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42肽对CD133阳性肝癌干细胞恶性表型的抑制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重组肿瘤抑素T42肽对人肝癌干细胞(LCSCs)恶性表型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培养人肝癌细胞系SMMC-7721,利用免疫磁珠法富集CD133 +肝癌干细胞LCSCs。实验共分3组:正常组、T42肽(40 mmol/L)处理组和5-氟尿嘧啶(40 mmol/L)处理组。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处理后第1、2、3、4天的细胞活力;克隆形成实验检测3组细胞处理后第14天的克隆形成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3组LCSCs处理24 h后的细胞凋亡率;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3组LCSCs处理48 h后的迁移和侵袭能力;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3个不同处理组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剪切型含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Cl-Caspase-3)、E-钙黏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等的表达。符合正态分布的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T42肽、5-氟尿嘧啶处理组LCSCs的克隆形成率[(41.67±8.26)%、(52.03±10.35)%]、细胞迁移数[(97.17±13.73)、(111.51±8.60)个]和细胞侵袭数[(79.02±7.87)、(86.03±6.54)个]显著低于对照组[(98.67±7.37)%、(185.67±12.88)个、(139.83±18.32)个],凋亡率[(13.21±0.38)%、(9.02±0.35)%]显著高于对照组[(4.07±0.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2.613、8.991;11.513、11.732;7.472、6.781;41.503、23.412, P值均<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T42肽、5-氟尿嘧啶通过增加bax和Cl-Caspase-3,抑制bcl-2的蛋白表达来诱导LCSCs凋亡,通过上调E-cadherin同时下调Vimentin、MMP-2和MMP-9的表达水平来调节LCSCs的迁移和侵袭。 结论:T42肽具有抑制LCSCs的增殖、迁移、侵袭,并促进其凋亡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长链非编码RNA在肝癌干细胞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肝细胞癌(HCC)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HCC中包含一类具有干细胞特性的功能性细胞亚群,称为肝癌干细胞(LCSCs),在HCC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是一类新的基因调控因子,在肿瘤等病理过程和生理过程中发挥着多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某些lncRNA在LCSCs中异常表达,并在不同分子水平调节其干性特征。本文就lncRNA在调节LCSCs的各种生物学功能中的潜在作用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肝细胞移植治疗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是一种常染色体共显性遗传性疾病,以血液中低水平的α-1抗胰蛋白酶为标志,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年轻患者的肺气肿和急/慢性肝损伤甚至肝癌等,治疗方法包括对症治疗和α-1抗胰蛋白酶的补充,但无法阻止肝脏纤维化的进展。目前国内已有10余例该疾病的报道,但是对该疾病的认识仍然不足,生物治疗药物空白。现就肝细胞移植治疗该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线粒体自噬在肝癌发生与发展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线粒体自噬作为机体维持线粒体稳态和肝脏内环境稳态的重要环节,能通过自噬清除受损的线粒体以及提供能量等多个方面对肝癌的发生和发展起双重作用,并且能通过多种信号通路影响肝癌的治疗效果。现就线粒体自噬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肝癌发生和发展、肝癌干细胞、线粒体分裂与融合、肝癌的耐药性与侵袭性等几个方面综述线粒体自噬与肝癌发生和发展之间的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肿瘤抑制基因MLL3在白血病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MLL3又名赖氨酸甲基转移酶2C(KMT2C)。MLL3突变可发生在人体多种癌症中,包括白血病、肝癌、胃癌等。但其在不同癌症中发挥的效应不同,如MLL3在胰腺癌、肝癌中表现为促癌作用,而在急性髓系白血病、食管鳞状细胞癌中表现为抑癌作用。基因在肿瘤中产生的效应依赖一定的环境和条件,MLL3在白血病中发挥抑癌作用的机制还尚未完全清楚。文章就MLL3在白血病中的抑癌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仑伐替尼肝癌全病程应用中国专家指导意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甲磺酸仑伐替尼是一种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3、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4、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干细胞生长因子受体以及转染重排基因等靶点的口服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该药于2018年9月4日经我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未接受过系统治疗的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截至2023年2月,仑伐替尼已在我国上市4年余,积累了一系列临床研究证据。为了临床上更加合理、有效使用仑伐替尼,国内相关领域的多学科专家学者,采用德尔菲法,根据仑伐替尼上市前后的临床实践,参考其他抗血管生成抑制剂的使用经验,经过多次共同讨论,反复修改,最终形成《仑伐替尼肝癌全病程应用中国专家指导意见》,以供临床医师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间充质干细胞源性细胞外囊泡在肝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间充质干细胞源性细胞外囊泡(MSC-EVs)是细胞间信息传递的载体,在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MSC-EVs、MSC-EVs-microRNA及基因修饰的MSC-EVs参与多种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发挥减轻肝细胞损伤、促进肝细胞再生、抑制肝纤维化、调节肝脏免疫、减轻肝脏氧化应激、抑制肝癌发生等保护作用,将代替MSCs成为无细胞治疗的研究热点。现就MSC-EVs在肝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介绍,为临床肝脏疾病无细胞治疗提供新的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细胞外囊泡载药系统治疗腹部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传统治疗腹部肿瘤的药物往往不具备肿瘤靶向能力,并且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细胞也造成了破坏,因此亟需新的治疗方式精准靶向的杀死肿瘤细胞。细胞外囊泡作为药物载体具有天然性、生物趋向性和不良反应小等优势,使其在治疗腹部肿瘤的研究中备受关注。主要综述了细胞外囊泡载药系统通过抑制腹部肿瘤细胞生长、逆转肿瘤干细胞的耐药性、抑制肿瘤细胞外排化疗药物以及重塑肿瘤免疫微环境等作用机制,靶向治疗胃癌、肝癌、胰腺癌、胆管癌、结直肠癌和卵巢癌等腹部肿瘤的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双硫仑/铜复合物联合多柔比星对人肝癌细胞HepG2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检测双硫仑/铜复合物(DSF/Cu)联合多柔比星对人肝癌细胞HepG2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以浓度5.000、2.500、1.250、0.625、0.313、0.156、0.078、0.039、0.019、0.009 μmol/L的多柔比星及相同浓度梯度的DSF/Cu(Cu 2+固定浓度1 μmol/L)分别处理HepG2细胞,噻唑蓝(MTT)法计算多柔比星和DSF/Cu对HepG2细胞的半抑制浓度(IC 50)。以上述浓度梯度的多柔比星单独及联合0.15 μmol/L的DSF/Cu处理HepG2细胞,MTT法分析单用多柔比星及联合DSF/Cu对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CompuSyn软件计算两药作用的联合指数(CI)。将HepG2肝癌细胞分为未处理组(不添加任何药物)、二甲基亚砜(DMSO)处理组(仅加入与DSF/Cu处理组等量的DMSO)、DSF/Cu处理组(IC 50浓度的DSF/Cu处理)、多柔比星处理组(IC 50浓度的多柔比星处理)、多柔比星+DSF/Cu处理组(IC 50浓度的多柔比星及DSF/Cu联合处理),以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各组HepG2肝癌细胞中ALDH +细胞数量的改变,干细胞成球实验检测各组HepG2肝癌细胞成瘤性的改变,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HepG2肝癌细胞中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9(SOX9)、c-Myc、LC3-Ⅱ/Ⅰ和裂解的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cleaved PARP)蛋白的表达。组间两两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组间多个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多柔比星和DSF/Cu对HepG2肝癌细胞作用48 h的IC 50分别为0.869 8、0.553 8 μmol/L。多柔比星联合0.15 μmol/L的DSF/Cu对HepG2肝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明显强于单用多柔比星( t=8.930, P<0.01),CompuSyn分析显示多柔比星联合DSF/Cu对HepG2肝癌细胞的增殖抑制呈协同作用(CI<1)。流式细胞分析显示,DSF/Cu处理组[(0.886±0.082)×10 5]和多柔比星处理组[(1.374±0.041)×10 5]HepG2肝癌细胞中ALDH +细胞数量低于未处理组[(1.859±0.979)×10 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0.800、6.444, P<0.05)。多柔比星+DSF/Cu处理组[(0.306±0.122)×10 5]HepG2肝癌细胞中ALDH +细胞数量明显低于DSF/Cu处理组和多柔比星处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590、11.730, P<0.01)。干细胞成球实验显示,DSF/Cu处理组(2.167±1.169)和多柔比星处理组(21.170±4.875)中HepG2肝癌干细胞球体数量少于未处理组(46.500±5.3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9.800、8.567, P<0.05)。多柔比星+DSF/Cu处理组(0.833±0.753)中HepG2肝癌干细胞球体数量少于多柔比星处理组(21.170±4.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0.100, P<0.01)。而与DSF/Cu处理组(2.167±1.169)比较,多柔比星+DSF/Cu处理组(0.833±0.753)干细胞球体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2.349, 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DSF/Cu处理组和多柔比星+DSF/Cu处理组HepG2肝癌细胞中Her-2、SOX9、c-Myc蛋白的表达低于未处理组(0.132±0.013比0.049±0.010比0.950±0.052、0.325±0.049比0.311±0.038比0.922±0.027、0.308±0.041比0.235±0.027比0.816±0.092, F=412.50、113.20、47.54, P<0.05),而LC3-Ⅱ/Ⅰ和Cleaved PARP蛋白表达高于未处理组(1.527±0.201比2.629±0.224比0.766±0.159、0.906±0.083比0.834±0.058比0.039±0.001, F=35.15、170.40, P<0.05)。多柔比星处理组HepG2肝癌细胞中Her-2和SOX9蛋白的表达低于未处理组(0.275±0.018比0.950±0.052、0.535±0.034比0.922±0.027, t=17.440、12.680, P<0.05),但c-Myc、LC3-Ⅱ/Ⅰ和Cleaved PARP蛋白的表达与未处理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914±0.097比0.816±0.092、1.329±0.152比0.766±0.159、0.063±0.017比0.039±0.001, t=1.042、4.205、2.061, P>0.05)。多柔比星+DSF/Cu处理组中c-Myc、Her-2和SOX9蛋白的表达低于多柔比星处理组(0.235±0.027比0.914±0.097、0.049±0.010比0.275±0.018、0.311±0.038比0.535±0.034, t=9.579、15.520、6.222, P<0.05),而LC3-Ⅱ/Ⅰ和Cleaved PARP蛋白表达高于多柔比星处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29±0.224比1.329±0.152、0.834±0.058比0.063±0.017, t=6.800、17.980, P<0.05)。 结论:双硫仑/铜复合物联合多柔比星能够协同抑制HepG2肝癌细胞的增殖,其机制可能与抑制HCSCs及干性基因相关蛋白并诱导肝癌细胞发生自噬和凋亡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细胞外囊泡在肝脏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间充质干细胞(MSCs)作为干细胞治疗肝脏疾病中常见的细胞来源,通过向肝脏的迁移、肝源性分化和旁分泌机制,促进肝再生和修复肝损伤。细胞外囊泡(EVs)是一种几乎所有细胞都能分泌的天然载体,主要起维持细胞间通讯的作用,其内容物和功能常类似于亲本细胞。由于EVs本身的优势,已经有大量MSCs-EVs对肝脏疾病治疗的研究。本文对近年来MSCs-EVs这种无细胞疗法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纤维化、肝癌和肝再生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作一综述,为肝脏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