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麻醉因素对急性肠梗阻患者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右美托咪定复合麻醉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复合麻醉对急性肠梗阻患者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胃肠外科及肛肠科住院手术治疗的急性肠梗阻患者94例,年龄33~81岁,体重48~80 kg,ASA分级Ⅰ或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 n=47):常规麻醉组(R组)和右美托咪定复合麻醉组(D组)。D组在全麻诱导前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1 μg/kg 15 min,随后以0.5 μg·kg -1·h -1速率静脉输注至术毕前30 min。于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输注前(T 0)、术后1 d(T 1)、术后3 d(T 2)和术后7 d(T 3)时抽取外周静脉血样,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D-LAC)、细菌内毒素(BT)、TNF-α及IL-6浓度。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 结果:与R组比较,D组T 1,2时血清DAO、D-LAC、BT、TNF-α及IL-6浓度降低,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缩短,需呼吸循环支持发生率和并发症总发生率降低( P<0.05)。 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麻醉对急性肠梗阻患者肠道屏障功能有一定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肠造口患者出院准备度的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肠造口患者出院准备度(RHD)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12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肛肠外科收治的65例结直肠癌术后肠造口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人口统计学及临床信息调查。采用RHD评估量表观察肠造口患者的RHD评分,分析RHD的影响因素。结果:肠造口患者的RHD总分为(170.63±21.38)分,91.34%的患者认为自己已经准备好出院。单因素分析显示,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支付方式、家与医院的距离、疼痛评分、职业、照顾者、居住方式和家庭收入是肠造口患者RHD总分的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婚姻状况、照顾者、居住方式、家与医院距离、疼痛评分是RHD总分的主要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已婚、照顾者多、非独居、家与医院距离近及疼痛评分低可减少或消除患者出院后对延续护理的顾虑,从而能更好地准备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慢传输型便秘诊断评估与外科处理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近年来,慢传输型便秘(STC)的基础与外科诊疗研究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我国外科医师在STC临床实践时,尤其在术前评估和术式选择等方面仍然缺乏权威的参考。为进一步规范STC的临床诊断、评估和外科处理,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和功能性疾病专业委员会遴选我国STC外科领域相关专家,组成《中国慢传输型便秘诊断评估与外科处理专家共识》编审委员会,围绕STC的诊断、鉴别诊断、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通过检索国内外文献结合专家们的临床经验提出了20条推荐意见,旨在规范我国STC的外科诊疗流程,提高我国STC的总体诊治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填埋式引流管在复杂性肛瘘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对2018年6—12月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肛肠外科收治的12例复杂性肛瘘手术治疗中,采用填埋式引流管进行引流,术后每日自填埋式引流管进行2次冲洗,术后15 d拔除填埋式引流管。所有患者均手术顺利,术后第1、3、5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分别为(3.21±1.27)、(2.34±1.22)、(1.89±0.78)分;随访3个月,伤口愈合时间(25.2±7.0)d;11例愈合,1例复发;术前、术后Wexner评分、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提示填埋式引流管在复杂性肛瘘治疗中的应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改良技术,可以缩短愈后时间,降低复发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多学科协作模式延续护理在痔疮患者术后疼痛管理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模式延续护理在痔疮患者术后疼痛管理中的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肛肠外科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80例痔疮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采用多学科协作模式延续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疼痛数字评分表(NRS)评分、水肿消退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干预后7 d的疼痛N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106, P=0.038);干预后1个月复查,观察组的疼痛N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9.159, P<0.01);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水肿消退时间和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8.754、4.111; P<0.01);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314, P<0.01)。 结论:多学科协作模式延续护理能够降低痔疮术后患者的疼痛情况,促进水肿消退和创面愈合,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排粪失禁临床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排粪失禁是结直肠肛门外科领域常见的疾病之一。其病因复杂,临床治疗效果不理想,在临床诊治方面存在一定争议。目前对排粪失禁的诊治尚未形成共识。由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肛肠疾病专家委员会和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临床指南工作委员会共同发起,在《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编辑部组织下,召集国内本领域专家成立工作小组,在检索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经验,经过多次讨论,编写了《排粪失禁临床诊治中国专家共识》。本共识建议在治疗前对存在排粪失禁的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包括病史询问、专科评分、体格检查和专科检查(包括肛门镜和直肠镜检查、肛门直肠压力测定、经直肠腔内超声、核磁共振、直肠感觉和顺应性测定、球囊逼出试验、盆底肌电图、排粪造影、结肠镜和阴部神经末梢运动潜伏期检测)。治疗方式包括基础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中医治疗和其他治疗方法。本共识旨在规范排粪失禁的诊治流程以提高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肝移植术后新发结直肠癌患者腹腔镜手术体会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享肝移植术后新发结直肠癌腹腔镜手术的体会。方法:介绍2010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肛肠外科收治的原位肝移植术后4例出现新发结直肠癌患者的腹腔镜下行根治术的治疗情况。结果:4例患者(结肠癌3例、直肠癌1例)根据病情及主观意愿接受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术后2例患者死亡,另2例患者术后存活>10个月。结论:腹腔镜术式可有效减少对手术创伤,减少出血和不良反应的风险,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广泛应用。手术操作应严格规范无瘤操作的规程,避免术后肿瘤复发转移或不良反应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乙醛脱氢酶1B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预后关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乙醛脱氢酶1B1(ALDH1B1)与乙醛脱氢酶1A1(ALDH1A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乙醛脱氢酶1B1的阳性表达与患者生存预后关系。方法:收集自沧州市中心医院肛肠外科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手术切除的86例结直肠癌组织和18例配对的癌旁组织;检测结直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ALDH1B1与ALDH1A1的表达,比较ALDH1B1与ALDH1A1在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判断ALDH1B1阳性表达与肿瘤组织分化、患者生存预后的关系。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ALDH1B1在细胞质内表达,染色后呈棕黄或棕褐色。ALDH1B1癌组织中阳性率91.86%(79/86)高于ALDH1A1癌组织中阳性率69.8%(60/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3.537, P<0.05)。ALDH1B1在癌组织低分化阳性率97.95%(48/49)高于中高分化阳性率83.78%(31/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666, P<0.05)。ALDH1B1高表达患者的总生存期(OS)为33.3%(23/69)低于低表达患者的OS为58.8%(1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5.000, P<0.05)。 结论:ALDH1B1可能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预后的不良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经肠镜肿瘤下缘注射自体血在腹腔镜手术病灶定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回顾性分析2019年1—12月在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肛肠外科经肠镜肿瘤下缘注射自体血定位病灶后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13 例结直肠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例、女性5例,年龄56~78岁;高位直肠2例、乙状结肠6例、降结肠3例、升结肠2例;5例为术前肠镜下息肉切除后病理检查示高级别瘤变或癌变行补救性腹腔镜根治术。均在结肠镜下于肿瘤下缘及正对侧位各注射5.0 ml自体血行肿瘤染色定位,染色后15~40 h行腹腔镜肿瘤切除术。13例患者均在肠镜下顺利完成自体血肿瘤染色标记,无出血、穿孔、局部感染、血栓等并发症发生。腹腔镜术中,12例肉眼下清晰可见自体血染色部位,可见局部不凝血,无广泛弥散影响手术视野的情况;1例体重指数27.2 kg/m 2直肠肿瘤患者肿瘤位于腹膜返折下方,术中识别不清。术后病理检查证实标本切缘均呈肿瘤阴性。提示经肠镜肿瘤下缘注射自体血较清晰显示病灶位置,操作简单,无明显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围手术期外周血 SEPT9水平变化对结直肠癌根治术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外周血 SEPT9水平变化对远期预后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市肛肠医院(北京市二龙路医院)肛肠外科2017年1月—2022年12月手术治疗的334例结直肠癌患者资料,其中男性197例,女性137例,年龄29~83岁,平均(62.8±10.7)岁。术前 SEPT9阳性患者为阳性组( n=241),术前 SEPT9阴性患者为阴性组( n=93)。在阳性组患者中有169例在接受手术术后1周 SEPT9转阴(转阴组),另外有72例未转阴(未转阴组)。对患者的临床一般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筛选出影响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生存曲线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之间生存率的差异。 结果:患者总体中位生存时间为67个月,术后1、3、5年总体生存率为91.9%、70.9%、57.1%。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是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术前 SEPT9是否阳性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04、<0.001、0.041),而对于术前 SEPT9阳性的患者,肿瘤TNM分期及术后 SEPT9是否转阴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26、0.001)。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63个月和71个月,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0.4%、67.0%、55.0%和95.7%、79.1%、64.6%( P=0.007)。术后未转阴组和术后转阴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45个月和62个月,术后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3.2%、60.5%、48.1%和93.5%、72.9%、63.5%( P<0.001)。 结论:围手术期 SEPT9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远期预后相关,术前 SEPT9阴性的患者预后好于 SEPT9阳性的患者。术前阳性患者术后未转阴往往提示肿瘤预后不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