借助于健康生活方式,从源头抑制TMD的发生.现阶段的治疗手段都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建议进行跨学科多手段的疗效研究,弥补各自专业上的局限,逐步规范各科诊治范围及诊疗流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疼痛和弹响的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TMD)是一类具有相同或相似症状的疾病,其病因复杂,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咬合板治疗因具有无创性及可逆性而作为保守治疗方法之一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临床常见患者症状有疼痛、弹响、张口受限等.咬合板类型有多种,咬合板的选择对预后有一定影响,因而临床应用时应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咬合板,合理应用咬合板可暂时改变患者颌位关系以达到诊断和缓解症状的目的.目前咬合板的选择仍存在一定的争议,许多学者不断对比研究针对相同问题不同咬合板的治疗效果.本文综述了近年关于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疼痛和弹响的治疗中各项对比试验及相关分析,主要从患者突出症状疼痛、弹响入手探讨应如何应用咬合板可达到快速稳定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当患者主要症状为肌肉疼痛时,选择缓解型咬合板来缓解肌肉紧张;当患者主要症状为弹响时,可以制作再定位咬合板为患者选择相对舒适的颌位减少弹响;当患者主要症状为开口受限时,可在初期选择前牙咬合板,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待症状好转后逐步调磨为稳定性咬合板.本文旨在为临床选择适当的咬合板应用于不同的TMD患者提供一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典型疼痛病人感觉功能改变的 初步定量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初步定量研究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中两种典型疼痛的感觉功能改变.方法:采用定量感觉测试(quantitative sensory testing,QST)技术测试颞下颌关节痛病人与咀嚼肌痛病人(各30名)的疼痛点、对侧点与手部,基于健康对照组(60名)数据进行Z值转换,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和上调/下调评估系统分析两组病人感觉功能差异.结果:疼痛点与对照点比较,机械触觉较迟钝,机械痛觉和温度觉较敏感(P<0.01);两组病人比较,颞下颌关节痛组疼痛点多种感觉更敏感,咀嚼肌痛组对侧与手部多种感觉更敏感(P<0.05);98.3%病人存在感觉功能异常,两组病人异常类型存在差异,咀嚼肌痛组手部异常比率较高(P<0.01).结论:颞下颌关节痛和咀嚼肌痛的感觉功能改变存在差异,咀嚼肌痛可能涉及中枢敏化,需个性化诊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