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剖区段挂线术治疗高位马蹄形肛瘘:一项长期随访的临床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比较解剖区段挂线术与传统切开挂线术治疗高位马蹄形肛瘘在长期随访过程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对照研究.选择2019年3月至2020年6月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肛肠科接受手术治疗的86例高位马蹄形肛瘘病人,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解剖区段挂线术组,n=43)与对照组(传统切开挂线术组,n=43).随访时间31~4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比较两组在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创面愈合及复发情况以及卫生经济学指标方面的差异.结果 两组病人的一般资料情况及肛瘘既往手术史,肛瘘解剖学特征情况(肛瘘分型与内口情况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治愈率86%(37/43)高于对照组治愈率76.7%(33/4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中出血为15(15,20)mL小于对照组20(20,25)mL(P<0.05);治疗组术后疼痛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肛门失禁严重程度(Wexner)评分分别为2(0,3)分、0(0,0)分均优于对照组[4(2,5)分,0(0,2)分](均P<0.05);治疗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创面愈合时间分别为(27.67±4.85)min、6(4,7)d、(6.78±2.00)周均明显小于对照组[(32.67±7.27)min、7(6,10)d、(8.10±2.12)周](均P<0.05).结论 解剖区段挂线术能有效治愈高位马蹄形肛瘘,相较于传统切开挂线术,解剖区段挂线术治疗高位马蹄形肛瘘具有保护肛门功能、减少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方面的优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肛门括约肌保护术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无需缝合外科嵌入式小鼠原位肝癌肿瘤模型的复制及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无需缝合的外科嵌入式方法在复制小鼠原位肝癌(HCC)肿瘤模型中的应用,并评估该模型在肿瘤生物学研究中的价值.方法 通过体外培养Hepa1-6细胞至适宜浓度,并采用小动物一体式麻醉系统对C57 BL/6J小鼠实施麻醉.该研究采用细胞法、挂线法和嵌入法复制原位肝癌移植瘤模型,并对手术时长、小鼠复苏时间及存活率进行比较.此外,通过MRI技术动态监测肿瘤的形成过程,并对比3种方法的肿瘤成瘤率、单瘤率及腹壁肿瘤种植率.通过病理学检测评估肿瘤组织的结构和病理特征.结果 细胞法组手术时间较挂线法组短(P<0.05),嵌入法组手术时间较挂线法组短(P<0.05),细胞法组与嵌入法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法组复苏时间较挂线法组短(P<0.05),嵌入法组复苏时间较挂线法组短(P<0.05),细胞法与嵌入法复苏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结果显示,挂线法组肿瘤呈块状生长,可见分隔及类圆形伪影,局部观察受限.细胞法组肿瘤呈片状不规则生长,可见多发肿瘤.嵌入法组肿瘤呈团块状均匀生长,边缘较清.细胞法组模型复制后第7天平均肿瘤体积较挂线法组大(P<0.05),嵌入法组模型复制后第7天平均肿瘤体积较挂线法组小(P<0.05),细胞法组与嵌入法组模型复制后第7天平均肿瘤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模型复制后第21天平均肿瘤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平均肿瘤重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单瘤率、腹壁肿瘤种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嵌入法组单瘤率较细胞法组高(P<0.05).各组成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结果示,各组肿瘤细胞呈巢状分布,排列紧密,核深染呈分裂象,肿瘤浸润肝组织,符合肝癌病理学特点.结论 采用嵌入法复制的原位移植瘤小鼠模型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可重复性高,为肝癌的相关基础实验研究及在体动态监测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实验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人第10染色体缺失性磷酸酶张力蛋白同源基因抑制剂SF1670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人第10染色体缺失性磷酸酶张力蛋白同源基因(PTEN)抑制剂SF1670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TBI)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Feeney’s自由落体硬膜外打击法制作大鼠创伤性脑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创伤性脑损伤+溶剂组(TBI+Vehicle)、创伤性脑损伤+SF1670组(TBI+SF1670)。药物实验组在术前2 h通过侧脑室注射SF1670(10 μmol/L,2 μl),在术后确定时间取脑组织样本。采用免疫荧光法、蛋白免疫印迹法、脑含水量测定、Fluoro-Jade C染色法和动物行为学测试来评价SF1670对大鼠创伤性脑外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结果: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可以发现相较于TBI+Vehicle处理组(91.41±1.20)%,TBI+SF1670组(82.90±0.96)%可以明显降低大脑含水量( n=6, F=300.896, P<0.05)。TBI+Vehicle处理下p-Akt/t-Akt最低(0.28±0.05),TBI+SF1670组(0.73±0.06)可以明显提高p-Akt/t-Akt( n=6, F=236.121, P<0.05)。TBI+Vehicle处理下FJC染色神经元数目最高[(309.18±17.20)个],TBI+SF1670组[(199.63±16.11)个]可以明显降低FJC染色神经元数目( n=6, F=612.806, P<0.05)。挂线测试第14天,TBI+SF1670组[4.50±0.47)分]与TBI+Vehicle组[(3.40±0.46)分]比较, n=6,SE=0.394, P<0.05;与TBI+IV+SF1670组[(3.18±0.52)分]比较,SE=0.762, P<0.05。脚缺陷测试第14天,TBI+SF1670组(0.10±0.04)与TBI+Vehicle组(0.21±0.04)比较, n=6,SE=0.077, P<0.05;与TBI+IV+SF1670组(0.24±0.04)比较, n=6,SE=0.082, P<0.05。圆柱体试验第14天,TBI+SF1670组(0.09±0.04)与TBI+Vehicle组(0.25±0.04)比较, n=6,SE=0.085, P<0.05;与TBI+IV+SF1670组(0.27±0.04)比较, n=6,SE=0.091, P<0.05。 结论:PTEN抑制剂SF1670可通过上调磷酸化的Akt,抑制损伤后神经元死亡,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参与创伤性脑损伤后小胶质细胞诱导的炎性反应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Trem1)在创伤性脑损伤(TBI)后炎性反应中的调控机制。方法:将成年野生型C57雄性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和TBI组,采用电子可控皮层撞击设备构建小鼠TBI模型,每组各6只,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检测Trem1的表达;将野生型C57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TBI组,Trem1基因敲除(Trem1 -/-)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TBI组,每组各6只,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各组脑组织Trem1、白细胞介素(IL)-1β、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P-Syk、Nod样受体家族包含pyrin结构域蛋白3(NLRP3)、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1(Caspase-1)和ASC蛋白表达,通过干湿重量比法测定各组脑含水量;将野生型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TBI组、TBI+LR12(10 mg/kg)药物干预组,每组各6只,通过改良神经缺损评分和挂线实验评估各组神经功能。两组样本比较采用 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TBI造模后3 d后Trem1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高于假手术组(1.693±0.194比1.015±0.072, t=5.666, P<0.01;2.840±0.295比1.033±0.134, t=8.618, P<0.01)。免疫荧光实验显示假手术组小胶质细胞不表达Trem1,而TBI组小鼠中的Trem1与小胶质细胞共标。在野生型小鼠中,TBI组的IL-1β、IL-18、TNF-α、P-Syk、NLRP3、Caspase-1和ASC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假手术组(2.623±0.412比1.000±0.000, t=17.920, P<0.01;1.640±0.195比1.000±0.000, t=7.066, P<0.01;2.307±0.284比1.000±0.000, t=14.430, P<0.01;2.163±0.206比1.000±0.000, t=12.840, P<0.01;2.820±0.282比1.000±0.000, t=20.510, P<0.01;1.923±0.132比1.000±0.000, t=10.410, P<0.01;2.170±0.149比1.000±0.000, t=13.180, P<0.01;1.823±0.134比1.000±0.000, t=9.278, P<0.01);而在Trem1 -/-小鼠中,TBI组的IL-1β、IL-18、TNF-α、P-Syk、NLRP3、Caspase-1和ASC蛋白相对表达量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野生型小鼠TBI组(1.287±0.065比1.640±0.195, t=3.901, P<0.05;1.897±0.122比2.307±0.284, t=4.527, P<0.05;1.760±0.104比2.163±0.206, t=4.453, P<0.05;1.513±0.263比2.820±0.282, t=14.730, P<0.01;1.503±0.156比1.923±0.132, t=4.733, P<0.05;1.593±0.194比2.170±0.149, t=6.499, P<0.01;1.420±0.171比1.823±0.134, t=4.545, P<0.05),且脑含水量明显减少[(76.330±1.041)%比(81.330±1.756)%, t=4.549, P<0.05]。野生型TBI组小鼠改良神经缺损评分明显高于野生型假手术组(10.500±1.517比2.167±1.169, t=14.850, P<0.01),挂线实验在金属线上保持的时间明显减少(51.000±9.899比104.200±14.050, t=10.920, P<0.01);与创伤性脑损伤组比较,创伤性脑损伤后给予LR12治疗组小鼠改良神经缺损评分明显降低(8.000±1.414比10.500±1.517, t=4.456, P<0.05),在金属线上保持的时间明显增加(73.830±11.440比51.000±9.899, t=4.692, P<0.05)。 结论:Trem1参与TBI后小胶质细胞诱导的神经炎症,使用特异性靶向Trem1的抑制剂能够改善TBI后神经功能缺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改良切口引流联合挂线术与精准微创术治疗肛瘘对肛门排便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改良切口引流联合挂线术与肛瘘精准微创术治疗肛瘘对肛门排便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浙江新安国际医院诊治的肛瘘患者105例,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58例)和对照组(47例),观察组行改良切口引流联合挂线术,对照组行肛瘘精准微创术,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排便功能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术后正常进食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延长[(5.29 ± 1.53) d比(4.02 ± 1.16)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后肛管静息压、直肠静息压、肛管高压带长度、肛管最大收缩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后均无肛瘘复发,并且两组术后肛门排便功能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改良切口引流联合挂线术与肛瘘精准微创术治疗肛瘘效果相当,均可有效改善肛门排便功能,且术后安全性较好,无复发情况,但肛瘘精准微创术患者住院时间相对较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手术切除皮损并挂线引流治疗臀部反常性痤疮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手术切除皮损组织并挂线引流治疗臀部中重度反常性痤疮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6月至2020年8月,栖霞市中医医院皮肤科收治4例臀部反常性痤疮患者,男3例、女1例,年龄19~34岁,平均28岁。将皮损处及炎症浸润的脂肪组织一并切除达筋膜浅层;沿皮损外口用探针探明皮下窦道,置入橡皮引流条,厚敷料包扎。结果:4例患者术后创面均一期愈合,创面修复良好,随访6个月未复发。1例患者由于术后未及时采取仰卧位而导致术后短时间出血较多外,其余3例患者均恢复良好。术后6个月复诊,皮损处修复较好,不影响肛门皮肤功能、未见新皮损、未复发。结论:手术切除皮损并结合挂线对口引流是治疗中重度反常性痤疮的有效方法之一,值得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保留内括约肌挂线引流术治疗肛周脓肿24例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保留内括约肌挂线引流术治疗肛周脓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江苏大学附属昆山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肛周脓肿患者4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24例采用保留内括约肌挂线引流术,即切除内口周围皮肤及黏膜,完整保留内括约肌并挂线引流;对照组24例采用一期切开术,即直接切开内口及内括约肌。比较两组住院时间、术后疼痛感、后遗症发生情况及复发率。结果:两组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术后第5天视觉模拟评分为(2.08±1.02)分,低于对照组的(4.88±1.68)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974, P<0.05)。治疗组术后肛门部分失禁及肛周皮肤潮湿、湿疹发生率均为0%(0/24),均低于对照组的50%(12/24)、95%(21/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16.00、37.33,均 P<0.05)。 结论:采用保留内括约肌挂线引流术治疗肛周脓肿,可减轻术后疼痛,降低术后肛门部分失禁及肛周皮肤潮湿、湿疹发生率,效果优于一期切开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超声刀治疗高位肛瘘直肠黏膜下瘘管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研究选取60例高位肛瘘患者,其中观察组30例采用超声刀切开术,对照组30例采用传统切开挂线术。结果表明,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3、6个月肛门失禁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第1天和术后1周疼痛较轻,2次手术率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的复发率较低,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超声刀治疗高位肛瘘直肠黏膜下瘘管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具有疗效确切、止血效果好、术后疼痛轻、手术次数少、术后复发率相对较低等优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挂线引流结合手术切除治疗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的手术治疗方式。方法:2015年6月至2018年10月,山东省栖霞市中医院皮肤科收治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炎患者8例,年龄13~26岁,平均23岁。病程0.5~5年,脓腔直径0.5~4.0 cm。手术完整切除病变毛囊及炎症浸润的周围组织,深达脂肪层。窦道两端,脓腔两侧,放入橡皮引流条,将引流条两端对合结扎。结果:8例患者术后每日换药,并配合静脉滴注抗生素(头孢呋辛)至创面愈合,8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细菌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患者术后1个月头皮出现数个小丘疹,疼痛,外涂聚维酮碘后丘疹消退,其余7例患者随访至2018年11月均未见复发。结论: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治疗困难,包括抗生素、维A酸、生物制剂、光动力、激光、手术等效果均欠佳。挂线引流结合手术切除是治疗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炎的有效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解剖性瘘管切除内口封闭治疗复杂肛瘘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解剖性瘘管切除术并直肠黏膜推移瓣封闭内口术治疗复杂肛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8例复杂肛瘘患者根据其志愿分为联合治疗组(110例)和对照组(98例)。联合治疗组采取解剖性瘘管切除并直肠黏膜推移瓣封闭内口术治疗,对照组给予瘘管切除并挂线术治疗。观察两组病例临床治愈率、复发率和肛门失禁率。计量数据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结果:两组病例术后门诊随访24~48个月。术后12、24、48个月,治疗组患者复发率分别为7.9%、18.4%、21.1%,均低于对照组患者(25.8%、41.9%、48.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087、4.586、5.740, P<0. 05)。术后2年治愈率治疗组[80.9%(89/110)]高于对照组[49.0%(48/98), χ2=3.517, P<0.05],肛门失禁率治疗组[8.2%(9/110)]低于对照组[36.7%(36/98), χ2=6.627, P<0.05]。两组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解剖性瘘管切除并直肠黏膜推移瓣封闭内口术可以提高复杂肛瘘的治愈率,减少复发率和肛门失禁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