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磁共振多模态序列结合临床指标对复杂性肛瘘术后肛门排粪失禁复发预测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通过对多模态MRI指标与临床指标结合分析,建立复杂性肛瘘术后肛门排粪失禁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5月我院肛肠科收治的71例复杂性肛瘘患者资料.统计术后三个月是否有肛门失禁症状,根据肛门失禁进行分组,结合患者多模态MRI数据指标及临床指标等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术后肛门失禁预测模型.结果 71例患者中,最终共纳入71人,其中男性65人,年龄21至63岁,平均年龄39.23±10.71岁,经括约肌型46例,括约肌上型25例.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RI肛瘘分型、MRI病变直径、肛门外括约肌(exteral anal sphincter,EAS)萎缩分级、EAS厚度、年龄是复杂性肛瘘术后并发肛门失禁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依此进行因素筛选从而构建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940(P<0.001),模型预测质量评分0.87分,有较高的预测效能.结论 MRI多模态成像指标结合临床风险因素建立的预测模型准确度良好,可以在治疗前方案的制订提供良好的影像学证据与参考,可以更好对肛门失禁情况进行提前预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解剖区段挂线术治疗高位马蹄形肛瘘:一项长期随访的临床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比较解剖区段挂线术与传统切开挂线术治疗高位马蹄形肛瘘在长期随访过程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对照研究.选择2019年3月至2020年6月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肛肠科接受手术治疗的86例高位马蹄形肛瘘病人,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解剖区段挂线术组,n=43)与对照组(传统切开挂线术组,n=43).随访时间31~4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比较两组在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创面愈合及复发情况以及卫生经济学指标方面的差异.结果 两组病人的一般资料情况及肛瘘既往手术史,肛瘘解剖学特征情况(肛瘘分型与内口情况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治愈率86%(37/43)高于对照组治愈率76.7%(33/4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中出血为15(15,20)mL小于对照组20(20,25)mL(P<0.05);治疗组术后疼痛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肛门失禁严重程度(Wexner)评分分别为2(0,3)分、0(0,0)分均优于对照组[4(2,5)分,0(0,2)分](均P<0.05);治疗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创面愈合时间分别为(27.67±4.85)min、6(4,7)d、(6.78±2.00)周均明显小于对照组[(32.67±7.27)min、7(6,10)d、(8.10±2.12)周](均P<0.05).结论 解剖区段挂线术能有效治愈高位马蹄形肛瘘,相较于传统切开挂线术,解剖区段挂线术治疗高位马蹄形肛瘘具有保护肛门功能、减少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方面的优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肛门括约肌保护术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医优势病种支付方式改革的典型经验、共性问题与对策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总结中医优势病种支付方式改革的实践经验,分析共性问题并提出对策,为进一步完善各地区试点方案并探索适合中医药特征的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聚焦中医优势病种及支付方式改革的实践进展、共性病种、服务类型3个维度,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研究发现各地探索的中医药支付方式包括中医优势病种付费、单独设立中医DRG分组、设置中医院差异化调节系数三类.改革方案以扩展按病种付费范围、单病种付费、按疗效价值付费三类为主.改革成效主要体现在中医价值得到认可、医院获得支持、患者受益三方面.共性病种主要包括骨伤类、痹病及肛肠类疾病.服务类型以住院为主,部分地区拓展至门诊和日间治疗.结论:当前中医优势病种支付主要存在改革与服务范围局限、中西医编码体系及病案填写不够规范、绩效激励配套不足、费用测算不尽合理等问题.建议提出探索"住院—门诊—居家"整合型中医优势病种服务模式、形成中医病种管理范式、补偿短期政策性亏损并调整价格、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优化算法并科学制定临床路径标准等对策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慢传输型便秘诊断评估与外科处理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近年来,慢传输型便秘(STC)的基础与外科诊疗研究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我国外科医师在STC临床实践时,尤其在术前评估和术式选择等方面仍然缺乏权威的参考。为进一步规范STC的临床诊断、评估和外科处理,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和功能性疾病专业委员会遴选我国STC外科领域相关专家,组成《中国慢传输型便秘诊断评估与外科处理专家共识》编审委员会,围绕STC的诊断、鉴别诊断、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通过检索国内外文献结合专家们的临床经验提出了20条推荐意见,旨在规范我国STC的外科诊疗流程,提高我国STC的总体诊治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悬吊术治疗重度混合痔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重度混合痔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其手术方式一直是肛肠科研究的重点。肛垫悬吊术依据"肛垫下移学说",将痔核和齿状线以上的黏膜缝扎、结扎或套扎,使脱垂的肛垫上移复位,既保证了手术治疗的效果,又能够最精细的保护肛管、肛门的结构和功能,符合重度混合痔的微创治疗思想,逐渐广泛应用于临床。肛垫悬吊术作为一种新的术式应用于重度混合痔,尤其在重度脱垂性痔手术中具有独特优势。本文将通过分析近年来肛垫悬吊术联合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外剥内扎术、痔动脉结扎术、自动痔疮套扎术、硬化剂注射术、激光消融术及多项术式的手术操作要点,以期为临床医师手术治疗重度混合痔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痔上黏膜次环切术在环状混合痔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痔上黏膜次环切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肛肠一科在2019年3—8月期间行环状痔吻合器手术的120例患者资料,其中使用痔上黏膜次环切术60例(大C环组),使用痔上黏膜环切术60例(PPH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除外痔个数、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术后继发性出血和术后吻合口狭窄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PPH组比较,大C环组痔上黏膜标本重量更少[(4.6±1.2) g比(7.1±2.8) g, t=-6.357, P<0.001],术后2周的疼痛感[(0.7±0.3)分比(0.9±0.5)分, t=-2.303, P=0.023]、以及术后1周、2周的肛门坠胀感和急便感均更轻[术后1周分别为:(1.0±0.4)分比(3.3±1.2)分, t=-13.920, P<0.001;(2.2±1.9)分比(5.0±2.0)分, t=-7.580, P<0.001],手术满意度评分更高[(4.7±1.1)分比(4.0±1.1)分, t=3.469, 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PPH组有2例术后1周继发性出血,有1例术后3个月吻合口狭窄,而大C环组均无。两组均无术后2周继发性出血病例。 结论:痔上黏膜次环切术(大C环)治疗环状混合痔疗效确切,术后舒适度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排粪失禁临床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排粪失禁是结直肠肛门外科领域常见的疾病之一。其病因复杂,临床治疗效果不理想,在临床诊治方面存在一定争议。目前对排粪失禁的诊治尚未形成共识。由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肛肠疾病专家委员会和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临床指南工作委员会共同发起,在《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编辑部组织下,召集国内本领域专家成立工作小组,在检索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经验,经过多次讨论,编写了《排粪失禁临床诊治中国专家共识》。本共识建议在治疗前对存在排粪失禁的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包括病史询问、专科评分、体格检查和专科检查(包括肛门镜和直肠镜检查、肛门直肠压力测定、经直肠腔内超声、核磁共振、直肠感觉和顺应性测定、球囊逼出试验、盆底肌电图、排粪造影、结肠镜和阴部神经末梢运动潜伏期检测)。治疗方式包括基础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中医治疗和其他治疗方法。本共识旨在规范排粪失禁的诊治流程以提高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肝移植术后新发结直肠癌患者腹腔镜手术体会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享肝移植术后新发结直肠癌腹腔镜手术的体会。方法:介绍2010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肛肠外科收治的原位肝移植术后4例出现新发结直肠癌患者的腹腔镜下行根治术的治疗情况。结果:4例患者(结肠癌3例、直肠癌1例)根据病情及主观意愿接受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术后2例患者死亡,另2例患者术后存活>10个月。结论:腹腔镜术式可有效减少对手术创伤,减少出血和不良反应的风险,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广泛应用。手术操作应严格规范无瘤操作的规程,避免术后肿瘤复发转移或不良反应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肠镜肿瘤下缘注射自体血在腹腔镜手术病灶定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回顾性分析2019年1—12月在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肛肠外科经肠镜肿瘤下缘注射自体血定位病灶后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13 例结直肠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例、女性5例,年龄56~78岁;高位直肠2例、乙状结肠6例、降结肠3例、升结肠2例;5例为术前肠镜下息肉切除后病理检查示高级别瘤变或癌变行补救性腹腔镜根治术。均在结肠镜下于肿瘤下缘及正对侧位各注射5.0 ml自体血行肿瘤染色定位,染色后15~40 h行腹腔镜肿瘤切除术。13例患者均在肠镜下顺利完成自体血肿瘤染色标记,无出血、穿孔、局部感染、血栓等并发症发生。腹腔镜术中,12例肉眼下清晰可见自体血染色部位,可见局部不凝血,无广泛弥散影响手术视野的情况;1例体重指数27.2 kg/m 2直肠肿瘤患者肿瘤位于腹膜返折下方,术中识别不清。术后病理检查证实标本切缘均呈肿瘤阴性。提示经肠镜肿瘤下缘注射自体血较清晰显示病灶位置,操作简单,无明显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直肠肛门疾病术后大便失禁的发生情况及预防和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痔、直肠脱垂、直肠癌、肛裂或肛瘘等的外科治疗方法,一旦术中损伤控便的神经或肌肉,将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大便失禁(FI)。外科医生需要根据患者自身状况进行术前评估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尽可能地在治疗疾病的同时降低术后FI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此外,外科医生手术技术的熟练度、术前患者合理的饮食调整、规律的排便以及盆底肌的锻炼等,都有助于降低患者术后FI的发生率。而对于术后已经发生FI的患者,在制定合理的饮食、规律排便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临床医生可以采用如生物反馈、盆底肌锻炼、骶神经刺激、经皮胫神经刺激、针灸、注射填充剂、肛门或阴道插入物、经肛门灌洗、手术、心理支持等方法,针对患者病情个体化治疗。本文结合文献对可能导致术后FI的常见疾病现状进行总结,阐述术后FI的预防和处理策略,以期供同行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