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连-肉桂药对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黄连-肉桂是中医经典药对,具有交通心肾的作用,临床运用广泛。目前,主要针对黄连-肉桂配伍前后的化学成分,在性质、质量及体内过程等方面开展研究。该药对具有镇静催眠、降糖、抗抑郁、抗心律失常等药理作用,涉及调控神经递质、调节炎性细胞因子、抗氧化、调节肠道菌群等机制。现有研究尚存不足,如黄连-肉桂配伍后的物质基础变化研究,以及在心血管系统、脂质代谢、围绝经期综合征等方面的药理作用研究还需补充完善;黄连-肉桂在镇静催眠、降糖、抗抑郁等方面的最佳配伍比例还需进一步探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可改善围绝经期失眠患者睡眠质量、减轻其负性情绪、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并改善其他围绝经期相关症状,且安全性较高,可能通过纠正激素水平、调控多种神经递质及细胞因子、调节肠道菌群等多途径发挥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肠道菌群在癫痫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癫痫作为神经系统的常见疾病,大多数儿童癫痫经药物治疗能控制,但仍有20%~30%癫痫患儿经治疗后控制效果不佳,最终发展为难治性癫痫,严重影响其健康成长。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通过脑-肠轴与大脑产生双向联系,包括迷走神经、神经内分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肠道免疫系统、神经递质及神经调节因子等,对大脑的生理、行为和认知功能具有显著影响,从而在癫痫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肠道菌群与癫痫的密切联系,可能作为治疗癫痫的一个靶点,本文就肠道菌群在癫痫治疗中的潜在作用展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阿尔茨海默病认知症状和抑郁症状共有病理因素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常同时出现认知症状和抑郁症状,提示两者间有很强联系,可能具有共同病理因素。本文从遗传因素、脑神经变性、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紊乱、神经营养因子缺乏、神经炎症增强、肠道菌群失调和神经递质系统失衡等方面综述阿尔茨海默病认知症状和抑郁症状的共有病理因素,对其深入研究对今后治疗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黄连解毒汤调控肠道菌群介导的色氨酸代谢干预帕金森病作用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基于 16S rRNA技术及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分析黄连解毒汤对帕金森模型小鼠肠道菌群及代谢产物的影响,探究黄连解毒汤干预帕金森病(PD)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皮下注射 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20 mg·kg-1·d-1)联合丙磺舒(200 mg·kg-1·d-1)腹腔注射诱导帕金森小鼠模型,给予黄连解毒汤干预后,测定小鼠的体质量、行为学指标;采用HPLC-QTRAP-MS/MS技术检测小鼠纹状体神经递质的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纹状体炎性因子的水平;采用16S rRNA技术分析小鼠肠道菌群的变化;采用UHPLC-Q-TOF-MS检测小鼠粪便、纹状体内源性代谢物水平,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筛选潜在的差异代谢物,导入MetaboAnalyst 5.0 预测与PD有关的代谢途径.结果 黄连解毒汤显著改善帕金森小鼠的运动症状及神经炎症(P<0.01),调节小鼠神经递质水平(P<0.01),并纠正帕金森模型小鼠的肠道菌群紊乱,表现为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增加、菌群轮廓的恢复等.黄连解毒汤治疗后显著增加帕金森模型小鼠肠道中普雷沃氏菌、阿克曼菌等的丰度,下调梭状菌的丰度,并主要通过对帕金森模型小鼠粪便、纹状体中色氨酸代谢通路进行调节,恢复异常代谢产物水平.结论 黄连解毒汤显著改善帕金森模型小鼠的病理损伤,调节紊乱的肠道菌群及色氨酸代谢通路可能是黄连解毒汤干预PD的潜在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逍遥散治疗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是临床常见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的特点,严重危害患者生理心理健康,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逍遥散治疗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常用于治疗抑郁症、焦虑症、失眠症、阿尔茨海默病、肠易激综合征等.通过机制研究发现,其可通过调节单胺类神经递质、调节突触可塑性、上调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降低免疫炎症反应、改善肠道微生物群等方面发挥治疗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的作用.但目前逍遥散治疗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的研究仍存在随机对照试验质量低、疗效评价标准不统一、作用机制不够明确等问题.今后应设计更加科学的试验方案,建立完备的疗效评价标准,探索明确的作用机制,为逍遥散治疗神经精神系统疾病提供有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半夏泻心汤枢转中焦治疗血管性痴呆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半夏泻心汤为辛开苦降代表方,具有调整人体脏腑气机、平衡阴阳之功效.临床实践表明半夏泻心汤通过辛开苦降调整一身之气机,枢转中焦化生气血奉养心神、祛痰降浊上清脑窍,能够提高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实验研究亦证明,半夏泻心汤能通过降低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等神经炎症因子,保护神经元,调节多巴胺(DA)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等神经递质,改善肠道菌群,改善突触超微结构,调节海马PI3K/Akt、NF-κB、mTOR通路,促进脑神经功能重建,改善认知功能,从而减少血管性痴呆对患者的危害,为临床治疗此类病证提供理论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运动疗法通过调节"脑肠轴"治疗卒中后抑郁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8/17
卒中后抑郁(PSD)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缺失、睡眠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功能恢复.运动疗法是治疗PSD的有效手段之一,可通过促进神经递质释放、抑制炎症反应、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上调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等机制作用于"脑肠轴"中的神经信号、免疫信号和化学信号,起到调节肠道微生物组成和维持肠道菌群稳定的作用,进而缓解抑郁症状.深入探索运动疗法通过作用于"脑肠轴"治疗PSD的机制,有助于提高PSD的防治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7
-
基于TLR4/NF-κB/MLCK通路探讨百合地黄汤治疗失眠伴肠道菌群失调小鼠的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 基于TLR4/NF-κB/MLCK通路研究百合地黄汤对对氯苯丙氨酸(PCPA)及多因素刺激所致失眠伴肠道菌群失调小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 84 只KM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物组(地西泮,1.38 mg·kg-1)、百合组(2.25 g·kg-1)、地黄组(2.25 g·kg-1)、百合地黄汤组(4.5 g·kg-1).采用夹尾 2 min、昼夜颠倒 24 h、垫料潮湿 24 h、45°鼠笼倾斜 24 h、交替鼠笼 24 h、禁食不禁水 24 h、冷水浴 3 min等多因素刺激 4 周结合PCPA腹腔注射 2 d共同制备失眠小鼠模型.模型复制成功后,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采用高架十字迷宫系统观察小鼠的焦虑样行为;通过翻正反射实验观察睡眠潜伏期和睡眠持续时间;16sRNA测序法分析小鼠肠道菌群组成结构;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检测脑和结肠γ-氨基丁酸(GABA)、谷氨酸(Glu)、色氨酸(Trp)、5-羟色氨酸(5-HTP)、5-羟色胺(5-HT)的浓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肠中闭锁小带蛋白 1(ZO-1)、闭合蛋白(Occludin)的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RT-PCR)检测结肠组织中基因白细胞介素 1β(IL-1β)、白细胞介素 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ZO-1、Occludin、Toll样受体 4(TLR4)、核因子κB(NF-κB)、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的表达情况;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结肠上皮组织中蛋白TLR4、NF-κB、磷酸化-核因子κB(p-NF-κB)、MLCK、肌球蛋白轻链(MLC)和磷酸化-肌球蛋白轻链(p-MLC)表达情况.结果 与正常组小鼠比较,模型组小鼠在高架十字迷宫中进入开臂区域的距离、在开臂区域停留的时间明显缩短(P<0.05);睡眠潜伏期明显延长、睡眠持续时间明显缩短(P<0.05);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均匀度降低(P<0.01);脑内神经递质GABA、Trp、5-HTP、5-HT浓度明显降低(P<0.01),Glu浓度明显升高(P<0.01);结肠中GABA、Glu浓度明显降低(P<0.01),Trp、5-HTP、5-HT浓度明显升高(P<0.01);结肠组织炎性因子 IL-1β、IL-6 以及 TNF-α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ZO-1、Occludin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通路中TLR4、NF-κB、MLCK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TLR4、p-NF-κB、MLCK、p-MLC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小鼠比较,百合地黄汤能够明显延长失眠小鼠在高架十字迷宫中进入开臂区域距离、在开臂区域停留的时间(P<0.05);明显缩短睡眠潜伏期、增加睡眠持续时间(P<0.05);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均匀度升高(P<0.01);升高脑内神经递质GABA、Trp、5-HTP、5-HT浓度(P<0.05,P<0.01),降低Glu浓度(P<0.01);升高结肠中GABA、Glu浓度(P<0.01),降低Trp、5-HTP、5-HT浓度(P<0.05,P<0.01);下调IL-1β、IL-6、TNF-α基因表达水平(P<0.01),上调ZO-1、Occludin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P<0.01),下调通路中TLR4、NF-κB、MLCK基因表达水平和TLR4、p-NF-κB、MLCK、p-MLC蛋白表达水平(P<0.01).结论 百合地黄汤能够有效治疗失眠伴肠道菌群失调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脑和肠内神经递质紊乱、下调TLR4/NF-κB/MLCK信号通路表达、上调紧密连接蛋白表达、降低炎症反应,进而修复肠黏膜机械屏障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羧甲基茯苓多糖阻遏亚慢性应激诱发的抑郁样行为
编辑人员丨2024/5/11
探讨羧甲基茯苓多糖在缓解亚慢性应激诱发的抑郁样行为中的作用.通过连续 2 周温和不可预知应激,在造模的后 7 d,每日分别用 0.1、0.2、0.4 g/kg羧甲基茯苓多糖干预模型小鼠.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法分析小鼠肠道菌群组成,ELISA法测定血清中炎性因子水平,分别用LC-MS和GC-MS法测定粪便中神经递质和短链脂肪酸含量,并通过强迫游泳、高架十字迷宫和旷场实验测定小鼠抑郁样行为.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低、中剂量的羧甲基茯苓多糖均能不同程度改善抑郁样行为,并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降低革兰氏阴性菌的相对丰度(P<0.05);中剂量能够显著降低血清中IL-6(P<0.01)和IL-2(P<0.05)的水平;各剂量可通过调节Lactobacillus和Parabacteroides的丰度,显著下调异戊酸、NE、5-HT以及Ach的含量,从而减少IL-6 的过量释放.综上,羧甲基茯苓多糖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组成,抑制肠源性异戊酸、NE、5-HT以及Ach的释放,降低抑郁症相关的炎性因子IL-6 和IL-2的水平,从而有效阻遏亚慢性应激诱发的抑郁样行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