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医学问对》探讨龙砂医家高上池五运六气临证经验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基于《医学问对》,探析龙砂医家高上池五运六气的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发现高上池一如其他龙砂医家善用运气理论,分析不同疾病的病因病机.临证注重主气,弱化客气,强调胜复之气.同时注重气候变化等多种自然因素对疾病产生的影响,常以季节时令所致病机的改变来调整用药,充分运用五行母子、生克、乘侮等诸多关系,遵循运气规律相机治疗,在疫病、肺病咳嗽、痉病、虚劳等疾病的治疗中,均有独到的发挥和新解.《医学问对》全书共计16问,一问一答形式在医论著作中罕见,却能展现龙砂医学流派薪尽火传,代有名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先秦兵家思想对《黄帝内经》理论构建的影响及其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4/4/13
兵家思想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黄帝内经》在"用药、用针治病如用兵"的理念引领下,化用兵家"令行禁止"理念建构了生命科学知识体系中的相关原理和禁戒之法;化用兵家"不战而屈人之兵"理念构建了"治未病"理论;以"战势不过奇正"和"五行无常胜"理念,建构了五行多向的生克乘侮理论指导下的脏腑关系、脏腑发病理论、脏腑病证临床调养理论;受"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军事思想的影响,指导中医临床辨证施治,从而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基于"甘能缓"理论探讨甘草在经方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本研究从阴阳五行学说为切入点,根据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相乘、相侮传变规律说明甘味药如何从五脏、六气以及药之偏性展示生克制化关系,阐释阴阳五行之间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联系."甘者缓也",甘味药具有缓和、缓急的作用,通过药物本身具有的特性或者药对配伍起到缓和药物的偏性,达到减毒增效以及缓解以急迫、紧张为主要表现的病证等目的.而甘草,是甘味药物最具有代表性的药物,不管在组方中是君药还是佐使药,其发挥甘缓之性的作用是一致的.甘草"甘缓"的特性可以总结为缓病之急、缓药、解毒三种作用,并且不同的炮制方法对甘草发挥甘缓的作用也有所不同,体现出炮制后功效的差异性、独特性,这也展示了古代医家用药的缜密.最后,甘草虽然应用广泛,但亦有病情急迫、邪实等使用禁忌,要熟知甘草甘缓的实质及在其组方中的配伍规律、禁忌,通过辨证施治,真正发挥"国老"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从脉象"相乘""相干"论仲景辨治"纵""横"之病
编辑人员丨2023/9/23
"相乘""相干"即所谓"变化相乘,阴阳相干".相乘者包括四时五脏之脉相乘与脉证乘侮,其以五行生克乘侮为理论基础;相干者即以阴阳脉法候人体气血阴阳变化,判断疾病的预后,其以阴阳学说为理论基础."纵""横"为五行学说病理变化的术语,纵为对相乘关系的描述,横为对相侮关系的描述.仲景于《伤寒杂病论》中以"相乘""相干"之脉法理论辨治"纵""横"之病,或辨病之"纵""横",融阴阳五行理论于脉诊之中,以脉之变化明辨疾病病机及预后,于今之临床脉诊甚具启发,拓展了脉证合参于疾病中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3
-
张学文既病防变的学术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6
国医大师张学文认为在疾病的急性期往往处于正邪斗争的初期或极期,是正邪斗争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强力祛邪、防邪伤正是既病防变的主要思路.治疗外感温热疾病必须辨明兼夹之邪,防兼夹之邪生变.内伤杂病其传变规律更为复杂,如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五脏的生理病理规律、经络相传规律以及气血、阴阳等传变规律等均应熟练掌握.可借鉴西医学对疾病发展和转归的认识,采用中医既病防变的治疗措施.情志也是影响疾病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应防情志生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从皮肤科视角探讨“化泄”法原理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五行是构成并促进事物发展变化的5种元素,并因生克制化作用保持相对平衡.若一行强旺、偏枯则致行运失常,发为“乘”“侮”之病,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谭城教授尝试以“化泄”法治之屡获良效.本文从以下4个方面对“化泄”法进行阐述并予总结:一是“化泄”治法的含义,即以相生平化强旺,使各行物尽其才;二是“化泄”治法的作用可化无情为有情,促进“五行流通”,亦使五行制化达到高层次的平衡;三是“化泄”的原则及相关治法阐述,探讨“相乘”“相侮”的“化泄”方法,并以“五味化泄”论述“化泄”的择药原则,亦阐明“调候”的重要性及运用方法;四是通过探讨银屑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举例说明“化泄”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曾斌芳教授以"土"论治临证验案举隅
编辑人员丨2023/8/6
本文是国家级名老中医曾斌芳教授临证施治验案撷萃.全篇以五行学说为理论依据,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思想为临证指南,着重阐述中医长养、化育之"土"于五行中所居"灌四傍"的中心地位.曾教授秉承"内伤脾胃,百病由生",阐微发挥,以此临证屡获奇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医五行思维模式的临床运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五行理论是中医学重要的基础理论,其借由木、火、土、金、水之象,演绎中医五脏、六腑、五体、五味等藏象的属性及其生克承制关系,形成了中医独特的五行思维模式.整理五行思维模式在临床上的运用现状,包括中医五行相生思维、中医五行相乘思维、中医五行相侮思维3个方面,以期系统地介绍、传承与发展五行相关学术思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国医大师张学文从肝脾论治郁证经验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从肝脾两脏五行乘侮关系出发,探讨郁证的发生与发展.认为两者虽功能不同,但都在调畅情志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且二者存在密切的生理与病理关系,若木郁乘土、土壅侮木、土木不疏都将导致郁证内生.因此临床上从肝脾两脏五行关系着手,将郁证分为怒郁、思郁、忧郁三类,分别以疏肝解郁、清热除湿,理气疏肝、健脾化痰,行气解郁、益气健脾为治则,治疗湿热内蕴、痰气互结、肝脾亏虚型郁证,可收良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陈士铎辨治燥证探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通过阅读《陈士铎医学全书》燥证的内容,从病因病机、治法治则、病案举隅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总结归纳陈士铎辨治燥证的学术思想.病机上陈士铎提出"四燥"的概念,逐一进行说明,治法治则上提出注重肺肾双治、注重五行生克乘侮、固护脾胃、强调夏季养生调护,陈氏对燥证的辨治有着独特的经验,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