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郁乃痤"之浅见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从"阳郁"的角度阐述痤疮病因病机.[方法] 从"阳郁"的角度对痤疮的不同证型进行分析,阐述病因病机以及其相应的治疗见解,并列举验案一则.[结果]中医外科学教科书中将痤疮分三型论治"肺经风热型""肠胃湿热型""痰湿瘀滞型",所用方药多为苦寒,久服易伤及脾胃之阳,致寒湿内生,长期不愈者可出现寒、湿、瘀互结之象.由此观之,以"阳郁"为病机可解释痤疮的不同证型.受《内经》"郁乃痤"之启示,存在"阳郁"的患者均可适当予以温阳散寒、行气解郁之治法,往往能取得较好疗效.验案中患者辨为寒湿蕴结、卫阳郁滞证,予"麻黄附子细辛汤"治之,随症加减,佐以清热解毒、健脾利湿、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疗效满意.[结论]阳郁是痤疮的重要病机,临床上遇到阳郁型痤疮,宜治以"温阳解郁"之法,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脓毒症患儿早期实行集束化护理对其肠胃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脓毒症(sepsis)是一种严重创伤、烧伤、休克、感染和外科大手术等常见并发症,其发病机制受感染因素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从危害程度来讲,可导致患儿发生器官功能障碍和(或)循环障碍乃至死亡[1]. 脓毒症患儿比之成年人,受血容量较小因素影响,极容易发生休克、出血、胃肠功能紊乱等并发症,导致血液净化治疗难度较大. 集束化护理方式,是集合一系列有循证基础的治疗及护理措施,来处理脓毒症难治临床疾患的可行性方略,并在美国健康促进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healthcare improvement, IHI)的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中获得了突破性进展. 故此,本研究为探讨脓毒症患儿早期实行集束化护理对其肠胃功能的影响, 特选择2019年 1 月至 12 月铜川市人民医院收治的 104 例脓毒症患儿的样本为研究对象,具体对比分析结果 报告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内经》消瘅证治探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究《内经》消瘅之病的证治特点.[方法]以精究病源、深探方论、解析药说的方法并结合相关原文,从消瘅的病名机释、证治分型、病变机联等三个方面进行探析,并作医案举例.[结果]消瘅之病,是因五脏气血衰少、津液消灼而成,易现喘息短气、手足清冷、皮肤消薄、肌肉消瘦等象.在治疗上,偏元阴不足,虚阳外发外走,而见性情刚强、烦躁多怒、胸闷不舒、高横眉瞪眼等证者,可与《外台秘要方》肾沥汤,以补肺益肾、健脾养肝、宁心定志、强阴益精、养血止痛、清热生气;偏肥甘太过,内热炽生,消灼津液,而见喜冷肤热、消谷易饥、便黄如糜、善食而瘦等证者,可与《外台秘要方》宣补丸,以宣泄肠胃之内热、补益五脏之津气.所举案例属肺消瘅,乃精血衰少、形气不足所致,当以甘药调之,但因误治而脉道损伤、经络厥绝而死.[结论]消瘅之病,因气血衰少、津液消灼而成,病变日久,可现胸痹心痛病、腹满寒疝病、奔豚上气病、虚劳结气病、脚气冲心病等,可根据气血虚损之不同部位,津液消灼之不同程度,辨证选用丸、散、膏、汤,以消气血衰少、津液消灼之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伤寒论》腹痛与腹中痛辨治
编辑人员丨2023/8/5
《伤寒论》之腹痛与腹中痛在病位、病因、病机、治法方面均有所差异.腹痛病位偏于脐下,病因多属寒中,乃阴寒之邪搏结肠胃,多为阳气不足之证,治疗当以温字立法.寒湿滞于下焦,充斥肠间所致腹痛,治宜温涩之桃花汤;阴寒之气内盛,水势泛滥所致腹痛,治宜温化之真武汤;阳气虚极,阴阳几近离绝所致腹痛,治宜温通之通脉四逆汤.腹中痛病位在腹痛之上,多在脐上,亦可攻于心下,病因多为气血津液失和所致,治疗应以和字立法.里虚脉急,虚劳不足所致腹中痛,治宜和阴阳之小建中汤;邪正相搏,结于胁下所致腹中痛,治宜和表里之小柴胡汤;寒热分踞胸胃上下,阴阳不交所致腹中痛,治宜和寒温之黄连汤;肝气郁结,阳郁湿阻所致腹中痛,治宜和气机之四逆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肠道菌群探讨"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在代谢性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中医认为,若饮食违背了正常规律,则会损伤脾胃功能,导致精微输布传导失司,是代谢性疾病的重要病因,但其具体靶位和机制尚未探明.近年研究表明,"饮食不节"所致的肠道菌群紊乱、肠黏膜屏障受损是"肠胃乃伤"的本质特点.文章从肠道菌群出发,对"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的物质基础进行科学阐释,并论述调节肠道菌群对肥胖、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等代谢性疾病产生的作用,期望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来描述和阐释中医学理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脾胃胜衰论"探讨糖尿病前期的发病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5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专设"脾胃胜衰"一章,较为全面地论述了其病因、病机、症状、治法及其与五脏、阴阳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指出脾胃脏腑胜衰及五行乘侮均可伤及脾胃,影响正常功能的发挥.糖尿病前期可归属于中医"脾瘅"范畴,其病因为"数食甘美而多",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强调脾胃受损在糖尿病前期发病中的重要性,病位关键脏腑即在于脾和胃,两者协调则纳化正常,若一方偏胜或偏衰,阴阳失衡,则会表现出不同的病理状态.因此,基于"脾胃胜衰论",提出胜衰失衡是脾瘅的核心病机.脾瘅不同阶段,病机变化有别,早期可表现为脾胃俱旺致中满壅实,中期可表现为胃强脾弱致中盛气虚,晚期则以脾胃俱虚、中弱不化为主.五行生克相关,余脏腑的病变也会影响人体正常的血糖代谢,导致脾瘅期的出现,提出脾瘅传变期,其病机在于五行乘侮致中衡不守.因此,恢复脾胃胜衰失衡成为治疗糖尿病前期的重要着力点,中医早期辨证干预与治疗,可以充分发挥"治未病"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