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痔上黏膜次环切术在环状混合痔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痔上黏膜次环切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肛肠一科在2019年3—8月期间行环状痔吻合器手术的120例患者资料,其中使用痔上黏膜次环切术60例(大C环组),使用痔上黏膜环切术60例(PPH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除外痔个数、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术后继发性出血和术后吻合口狭窄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PPH组比较,大C环组痔上黏膜标本重量更少[(4.6±1.2) g比(7.1±2.8) g, t=-6.357, P<0.001],术后2周的疼痛感[(0.7±0.3)分比(0.9±0.5)分, t=-2.303, P=0.023]、以及术后1周、2周的肛门坠胀感和急便感均更轻[术后1周分别为:(1.0±0.4)分比(3.3±1.2)分, t=-13.920, P<0.001;(2.2±1.9)分比(5.0±2.0)分, t=-7.580, P<0.001],手术满意度评分更高[(4.7±1.1)分比(4.0±1.1)分, t=3.469, 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PPH组有2例术后1周继发性出血,有1例术后3个月吻合口狭窄,而大C环组均无。两组均无术后2周继发性出血病例。 结论:痔上黏膜次环切术(大C环)治疗环状混合痔疗效确切,术后舒适度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盆底整体理论指导的腹腔镜盆底韧带修复治疗女性直肠内脱垂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对比分析腹腔镜盆底韧带整体修复联合痔上黏膜环切术和单纯腹腔镜盆底韧带整体修复术治疗女性直肠内脱垂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63例行单纯腹腔镜盆底韧带整体修复术(A组)和67例行腹腔镜盆底韧带整体修复联合痔上黏膜环切术(B组)的女性直肠内脱垂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2年、5年的直肠内脱垂程度(DIRP)、Wexner便秘评分(WCS)、Wexner肛门失禁评分(WIS)及胃肠生活质量指数(GIQLI)。结果:两组的术前排便次数、DIRP、WCS、WIS、GIQL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术前比较,术6个月、2年和5年两组DIRP、WCS、WIS、GIQLI均明显改善(均 P<0.001)。B组在术后6个月、2年和5年的WCS、WIS、GIQLI及术后6个月、术后5年的DIRP均明显优于A组(均 P<0.05)。两组术后第5年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结论:盆底整体理论指导下的腹腔镜盆底韧带整体修复联合痔上黏膜环切术治疗女性直肠内脱垂治愈率高,临床疗效优于单纯的腹腔镜盆底韧带整体修复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吻合术治疗Ⅲ度混合痔的5-HT、PGE2及IL-6水平变化及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 分析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吻合术(TST)治疗Ⅲ度混合痔的神经递质及5-羟色胺(5-HT)、前列腺素E2(PGE2)及白介素-6(IL-6)水平变化及临床疗效.方法 本研究采用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5月至2023年1月大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8例Ⅲ度混合痔患者,依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n=53,予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治疗]和观察组(n=55,予TST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术后卧床时间)、5-HT、PGE2、炎性因子[IL-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肛肠动力学指标[直肠感知阈值(RSTV)、肛管静息压(RASP)、直肠最大容量阈值(RMTV)]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4.55%)比对照组(81.13%)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手术时长、术后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比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5-HT、PGE2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L-6、CRP、TNF-α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RSTV、RMTV比对照组高,RASP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7.28%)比对照组(20.75%)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TST治疗Ⅲ度混合痔患者疗效更显著,明显改善了患者围术期指标,降低了患者5-HT、PGE2及IL-6、TNF-α、CRP炎性因子水平,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利于术后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改良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联合部分肛门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1/6
目的 探讨改良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联合部分肛门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18年~2021年我院收治环状混合痔病人105例,采用完全随机对照方法分为两组,观察组54例,采用改良PPH术联合部分肛门内括约肌切断术,对照组51例,采用常规PPH术.对比两组病人术后各项指标、围手术期及中远期并发症发生率,观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48.35±4.37)分钟,大于对照组的(36.42±6.21)分钟(P<0.05);观察组术后吻合口狭窄发生率为1.9%,少于对照组的15.6%(P<0.05);观察组肛门疼痛、尿潴留、首次排便时间、远期肛门坠胀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为(4.8±0.62)天,对照组为(5.1±0.54)天,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和吻合口出血率分别为(17.28±2.22)ml和3.7%,对照组分别为(16.75±2.13)ml和3.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创面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PPH术联合部分肛门内括约肌切断术对比常规PPH术,手术时间略有增加,但不增加吻合口出血风险,不增加直肠漏发生率,且不会增加手术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可明显改善术后肛门疼痛、尿潴留、远期坠胀症状,缩短首次排便时间,缓解排便困难,并显著降低PPH术后吻合口狭窄,远期疗效及安全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PPH联合经阴道重叠荷包缝合治疗重度直肠前突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 探讨PPH联合经阴道重叠荷包缝合治疗重度直肠前突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 年7 月至2021 年12 月我院肛肠外科收治的 92 例重度直肠前突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46 例,行PPH联合单荷包缝合治疗;治疗组46 例,采用PPH联合经阴道重叠荷包缝合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h疼痛VAS评分、止痛药使用、住院时间等围手术期指标,Longo ODS评分,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性生活质量PISQ-12 评分.结果 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 24h疼痛VAS评分、止痛药使用次数和住院时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随访6 个月.术后3 个月和6 个月两组Longo ODS评分均逐渐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1.30%vs.80.43%,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 个月两组患者PISQ-12 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升高,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PPH联合经阴道重叠荷包缝合治疗重度直肠前突能显著改善患者排便情况,提高疗效,且并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和增加疼痛,值得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痔上黏膜环形切除钉合术术后出血的诊治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26
目的:分析痔上黏膜环形切除钉合术(PPH)术后出血的原因,探讨其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0 年1 月-2021 年 3 月在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行PPH的864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术后出血的部位,分析出血原因及处理方法.结果:864 例患者中,术后30 例出血,其中手术时间15~35 min,平均手术时间25 min.术后第1 天下床活动,术后30 例出血.其中术后急性出血15 例,中期出血4 例,迟发性出血11 例;用局部压迫、二次手术缝扎止血、局部凝血酶冰生理盐水冲洗、凡士林纱布+云南白药局部压迫、凡士林+止血纱布局部压迫等方法成功止血,二次手术探查发现出血自行停止 5 例.随访半年至1 年,患者无再发出血,排便正常.结论:PPH术后出血原因较多,处理棘手,为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需做到术中规范操作,术后加强管理,重视预防调护,发现术后出血 情况要给予及时、有效、个体化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26
-
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联合外剥内扎术治疗老年人环形混合痔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PPH)联合外剥内扎术治疗老年人环形混合痔的疗效.方法 收集环形混合痔老年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外剥内扎术治疗,研究组则加施PPH,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总有效率、相关临床指标、并发症发生率与术后肛门狭窄情况.结果 研究组治疗后各维度临床症状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研究组术后住院时间、24 h疼痛程度、首次排便疼痛时间、总疼痛持续时间、水肿时间、带血时间分别为(5.57±1.35)d、(4.47±1.14)分、(24.75±4.52)min、(4.12±1.05)d、(3.51±0.85)d、(4.01±0.94)d,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07±1.49)d、(5.68±1.06)分、(30.77±5.54)min、(6.33±1.29)d、(4.93±1.02)d、(5.39±1.36)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864、3.657、5.325、8.403、6.764、5.279,均P<0.01);研究组术后1个月与2个月术后肛门狭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071、-2.961,均P<0.01);研究组总有效率9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χ2=4.507,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6.270,P<0.05).结论 PPH联合外剥内扎术治疗老年人环形混合痔的疗效显著,具有借鉴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RPH联合改良外切内扎术治疗老年混合痔的效果及患者应激情况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痔自动套扎术(RPH)联合改良外切内扎术治疗老年混合痔的近期疗效及患者术后发生应激反应的情况.方法 将本院80例老年混合痔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RPH联合改良外切内扎术)与对照组[痔上黏膜环型切除术(PPH)联合改良外切内扎术],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创面愈合时间、便中带血时间、肛周水肿时间、住院时间)、应激指标[C反应蛋白(CRP)、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变化、肛门功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便中带血时间、肛周水肿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术后12h、术后24 h CPR、ACTH、COR依次呈递增趋势(P<0.05);观察组术后12 h、术后24 h各应激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手术前后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比较均无显著差异(均P> 0.05).观察组术后Wexner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RPH联合改良外切内扎术治疗老年混合痔创伤小,患者应激反应较轻,能较好地保护肛垫组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盆底重建联合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治疗Ⅱ、Ⅲ度直肠脱垂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盆底重建联合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emorrhoids,PPH)治疗Ⅱ、Ⅲ度直肠脱垂的效果以及对患者炎性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Ⅱ、Ⅲ度直肠脱垂患者20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4例,观察组行盆底重建联合PPH治疗,对照组行直肠悬吊联合肛门紧缩术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术后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及应激反应指标.结果 观察组一次修补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皮质醇(cortisol,COR)、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前列腺素E2 (prostaglandin E2,PGE2)、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COR、NE、PGE2、IL-6、IL-10及CRP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建盆底联合PPH可有效治疗Ⅱ、Ⅲ度直肠脱垂患者,并能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且对术后患者炎症及应激反应无明显影响,在Ⅱ、Ⅲ度直肠脱垂治疗中较直肠悬吊联合肛门缩紧术优势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CD163与结直肠癌预后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以CD163为标志物探讨人结直肠癌组织中M2型巨噬细胞与结直肠癌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肛肠外科于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初次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648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术后肿瘤组织石蜡标本,患者诊断均经术后病理证实.对照组分别为上述病例中38例患者的癌旁组织,以及37例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PPH)术后正常直肠黏膜组织和33例内镜治疗后的结直肠腺瘤组织.所有标本制作成组织芯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D163表达水平,分析不同CD163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CD163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分化程度、血清糖类抗原19-9(CA19-9)、肿瘤复发转移相关(P均<0.05).生存分析发现CD163高表达组较低表达组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低,且预后差(P<0.001).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清癌胚抗原(CEA)、CD163表达水平是结直肠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 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CD163对结直肠癌预后有较好参考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