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内胆管乳头状黏液性导管腺癌合并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多发生于胰管、胆管内。该文报道了1例肝内胆管乳头状黏液性导管腺癌合并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CT和MRI示肝内外胆管弥漫扩张,肝左外叶扩张胆管内延迟强化小结节,以及胰腺钩突囊性灶伴主胰管轻度扩张。病理结果为肝左叶胆管乳头状黏液性高-中分化导管腺癌,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伴上皮轻度异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婴儿肝内胆管囊腺瘤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病例报告· 肝内胆管囊腺瘤( Intrahepatic biliary cystadenoma)是来源于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罕见肝脏肿瘤,由Hueter于1887年最先报道,5年后Keen提出了手术切除肝内胆管囊腺瘤的报道,之后Edmondson首次描述了肝内胆管囊腺瘤的病理组织学特点[1,2].既往研究提示肝内胆管囊腺瘤好发于肝左叶,男女发病比例约1 ∶4,占所有肝脏囊性病变病例总数5 %以下[3].此病在儿童中极其罕见,复习国内外文献,迄今为止已被报道的儿童病例仅13例[4-16].天津市儿童医院收治的1例婴儿肝内胆管囊腺瘤是目前已有报道中年龄最小的患儿,笔者通过复习有关文献,旨在综合分析小儿肝内胆管囊腺瘤临床特点,提高小儿外科医生对该病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肝内胆管囊腺瘤26例诊治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金华医院收治的26例肝内胆管囊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左肝外叶切除8例,左肝外叶切除联合胆囊切除3例,左肝外叶切除联合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2例,左半肝切除5例,肿瘤局部剜除8例。术后随访时间5~85个月,均未发现肿瘤复发。笔者认为肝内胆管囊腺瘤术前诊断较为困难,无特征性的临床表现,诊断主要靠病理检查,完整切除术后预后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腹腔镜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腹腔镜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LDPPHR)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11月至2020年1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25例行LDPPHR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7例,女18例;中位年龄为29岁,年龄范围为14~66岁。25例病人均施行LDPPHR。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病人恢复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3月。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 结果:(1)手术情况:25例病人均完成LDPPHR,其中23例行全胰头切除术,2例行胰头次全切除术。25例病人手术时间为310 min(207~540 min),术中出血量为200 mL(50~800 mL)。25例病人中,1例输注红细胞4 U、血浆400 mL,1例输注血浆500 mL,1例输注血浆600 mL,22例未输注红细胞和血浆。25例病人中,3例发生B级胰瘘,充分引流后出院;4例发生胆瘘,2例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胆总管支架植入术后症状消失,1例充分引流后恢复良好,1例术后肝周积液行穿刺引流+胆总管支架植入术后症状消失,18例无并发症发生。25例病人术后住院时间为17 d(9~27 d)。(2)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情况:25例病人肿瘤体积为6.0 cm×5.0 cm×2.0 cm(1.0 cm×2.0 cm×1.5 cm~10.0 cm×9.0 cm×8.0 cm);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12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4例,胰腺浆液性囊腺瘤3例,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2例,胰头神经内分泌肿瘤、胰腺真性囊肿、胰腺肿瘤结节中央胆固醇结晶及钙化、胰头海绵状血管瘤各1例。(3)随访情况:25例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4~4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7个月。随访期间,25例病人中1例发生术后糖尿病,规律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1例发生脂肪泻,口服补充胰酶制剂,症状改善;1例术前以间断头晕伴双下肢无力,低血糖为主要表现,术后未行特殊治疗血糖恢复正常;其余病人无代谢性并发症发生。25例病人无肿瘤癌变、复发和死亡,无胃排空障碍、胆管结石或狭窄等远期并发症发生。结论:LDPPHR治疗胰头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安全、可行,具有保留消化道完整性的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癌合并肝内胆管癌手术切除联合综合治疗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男,58岁,2022年2月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反复绞痛4 d”来本院治疗。既往有肝吸虫及胆囊炎病史十余年。实验室检查:AFP 1 599 μg/L,PIVKA-Ⅱ 27 mAU/L。上腹部增强CT:肝右后叶下段混杂密度占位,不排除肝细胞癌(图1);右后叶上段类圆形稍低密度灶,不排除转移瘤(图2)。胸部CT:右肺下叶实性结节,大小约3 mm。初步评估患者Child-Pugh评分A级,无绝对手术禁忌,患者接受了右半肝切除术+胆囊切除术。术后病理:被切除的肝脏组织包含2个结节,其中较大者体积为11 cm×10 cm×3.5 cm,质软,另一较小结节大小为1 cm×0.9 cm×0.5 cm,质地较韧。大结节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肿瘤细胞突触素(Syn)及CD56阳性,嗜铬粒蛋白A(CgA)及AFP等阴性,核增殖抗原(Ki-67)指数>80%,考虑该肿物性质符合神经内分泌癌,甲状腺转录因子-1阳性表明该肿瘤由肺转移的可能性不大,根据影像学表现及术中所见考虑为肝神经内分泌癌(PHNET)(图3)。小结节HE染色可见癌组织呈腺样分布(图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K7表达阳性,符合胆管癌表现。行基因检测,大结节检测到TP53基因变异,小结节检测到CDKN2A基因发生移码突变。患者出院25 d后返院复查,AFP水平明显下降(6.3 μg/L),PIVKA-Ⅱ 20.6 mAU/L,AST、ALT、胆红素等指标均正常。复查上腹部CT及MRI未见明显复发。由于患者同时存在PHNET和胆管癌,笔者采用静脉输注依托泊苷0.3 g+顺铂120 mg,同时口服索凡替尼300 mg。依托泊苷分3 d完成,每天通过静脉输注0.1 g,第一次疗程因患者无法耐受,第2天及第3天未输依托泊苷。后患者每隔1个月返院行化疗,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均未见明显复发。至2022年9月患者返院复查,上腹CT示术区类圆形稍低密度灶,考虑复发(图5),行CT引导下肝脏活组织检查病理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CK19(+)、CgA(-)、Ki-67>90%,CD56仍呈阳性。住院期间行CT引导下肝脏肿物射频消融术。1个月后患者返院复查,行PET/CT示右侧心膈角及腹腔内可见肿大淋巴结及转移灶(图6),肝右叶消融病灶边缘代谢稍活跃,综合考虑后行射频消融及卡瑞利珠单抗200 mg免疫治疗。2023年2月患者因上腹胀痛不适行CT平扫,可见肝区一巨大肿块(图7),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术中灌注重组人5型腺病毒1 ml+雷替曲塞2 ml+洛铂30 mg,同时继续静脉滴注卡瑞利珠行免疫治疗及加用白蛋白-紫杉醇200 mg,每3~4周1次。1个月后患者返院复查,CT见肿物无明显缩小,经与肿瘤科医师讨论后决定加用口服安罗替尼12 mg,每日1次。2023年5月患者返院复查,CT图像上可见肿瘤明显缩小(图8),且综合治疗期间无明显不适,上腹胀痛症状明显缓解,考虑肿瘤对综合治疗方案敏感,继续规律接受免疫治疗。患者最后1次复查是在2023年6月,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AFP 10.4 μg/L,PIVKA-Ⅱ 34.02 mAU/ml,针对先前右肝可疑复发灶行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1 d后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无不适后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无功能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 18F-FDG PET/CT显像的临床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无功能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NF-pNENs) 18F-FDG PET/CT影像特点,并分析其与病理和患者预后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纳入北京协和医院2011年1月至2017年7月间35例经病理证实的NF-pNENs患者[男17例,女18例,年龄(51±12)岁],均行 18F-FDG PET/CT显像。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随访,统计病灶数量,测量病灶最大径、SUV max和肿瘤/肝SUV max比值(T/L)等PET/CT图像参数。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或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数据。 结果:35例患者(G1级6例,G2级21例,G3级8例)胰腺肿瘤最大径为3.0(2.1,6.1) cm,SUV max为5.5(4.0,8.9),PET/CT显像阳性32例。囊性1例,伴钙化2例,胰胆管扩张3例。10例出现转移,其中8例为肝转移。G1~G3级肿瘤T/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3(0.60,2.00)、3.05(1.80,4.00)和3.90(1.90,7.60); H=8.29, P=0.016];而对应的SUV max与肿瘤最大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H值:4.34和3.37, P值:0.114和0.186)。胰腺病灶T/L[2.78(1.48,3.94)]与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指数[8.0(3.0,20.0)]呈正相关( rs=0.631, P<0.001)。有随访结果的27例中,20例完全缓解或病情稳定者胰腺原发病灶T/L明显低于7例进展或死亡患者[2.1(1.2,3.2)与7.5(3.4,13.4); z=-3.37, P=0.001]。 结论:18F-FDG PET/CT显像可较好地显示NF-pNENs原发灶及转移灶;原发灶T/L较SUV max能更好地反映肿瘤增殖活性(基于Ki-67指数),对预后判断有所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胆道镜在胆道系统结石相关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胆道镜在胆道系统结石相关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111例胆道系统结石相关疾病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45例,女66例;年龄为(55±16)岁,年龄范围为20~89岁。111例患者术中采用胆道镜观察胆道系统黏膜走行及黏膜下血管、增生性病灶等情况。观察指标:(1)患者检查情况。(2)具体病例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 s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 结果:(1)患者检查情况:111例患者术中均行胆道镜检查,5例患者行病理学检查。111例患者中,5例患者术中胆道镜检查结果与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不一致。(2)具体病例分析。病例1患者术前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T)及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检查结果示肝内外胆管结石。术中胆道镜检查及胆道镜下电子染色检查结果示胆总管内原胆囊颈管口处黏膜异常,血管增粗,走行紊乱,考虑恶变可能。术中快速冷冻切片病理学检查结果示胆囊颈管炎细胞浸润,局灶腺上皮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示胆囊颈管管壁上皮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局灶浸润肌壁癌变,3,3-二氨基联苯胺染色检查结果示细胞角蛋白7强阳性。病例2患者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及MRCP检查结果示胆囊息肉。术中胆道镜检查结果示胆囊息肉伴腺瘤,息肉根部可见1根血管,诊断为胆囊息肉合并腺瘤。内镜窄带成像术(NBI)电子染色检查结果示胆囊息肉伴腺瘤,根部黏膜下可见粗大血管。术中快速冷冻切片病理学检查结果示胆固醇性息肉,局灶腺体成腺瘤样增生。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示慢性胆囊炎伴胆固醇性息肉,局灶腺体呈腺瘤样增生。病例3患者术前MRCP检查结果示胆总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术中胆道镜检查结果示肝内胆管结石较大。采用钬激光碎石处理,击碎结石后发现胆管结石后方黏膜增生性病灶,病灶质软,黏膜光滑。NBI和亚甲基电子染色检查结果示胆管结石后方黏膜增生性病灶黏膜下多发弯曲血管。术中快速冷冻切片病理学检查结果示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病例4患者术前MRCP检查结果示肝内外胆管结石伴扩张。CT检查结果示肝内外胆管多发软组织密度影,考虑胆管乳头状瘤病。术中胆道镜检查结果示除胆总管下段小结石,肝内外胆管壁上多发节段性增生絮状增生病灶。NBI电子染色检查结果示肝内外胆管内多发增生性病灶,病灶黏膜下多发弯曲血管影。术中快速冷冻切片病理学检查结果示腺瘤样增生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示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病例5患者术前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示胆管下端泥沙样结石伴肝内外胆管扩张,胰管颈部狭窄,其余区域增粗。CT冠状面检查结果示胆囊颈部及胆总管内多发结石,伴肝内外胆管及主胰管扩张,胆总管下端稍狭窄,不排除壶腹部占位性病变可能。术前超声内镜检查结果示胆总管下端软组织占位性病变,考虑内生性腺瘤可能,胆总管内微小结石。术前超声内镜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示十二指肠乳头慢性炎。术中胆道镜检查及胆道镜下电子染色检查结果示十二指肠乳头处黏膜光滑,未见占位性病变。术中胆道镜下超细超声探头检查结果示十二指肠乳头处黏膜及黏膜下结构层次清楚,未见占位性病变。结论:胆道镜检查可用于胆道系统结石相关疾病的辅助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双镜联合机器人辅助保留功能胰腺切除治疗胰腺肠重复囊肿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 女性,29岁,因“体检发现胰头占位3周”于2022年8月15日入院。患者自诉平日无腹胀腹痛、无呕吐呕血等表现,体检时超声检查发现胰头部囊性包块。进一步行胰腺增强MRI检查,结果提示胰头部有一个最大径约4.7 cm的类圆形占位,与周围结构分界清,余胰腺组织未见明显异常信号。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edia resource control protocol,MRCP)检查结果显示肝内胆管、胆总管、胰管未见明显异常。胰头钩突区见最大径约47 mm的囊团(图1)。入院体检:腹部无压痛、无反跳痛。无其他阳性体征。既往史:剖宫产术后5年。实验室检查:癌胚抗原6.45 μg/L,余阴性;大便潜血阴性。胃肠镜检查结果未见明显异常。术前诊断:胰头肿物(黏液性囊腺瘤?);剖宫产术后。排除禁忌证后于2022年8月19日在电子胰胆管内镜下行十二指肠乳头插管+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括约肌切开+胰管支架置入术+胆管支架置入术,术中见胰管、胆管无明显异常。同时置入5 F(1 F≈0.33 mm)的9 cm胰管支架、8.5 F的7 cm胆管支架各一根(图2)。随后在全身麻醉下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胰头肿瘤切除术+肠粘连松解术(视频1)。术中所见:腹腔内未见明显腹水,胰腺质地软,胰头部见一个最大径约5 cm囊性肿块(图3)。囊肿包膜完整,切开后内见胶冻样物(图4)。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肝内胆管囊腺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囊腺瘤(BCA)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21年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86例BC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5例,女性71例,年龄(48.4±13.1)岁。依据手术方式分为微创组44例和开腹组42例。收集患者影像学资料、血生化、肿瘤标志物等临床资料。采用电话和门诊复查的方式随访。结果:86例BCA患者的肿瘤中,病灶为单囊性19例(22.1%),多囊性67例(77.9%);囊内伴有分隔64例(74.4%),囊内壁伴有附壁结节12例(14.0%)。回顾患者病史,86例BCA患者根治手术前误诊为肝囊肿9例(10.4%),肝包虫病2例(2.3%),肝内胆管错构瘤1例(1.2%),肝血管瘤1例(1.2%)。与开腹组相比,微创组患者的肿瘤长径[(6.5±3.2)比(9.0±4.0)cm]、手术时间[115(88,185)比195(160,254)min]、术中出血量[50(20,162)比300(200,600)ml]、术后住院时间[4(3,6)比8(7,10)d]均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73例患者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63.5个月,4例出现BCA复发。 结论:BCA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误诊和误治率较高。治疗原则应以根治性肝切除手术为主,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优先考虑微创手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胆肠四针吻合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胆肠四针吻合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2016年11月至2020年4月于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粤北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接受胆肠四针吻合法手术的38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应用胆肠四针吻合法的病种、手术方式和术后并发症。结果:38例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57.3(44~77)岁。其中胆管癌12例,胰头癌10例,十二指肠乳头癌9例,肝内外胆管结石4例、胰腺囊性腺瘤1例,胃癌侵犯胰头1例,胆囊癌1例。38例胆肠四针吻合法涉及的手术方式包括胰十二指肠切除20例,胆管癌根治12例,肝切除、胆肠吻合4例,联合胰十二指肠切除的胃癌根治1例,胆囊癌根治1例。胆管直径<6 mm的患者10例。3个、2个和1个吻合口的患者分别为4、7和27例。术后吻合口胆漏1例。所有患者随访2个月~4年未发生吻合口狭窄。结论:胆肠四针吻合法简单、安全、有效,特别适用于细小胆管的胆肠吻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