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蒿琥酯对小鼠肠缺血再灌注致肺损伤的影响及其与HO-1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目的:评价青蒿琥酯对小鼠肠缺血再灌注致肺损伤的影响及其与血红素加氧酶-1(HO-1)的关系。方法:SPF级健康雄性C57BL/6小鼠24只,8~9周龄,体重18~22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6):假手术组(Sham组)、肠缺血再灌注组(I/R组)、青蒿琥酯组(A组)和青蒿琥酯+HO-1抑制剂锡原卟啉Ⅸ组(AS组)。采用夹闭肠系膜上动脉45 min再灌注2 h的方法建立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A组于缺血前1 h经尾静脉注射青蒿琥酯40 mg/kg,AS组于缺血前12 h经尾静脉注射锡原卟啉Ⅸ 7.5 mg/kg,缺血前1 h经尾静脉注射青蒿琥酯40 mg/kg。于再灌注2 h时麻醉处死动物,取肺组织,测定湿重/干重(W/D)比值,HE染色光镜下观察病理学结果并进行肺损伤评分,采用比色法测定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及MDA含量,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测定肺组织IL-6 mRNA的表达,采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指数(AI)。 结果:与Sham组比较,I/R组肺损伤评分、W/D比值、MPO活性、MDA含量和AI升高,IL-6 mRNA表达上调( P<0.05);与I/R组比较,A组肺损伤评分、W/D比值、MPO活性、MDA含量和AI降低,IL-6 mRNA表达下调( P<0.05);与A组比较,AS组肺损伤评分、W/D比值、MPO活性、MDA含量和AI升高,IL-6 mRNA表达上调( P<0.05)。 结论:青蒿琥酯可减轻小鼠肠缺血再灌注致肺损伤,机制可能与激活HO-1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体外膜肺氧合支持对猪控制型心死亡模型供体小肠移植术后早期肠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对控制型心死亡模型猪供体小肠移植后早期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体质量22~25 kg白色杂种猪48只,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LD组)、心死亡供体组(DCD组)、ECMO支持1 h组(E1组)和ECMO支持3 h组(E3组)共4组,每组12只;每组再随机分为供体组和受体组2个亚组,每个亚组各6只。LD组的供体亚组常规截取移植用小肠;DCD组的供体亚组先建立DCD模型,然后截取移植用小肠;E1、E3组的供体亚组,先建立DCD模型,再分别采用ECMO支持1、3 h后,截取移植用小肠。各受体亚组行小肠移植手术。分别于肠移植前、移植后再灌注1 h及移植后第1、3、5、7天经移植肠造口活检钳切取各受体亚组移植肠组织制备病理切片,采用Park/Chiu评分系统评估肠组织损伤程度,透射电镜下观察移植术后第7天小肠黏膜超微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移植术后再灌注1 h时肠黏膜细胞凋亡因子caspase-3表达水平。分别于移植前和移植术后第1、3、5、7天采集各受体亚组猪颈外静脉血,检测血清D-乳酸水平评估肠黏膜受损情况及肠道通透性;移植术后第7天检测血浆D-木糖最大浓度评估移植肠吸收能力。结果:(1)各受体亚组组织病理学评分:小肠移植术前,各组移植肠均有肠黏膜损伤,其中E3组肠黏膜损伤最重,肠黏膜损伤程度Park/Chiu评分E3组高于LD组、DCD组及E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而LD组、DCD组、E1组间Park/Chiu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小肠移植术后再灌注1 h和术后第1天时,DCD组Park/Chiu评分最高,明显高于LD组、E1组、E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 P值均<0.05);而LD组、DCD组、E1组Park/Chiu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术后第3、5、7天,LD组、DCD组、E1组、E3组Park/Chiu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2)各受体亚组肠黏膜超微结构:术后第7天各组移植肠超微结构示基本恢复正常,LD组与E1组、E3组紧密连接结构与微绒毛改变无明显差异,而DCD组紧密连接结构相对较短、间隙较大。(3)各受体亚组肠黏膜细胞凋亡因子caspase-3表达水平:小肠移植术后再灌注1 h时,DCD组、E3组caspase-3相对表达水平分别高于LD组和E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而DCD组与E3组以及LD组与E1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4)各受体亚组血浆D-乳酸水平:术后第1天和第3天,DCD组、E3组血浆D-乳酸水平分别高于LD组和E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DCD组与E3组、LD组与E1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术后第5、7天,DCD组血浆D-乳酸水平高于LD组、E1组及E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LD组、E1组、E3组血浆D-乳酸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5)各受体亚组移植肠吸收功能:肠移植术后第7天各组血浆D-木糖最大浓度由高至低依次为LD组、E1组、E3组和DCD组,4组间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ECMO支持1 h可改善移植后早期移植肠吸收功能,减轻移植肠缺血再灌注损伤;降低再灌注时移植肠黏膜caspase-3蛋白表达、减少细胞凋亡可能是其保护机制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瑞芬太尼对肠缺血再灌注大鼠肠上皮细胞凋亡时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目的:评价瑞芬太尼对肠缺血再灌注大鼠肠上皮细胞凋亡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清洁级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36只,体重200~250 g,2月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12):假手术组(Sham组)、肠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瑞芬太尼组(R组)。采用夹闭大鼠肠系膜上动脉1 h恢复灌注的方法制备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R组缺血前30 min静脉输注瑞芬太尼0.2 μg·kg -1·min -1 5 min,静脉输注生理盐水5 min,重复循环3次。于再灌注2 h时采集大鼠右心室血样测定血清二胺氧化酶(DAO)浓度,随后处死大鼠取小肠组织,观察病理学结果并进行Chiu评分;TUNEL法计数凋亡肠上皮细胞,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肠组织磷酸化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p-ERK)、磷酸化c-Jun氨基末端激酶(p-JNK)、p-p38 MAPK的表达,活化型半胱氨酸蛋白酶(cleaved caspase-3)和核蛋白NF-κB p65的表达,计算p-ERK/ERK比值、p-JNK/JNK比值和p-p38 MAPK/p38 MAPK比值。 结果:与Sham组比较,I/R组大鼠肠黏膜Chiu评分、血清DAO浓度、肠上皮细胞凋亡率、p-ERK/ERK、p-JNK/JNK和p-p38 MAPK/p38 MAPK比值、cleaved caspase-3、NF-κB p65表达水平升高、R组大鼠肠黏膜Chiu评分升高( P<0.05),血清DAO、肠上皮细胞凋亡率、p-ERK/ERK、p-JNK/JNK、p-p38 MAPK/p38 MAPK比值、cleaved caspase-3和NF-κB p65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I/R组比较,R组大鼠肠黏膜Chiu评分、肠上皮细胞凋亡率、血清DAO浓度下降,p-ERK/ERK比值、cleaved caspase-3、NF-κB p65表达水平降低( P<0.05)。 结论:瑞芬太尼抑制肠缺血再灌注大鼠肠上皮细胞凋亡的机制与促进ERK活化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自噬在缺血后处理减轻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目的:评价自噬在缺血后处理减轻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SPF级健康成年雄性C57BL/6J小鼠32只,9~12周龄,体重25~29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8):假手术组(S组)、肠缺血再灌注组(IIR组)、缺血后处理组(IPO组)和缺血后处理+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组(IPO+3-MA组)。采用夹闭肠系膜上动脉根部45 min恢复灌注2 h的方法制备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IPO组于恢复灌注前3 min给予3个循环灌注30 s,缺血30 s的处理。于再灌注2 h时采集股动脉血样,测定血清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及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的浓度,随后处死小鼠取小肠组织,光镜下观察病理学结果并行Chiu评分,计算肠组织含水量;Western blot法检测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和p62的表达。 结果:与S组比较,IIR组和IPO组Chiu评分升高,血清DAO、D-乳酸和I-FABP的浓度及肠组织含水量升高,肠组织LC3Ⅱ/LC3Ⅰ比值升高,Beclin-1表达上调,p62表达下调( P<0.05);与IIR组比较,IPO组Chiu评分降低,血清DAO、D-乳酸、I-FABP浓度和肠组织含水量降低,LC3Ⅱ/LC3Ⅰ比值升高,Beclin-1表达上调,p62表达下调( P<0.05);与IPO组比较,IPO+3-MA组Chiu评分升高,血清DAO、D-乳酸、I-FABP浓度和肠组织含水量升高,LC3Ⅱ/LC3Ⅰ比值降低,Beclin-1表达下调,p-62表达上调( P<0.05)。 结论:自噬参与了缺血后处理减轻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黄芪甲苷联合高压氧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心肌梗死范围及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目的:探讨黄芪甲苷(ASⅣ)联合高压氧(HBO)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心肌梗死范围及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SPF级SD雄性大鼠4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对照组、模型组、ASⅣ组及ASⅣ+HBO组,每组10只。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模型组通过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构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ASⅣ组为模型大鼠冠状动脉结扎后经十二指肠注射羧甲基纤维素钠,冠状动脉解除结扎后即刻十二指肠注射3 g/kg ASⅣ;ASⅣ+HBO组冠状动脉解除结扎后于十二指肠注射3 g/kg ASⅣ,并同时开始给予0.25 MPa(2.5 ATA)的HBO处理。测量并计算各组大鼠心肌缺血梗死范围,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细胞色素C(Cyt-C)含量,TURNEL实验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细胞的凋亡情况,免疫组化(SP)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细胞中凋亡蛋白的表达量。结果:与ASⅣ组比较,ASⅣ+HBO组大鼠心肌梗死面积和梗死面积占比均明显缩小或降低( P<0.05);血清Cyt-C水平明显降低( P<0.05);心肌凋亡细胞数量最少,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 P<0.05);ASⅣ+HBO组心肌细胞内凋亡蛋白Bcl-2表达明显上调,Bax、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下调( P<0.05)。 结论:ASⅣ联合HBO处理能够有效地降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心肌梗死的范围,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调控心肌细胞凋亡蛋白的表达水平,从而相应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心肌细胞凋亡的数量来实现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高压氧预处理对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目的:研究高压氧预处理对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保护作用。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 n=10)、缺血再灌注组(I/R组, n=10)和高压氧预处理组(HBO组, n=10)。HBO组实施高压氧预处理,每日2次,每次60 min,连续暴露2 d,末次暴露结束后24 h行肠IRI,缺血45 min再灌注60 min。处死大鼠,取空肠组织用于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组织匀浆法测定丙二醛(MDA)含量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TUNEL法测定肠上皮细胞凋亡情况。 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I/R组大鼠空肠肠绒毛剥脱明显,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上皮层和固有层大量分离;高压氧预处理后肠黏膜损伤显著减轻,肠绒毛结构较完整,仅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与假手术组对比,IRI组大鼠肠组织MDA含量[(1.46±0.14) nmol/mg protein]和MPO活性[(0.190±0.018) U/g tissue]均显著增高,而高压氧预处理能明显降低大鼠肠组织MDA含量[(0.84±0.09) nmol/mg protein]和MPO活性[(0.097±0.011) U/g tissu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此外,高压氧预处理组TUNEL阳性细胞数明显少于缺血再灌注组( P<0.01)。 结论:高压氧预处理对小肠IRI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抗炎、抗凋亡作用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在丁酸钠减轻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目的:评价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HDAC6)在丁酸钠减轻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SPF级健康成年雄性C57BL/6小鼠24只,8~10周龄,体重22~25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6):假手术组(S组)、肠缺血再灌注组(I/R组)、肠缺血再灌注+丁酸钠组(I/R+SB组)和肠缺血再灌注+ITSA-1+丁酸钠组(I/R+I+SB组)。采用夹闭肠系膜上动脉45 min、再灌注120 min的方法建立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I/R+I+SB组分别于缺血前6、3和1 d时腹腔注射HDACs激活剂ITSA-1 0.5 mg/kg;I/R+SB组和I/R+I+SB组缺血前1周每天灌胃给予丁酸钠500 mg/kg,S组和I/R组予以等量生理盐水。再灌注120 min时心脏取血后处死小鼠,取小肠组织,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和小肠组织二胺氧化酶(DAO)水平;光镜下观察小肠组织病理学结果并进行Chiu′s评分;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小肠组织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Ⅱ(LC3Ⅱ)、P62和HDAC6的表达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小肠组织组蛋白H3(H3)和乙酰化组蛋白H3(Ac-H3)的含量。 结果:与S组比较,I/R组小肠组织Chiu′s评分、血清和小肠组织DAO水平升高,小肠组织LC3Ⅱ和HDAC6表达上调,P62表达下调,H3含量升高,Ac-H3含量降低( P<0.05);与I/R组比较,I/R+SB组小肠组织Chiu′s评分、血清和小肠组织DAO水平降低,小肠组织LC3Ⅱ和HDAC6表达下调,P62表达上调,H3含量降低,Ac-H3含量升高( P<0.05);与I/R+SB组比较,I/R+I+SB组小肠组织Chiu′s评分、血清和小肠组织DAO水平升高,小肠组织LC3Ⅱ和HDAC6表达上调,P62表达下调,H3含量升高,Ac-H3含量降低( P<0.05)。 结论:丁酸钠可通过抑制HDAC6活性减轻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自噬和促进H3乙酰化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肾移植合并直肠癌回肠保护性造口还纳术后大出血成功保肾1例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结直肠癌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占恶性肿瘤的第三位,而直肠癌占其总发病率的60%~70% [1]。肾移植受体中恶性肿瘤发生率为3.03%,以结直肠癌最常见,受体移植时年龄>45岁是新发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恶性肿瘤是导致移植受体死亡的重要原因 [2]。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为4%~15%,肾移植受体是吻合口瘘发生的高危患者,低位保肛手术时进行回肠保护性造口能有效的降低此类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3]。腹腔大出血易导致失血性休克,如处理不当,常常引起重要脏器功能与代谢障碍,而肾脏是最易受累的器官之一。休克后快速液体复苏是常用的治疗方法,但肾脏灌注急剧增加,缺血-再灌注反而会进一步加重肾脏的损伤 [4]。2021年7月9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结直肠外科成功救治1例肾移植合并直肠癌回肠保护性造口还纳术后大出血保肾的病例,该患者经过多学科联合救治和个性化的护理,住院27 d康复出院,现将救治体会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氢溴酸山莨菪碱改善复苏猪Th17/Treg失衡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目的:探讨山莨菪碱是否可以调节复苏后动物辅助性T细胞/调节性T细胞比值(Th17/Treg比值)及其对机体的保护作用。方法:将24只北京白小型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心室颤动(室颤)除颤+生理盐水组(SA组)、室颤除颤+氢溴酸山莨菪碱组(AH组),每组8只。SA组和AH组通过心室内电极持续刺激诱发室颤8 min并复苏制备缺血/再灌注(I/R)模型,其中SA组心肺复苏(CPR)后仅给予生理盐水静脉滴注(静滴),AH组CPR后给予生理盐水+氢溴酸山莨菪碱静滴。分别于心搏骤停(CA)前及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0、1、2、4、6 h记录各组猪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动脉血气分析指标、静脉血白细胞介素(IL-17、IL-10)水平及IL-17/IL-10比值。ROSC后6 h处死动物,留取肠道淋巴组织,光镜下观察病理学改变,同时检测组织匀浆中IL-17和IL-10水平(以IL-17/IL-10比值代表Th17/Treg比值)评估复苏猪的免疫状态,并对组织进行培养以评估细菌移位情况。结果:随ROSC时间延长,SA组和AH组静脉血IL-17及IL-17/IL-10比值均呈明显降低趋势,IL-10水平呈明显升高趋势;且从ROSC后2 h开始,AH组IL-17/IL-10比值均明显高于SA组,持续至ROSC后6 h(0.79±0.05比0.49±0.08, P<0.05)。光镜下显示,与SA组相比,AH组肠淋巴组织皮质区淋巴小结数量较少、体积较小。ROSC后6 h,与Sham组比较,SA组和AH组猪肠道淋巴组织内IL-17及IL-17/IL-10比值均明显降低〔IL-17(ng/L):155.23±0.92、178.76±7.25比209.21±19.82,IL-17/IL-10比值:1.43±0.13、1.92±0.18比3.30±0.31,均 P<0.05〕,IL-10均明显升高(ng/L:109.85±11.60、93.55±81.83比63.45±0.62,均 P<0.05);而AH组IL-17/IL-10比值明显高于SA组(1.92±0.18比1.43±0.13, P<0.05)。细菌培养结果显示,SA组和AH组猪复苏后均出现肠道细菌移位,提示复苏后动物出现免疫抑制,肠源性继发感染风险升高;而AH组肠道淋巴组织细菌培养率明显低于SA组〔62.5%(5/8)比87.5%(7/8), P<0.05〕,提示山莨菪碱可降低细菌移位风险。 结论:山莨菪碱可以通过影响复苏动物Th17/Treg细胞因子平衡来发挥免疫调节作用,以减少肠源性继发感染的风险,具有器官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SIRT1/Nrf2信号通路在小檗碱预处理减轻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其与铁死亡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评价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核因子E2相关因子2(SIRT1/Nrf2)信号通路在小檗碱预处理减轻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其与铁死亡的关系。方法:SPF级健康雄性C57BL/6小鼠36只,8~10周龄,体质量22~25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 n=6):假手术组(S组)、假手术+小檗碱组(SB组)、肠缺血再灌注组(IR组)、小檗碱预处理+肠缺血再灌注组(B组)、小檗碱预处理+SIRT1抑制剂EX527+肠缺血再灌注组(BE组)和小檗碱预处理+铁死亡诱导剂RSL3+肠缺血再灌注组(BR组)。采用夹闭肠系膜上动脉45 min再灌注30 min的方法构建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SB组、B组、BE组和BR组于造模前7 d开始灌胃小檗碱50 mg/kg,1次/d;BE组和BR组于造模前3 d分别腹腔注射EX527 5 mg/kg、RSL3 5 mg/kg,1次/d;其余组予以等量生理盐水。于再灌注30 min时处死小鼠,取小肠组织,光镜下观察肠黏膜病理结果并行Chiu评分,采用比色法检测Fe 2+和MDA含量及SOD活性,采用ELISA法检测谷胱甘肽(GSH)含量,采用荧光染色法检测ROS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SIRT1和Nrf2的表达。 结果:与S组比较,IR组肠组织Chiu评分升高,Fe 2+、MDA和ROS含量升高,GSH含量和SOD活性下降,GPX4表达下调,SIRT1和Nrf2表达上调( P<0.05),SB组Chiu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IR组比较,B组肠组织Chiu评分降低,Fe 2+、MDA和ROS含量降低,GSH含量和SOD活性升高,GPX4表达上调,SIRT1和Nrf2表达上调( P<0.05);与B组比较,BE组和BR组肠组织Chiu评分升高,Fe 2+、MDA和ROS含量升高,GSH含量和SOD活性下降,GPX4表达下调,BE组SIRT1和Nrf2表达下调( P<0.05)。 结论:小檗碱预处理减轻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可能与激活SIRT1/Nrf2信号通络,进而抑制铁死亡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