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源性左旋肉碱对过度内质网应激介导的严重烫伤大鼠肝细胞焦亡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外源性左旋肉碱对过度内质网应激介导的严重烫伤大鼠肝细胞焦亡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将15只6~8周龄雌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分为假伤组、单纯烫伤组、烫伤+肉碱组,每组5只,单纯烫伤组和烫伤+肉碱组大鼠背部制作30%体表总面积的Ⅲ度烫伤,其中烫伤+肉碱组大鼠另外给予腹腔注射左旋肉碱。伤后72 h,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肝损伤生物化学指标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样本数为5。伤后72 h,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肝组织损伤情况。伤后72 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RT-qPCR)法检测肝组织中细胞焦亡相关标志物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蛋白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胱天蛋白酶1(caspase-1)、消皮素D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以及内质网应激相关标志物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HOP)的mRNA水平;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肝组织中GRP78、CHOP、NLRP3、caspase-1、caspase-1/p20、消皮素D-N、剪切型IL-1β蛋白表达水平,样本数均为5。取人肝癌细胞HepG2,分为二甲基亚砜(DMSO)组、0.1 μmol/L衣霉素组、0.2 μmol/L衣霉素组、0.4 μmol/L衣霉素组、0.8 μmol/L衣霉素组,分别作相应处理。培养24 h后,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法检测细胞活力并筛选衣霉素干预浓度(样本数为5)。取HepG2人肝癌细胞,分为DMSO组、单纯衣霉素组和衣霉素+肉碱组,分别作相应处理。培养24 h后,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中GRP78、CHOP、NLRP3、caspase-1、caspase-1/p20、消皮素D-N、剪切型IL-1β蛋白表达水平,样本数均为3。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 t检验。 结果:伤后72 h,单纯烫伤组大鼠血清中AST和ALT水平分别为(640±22)、(157±8)U/L,均分别明显高于假伤组的(106±13)、(42±6)U/L( t值分别为-46.78、-25.98, P<0.01);烫伤+肉碱组大鼠血清中AST和ALT水平分别为(519±50)、(121±10)U/L,均明显低于单纯烫伤组( t值分别为4.93、6.06, P<0.01)。伤后72 h,假伤组大鼠肝组织形态基本正常,未见明显的炎症细胞浸润;与假伤组相比,单纯烫伤组大鼠肝组织可见大量的炎症细胞浸润,细胞排列紊乱;与单纯烫伤组相比,烫伤+肉碱组大鼠肝组织可见少量的炎症细胞浸润。伤后72 h,单纯烫伤组大鼠肝组织中NLRP3、caspase-1、消皮素D和IL-1β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假伤组( t值分别为34.42、41.93、30.17、15.68, P<0.01);烫伤+肉碱组大鼠肝组织中NLRP3、caspase-1、消皮素D和IL-1β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单纯烫伤组( t值分别为34.40、37.20、19.95、7.88, P<0.01)。伤后72 h,与假伤组相比,单纯烫伤组大鼠肝组织中NLRP3、caspase-1、caspase-1/p20、消皮素D-N、剪切型IL-1β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 t值分别为12.28、26.92、5.20、10.02、24.78, P<0.01);与单纯烫伤组相比,烫伤+肉碱组大鼠肝组织中NLRP3、caspase-1、caspase-1/p20、消皮素D-N、剪切型IL-1β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 t值分别为10.99、27.96、12.69、8.96、12.27, P<0.01)。伤后72 h,单纯烫伤组大鼠肝组织中GRP78、CHOP的mRNA水平均明显高于假伤组( t值分别为21.00、16.52, P<0.01),烫伤+肉碱组大鼠肝组织中GRP78、CHOP的mRNA水平均明显低于单纯烫伤组( t值分别为8.92、8.21, P<0.01);单纯烫伤组大鼠肝组织中GRP78、CHOP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假伤组( t值分别为22.50、14.29, P<0.01),烫伤+肉碱组大鼠肝组织中GRP78、CHOP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单纯烫伤组( t值分别为14.29、5.33, P<0.01)。培养24 h后,与DMSO组相比,0.1 μmol/L衣霉素组、0.2 μmol/L衣霉素组、0.4 μmol/L衣霉素组、0.8 μmol/L衣霉素组细胞存活率均明显下降( t值分别为4.90、9.35、18.64、25.09, P<0.01);选择0.8 μmol/L作为后续衣霉素的干预浓度。培养24 h后,与DMSO组相比,单纯衣霉素组细胞GRP78、CHOP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 t值分别为10.48、17.67, P<0.01);与单纯衣霉素组相比,衣霉素+肉碱组细胞GRP78、CHOP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 t值分别为8.08、13.23, P<0.05或 P<0.01)。培养24 h后,与DMSO组相比,单纯衣霉素组细胞NLRP3、消皮素D-N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 t值分别为13.44、27.51, P<0.01),caspase-1、caspase-1/p20、剪切型IL-1β蛋白表达水平均无明显变化( P>0.05);与单纯衣霉素组相比,衣霉素+肉碱组细胞NLRP3、消皮素D-N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 t值分别为20.49、21.95, P<0.01),caspase-1、caspase-1/p20、剪切型IL-1β蛋白表达水平均无明显变化( P>0.05)。 结论:在严重烫伤大鼠中,外源性左旋肉碱可能通过抑制过度内质网应激介导的细胞焦亡相关通路发挥对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肝窦内皮细胞损伤在肝窦阻塞综合征发生进程中的作用:聚焦免疫炎性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肝窦阻塞综合征(HSOS)是一类主要与摄入吡咯生物碱及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后有关的肝脏继发性血管性疾病,可导致严重的肝功能障碍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HSOS主要病理表现为肝窦扩张阻塞、肝细胞凝固性坏死及肝小叶炎症,而肝窦内皮细胞(LSECs)损伤是HSOS病理发生进程中的关键启动事件。目前认为多种病因和机制参与LSECs的损伤,并继发凝血纤溶失调、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从而导致HSOS发生,但其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免疫炎性机制在LSECs损伤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现就HSOS的流行病学、病因学和病理改变进行概述,回顾了LSECs的生理功能、LSECs损伤的常见病因机制和LSECs损伤在HSOS发病中的关键作用,尤其聚焦近年来免疫炎性机制在LSECs损伤中的作用和研究进展。深入研究并阐明免疫炎性机制在LSECs损伤和HSOS发病中的作用,将为筛选鉴定HSOS诊断的新标志物和药物治疗靶点提供可行的研发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STING信号通路在CORM-3减轻肝缺血再灌注大鼠肝细胞焦亡和凋亡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STING)信号通路在一氧化碳释放分子-3(CORM-3)减轻肝缺血再灌注大鼠肝细胞焦亡和凋亡中的作用。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48只,9~11周龄,体重320~38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12):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CORM-3组(C组)和STING激动剂ADU-S100组(A组)。IR组、C组和A组采用可逆性结扎肝左中叶肝动脉、门静脉及胆管分支45 min后恢复灌注的方法建立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C组于再灌注即刻股静脉注射CORM-3 4 mg/kg,S组、IR组和A组股静脉注射含二甲基亚砜的等容量生理盐水。股静脉注射后1.5 h,A组腹腔注射ADU-S100 10 mg/kg,S组、IR组和C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再灌注3 h时,采用速率法检测血清ALT和AST浓度。再灌注12 h时处死,取肝组织,采用比色法检测一氧化碳(CO)含量,进行肝损伤评分,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IL-1β、IL-18、Bcl-2、Bax、干扰素调节因子3(IRF3)、磷酸化IRF3(p-IRF3)、STING、NOD样受体蛋白3(NLRP3)、消皮素D(GSDMD)和活化的caspase-1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确定肝细胞焦亡率和凋亡率。 结果:与S组比较,IR组血清ALT和AST浓度、肝损伤评分、CO含量、肝细胞焦亡率和凋亡率升高,IL-1β、IL-18、p-IRF3、STING、NLRP3、GSDMD和活化的caspase-1表达上调,Bcl-2/Bax比值降低( P<0.05);与IR组比较,C组血清ALT和AST浓度、肝损伤评分、肝细胞焦亡率和凋亡率降低,CO含量升高,IL-1β、IL-18、p-IRF3、STING、NLRP3、GSDMD和活化的caspase-1表达下调,Bcl-2/Bax比值升高( P<0.05);与C组比较,A组血清ALT和AST浓度、肝损伤评分、肝细胞焦亡率和凋亡率升高,CO含量降低,IL-1β、IL-18、p-IRF3、STING、NLRP3、GSDMD和活化的caspase-1表达上调,Bcl-2/Bax比值降低( P<0.05)。 结论:CORM-3减轻肝缺血再灌注大鼠肝细胞焦亡和凋亡的机制可能与抑制STING信号通路激活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肝癌外科治疗策略的转变与挑战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肝细胞癌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常见恶性肿瘤。由于其具有肿瘤异质性且易发生远处播散转移,患者的预后往往较差。目前,以根治性肝切除术为主的外科治疗仍是肝癌患者治疗的首选方案,但术后的高复发转移率仍然阻碍着患者生存预后的改善。因此,在靶向免疫治疗时代,肝癌外科治疗策略的转变就显得尤为关键。本文聚焦新辅助治疗的定义、在肝癌中的可行性、评估标准等方面,旨在为今后肝癌外科治疗提供新的视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三七总皂苷对肝癌细胞株HepG2的钙离子平衡和生长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三七总皂苷对肝癌细胞HepG2的钙离子平衡和生长的影响。方法:用50、100、200、400、800 mg/L的三七总皂苷药物溶液处理肝癌细胞HepG2(北纳生物公司),加上正常对照组,共6个分组。培养各组细胞,设置24、48、72 h 3个时间点,噻唑蓝(MTT)检测肝癌细胞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用Fura-2 AM钙离子荧光探针染色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定细胞内钙离子浓度。采用One-way ANOVA检验。结果:随着药物浓度升高和药物作用时间延长,HepG2细胞相对生长抑制率[50 mg/L组:(11.01±2.54)%、(14.46±2.61)%、(19.03±4.20)%;100 mg/L组:(16.97±4.75)%、(21.61±2.85)%、(27.71±4.54)%;200 mg/L组:(22.96±4.08)%、(28.31±2.36)%、(35.61±5.04)%;400 mg/L组:(30.89±4.01)%、(41.61±6.18)%、(51.77±8.32)%;800 mg/L组:(37.96±3.90)%、(49.82.46±5.81)%、(62.23±5.70)%]( F=44.986、67.821、56.230,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24、48 h处理组中,随着药物浓度升高,细胞凋亡率也随之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79.784、77.350, P<0.05),并以三七总皂苷浓度在200 mg/L及以上时凋亡率更为明显;在24、48、72 h处理组中可见,随着药物浓度增加,荧光强度升高逐渐明显,即细胞内Ca 2+浓度逐渐增加,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6.087、75.007、199.334, P<0.05)。 结论:三七总皂苷能够抑制人肝癌细胞HepG2的生长,诱导其凋亡,并且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HepG2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来起到肿瘤抑制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细胞焦亡相关基因肝细胞癌预后模型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基于细胞焦亡相关基因(PRGs)的肝细胞癌(HCC)预后模型的构建。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获取HCC患者数据集,通过应用单变量Cox和最小绝对值选择与收缩算子(LASSO)回归分析构建预后模型。根据中位风险评分,将TCGA数据集中HCC患者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单变量和多变量Cox分析、列线图用于评估预后模型的预测能力。并对两组间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和免疫浸润分析。最后,应用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中2个HCC数据集(GSE76427和GSE54236)对模型的预后价值进行外部验证。对数据进行单变量和多变量Cox回归分析或Wilcoxon检验。结果:从TCGA数据库中获取的HCC患者数据集经过筛选后,共纳入366例HCC患者。通过单变量Cox回归分析和LASSO回归分析,建立了一个7个基因(CASP8、GPX4、GSDME、NLRC4、NLRP6、NOD2和SCAF11)相关的HCC预后模型。并根据中位风险评分,可将366例患者平均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TCGA数据集、GSE76427和GSE54236数据集中高风险组与低风险组患者的生存时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中位总生存时间分别为1 149 d与2 131 d、4.8年与6.3年和20个月与28个月, P值分别为0.000 8、0.034 0和0.001 8)。ROC曲线在TCGA数据集及2个外部验证数据集中均显示出良好的生存预测价值。1、2年和3年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9、0.650和0.657。多变量Cox回归分析表明,预后模型的风险评分是HCC患者总生存时间独立的预测因素。根据模型风险评分建立的列线图可有效地预测HCC患者的生存概率。功能富集分析和免疫浸润分析表明高风险组免疫状态下降明显。 结论:基于7个PRGs建立的预后模型可有效预测HCC患者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大剂量维生素B6对大鼠严重创伤后应激性肝细胞死亡方式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大剂量维生素B6对大鼠严重创伤后应激性肝细胞死亡方式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选取32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假手术+B6组、创伤组、创伤+ B6组,每组8只。采用腹壁创伤、双侧股骨骨折、单侧颅脑损伤和股动脉抽血4 ml的方法构建大鼠严重创伤模型。假手术+B6组、创伤+B6组予生理盐水+大剂量维生素B6治疗;假手术组、创伤组仅滴注生理盐水治疗。在伤后36 h收集大鼠肝脏组织:(1)二代测序筛选创伤组与创伤+B6组大鼠肝组织的差异基因,并分析可能参与的细胞死亡方式。(2)验证大剂量维生素B6能否影响假手术组、假手术+ B6组、创伤组、创伤+B6组大鼠肝细胞的各种细胞死亡方式,包括通过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验证凋亡;通过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蛋白(MLKL)免疫组化染色验证坏死性凋亡;通过透射电镜验证自噬;通过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内丙二醛(MDA)与氧化型谷胱甘肽水平、二氨基联苯氨(DAB)加强法普鲁士蓝染色、透射电镜、酰基辅酶A合成酶长链家族成员4(ACSL4)免疫组化染色验证铁死亡。(3)生物信息学分析[基因本体(GO)、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基因富集分析(GSEA)]创伤组与创伤+B6组大鼠肝组织测序结果代表的生物学过程及信号通路。结果:(1)创伤组与创伤+B6组大鼠肝组织存在显著差异表达的基因有344个(上调137个,下调207个),涉及与凋亡、自噬、坏死性凋亡、铁死亡和焦亡相关的18个基因。(2)假手术组、假手术+ B6组、创伤组、创伤+B6组TUNEL染色未体现明显凋亡差异;创伤后肝组织MLKL蛋白表达量增加,其中创伤+B6组MLKL蛋白表达量低于创伤组;电镜下可见创伤后大鼠肝细胞的自噬活动显著增加,其中创伤+B6组的细胞自噬活动低于创伤组;假手术组、假手术+B6组、创伤组、创伤+B6组大鼠肝组织内MDA水平分别为(0.20±0.05)nmol/mg、(0.17±0.07)nmol/mg、(0.69±0.11)nmol/mg、(0.52±0.07)nmol/mg( P<0.01),其中创伤组水平最高,创伤+B6组较创伤组降低;上述四组大鼠肝组织内氧化型谷胱甘肽水平分别为(11.75±2.09)μmol/g、(11.69±1.66)μmol/g、(19.75±3.40)μmol/g、(14.51±1.46)μmol/g( P<0.01),其中创伤组水平最高,创伤+B6组较创伤组降低;创伤后肝组织内铁沉积显著增加,其中创伤+B6组的肝组织内铁沉积低于创伤组;电镜下创伤+B6组线粒体膜密度显著低于创伤组;创伤+B6组ACSL4蛋白表达量低于创伤组。(3)GO、KEGG、GSEA富集分析提示大剂量维生素B6可能通过增强肝细胞胆固醇合成代谢、减轻氧化应激,实现减轻创伤后肝细胞损伤,恢复肝细胞正常功能。 结论:大剂量维生素B6通过作用于坏死性凋亡、自噬、铁死亡来减轻大鼠严重创伤后应激性肝损伤,其分子机制可能与增强肝细胞胆固醇合成代谢、减轻氧化应激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细胞焦亡与肝纤维化的相关性及中药干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周前
肝纤维化(HF)是由肝炎病毒感染、循环障碍、酗酒、化学毒物、药物、遗传及代谢性疾病引起肝细胞受损,导致慢性肝脏病进展至肝硬化或肝癌不可避免的的损伤-应答修复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疾病发展预后[1].流行病学统计显示,HF的患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2].HF发病机制十分复杂,主要以肝星状细胞(HSCs)的异常活化产生肌成纤维细胞,细胞外基质(ECM)的逐渐沉积和纤维瘢痕的形成,导致肝脏的正常生理结构的破坏,影响肝功能水平并最终引起肝衰竭或肝细胞癌[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调节性细胞死亡方式参与阻塞性黄疸引起肝细胞损伤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阻塞性黄疸(OJ)是机械性因素致胆道阻塞、胆汁淤积引起黄疸.其可诱导肝细胞损伤.调节性细胞死亡(RCD)是一种受一系列信号调控的细胞死亡,对维持正常生理活动至关重要.RCD在OJ致肝细胞损伤的病理生理及病情转归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许多学者发现一些药物治疗OJ引起的肝细胞损伤涉及铁死亡、自噬、焦亡等部分RCD通路.因此,了解OJ引起的肝细胞损伤所涉及的RCD机制,对制定有效的干预策略以减轻肝脏受损并改善患者预后具有现实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大剂量维生素B6对大鼠严重创伤后应激性肝细胞死亡方式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 探讨大剂量维生素B6对大鼠严重创伤后应激性肝细胞死亡方式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选取32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假手术+B6组、创伤组、创伤+B6组,每组8只.采用腹壁创伤、双侧股骨骨折、单侧颅脑损伤和股动脉抽血4 ml的方法构建大鼠严重创伤模型.假手术+B6组、创伤+B6组予生理盐水+大剂量维生素B6治疗;假手术组、创伤组仅滴注生理盐水治疗.在伤后36 h收集大鼠肝脏组织:(1)二代测序筛选创伤组与创伤+B6组大鼠肝组织的差异基因,并分析可能参与的细胞死亡方式.(2)验证大剂量维生素B6能否影响假手术组、假手术+B6组、创伤组、创伤+B6组大鼠肝细胞的各种细胞死亡方式,包括通过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验证凋亡;通过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蛋白(MLKL)免疫组化染色验证坏死性凋亡;通过透射电镜验证自噬;通过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内丙二醛(MDA)与氧化型谷胱甘肽水平、二氨基联苯氨(DAB)加强法普鲁士蓝染色、透射电镜、酰基辅酶A合成酶长链家族成员4(ACSL4)免疫组化染色验证铁死亡.(3)生物信息学分析[基因本体(GO)、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基因富集分析(GSEA)]创伤组与创伤+B6组大鼠肝组织测序结果代表的生物学过程及信号通路.结果 (1)创伤组与创伤+B6组大鼠肝组织存在显著差异表达的基因有344个(上调137个,下调207个),涉及与凋亡、自噬、坏死性凋亡、铁死亡和焦亡相关的18个基因.(2)假手术组、假手术+B6组、创伤组、创伤+B6组TUNEL染色未体现明显凋亡差异;创伤后肝组织MLKL蛋白表达量增加,其中创伤+B6组MLKL蛋白表达量低于创伤组;电镜下可见创伤后大鼠肝细胞的自噬活动显著增加,其中创伤+B6组的细胞自噬活动低于创伤组;假手术组、假手术+B6组、创伤组、创伤+B6组大鼠肝组织内 MDA 水平分别为(0.20±0.05)nmol/mg、(0.17±0.07)nmol/mg、(0.69±0.11)nmol/mg、(0.52±0.07)nmol/mg(P<0.01),其中创伤组水平最高,创伤+B6组较创伤组降低;上述四组大鼠肝组织内氧化型谷胱甘肽水平分别为(11.75±2.09)μmol/g、(11.69±1.66)μmol/g、(19.75±3.40)μmol/g、(14.51±1.46)μmol/g(P<0.01),其中创伤组水平最高,创伤+B6组较创伤组降低;创伤后肝组织内铁沉积显著增加,其中创伤+B6组的肝组织内铁沉积低于创伤组;电镜下创伤+B6组线粒体膜密度显著低于创伤组;创伤+B6组ACSL4蛋白表达量低于创伤组.(3)GO、KEGG、GSEA富集分析提示大剂量维生素B6可能通过增强肝细胞胆固醇合成代谢、减轻氧化应激,实现减轻创伤后肝细胞损伤,恢复肝细胞正常功能.结论 大剂量维生素B6通过作用于坏死性凋亡、自噬、铁死亡来减轻大鼠严重创伤后应激性肝损伤,其分子机制可能与增强肝细胞胆固醇合成代谢、减轻氧化应激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