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阻滞对髋部骨折患者麻醉摆放体位及术后镇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阻滞(FIB)与单纯椎管内麻醉对髋部骨折患者麻醉摆放体位及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7月至2023年8月芜湖市中医医院收治的髋部骨折患者83例,随机分为临床组41例和对照组42例,临床组采用FIB联合椎管内麻醉,对照组采用单纯椎管内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效果、围术期的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及骨折恢复Bromage评分、术后48 h内麻醉药物用量、麻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临床组麻醉总有效率95.12%,高于对照组的78.57%(x2=4.943,P=0.026);临床组变换体位时和术后6、12、24、48 h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临床组镇痛后30 min及术后12~48 h的Bromage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临床组48 h内镇痛泵按压次数和枸橼酸舒芬太尼用量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1,P=0.970).结论 FIB在麻醉摆放体位和静息时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可加速术后下肢肌力和髋关节功能恢复,是缓解髋部骨折患者疼痛安全有效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红外热成像仪辅助穿支定位的旋股外侧嵌合皮瓣在四肢关节复合组织缺损中的立体修复策略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红外热成像技术辅助旋股外侧动脉穿支嵌合筋膜皮瓣在关节复合组织缺损重建中的立体修复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我们对16例四肢关节复合组织缺损患者,采用红外热成像仪辅助游离旋股外侧动脉穿支嵌合筋膜皮瓣进行立体重建,其中5例合并少量关节部位骨质部分缺损,1例合并肌腱缺损.创面面积24 cm×11 cm~6 cm×3 cm,皮瓣大小20 cm×6 cm~6 cm×3 cm,筋膜瓣面积6.0 cm×4.0 cm~3.0 cm×1.5 cm.供区阔筋膜及皮瓣一期缝合.结果 术前共探查穿支48条,术中证实穿支45条,阳性率93.4%.术后1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1~35个月,平均9.4个月.16例皮瓣全部存活,皮瓣质地柔软,外形满意,随访期内关节无窦道、肿胀、疼痛表现,关节活动无明显障碍,2例患者自觉皮瓣部位臃肿,二期行皮瓣修薄术.结论 红外热成像技术辅助穿支定位旋股外侧动脉穿支嵌合筋膜皮瓣立体修复关节部位复合组织缺损安全可靠,是关节复合组织缺损重建的理想方法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肌肉牵张锻炼联合高压氧治疗颈肌筋膜疼痛综合征41例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肌肉牵张锻炼联合高压氧治疗颈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收治的82例颈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41例,对照组接受肌肉牵张锻炼治疗,观察组予以肌肉牵张锻炼联合高压氧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疼痛消失时间和治愈时间、生活质量评分及治疗有效率和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1、2周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疼痛消失时间和治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1、2周后SF-36量表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但2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肌肉牵张锻炼联合高压氧治疗颈肌筋膜疼痛综合征,能够缓解患者疼痛,加快病情恢复速度,降低复发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电刺激结合手法按摩治疗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电刺激结合手法按摩对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P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MPPS患者9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红外线组(30例),电刺激组(31例)和联合组(电刺激+手法按摩,32例)三组。红外线组给予红外线照射治疗,照射患者疼痛明显部位(下腹部或者腰骶部),照射距离15~20 cm,每日1次,每次30 min,共治疗10次;电刺激组给予电刺激治疗,先行经皮神经电刺激,频率80~120 Hz,脉宽80~120 μs,治疗15 min;然后行内啡肽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脉宽230~270 μs,频率2~4 Hz,治疗15 min,1日1次,每次30 min,共治疗10次;联合组在电刺激的基础上给予手法按摩,每次电刺激结束后(方法与电刺激组相同),由经过培训的有经验的康复治疗师给予盆底肌筋膜手法按摩治疗15 min,每日1次,共治疗10次。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治疗后),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的目测类比法(VAS)评分及盆底表面肌电评估(Glazer评估)测量指标的变化、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治疗结束1个月后的疼痛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的VAS评分、前后静息电位及变异性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联合组和电刺激组治疗后的VAS评分分别为(2.15±1.43)分和(3.75±1.62)分,明显优于红外线组[(5.02±1.59)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联合组和电刺激组的总有效率(联合组96.87%、电刺激组80.65%)及前后静息电位及变异性亦均显著优于红外线组(红外线组总有效率5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且联合组的VAS评分、前后静息电位及变异性亦明显优于电刺激组( P<0.05)。治疗结束1个月后,联合组、电刺激组、红外线组的疼痛复发率分别为6.25%、25.81%和53.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电刺激联合手法按摩是治疗MPPS的有效方法,可降低疼痛的短期复发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低浓度罗哌卡因髂筋膜间隙阻滞降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反弹痛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低浓度罗哌卡因髂筋膜阻滞(FICB)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反弹痛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行单侧TKA患者90例,随机数法将患者分为两组:0.1%罗哌卡因低浓度组(A组)和0.3%罗哌卡因高浓度组(B组),每组45例。两组患者全麻前分别行超声引导40 ml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单次FICB。记录术后反弹痛发生率和阻滞消退后NRS评分;术后48 h内补救性镇痛率和阿片药物用量;术后24、48 h静息与运动的NRS评分与肌力评分以及血清IL-6和TNF-α浓度(ELISA法)。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 M)和四分位数间距( IQR)表示。 结果:术后A组反弹痛发生率低于B组[10.9%(5/45)比53.3%(24/45), χ2=16.986, P<0.01],A组阻滞消退后疼痛程度低于比B组[2.0(1.0~3.5)分比7.0(4.0~7.5)分, Z=-4.110, P<0.01]。术后A组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高于比B组[(252.2±80.8) min比(525.6±143.0) min, t=8.324, P<0.01];术后48 h内A组患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低于B组[(11.1±4.4)次比(16.2±6.3)次, t=3.332, P<0.01],A组补救性镇痛率低于B组[4.4%(2/45)比20.0%(9/35), χ2=4.153, P<0.05];术后A组舒芬太尼消耗量低于B组[0~24 h:(18.7±8.0) μg比(32.6±15.5) μg, t=3.981, P<0.01;0~48 h:(33.4±13.1) μg比(48.6±18.8) μg, t=3.310, P<0.01];术后24 h A组的肌力高于B组[1.0(1.0~2.0)分比0(0~1.0)分, Z=-3.528, P<0.01],术后24 h A组运动NRS评分低于B组[(4.6±1.4)分比(7.3±2.2)分, t=7.823, P<0.01]。 结论:低浓度罗哌卡因FICB后患者反弹痛发生率低、术后肌力恢复早,更适合TKA后多模式镇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嗜酸性粒细胞性筋膜炎 18F-FDG PET/CT显像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男,58岁,全身疼痛6个月。2021年8月患者因受凉就诊于当地诊所,臀部肌注药物(具体不详)后出现注射部位疼痛,并逐渐出现双侧小腿、大腿、上肢疼痛,伴双下肢水肿、下蹲困难、双上肢上举受限、双手握拳不能。体格检查无关节疼痛、雷诺现象、口腔溃疡、牙齿片状脱落、皮疹、光敏感等不适。入院查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百分比未见异常,血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39(0~15) mm/1 h(括号内为正常参考值范围,下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 26(0~6) mg/L,γ球蛋白百分比24.6%(11.1%~18.8%),肌酸激酶40(50~310) U/L;抗核抗体谱(antinuclear antibodies, ANA)阴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超声引导下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的方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随着超声技术的快速发展与麻醉方式多样性的增加,神经阻滞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围手术期镇痛。超声引导下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QLB-LSAL)是一种将药物注射至外侧弓状韧带上腰方肌前侧的新型躯干阻滞技术。文章就腰方肌-胸腰筋膜处解剖特点及镇痛机制、穿刺入路方法、围手术期应用三个方面进行综述,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肘部尺神经前置术后翻修病例的回顾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肘部尺神经前置术后翻修手术病例术中探查情况、术后随访治疗效果,总结尺神经前置初次手术疗效不佳的主要原因以及翻修手术的要点和治疗效果。方法:对37例自2008年1月到2019年8月在我院行尺神经前置术后翻修手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病例一般资料、翻修手术前后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包括神经电生理检查和神经超声)及患者自评量表结果,记录术中探查情况。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4~18个月,平均(10.3±3.7)个月,造成尺神经前置初次手术效果不佳的原因主要包括尺神经周围瘢痕组织卡压、局部卡压因素未彻底解除以及筋膜瓣制备不当。翻修术后末次随访时,手部尺侧麻木改善25例(67.6%)、手部及肘关节尺侧疼痛缓解9例(81.8%)、手内肌萎缩缓解18例(81.8%),功能评定按照顾玉东肘管综合征功能评定标准:优2例,良23例,可10例,差2例,优良率达67.6%。影响翻修手术效果的可能相关因素包括初次手术至翻修手术时间以及翻修手术前是否出现严重疼痛。结论:尺神经前置初次手术应仔细、谨慎地探查并解除所有可能造成尺神经再次卡压的因素,并恰当制备用于前置的筋膜瓣。对于术后效果不佳的患者,翻修手术能带来较为良好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骨骼肌损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也称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SARS-CoV-2)对骨骼肌损伤的机制。方法:分析两例COVID-19患者骨骼肌相关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以及组织病理学发现,其中1例来自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后患者腓肠肌穿刺标本,另1例来自血栓形成所致左下肢截肢的标本。结果:患者均出现肌肉疼痛症状、实验室检查显示与骨骼肌损伤有关的生化指标异常,如肌酸激酶同工酶和乳酸脱氢酶升高;病理改变较轻微,在所检查的两个肌肉病例中未发现明显的急性组织学改变或炎症。1#患者的病理显示主要是散在的肌纤维萎缩,而2#患者则出现肌纤维坏死和轻微炎症。CD68和白细胞共同抗原(LC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证实浸润的炎性细胞主要是组织细胞和淋巴细胞。1#患者鉴别诊断包括慢性神经肌肉疾病,2#患者则存在血栓形成引起的筋膜室综合征的可能性。结论:两例COVID-19患者与骨骼肌损伤有关的临床证据和病理改变表明SARS-CoV-2与肌肉组织之间可能存在一些潜在的作用部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嗜酸性筋膜炎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男,58岁。诊断血管免疫母细胞T细胞性淋巴瘤,使用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抑制剂卡瑞利珠单抗治疗6个月后出现颜面、四肢及躯干皮疹伴皮肤变硬,双腕、肘和膝关节僵硬并功能受限,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0.07×10 9/L升至3.3×10 9/L),双前臂磁共振成像示皮下组织增厚,T 2压脂序列(T 2WI)示肌群间肌筋膜信号增高,增强后明显强化。右前臂皮肤活检病理示,筋膜层增厚及纤维化,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最终诊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相关嗜酸性筋膜炎(EF),予甲泼尼龙 40 mg/d+甲氨蝶呤10 mg/周+巴瑞替尼4 mg/d治疗1个月后,患者皮肤肿胀硬化较前明显减轻,关节功能改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降至正常(0.17×10 9/L)。ICI相关EF属少见的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检索国外文献报道的20例EF患者,结合本例共21例患者,使用ICI至出现EF的中位时间12(8,15)个月,临床表现以皮肤受累(19例)、关节功能受限(11例)、肌痛/肌无力(9例)为主。16例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17例患者经3(1,8)个月的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嗜酸性粒细胞恢复正常。提示EF是ICI的一种可致功能障碍的不良反应,接受肿瘤免疫治疗的患者应关注EF的相关症状,尽早治疗对预防长期并发症至关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