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压氧联合温控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49例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温控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河南大学淮河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49例。对照组采用温控射频热凝术治疗,联合组采用高压氧联合温控射频热凝术治疗。在术后7、14、90、180 d对患者进行住院或门诊随访。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定,并计算临床优良率。采用简化马克吉尔疼痛问卷(SF-MPQ)评估患者不适程度。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IL)-4、IL-10的表达水平。应用全自动电化学发光仪检测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表达水平。记录2组患者术后咀嚼肌无力、面部感觉减退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VAS、SF-MPQ评分均明显降低( P<0.01);联合组治疗后7 d和180 d VAS、SF-MPQ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联合组治疗后14 d和180 d临床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7、14、90 d咀嚼肌无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而联合组患者在治疗后14、90 d面部感觉减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FN-γ水平明显升高,IL-4、IL-10和NSE水平明显降低( P<0.01);联合组患者治疗7 d后血清IFN-γ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IL-4、IL-10和NSE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高压氧联合温控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起效快、维持时间长,能够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及不适程度,并能降低患者面部感觉减退程度和咀嚼肌无力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颌面部神经内分泌癌11例临床病理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颌面部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纳入2010年12月至2022年7月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确诊的11例颌面部神经内分泌癌患者,其中男性8例,女性3例,年龄(65.2±9.5)岁(49~87岁),病程0.5至6.0个月。分析包括头颈部CT、MRI、治疗方法在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患者中累及下颌下腺、上颌骨者各3例,咽旁者2例,面部、舌根、软腭各1例。临床上以迅速增长的无痛或压痛性肿块为初始症状,侵及咀嚼肌和神经后可伴张口受限、吞咽困难和局部麻木。肿瘤均呈侵袭性低密度影,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患者中9例行手术治疗,术后5例辅助治疗(2例化疗,3例放疗+化疗)。根据2022年WHO第5版头颈部肿瘤分类,低分化大细胞者1例(1/11),低分化小细胞者10例(10/11)。组织学上,大细胞型由大细胞构成,染色质粗糙,核空泡状明显,核仁突出,多见坏死;小细胞型以具有神经内分泌特征的小蓝圆细胞为主,生长活跃并伴多灶性坏死。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细胞角蛋白、上皮膜抗原、突触素均呈弥漫性表达,10例表达CD56,8例表达p63,6例微弱点状表达嗜铬素,S-100均未表达;Ki-67指数为20%~90%。至随访结束(0.5~127.0个月),3例存活,术后放化疗患者的平均无进展生存期(21.0个月)较单纯手术和(或)化疗有明显延长(3.3个月)。结论:颌面部神经内分泌癌以低分化小细胞为主,恶性程度高,预后差。根治性手术配合放化疗局部控制效果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首次伽玛刀放射外科治疗药物难治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首次采用伽玛刀放射外科(GKRS)治疗药物难治性三叉神经痛(TN)患者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8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首次采用GKRS治疗的91例药物难治性TN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后对所有患者行门诊或电话随访。随访内容包括:判断患者疼痛缓解、并发症发生及复发情况;其中依据巴罗神经学研究所(BNI)疼痛强度量表评估患者的疼痛缓解程度,其中Ⅰ~Ⅲ级为治疗有效,Ⅳ、Ⅴ级为治疗无效。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法判断影响药物难治性TN患者GKRS治疗有效性的危险因素。结果:91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32个月(10~60个月)。随访期间,19例(20.9%)患者复发;存在面部麻木14例(15.4%),咀嚼肌乏力1例(1.1%),口唇疱疹2例(2.2%),角膜干燥、溃疡1例(1.1%),面部感觉异常3例(3.3%),咬肌无力2例(2.2%)。至末次随访,91例患者中,78例治疗有效(治疗有效组),13例治疗无效(治疗无效组);疼痛缓解率为85.7%(78/91)。91例患者治疗的中位显效时间为7个月(1~36个月)。与治疗无效组比较,治疗有效组有高血压病史和术前BNI疼痛强度量表评级为Ⅴ级的患者占比均低(均 P<0.05)。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疼痛累及三叉神经分支、疼痛侧别及中心照射剂量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存在高血压病史( HR=1.83,95% CI:1.35~2.34)和术前BNI疼痛强度量表评级为Ⅴ级( HR=2.13,95% CI:1.54~2.66)是影响药物难治性TN患者GKRS治疗有效性的危险因素(均 P<0.05)。 结论:首次采用GKRS治疗药物难治性TN的疼痛缓解率较高,术后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但存在高血压病史和术前BNI疼痛强度量表评级为Ⅴ级的患者经GKRS治疗后疼痛缓解率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咀嚼肌功能紊乱和修复专科处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咀嚼肌功能紊乱(masticatory muscle disorders,MMD)是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各亚型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类疾病,包括局部肌纤维痛、肌筋膜痛等诊断,表现为咀嚼肌局部疼痛,可在下颌功能活动时加重。MMD是多因素复合致病,咬合异常如咬合创伤、 干扰和咬合垂直距离过低等存在诱发或加重MMD的潜在风险,口腔修复治疗中需注意避免引起医源性咬合异常。多数患者的MMD症状可通过综合治疗得以缓解,而口腔修复医师可通过咬合治疗对MMD进行辅助诊断和辅助治疗,通过咬合板、调 、义齿修复等手段达到缓解咀嚼肌张力、稳定咬合支持、消除 干扰、调整颌位关系等目的,排除MMD的部分风险因素并缩短病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正确区分颞下颌关节退行性关节病中的骨关节病和骨关节炎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颞下颌关节退行性关节病是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中常见的一类疾病,主要包括骨关节病和骨关节炎。在临床诊断、治疗以及基础研究中往往将骨关节病和骨关节炎混淆,影响临床医师及科研工作者对该类疾病治疗方法的选择、预后判断以及研究结果的推论。如何正确区分颞下颌关节退行性关节病中的骨关节病和骨关节炎,关键在于如何正确认识两者的主要不同点,即是否有颞下颌关节以及咀嚼肌区疼痛。同时还应正确判断疾病的进程,以及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相互转化,这对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和骨关节炎的临床诊疗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CT引导下双侧责任颅神经部分射频消融治疗Meige综合征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CT引导下经皮穿刺双侧责任颅神经部分射频消融治疗Meige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3年1月嘉兴学院附属医院疼痛科56例Meige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37例,年龄42~76(58.6±8.3)岁。包括眼睑痉挛型51例,口下颌痉挛型3例,眼睑合并口颌痉挛型2例。不同痉挛类型患者分别接受CT引导下双侧责任颅神经部分射频消融治疗。观察该技术对不同痉挛类型Meige综合征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结果:51例眼睑痉挛型Meige综合征患者经CT引导下双侧茎乳孔穿刺面神经射频治疗后,眼睑痉挛症状完全消失,遗留双侧轻、中度面瘫症状。3例口下颌痉挛型Meige综合征患者经CT引导下双侧卵圆孔穿刺三叉神经下颌支射频治疗后,咀嚼肌痉挛消失,患者无张口困难,遗留双侧下颌神经支配区皮肤麻木感。2例眼睑痉挛合并口下颌痉挛型Meige综合征患者经面神经和三叉神经下颌支射频治疗后,所有症状均消失。术后随访1~44个月,患者轻、中度面瘫症状于术后(3.2±0.8)个月消失,麻木感均未消失。有3例眼睑痉挛型患者分别于术后14、18和22个月复发,其余患者均未复发。结论:根据Meige综合征的不同分型,采取CT引导下双侧责任颅神经部分射频消融可有效治疗相应类型的Meige综合征,并发症仅为可恢复的轻、中度面瘫和(或)下颌区皮肤麻木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肌痛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封闭治疗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观察封闭治疗对不同部位、不同亚类肌痛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TMD)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肌痛型TMD患者 53例,给予利多卡因、维生素B12 联合复方倍他米松局部肌肉封闭治疗,对比分析治疗前、治疗后第 1、3 个月的临床疗效评价,最大开口度,下颌运动距离,肌肉压痛指数(palpation index,PI),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结果:经过 1 个疗程的治疗,患者最大开口度、下颌运动距离较治疗前增加(P<0.01),PI及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临床疗效较好.结论:对于不同部位、不同亚类的肌痛型TMD,封闭治疗能有效缓解疼痛、减轻功能障碍程度,该诊疗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夜磨牙相关研究现况
编辑人员丨2024/5/11
夜磨牙在生活中很常见,其发病率大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夜磨牙病因复杂多样,相关生物学机制包括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目前不同研究之间,对夜磨牙的定义和诊断标准并不完全一致.长期磨牙可引起牙冠磨损、牙敏感、牙周炎等并发症,会导致颞下颌关节紊乱、咀嚼肌疲劳压痛、咬肌肥大、头颈疼痛等,同时磨牙可能与心血管不良事件相关.该文主要介绍夜磨牙相关研究情况,帮助正确认识该病,了解夜磨牙的影响因素、身体危害和治疗方法,关注其与睡眠情况的相互影响,突出个体化的病因干预,实施有效的多科联合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海军特勤人员口腔健康状况及准备状态分类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4/3/2
目的 调查海军特勤人员的口腔健康状况并明确口腔准备状态.方法 于2022 年6-10 月随机整群抽取600 余名官兵进行口腔健康问卷调查和口腔临床检查.根据12 个月内是否发生过口腔急诊,将官兵分为口腔急诊组(n =156)与无口腔急诊组(n =460).分析海军特勤人员口腔疾病检出情况,患龋、牙体牙髓疾病患病情况,牙周黏膜疾病患病情况,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患病情况,第三磨牙阻生齿患病情况,以及口腔准备状态分类情况.结果 口腔疾病检出率为 73.7%(454/616),发病率前3 位的疾病分别是牙周黏膜疾病、牙体牙髓疾病和第三磨牙阻生齿.口腔急诊组患龋率、龋均、牙髓炎及根尖周炎均数高于无口腔急诊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牙周健康、牙龈出血、牙结石、浅牙周袋、黏膜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咀嚼肌疼痛、关节弹响、关节疼痛、开口受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口腔急诊组第三磨牙阻生齿检出率、阻生齿均数均高于无口腔急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腔准备总就绪率(Cat1 +Cat2)为54.7%(337/616),未就绪率(Cat3 +Cat4)为45.3%(279/616).结论 海军特勤人员口腔疾病患病率高,应建立完善的口腔准备状态分类系统,并在任务前对官兵给予准确的预防和诊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
-
牙齿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患者经垫式可摘局部义齿修复治疗疗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12/2
目的 探究垫式可摘局部义齿(RPD)修复治疗牙齿重度磨耗(SOA)伴牙列缺损(DD)患者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收集我院60例牙齿SOA伴DD患者(2019年12月至2022年12月),按治疗方案不同分成A组(30例)、B组(30例).B组接受传统RPD修复,A组接受垫式RPD修复.对比2组咀嚼功能[咬合力(BF)与咀嚼效率(ME)]、咀嚼肌功能肌电图[双侧颞肌前束(TA)、咬肌(MM)均值及牙尖交错位(ICP)最大紧咬平均峰值电位]、临床症状发生率、炎性因子指标[白细胞介素-6(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修复3个月A组ME、BF较B组高(P<0.05);修复3个月A组ICP最大紧咬平均峰值电位TA、MM值较B组高,息止位肌电图TA、MM值较B组低(P<0.05);修复3个月A组食物嵌塞、颞下颌关节疼痛发生率较B组低(P<0.05);修复3dA组龈沟液TNF-α、IL-6含量较B组低,IL-10含量较B组高(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RPD修复治疗牙齿SOA伴DD患者相比,应用垫式RPD修复治疗于改善临床症状、提高咀嚼肌功能及咬合功能方面更具优势,且对机体炎性应激反应影响更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