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5I粒子抑制肝癌移植瘤血管形成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放射性 125I粒子对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微血管形成的影响及其机制。 方法:构建人肝癌Huh7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将12只裸鼠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观察组移植瘤植入一枚活度为2.96×10 7Bq粒子,对照组植入一枚活度为0的空粒子。每4天测量1次移植瘤体积,记录肿瘤生长曲线。28 d后取下移植瘤,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CD31评估移植瘤微血管密度(MVD)。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蛋白表达,并做半定量分析。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VEGF-A、HIF-1α mRNA的表达。 结果:观察组移植瘤的生长速度较对照组缓慢,粒子植入后12 d两组肿瘤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167, P<0.05),随着观察时间延长,两组肿瘤体积差距加大,在28 d时两组肿瘤体积分别为(963.61±89.56)mm 3和(602.10±75.98)mm 3( t=7.122, P<0.05)。两组移植瘤组织中CD31均有表达,观察组的MVD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360, P<0.05)。观察组VEGF-A、HIF-1α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0.480、6.414、10.890、12.250, P<0.05)。 结论:放射性 125I粒子通过降低肿瘤微血管密度抑制肝癌移植瘤的生长,其机制可能与VEGF-A、HIF-1α的mRNA及蛋白表达减少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青少年起病的成人型糖尿病3型家系的药物治疗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报道1例青少年起病的成人型糖尿病3型(MODY3)患者及其家系药物治疗的过程。患者为15岁男性,因“多饮多尿消瘦3个月”入院,依据临床资料和基因检测确诊了1个青少年起病的成人型糖尿病3型(MODY3)家系,并对患者及其家系进行药物治疗。通过持续葡萄糖监测(CGM)发现患者将胰岛素改为瑞格列奈后血糖明显改善,但需要联合伏格列波糖、西格列汀、德谷胰岛素等药物,而其确诊家系成员应用餐时胰岛素(门冬胰岛素30)治疗,血糖控制达标。在4年随访中,患者血糖控制良好,监测胰岛功能无明显进展,未出现糖尿病并发症。该文通过报道此患者及家系成员的诊疗过程并结合文献复习探讨了MODY3相关治疗药物,以期为类似患者制定更加合理的、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长链非编码RNA在肝癌干细胞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肝细胞癌(HCC)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HCC中包含一类具有干细胞特性的功能性细胞亚群,称为肝癌干细胞(LCSCs),在HCC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是一类新的基因调控因子,在肿瘤等病理过程和生理过程中发挥着多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某些lncRNA在LCSCs中异常表达,并在不同分子水平调节其干性特征。本文就lncRNA在调节LCSCs的各种生物学功能中的潜在作用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真核翻译起始因子2B3在肝细胞癌组织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真核翻译起始因子2B3(EIF2B3)基因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30例新鲜HCC标本中EIF2B3 mRNA相对表达含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酶卵白素(SP)法检测76例石蜡HCC标本EIF2B3表达,探讨其与HCC临床病理学资料及预后的关系。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与癌旁组织比较,在肝癌组织EIF2B3 mRNA表达下调。76例HCC中,EIF2B3在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和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5.0%和82.0%( t=6.530, P<0.05)。EIF2B3蛋白与肿瘤结节数目等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EIF2B3蛋白低表达组的HCC患者总体生存率与无瘤生存率明显低于EIF2B3高表达组的患者(Log-rank χ2=10.325, P<0.001)。 结论:EIF2B3在HCC中发挥抑癌基因的作用,且对抑制HCC的复发转移有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腺病毒介导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治疗大鼠肺气肿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携带人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重组腺病毒对大鼠肺气肿的治疗作用并探索其机制。方法:健康8周龄Wistar大鼠24只,雌雄不限,体重180~200 g,由山西医科大学生理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数字序号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A组为健康对照,B组为病理对照,C组为治疗组。采用单纯被动烟熏法制作Wistar大鼠肺气肿模型,携带人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的腺病毒(Ad-HGF)经尾静脉注入大鼠体内,对照组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同期设立健康对照组。于转染48 h时尾静脉采血留血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人源肝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情况。治疗4周后,对各组大鼠腹主动脉采血行动脉血气分析,取肺组织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进行病理评价,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增殖核抗原及平均血管密度,原位末端标记法测定各组大鼠肺部细胞凋亡情况,并对各组凋亡指数(AI)、增殖指数(PI)及平均血管密度,各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法。结果:人源肝细胞生长因子在大鼠体内高度表达,且在转染48 h时血浆浓度仍达到58.493 ng/ml;肺气肿模型组、治疗组均出现肺气肿改变,但治疗组较轻;治疗组动脉血气分析氧饱和度明显高于对照组[(88.750±4.330)%比(83.500±5.424)%, F=16.548, P<0.05];肺部细胞AI在肺气肿组模型、治疗组大鼠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但治疗组明显低于模型组[(16.228±1.432)%比(33.975±2.480)%, F=926.804, P<0.01];治疗组细胞PI及肺部平均血管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7.273±0.943)个/mm 2比(4.268±0.234)个/mm 2, F=280.346, P<0.01]。 结论:静脉注射携带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的腺病毒通过促进肺血管新生,肺部细胞增殖达到对大鼠肺气肿病变的修复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影像组学方法评价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微血管侵犯(MVI)是肝细胞癌(HCC)切除术及移植术后早期复发和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影像组学作为一种新颖的无创诊断工具,可以高通量提取肿瘤以及瘤周组织的定量成像特征,较视觉分析的常规及功能影像学提供更多的肿瘤异质性信息,在预测HCC患者是否存在MVI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可以提高HCC诊断和预后的准确性。现结合最新的研究进展,阐述基于各种成像手段的多模态影像组学方法评估HCC患者存在MVI可能性的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脾切除对肝硬化肝脏的综合作用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脾切断流术对肝硬化肝脏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前瞻性留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2013年5月至2014年10月共54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脾切除前后不同时间点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资料,比较手术前后的肝脏血管内径和血流,血清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等血流调节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等肝再生和肝纤维化相关因子的变化。结果:54例患者中男性31例,女性23例,年龄(45.5±10.2)岁。自由门静脉压从脾切除前的(37.0±7.1)cmH 2O(1 cmH 2O=0.098 kPa)下降到术后的(26.1±5.7)cmH 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脾切除术后肝动脉内径(4.0±1.0)mm较术前(3.1±0.7) mm明显增加,门静脉内径(11.9±2.0)mm较术前(13.1±1.9)mm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同时肝动脉流速和血流量增加,门静脉流速和血流量减小。血清NO在脾切除术后即刻升高且持续处于高水平;血清ET-1在脾切除术后2 d下降且低水平波动。血清IL-6和HGF在脾切除术后2 d明显上升,在术后7 d和1个月缓慢下降。脾切除术后血清TGF- β1、MMP1明显升高,血清内毒素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脾切除术诱导了肝硬化患者肝脏血流重塑、肝细胞再生以及肝纤维化的逆转。对肝硬化肝脏产生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甲胎蛋白高表达和低表达肝细胞肝癌的基因表达谱差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甲胎蛋白(AFP)高表达和低表达肝细胞肝癌(HCC)中的差异表达基因表达谱,为HCC的分子机制研究及预后判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肿瘤基因图谱计划(TCGA)公共数据库获得368例包含完整临床信息的HCC转录组数据,根据组织AFP mRNA表达四分位数将样本分为AFP高表达组和AFP低表达组,每组各92例。应用R软件中的DEseq2包进行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应用ClusterProfiler包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应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筛选关键基因。采用单样本基因集富集分析方法,通过R软件GSVA包对特征基因进行富集评分,根据得分定义特征基因集表达情况。利用RNAseq数据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进行独立数据集验证和组织验证。结果:TCGA数据分析显示,AFP高表达与HCC低分化、患者人种有关(均 P<0.05)。生物信息学分析共获得1 382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931个基因在AFP高表达组织中表达上调,451个基因表达下调。GO功能分析显示,AFP高表达组织中高表达的基因主要与附属肢体发育、肢体发育、骨架系统发育等过程有关,而低表达基因则与异源物代谢、类固醇代谢、细胞对异生物刺激反应等代谢相关过程有关。KEGG通路分析显示,AFP高表达组织中高表达的基因主要参与原发性免疫缺陷、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通路,而低表达基因主要与视黄醇代谢、化学致癌作用、类固醇激素的生物合成等通路相关。鉴定出1个预后相关特征基因集,该基因集包括AURKB、TTK、CENPA、UBE2C、HJURP、KIF15,其高表达与HCC患者的无复发生存和总生存有关,且特征基因集富集分数与AFP表达呈正相关( r=0.475, P<0.001)。RNAseq数据验证结果与TCGA数据分析结果基本一致。RT-qPCR检测结果显示,特征基因集中AURKB、KIF15和UBE2C在AFP高表达HCC组织中显著高表达,其表达虽然与HCC患者的无病生存、总生存无关,但AFP低表达组患者的无病生存曲线和总生存曲线均在AFP高表达组患者之上。 结论:AFP高表达和AFP低表达HCC在基因表达谱上存在较大差异。筛选出的特征基因集可能协同AFP共同促进HCC的发生发展,其对解释不同水平AFP HCC的作用机制有一定作用,并为HCC的预后判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吴茱萸次碱对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吴茱萸次碱对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24只成年雄性C57BL/6小鼠按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70%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组(HIRI组)及治疗组。采用夹闭肝左叶、肝中叶肝蒂方法建立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Sham组于手术前连续3d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然后再做开腹处理,HIRI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再建模,治疗组则给予504 μg/(kg·d)吴茱萸次碱后再建模。夹闭60 min再灌注6 h后处死小鼠,收集外周血及肝组织。全自动血清生化分析仪检测外周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肝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及IL-1β含量;化学比色法检测肝组织中丙二醛(MDA)水平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苏木精-伊红(HE)染色检测肝组织病理变化;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法检测肝组织中Toll样因子受体4(TLR4)及核因子-κB(NF-κB)的mRNA表达;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中TLR4及NF-κB的蛋白表达。采用单因素方差分(One-Way ANOVA)和LSD- t检验对数据进行检验。 结果:再灌注6 h后,治疗组小鼠外周血ALT及AST低于HIRI组[ALT:(166.200±9.682) U/L比(303.400±9.882) U/L, F=203.000, P<0.01; AST:(313.200±14.360) U/L比(504.400±11.740) U/L, F=304.000, P<0.01];治疗组肝组织中炎症因子TNF-α、IL-6及IL-1β低于HIRI组[TNF-α:(196.800±15.540) pg/mg比(304.200±24.960) pg/mg, F=32.950, P<0.01; IL-6:(480.800±32.910) pg/mg比(760.400±61.270) pg/mg, F=44.770, P<0.01; IL-1β:(623.600±73.300) pg/mg比(958.400±117.300) pg/mg, F=15.620, P<0.01];治疗组肝组织中MDA低于HIRI组[(4.996±0.161) nmol/mg比(6.804±0.256) nmol/mg, F=58.810, P<0.01];治疗组肝组织中SOD活性高于HIRI组[(71.800±1.590) U/mg比(50.100±1.292) U/mg, F=71.070, P<0.01]。治疗组肝组织中肝窦与中央静脉充血、肝细胞肿胀变性坏死及炎细胞聚集等病理改变轻于HIRI组。治疗组肝组织中TLR4及NF-κB的mRNA及蛋白表达低于HIRI组(TLR4 mRNA:1.880±0.166比3.660±0.331, F=36.880, P<0.01;TLR4蛋白:0.617±0.041比0.947±0.105, F=13.340, P<0.01;NF-κB mRNA:5.630±0.523比12.280±1.336, F=46.540, P<0.01;NF-κB蛋白:0.757±0.070比1.080±0.087, F=31.470, P<0.01)。 结论:吴茱萸次碱对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LR4/NF-κB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小板在肝细胞癌恶性进展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其恶性程度高、易复发转移,患者预后极差。近年来,血小板在促进肝癌恶性进展中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一方面,血小板通过肿瘤微环境直接促进肝癌细胞增殖和侵袭;另一方面,血小板通过协助肿瘤细胞躲避免疫监视等途径促进肝癌细胞发生远处转移。此外,血小板特异性分泌的生长因子及促血管生成因子也直接或间接参与肝癌细胞增殖、侵袭以及肿瘤周围血管新生。另外,在大多数肝癌患者合并肝硬化的背景下,由于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导致血小板减少是否会促进肝癌恶性进展仍无定论。基于血小板在肝癌中的作用,血小板及其相关评分在肝癌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价值也成为研究的热点。笔者详细阐述血小板在肝癌恶性进展中的作用机制,以及血小板作为肝癌诊断和预后评估工具的最新研究进展,这对优化肝癌治疗方案和探讨新的肝癌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