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原环境下猪肠管火器贯通伤的早期凝血功能变化特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高原环境下猪肠管火器贯通伤的早期凝血功能变化特点。方法:选取20头健康长白仔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平原组、高原组,每组10只。平原组放置于海拔800 m的平原境中,高原组放置于模拟海拔6 000 m高原的实验舱中48 h。两组均手枪致腹部肠管火器贯通伤后返回平原观察室。各组伤后0、2、4、8、12及24 h分别检测外周血凝血和纤溶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血栓弹力图(TEG)[凝血反应时间(R值)、血凝块形成时间(K值)、血凝块形成速率(α角)、血凝块最大强度(MA)、凝血综合指数(CI)]、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型血小板比率(P-LCR)]。结果:高原组伤后0、2 h PT均较平原组显著降低,伤后8、12、24 h PT均较平原组显著升高( P<0.01);伤后4 h PT与平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高原组伤后0、2、4 h APTT均较平原组显著降低,伤后8、12、24 h APPT均较平原组显著升高( P<0.01)。高原组伤后0、2、4 h TT均较平原组显著降低,伤后12、24 h TT均较平原组显著升高( P<0.01);伤后8 h TT与平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高原组伤后0、2、4、8、12、24 h Fbg、D-D、FDP均较平原组显著升高( P<0.01)。高原组伤后0、2、4 h R值均较平原组显著降低,伤后8、12、24 h R值均较平原组显著升高( P<0.01)。高原组伤后0、2、4 h K值均较平原组显著降低,伤后8、12、24 h K值均较平原组显著升高( P<0.05或0.01)。高原组伤后0、2、4 h α角均较平原组显著升高,伤后8、12、24 h α角均较平原组显著降低( P<0.01)。高原组伤后0、2、4、8 h MA值均较平原组显著升高,伤后12、24 h MA值均较平原组显著降低( P<0.01)。高原组伤后0、2、4 h CI值均较平原组显著升高,伤后8、12、24 h CI值均较平原组显著降低( P<0.01)。高原组伤后0、2、4、8 h PLT均较平原组显著升高,伤后12、24 h PLT均较平原组显著降低( P<0.05或0.01)。高原组伤后0、2、4、8、12、24 h MPV均较平原组显著升高( P<0.01)。高原组伤后2、4、8、12、24 h PDW均较平原组显著升高( P<0.05或0.01),伤后0 h PDW与平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高原组伤后0、2、4、8、12、24 h P-LCR均较平原组显著升高( P<0.01)。 结论:与平原环境相比,高原环境下猪肠管火器贯通伤早期更易出现高凝状态并伴随轻度纤溶亢进,更快进入低凝状态并伴随明显纤溶亢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损害控制手术治疗高原寒冷环境猪腹部枪击肠管贯通伤的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观察损害控制手术(DCS)与传统手术对于高原寒冷环境下猪腹部枪击肠管贯通伤的救治效果.方法 本文前瞻性研究,将30头10~12周龄健康长白仔猪,随机分为3组(各10只),分别为高原致伤组(HI)、高原致伤+传统手术组(HIT)、高原致伤+DCS组(HID).通过将仔猪放入模拟高原寒冷环境的西北地区特殊环境人工实验舱[设置舱内海拔6000 m,气压约4.7 kPa,温度(8±2)℃,模拟高原低压、低氧、寒冷环境]48 h,并使用警用制式QSZ92式手枪,9 mm手枪弹射击脐水平后方2 cm,右侧腹壁皱襞下缘交界处目标点制作高原寒冷环境猪腹部枪击肠管贯通伤模型.HI组受伤后予以伤口包扎后观察处理.HIT组伤后4 h予以断裂小肠或缺血坏死小肠切除后行肠管端端吻合的传统手术治疗.HID组伤后4 h行断裂小肠近端置入减压管,远端小肠封闭;连续多处穿孔小肠或缺血坏死小肠切除,近端置入减压管,远端小肠封闭的DCS治疗.分别观察并比较各组伤后不同时间一般情况、生命体征、手术相关指标,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IL-6、TNF-α、ALT、AST、并发症发生率、存活率.结果 HIT组和HID组的小肠挫伤、小肠破裂、肠系膜损伤、结肠破裂、弹孔直径、腹腔积血无明显差异(P>0.05).HID组12 h开始呼吸(25.2±4.0)次/min、心率(129.9±9.8)次/min、体温(38.3±0.6)℃显著低于HI组[呼吸(38.7±4.7)次/min、心率(150.3±8.6)次/min、体温(40.2±1.0)℃]和HIT组[呼吸(32.0±4.0)次/min、心率(143.6±11.4)次/min,体温(38.8±0.6)℃];HID组48 h体温低于HIT组[(38.3±0.6)℃vs.(39.6±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命体征更快达到平稳状态.HID组的手术时间、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自由活动时间和首次排便时间显著短于HIT组[(46.00±9.37)min vs.(146.00±14.68)min、(26.20±4.24)min vs.(46.10±3.84)min、(45.40±3.03)min vs.(95.70±3.30)min、(96.90±4.48)min vs.(198.20±4.80)min、(27.90±7.80)hvs.(47.99±5.41)h];术中失血量及输液量少于HIT组(P<0.05).HID组12 h开始WBC(18.4±4.8)×109/L、NEUT(3.3±1.1)×109/L、IL-6(110.4±8.7)pg/mL、TNF-α(288.5±16.4)×109/L低于HI组[WBC(56.6±9.3)×109/L、NEUT(24.0±4.4)×109/L、IL-6(158.8±16.0)pg/mL、TNF-α(425.4±35.3)pg/mL];HID组WBC和NEUT于12 h起低于HIT组;IL-6于24 h起低于HIT组;TNF-α于48 h起低于HIT组(P<0.05).HID组12 h开始ALT、AST低于HI组[(88.4±9.9)U/L vs.(138.1±14.4)U/L、(110.4±8.8)U/L vs.(210.1±11.6)U/L];HID组24 h开始ALT、AST低于HIT组[(66.6±14.0)U/L vs.(82.0±8.3)U/L、(96.4±8.9)U/L vs.(109.7±9.9)U/L],P<0.05.HID组术后发热、切口出血、切口皮肤淤斑、肠漏发生率低于HIT组(P<0.05).HI组、HIT组、HID组72 h存活率分别为60%、70%、100%.HID组生存曲线优于HI组(P<0.05).结论 与传统手术治疗比较,伤后早期行DCS治疗,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加快麻醉苏醒,促进术后早期胃肠道功能恢复及活动,降低手术并发症,改善仔猪生命体征、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生存时间,提示DCS是早期治疗高原寒冷环境腹部枪击肠管贯通伤的有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姜黄素纳米晶注射液联合损伤控制性外科对高原寒冷环境腹部火器伤救治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观察姜黄素纳米晶注射液(CNI)、损伤控制性外科(DCS)和CNI联合DCS治疗对模拟高原寒冷环境下猪腹部肠管火器贯通伤的救治效果.方法 40只健康长白仔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10只,对照组为高原致伤组(HI),实验组分别为高原致伤+CNI治疗组(HIC)、高原致伤+DCS治疗组(HID)、高原致伤+DCS+CNI治疗组(HDC).高原寒冷环境猪腹部火器肠管贯通伤模型建立:仔猪放入模拟高原寒冷环境的西北地区特殊环境人工实验舱48 h,并使用手枪射击右侧腹部.HIC组伤后2、8、16 h分别予以CNI静脉输注,此后每天输注3次.HID组伤后4h予以DCS治疗.HDC组伤后CNI输注同HIC组,并于伤后4h行DCS治疗.分别对比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伤后不同时间血液炎症相关指标、肝功能指标、24h生命体征.结果 HIC组较HI组血液学炎症指标改善,生存时间延长(P<0.05).HID组和HDC组的腹腔积血、肠系膜损伤、弹孔直径、小肠挫伤、小肠破裂、结肠破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ID组和HDC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补液量、麻醉复苏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HIC组、HID组、HDC组比HI组的白细胞、ALT、AST、肿瘤坏死因子-α、IL-6水平低,且HDC组更明显(P<0.05).HID组、HDC组生存率较对照组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NI联合损伤控制性外科可能是高原寒冷环境腹部火器伤救治的有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高原寒冷环境猪腹部肠管火器贯通伤后弹道细菌变化及药敏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5/25
目的 探讨高原寒冷环境腹部肠管火器贯通伤后体温、弹道细菌学变化及药敏情况.方法 将20只2~3个月龄(体重30-35 kg)实验猪以随机数字法分为高原寒冷组(HC组)及平原常温组(LN组),每组10只.分别将两组实验猪放置于西北特殊环境人工实验舱内,HC组调节海拔高度6 000 m(大气压47.33 kPa,空气氧分压为9.87 kPa)温度10 ℃,LN组调节海拔高度800 m(大气压89.87 kPa,空气氧分压为18.8 kPa)温度25℃,停留48 h;麻醉后将其以腾空站立位悬吊于靶场,用半自动手枪射击实验猪右下腹部,致伤后简单包扎返回实验室,分别在2、4、8、12、24 h取弹道内部1 cm深的组织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及药敏实验.结果 HC组在伤后2、4、8h时间点体温均显著高于LN组(P<0.001).LN组体温在24 h超过H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组与LN组伤后弹道入口和弹道出口细菌均大量增殖,除HC组弹道出口 12、24 h较前一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对比前一时间点细菌增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或P<0.001).在同一时间点,HC组和LN组弹道出口处的细菌含量明显高于弹道入口处的细菌含量(P<0.01或P<0.001).LN组除24 h弹道入口细菌计数与HC组无差异(P>0.05)外,其余相同时间点弹道入口和弹道出口的细菌计数均显著高于HC组(P<0.001).LN组伤后弹道入口及出口早期主要是以大肠埃希菌为代表的肠道细菌,混合各类表皮细菌;入口 12 h起,出口 4 h起无表皮细菌检测出.HC组伤后弹道入口及出口早期主要是大肠埃希菌、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等为代表的肠道细菌,混合少量表皮细菌;入口 24 h,出口 8 h起无表皮细菌检测出.HC组检测出的14种细菌中,对氨苄西林、青霉素、亚胺培南、四环素、头孢他啶、氧氟沙星、阿奇霉素、庆大霉素耐药率在50%以上的细菌分别有7、9、1、11、2、6、9、3种.结论 高原寒冷环境会降低腹部火器伤弹道细菌的繁殖速度,减少表皮细菌含量及种类,改变肠道菌群结构.高原寒冷环境肠管贯通伤需尽早清创,联合使用抗生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25
-
腹部枪弹伤大动物模型的建立与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 建立腹部枪弹伤大动物模型,并对腹部肠管破裂进行磁环吻合的初步应用研究,为野战手术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提供理想动物模型.方法 选用巴马小型实验猪,设置 5 和 10 m 两个距离使用国产 95 式步枪射击右下腹致伤,建立腹部枪弹伤动物模型.选取造模成功的动物,随机分两组分别进行磁环吻合术和手工缝合术,术中监测生命体征,记录手术完成时间.术后 3、7、10 d进行 X线检查观察磁环位置,并记录磁环排出时间.术后 4 周安乐死动物,观察肠吻合口愈合情况并进行病理检查.结果 距离射击点 5 m 造模结果较为理想,枪弹伤的出入口均清晰可见,出血量少,肠管贯通伤明显,肠穿孔显示 1 个或多个.距离射击点 10 m 的造模后动物出血量大,死亡超过半数.与传统手工缝合手术相比,采用磁环进行肠管破裂吻合需(2.08±0.14)min,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 X线显示磁环存在肠管内,于术后 2 周内磁环随大便排出体外.组织学观察显示磁环组炎性细胞浸润优于缝合手术组.结论 成功建立了腹部枪弹伤大动物损伤模型,吻合磁环在枪弹所致腹部肠管破裂伤的救治手术中具有较大优势,为未来用于野战创伤快速救治提供实验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