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激性心肌病影像表现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本文报道应激性心肌病多参数心脏MRI等影像表现1例。患者女,55岁,胸骨左侧第8肋至后正中线间弥漫性胸痛。冠状动脉CTA、超声及心脏MRI电影序列示左心室心尖段运动减弱,收缩期心尖段收缩不明显,呈“球形扩张”;黑血T 2脂肪抑制像示左心室心尖段局部心肌信号增高;左心室整体心肌应变参数均明显减低。患者近期有近亲去世。综合病史、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分析,诊断为应激性心肌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盆底超声用于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康复疗效评价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盆底超声用于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诊断及康复训练疗效评价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SUI患者200例及同期健康产妇20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进行经会阴盆底超声检测,并指导SUI患者进行盆底肌康复训练,评价康复训练疗效,统计分析SUI患者与健康产妇、不同疗效SUI患者之间盆底超声参数检测数值差异。结果:SUI患者膀胱颈移动距离、尿道旋转角、静息状态膀胱尿道后夹角和Valsalva状态膀胱尿道后夹角等盆底超声检测数值均显著高于健康产妇( t=6.536~14.925,均 P<0.05);且SUI患者尿道内漏斗形成率[88.50%(177/200)]显著高于健康产妇[10.50%(21/200)](χ 2=243.384, P<0.05);盆底肌康复训炼总体有效率为79.50%(159/200);康复训练无效SUI患者膀胱颈移动距离、尿道旋转角、静息状态膀胱尿道后夹角和Valsalva状态膀胱尿道后夹角等盆底超声检测数值均显著高于康复训练总体有效SUI患者( t=4.662~12.537,均 P=<0.05);且康复训练无效SUI患者尿道内漏斗形成率[70.73%(29/41)]显著高于康复训练总体有效SUI患者水平[19.50%(31/159)](χ 2=40.744, P<0.05)。 结论:盘底肌康复训练可有效缓解产后SUI患者相关临床症状,盆底超声检测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诊断及康复训练疗效评价均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评估功能性排便障碍的潜在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初步探索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相较于X线排粪造影、肛门直肠测压对评估功能性排便障碍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7至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就诊的39例功能性排便障碍患者的肛门直肠肌群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X线排粪造影和肛门直肠测压结果。采用非参数检验比较不同时相肛门直肠肌群弹性模量值的变化。分别运用卡方检验及Bland-Altman点图分析对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X线排粪造影和肛门直肠测压评估盆底肌痉挛综合征,以及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与排粪造影测量的肛直角角度变化[静息相到收缩相,静息相到力排相(Valsalval动作下)]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测得功能性排便障碍患者力排相耻骨直肠肌、肛门内括约肌、肛门外括约肌弹性模量值分别为32.4 kPa (19.1 kPa,60.3 kPa)、25.3 kPa (17.0 kPa,53.8 kPa)、28.6 kPa (21.3 kPa,55.1 kPa) ,分别与静息相弹性模量值[33.5 kPa (22.1 kPa,44.9 kPa)、28.9 kPa (22.4 kPa,45.1 kPa)、32.4 kPa (23.1 kPa,49.4 kPa)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和X线排粪造影对于盆底肌痉挛综合征诊断的一致性较差(Kappa值=0.190)。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和肛门直肠测压对于排便不协调诊断的一致性较差(Kappa值=0.160)。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与X线排粪造影测量的肛直角角度变化差异值均在95%一致性界限内( P=0.429、0.582)。 结论: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评估肛直角角度变化较灵敏,与X线排粪造影评估角度变化一致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多模态超声对肌少症患者肌肉质量及硬度的临床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应用肌骨超声检查肌少症患者腓肠肌内侧头肌肉的质量及硬度,探索肌骨超声对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依照亚洲肌少症工作组(AWGS)诊断标准,选取肌少症患者60例为病例组,年龄匹配的健康老年人24例为对照组。利用二维灰阶超声测量右侧腓肠肌内侧头肌肉厚度、羽状角及肌束长度;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测量肌肉在放松状态及收缩状态的杨氏模量,比较分析两组间各超声参数差异,分析病例组右侧腓肠肌内侧头的肌肉厚度、羽状角、肌束长度与肌少症的相关性,通过ROC曲线分析超声测值预判肌少症的价值。结果:肌少症组患者右侧腓肠肌内侧头的肌肉厚度(10.0±2.1)mm、羽状角(16.9±3.2)°、肌束长度(30.5±3.2)mm、放松状态及收缩状态杨氏模量值[(11.5±2.2)kPa、(23.2±4.0)kPa]均低于对照组[(14.8±1.2)mm、(21.7±2.5)°、(34.2±1.6)mm、(15.0±1.5)kPa、(30.6±2.8)kPa, t=10.454、3.612、5.631、6.922、8.173,均 P<0.05],且放松状态杨氏模量值较收缩状态低;肌少症患者肌肉厚度及杨氏模量与年龄呈负相关( r=-0.307、-0.285, P<0.05);与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呈正相关( r=0.838、0.761, P<0.01);肌肉厚度及杨氏模量是肌少症显著相关的因素( OR=4.576、3.867)。超声检查右侧腓肠肌内侧头诊断肌少症ROC曲线下阈值为:肌肉厚度11 mm、羽状角17°、肌束长度32 mm、放松状态下杨氏模量12.4 kPa,其中肌肉厚度对诊断肌少症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最佳,分别为86.7%、100%。 结论:超声对腓肠肌内侧头肌肉质量及肌肉硬度的测量,可以量化反映肌肉质量减低及肌肉硬度下降,为肌少症的预判提供影像学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镜像疗法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以及胫骨前肌形态结构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镜像疗法(MVF)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的影响,并采用超声影像观察MVF干预前、后其患侧胫骨前肌(TA)形态结构的变化。方法:选取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脑卒中患者3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镜像组(18例)和对照组(18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和常规康复治疗,镜像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MVF训练,而对照组则进行假MVF训练。2组患者均每周训练5 d,连续训练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FMA量表的下肢部分(FMA-LE)和Berg平衡量表(BBS)分别对2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进行评估,并采用超声技术获取2组患者胫骨前肌(TA)静息和最大等长收缩(MVC)时羽状角(PA)、肌肉厚度(MT)和肌纤维长度(FL)。结果:治疗后,2组患侧TA静息和MVC时的PA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增加,且镜像组治疗后患侧TA静息和MVC时的PA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镜像组患侧TA静息和MVC时的MT较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均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LE和BBS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提高,且镜像组的FMA-LE和BBS评分分别为(24.39±6.99)分和(38.67±9.80)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镜像疗法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能力,超声影像可量化评估脑卒中患者TA形态结构的变化,为临床疗效评价提供客观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底三维超声参数变化的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盆底三维超声参数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4月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00例SUI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体检的无SUI等泌尿系统疾病的经产妇女1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观察组不同病情程度患者、不同疗效患者静息状态、Valsalva动作盆底三维超声参数,分析盆底三维超声参数与SUI患者病情程度、疗效的关联性。结果:⑴观察组静息状态下与Valsalva动作后膀胱尿道后角、Valsalva动作后盆膈裂孔面积大于对照组,静息状态下与Valsalva动作后耻骨直肠肌厚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⑵静息状态下与Valsalva动作后膀胱尿道后角、Valsalva动作后盆膈裂孔面积、静息状态下与Valsalva动作后耻骨直肠肌厚度均与SUI有关( P<0.05);⑶不同病情程度比较:静息状态下与Valsalva动作后膀胱尿道后角、Valsalva动作后盆膈裂孔面积比较,轻度<中度<重度;静息状态下与Valsalva动作后耻骨直肠肌厚度比较,轻度>中度>重度;⑷治疗后,疗效不佳患者静息状态下与Valsalva动作后膀胱尿道后角、Valsalva动作后盆膈裂孔面积大于疗效良好患者,静息状态下与Valsalva动作后耻骨直肠肌厚度小于疗效良好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⑸静息状态下与Valsalva动作后膀胱尿道后角、Valsalva动作后盆膈裂孔面积与病情程度、临床疗效呈正相关( P<0.05),静息状态下与Valsalva动作后耻骨直肠肌厚度与病情程度、临床疗效呈负相关( P<0.05)。 结论:盆底三维超声检查能有效反映不同动作状态下SUI患者盆底结构改变情况,为SUI病情程度判断、疗效评估提供重要解剖学及功能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床旁超声评估脓毒症患者膈肌和肢体骨骼肌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血尿素/肌酐比值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应用床旁超声探讨脓毒症患者入重症监护病房(ICU)7 d内膈肌和肢体骨骼肌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血尿素/肌酐比值(UCR)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选择2022年6月至2023年2月入住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ICU的55例脓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的一般资料、入ICU第1、4、7天实验室检查指标〔血尿素、血肌酐(SCr)、UCR〕和预后指标;应用床旁超声动态评估患者入ICU第1、4、7天膈肌形态学动态变化〔包括膈肌移动度(DE)、吸气末膈肌厚度(DTei)、呼气末膈肌厚度(DTee)〕,以及肢体骨骼肌(股四头肌)形态学动态变化〔包括股直肌厚度(RF-MLT)、股中间肌厚度(VI-MLT)和股直肌横截面积(RF-CSA)〕。计算膈肌增厚分数(DTF)和RF-CSA萎缩率,并统计膈肌功能障碍和肢体骨骼肌功能障碍的发生率。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患者入ICU 7 d内各时间点膈肌和股四头肌超声形态学参数与UCR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55例脓毒症患者,其中29例为脓毒性休克。随入ICU时间延长,脓毒症患者膈肌功能障碍发生率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入ICU第1、4、7天分别为63.6%、69.6%、58.6%),肢体骨骼肌功能障碍发生率呈升高趋势(入ICU第4天和第7天分别为54.3%、62.1%),入ICU第4天和第7天两者同时发生的概率分别为32.6%、34.5%。脓毒症患者入ICU第7天UCR明显高于第1天〔121.77(95.46,164.55)比97.00(70.26,130.50)〕,RF-CSA萎缩率明显高于第4天〔%:-39.7(-52.4,-22.1)比-26.5(-40.2,-16.4)〕,RF-CSA明显低于第1天〔cm 2:1.3(1.0,2.5)比2.1(1.7,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脓毒症患者入ICU第7天RF-CSA与当日UCR呈显著负相关( r=-0.407, P=0.029)。 结论:脓毒症患者膈肌功能障碍发生早,可改善;肢体骨骼肌功能障碍发生相对滞后,呈进行性加重。入ICU第7天的RF-CSA可能是衡量脓毒症患者肢体骨骼肌功能障碍的可靠指标,能够成为早期识别与诊断ICU获得性衰弱(ICU-AW)的指标。脓毒症患者发生持续性肌肉质量损失主要与持续的机体分解代谢相关,且在入ICU 1周左右呈显著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二维超声评估肌量减少患者腓肠肌内侧头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腓肠肌内侧头的厚度(MT)、回声强度(EI)与肌肉质量、力量及功能参数的相关性,评估MT、EI对于肌量减少的诊断效能。方法:收集2021年3-12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超声医学科就诊的52例受检者,采用二维超声测量腓肠肌内侧头MT,使用Image J软件分析感兴趣区EI值。选择其中20例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估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对于MT、EI值测量的一致性并作Altman-Bland分析。按照2019年亚洲肌少症工作组(AWGS)诊断标准分为健康对照组(30例)与肌量减少组(22例),比较两组间MT、EI值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MT、EI值与肌肉质量、力量和功能之间的相关性。使用ROC曲线获得MT、EI值对于肌量减少的诊断截值,评估诊断效能。结果:①相同医师和不同医师检测腓肠肌内侧头MT、EI的ICC均大于0.97,重测信度较好;②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肌量减少组腓肠肌内侧头MT值减小,EI值增大( t=4.759、-3.789,均 P<0.001);③腓肠肌内侧头MT值与四肢骨骼肌质量(ASM)、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ASMI)、下肢骨骼肌质量(LLSM)、握力、步速呈正相关( r=0.579、0.568、0.585、0.495、0.415,均 P<0.001),其中与LLSM的相关性最好;④腓肠肌内侧头EI与ASM、ASMI、LLSM、握力、步速呈负相关( r=-0.583、-0.591、-0.590、-0.537、-0.455,均 P<0.001),其中与ASMI的相关性最好;⑤腓肠肌内侧头MT与EI对于预测肌量减少截值分别为14.33 mm、58.85,且两者对于肌量减少的诊断效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734 3, P>0.05)。 结论:腓肠肌内侧头MT、EI值可以准确评估肌肉质量并用于肌量减少患者的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多模态超声评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骨骼肌状态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灰阶超声及剪切波弹性成像评估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骨骼肌状态的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CHF患者50例,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受试者股直肌及腓肠肌内侧头进行灰阶超声及剪切波弹性成像,观察肌肉厚度、横截面积、肌束长度、羽状角、灰度值及杨氏模量值等参数。结果:CHF组股直肌的厚度(7.80±2.01)mm、横截面积(3.27±0.91)cm 2、灰度值(70.07±6.06)及腓肠肌内侧头厚度(12.23±2.42)mm、肌束长度(35.90±1.38)mm、羽状角(18.07±3.05)度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90±2.57)mm、(4.94±2.08)cm 2、60.93±9.77、(15.90±2.62)mm、(37.83±2.83)mm、(20.75±2.5)9度, t=7.71、3.78、3.94、4.99、4.47、3.06,均 P<0.01],而股直肌及腓肠肌内侧头的杨氏模量值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10、0.51, P>0.05)。CHF组按照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NYHA)分组,各组间股直肌的厚度、横截面积、灰度值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6.36、69.98、55.96, P<0.01),而腓肠肌相关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CHF组按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分组,各组间股直肌及腓肠肌超声参数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灰阶超声可以提供CHF患者骨骼肌状态的客观指标,从而指导临床早期康复训练以提高患者预后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B+M型和剪切波弹性超声在探究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颏舌骨肌相关参数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B+M型和剪切波弹性超声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颏舌骨肌相关参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4月至2023年3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40例,将其纳入观察组,另选取体检健康者20例,纳入对照组。分别采用B型、M型超声和剪切波弹性超声,测量受试者颏舌骨肌的厚度,空咽及吞咽5 ml水时的运动距离、运动时间、运动速率、剪切波速度,比较差异。结果:观察组的颏舌骨肌厚度[6.20(5.23,7.30)mm]、剪切波速度[(1.61±0.24)m/s]均较对照组小( P<0.05)。观察组执行空咽任务下颏舌骨肌的运动距离[7.12(5.10,9.90)mm]较对照组大,运动时间[1.62(1.13,2.65)s]较对照组长,运动速率[4.24(2.81,7.00)mm/s]较对照组小( P<0.05)。观察组执行吞咽5 ml水任务下颏舌骨肌的运动距离[8.05(6.00,10.53)mm]较对照组大,运动时间[1.59(1.02,2.52)s]较对照组长,运动速率[4.93(3.08,8.70)mm/s]较对照组小( P<0.05)。 结论:B+M型和剪切波弹性超声能够定量检测颏舌骨肌的厚度、运动参数和硬度,可用于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