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陕西省布鲁氏菌MLVA分型研究及流行病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陕西省布鲁氏菌病发病情况及分离菌株或核酸的基因型,掌握其流行病学及分子遗传特征,为陕西省人间布鲁氏菌病的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登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20年陕西省人间布鲁氏菌病的发病数据,分析流行特征;应用细菌学及PCR方法对分离菌株或核酸进行鉴定,进一步采用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方法进行分子分型,利用BioNumerics(Version 7.6)软件对MLVA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020年陕西省共报告人间布病1 086例,发病率为2.80/10万,涉及86个县(区),流行高峰在3 - 9月(865例),男女性别比为2.68∶ 1.00(791∶ 295),30 ~ 69岁年龄段占79.74%(866例),农民占83.43%(906例)。36株分离菌株生物型鉴定结果显示,4株是羊种变异型,3株是羊种1型,29株是羊种3型。36株分离菌株及7份核酸经BCSP31-PCR均鉴定为布鲁氏菌属,经AMOS-PCR均鉴定为羊种布鲁氏菌。经MLVA-16分型,panel1结果显示有2种基因型:42型(1-5-3-13-2-2-3-2)、63型(1-5-3-13-2-3-3-2),panel2A结果显示均为4-41-8,panel2B结果显示具有高度的多变性;36株分离菌株及7份核酸分为33种基因型,其中27种基因型为单分离株,6种基因型为共享型。结论:陕西省人间布鲁氏菌病防控形势严峻。MLVA-16是一种成熟的基因分型方法,确定了陕西省布鲁氏菌分离株或核酸存在多种基因型,可为人间布鲁氏菌病精准防控、暴发疫情分析及流行病学溯源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超声引导下多模联合检查在淋巴结分枝杆菌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多模联合检查在淋巴结分枝杆菌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初诊疑似淋巴结分枝杆菌感染患者42例的临床资料,均在超声引导下行淋巴结负压穿刺术,观察涂片抗酸染色、细菌培养、病理诊断及三种检查联合诊断,并与痰液和肺泡灌洗液涂片抗酸染色及细菌培养结果比较。结果:穿刺液涂片抗酸染色、细菌培养、病理联合诊断的阳性率为71.4%(30/12),显著高于穿刺液涂片抗酸染色阳性率[26.2%(11/42)]、细菌培养阳性率[42.9%(18/42)]、病理阳性率50.0%[(21/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17.20、7.00、4.04, P < 0.001、 P < 0.01、 P=0.040)。痰液涂片和培养阳性率为21.4%(9/33),肺泡灌洗液涂片抗酸染色和培养阳性率为28.6%(1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21.11、15.43,均 P < 0.001)。 结论:超声引导下对疑似分枝杆菌感染病变淋巴结进行负压抽吸、穿刺活检,采用抗酸染色、细菌培养、病理检查等多模式诊断相结合,可提高分枝杆菌的检出率和诊断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在艰难梭菌感染快速检测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艰难梭菌感染(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CDI)是社区和医院较常见的病原菌感染之一,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腹泻、假膜性肠炎,是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CDI现有诊断依赖于患者粪便中艰难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CD)相关毒素或毒素编码基因的鉴定,这些传统的细菌学技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可能延误疾病诊疗。研究发现CD有一种特殊的"马粪样"臭味,这种特殊气味来自CD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将人体呼气、血液、尿液和粪便中的VOCs作为潜在的非侵入性诊断生物标志物用于感染性疾病和消化道等多种疾病诊断。研究发现,CD的VOCs有助于CDI的快速诊断,其具有潜在的特征性VOCs成分。该文就VOCs及其在CDI快速检测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腹腔镜囊肿外翻固定术在单纯性肝囊肿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腹腔镜囊肿外翻固定术治疗单纯性肝囊肿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27例行腹腔镜囊肿外翻固定术的单纯性肝囊肿患者资料,其中男性8例,女性19例,年龄(60.6±9.0)岁。分析手术方式、手术时间、病理结果、切口疼痛、腹膜炎、囊腔出血或感染等。术后门诊复查或打电话随访复发情况。结果:2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下囊肿外翻固定术,其中囊壁外翻固定于镰状韧带12例(44.4%),囊壁外翻固定于肝表面15例(55.6%),手术时间(119.3±44.3)min。术后囊壁组织病理结果均为纤维结缔组织被覆内皮细胞,未发现肿瘤细胞。术后25例(92.6%)淡清色透明囊液未送细菌学培养,2例(7.4%)浑浊囊液细菌学培养结果为阴性。术后第1天右上腹切口疼痛11例(40.7%),对症治疗后疼痛消失,无胆漏、腹膜炎、囊腔出血或感染。27例患者术后随访18~3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4个月,无囊肿复发。结论:腹腔镜囊肿外翻固定术治疗单纯性肝囊肿效果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气肿性胰腺炎CT检查影像学特征及其诊断与治疗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气肿性胰腺炎(EP)CT检查影像学特征及其诊断与治疗。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的12例EP病人的临床影像资料;男10例,女2例;中位年龄为42岁,年龄范围为25~71岁。病人均行腹部CT检查。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行创伤递进式治疗或一步法手术。观察指标:(1)CT检查影像学特征。(2)细菌学特征。(3)治疗及随访。采用门诊方式进行随访,病人出院后第1、3、6个月复诊,了解病人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1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计量资料以绝对数表示。 结果:(1)CT检查影像学特征:12例病人中,1例行腹部+盆腔CT平扫检查,11例行腹部+盆腔CT平扫和动脉期、门静脉期增强扫描检查。12例病人CT检查结果均示胰腺体积弥漫性增大,边界不清晰,胰周有大量渗出,胰腺坏死组织占胰腺总体积>30%;Balthazar CT评分为10分(8~10分)。12例病人中,5例渗出或坏死累及双侧肾前筋膜,7例仅累及左侧肾前筋膜;11例病人坏死感染区域形成明显包裹。12例病人胰腺及胰周感染与气体分布:Ⅰ+Ⅱa区6例,Ⅰ+Ⅱa+Ⅲ区3例,Ⅰ+Ⅲ区2例,Ⅰ区1例。12例病人胰腺实质走行处均有气体,CT检查结果示腹腔积液及盆腔积液。(2)细菌学特征:12例病人胰周坏死组织病原学标本培养结果均为阳性,共培养菌株27株,以肺炎克雷伯菌最为多见,其次是大肠埃希菌与肠球菌属细菌;1例真菌培养阳性。12例病人中,5例血培养阴性,7例血培养阳性,共培养菌株14株,以肺炎克雷伯菌最为多见;4例真菌培养阳性。(3)治疗及随访:12例病人中,1例行经皮穿刺引流治疗,7例行创伤递进式手术治疗,4例行一步法手术治疗;11例行手术治疗病人均行腹腔镜辅助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其中1例后续因腹腔出血行剖腹探查术。11例行手术治疗病人中,7例为左侧腹膜后入路(其中1例联合上腹正中入路),2例为上腹正中经网膜囊入路,1例经右侧腹膜后入路,1例经左侧腹直肌入路;11例病人接受操作及行手术次数为(3.1±0.9)次,其中创伤递进式治疗次数为(3.6±0.8)次,一步法手术次数为(2.3±0.5)次。12例病人中,9例治疗过程中出现>48 h的持续器官功能不全,经器官功能支持、抗感染治疗后,均行手术治疗。12例病人术后均随访6个月。12例病人中,9例经治疗后痊愈,3例死亡,其中1例因出血死亡、2例因脓毒性休克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结论:EP多合并胰腺坏死,CT检查影像学特征为胰腺实质及胰周积气。EP病人多合并器官功能衰竭,手术是治疗EP的重要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抗生素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合理应用:争议与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胰腺坏死感染是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常见的后期死亡原因。多数急性胰腺炎临床指南建议避免使用预防性抗生素,预防性抗生素不能降低SAP或坏死性胰腺炎患者的感染率或死亡率。而确定性感染是SAP患者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唯一适应证,治疗用广谱抗生素应覆盖肠道细菌,选择抗生素应该考虑SAP的细菌学及抗生素药代动力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诊治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AHO)是儿童骨髓炎最常见的类型。近年来,儿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发生率有所增加,使得感染更加复杂,常常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感染性肺栓塞、肺炎、脓胸、心内膜炎、菌血症和感染性休克等并发症的发生。进而导致儿童患者病情更加严重,治疗周期延长。AHO的延迟治疗可能会发展为慢性骨髓炎,导致骨骼生长和发育障碍。因此,早期、准确的诊断和及时治疗仍是治疗AHO的主要原则。另外,对于患有AHO的儿童患者,需要一种有组织、跨学科的方法来达到及时、全面和准确的诊断,这样才能实施有效的治疗。为此,本文综述儿童AHO的发病机制、细菌学、诊断和治疗方面等内容,旨在提供对现有证据和未来发展方向的最新了解,提高对儿童AHO患者的管理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的病理学特征及分子病理在其诊断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分子病理学方法在其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2016年2月至2019年8月石蜡包埋标本诊断肺部非结核分枝杆菌(NTM)感染的45例患者病理组织学形态、抗酸杆菌形态特征及临床、影像、细菌学资料;荧光PCR方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特异基因序列IS6110;探针熔解曲线方法行分枝杆菌菌种鉴定;选取同期确诊肺结核病例50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NTM肺病病理组织学表现为坏死性肉芽肿34例(75.6%,34/45),非坏死性肉芽肿1例(2.2%,1/45),非肉芽肿病变10例(22.2%,10/45);坏死为粉染坏死、富于核碎片的嗜碱性坏死及化脓性坏死,与肺结核比较,后者更多表现为粉染坏死及嗜碱性坏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0.270, P=0.001;χ 2=7.449, P=0.006);17例(37.8%,17/45)NTM肺病中观察到巨大奇异形多核巨细胞,与肺结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3.446, P<0.01)。抗酸杆菌数量多少不一,形态多样,胞内分枝杆菌常见大量抗酸杆菌,堪萨斯分枝杆菌奇异形抗酸杆菌易见。胞内分枝杆菌18例(40.0%,18/45),蟾蜍分枝杆菌8例(17.8%,8/45),鸟、堪萨斯、龟分枝杆菌各6例(13.3%,6/45),猿猴分枝杆菌1例(2.2%,1/45)。 结论:NTM肺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值得病理医师关注,仅靠组织形态学特征和抗酸杆菌形态特点不能明确诊断,分子病理学方法是确诊结核病和NTM肺病的重要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急性鼻窦炎眶颅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鼻窦炎眶颅并发症的临床特点与诊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北京儿童医院接受鼻内镜手术联合药物治疗的24例急性鼻窦炎眶颅并发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5例;年龄13~159个月,中位年龄47.5个月。24例病例中,单纯眶骨膜下脓肿12例,合并眶隔前脓肿2例,合并眶内脓肿2例,合并视神经炎7例,合并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1例。采用描述性方法分析其临床特点、脓液细菌学培养结果、治疗及预后。结果:24例病例均有发热史,伴鼻塞流涕9例;均存在患眼肿痛、眼球突出移位,伴视力下降7例。术中17例脓液送细菌培养,其中阳性12例。所有患儿均接受鼻内镜手术,一次性手术成功23例,二次手术成功1例。术后随访5~64个月,除术前无残余视力的2例患儿遗留永久性视力丧失外,其余均实现临床治愈。无死亡及复发病例。结论:儿童急性鼻窦炎眶颅并发症起病隐匿,进展迅速,对于并发视力下降、出现颅内并发症或药物治疗无效的病例,应及时进行经鼻内镜下鼻窦开放及眼眶脓肿引流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改良双负压疗法联合清创减张缝合术治疗骶尾部及周围4期压疮并感染患者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改良双负压疗法联合清创减张缝合术治疗骶尾部及周围4期压疮并感染患者的疗效。方法:2015年1月—2019年6月,临邑县人民医院烧伤整形美容外科收治20例骶尾部及周围4期压疮并感染患者,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龄48~88岁,13例患者创面位于骶尾部,其中8例见骶尾骨外露;4例患者创面位于股骨大转子区,3例患者创面位于坐骨结节区。入院时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发热、细菌感染、低蛋白血症及电解质紊乱等。Ⅰ期根据病变累及范围彻底清创、换药后行常规负压治疗,负压值为-16.6 kPa;待肉芽组织新鲜、渗出少、无坏死组织残留时,立即行Ⅱ期改良双负压疗法联合清创减张缝合术,其中改良双负压疗法为创面深部置入负压引流导管与表层负压引流导管同时实施持续负压吸引,表层负压值为-19.9 kPa。同时予以全身抗感染及营养支持等治疗。观察创面愈合等级,缝合处皮肤有无坏死、裂开或积液,出院后随访1~6个月,观察创面愈合情况,记录患者住院时间、清创减张缝合术前后感染情况、治疗过程中有无并发症。结果:创面均甲级愈合,缝合处皮肤无裂开或积液、坏死。出院后随访1~6个月,术口外形良好,皮肤少量色素沉着,无瘢痕增生或挛缩,压疮均未复发。本组患者住院时间为24~33 d,平均28.5 d。清创减张缝合术前,2例患者创面感染铜绿假单胞菌、1例患者创面混合感染大肠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患者创面感染奇异变形杆菌;术后再次行细菌学培养,结果均呈阴性。治疗期间患者均未并发骨或关节感染、坏死性筋膜炎、败血症等。结论:改良双负压疗法联合清创减张缝合术治疗骶尾部及周围4期压疮并感染患者,操作简单、创伤小、患者易于接受且对效果满意度较高,适合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