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节镜下传统肩峰成形术与改良前外侧肩峰成形术对中等肩袖撕裂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传统肩峰成形术与改良前外侧肩峰成形术治疗中度肩袖撕裂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金华市中心医院关节外科收治的92例中等肩袖撕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2例,女50例;年龄(57.1±13.2)岁。所有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成2组:传统组42例(行关节镜下传统肩峰成形术)和改良组50例(行关节镜下改良前外侧肩峰成形术)。术前、术后12个月利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评分(UCLA)、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ASES)、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评估和比较两组患者肩关节功能,利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的疼痛情况,在肩关节正位X线片上测量肩关节临界肩角(CSA),并进行组内和组间比较,统计术后12个月肩袖再撕裂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性别、年龄、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9±1.1)个月。术后12个月传统组UCLA评分(31.4±3.0)分、ASES评分(13.1±0.7)分、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92.1±6.6)分、VAS评分(1.5±0.8)分与改良组[(32.0±2.5)分、(13.3±0.6)分、(94.3±4.6)分、(1.2±1.1)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术后12个月上述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传统组术前的CSA(36.0°±1.7°)与术后12个月(35.5°±1.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70);改良组术后12个月CSA(30.8°±2.5°)小于术前的36.5°±1.9°和传统组术后12个月的35.5°±1.2°(均 P<0.05)。术后12个月,改良组肩袖再撕裂率低于传统组[4.0%(2/50)比16.7%(7/42)]( P=0.045)。 结论:对于中等肩袖撕裂患者,关节镜下行传统肩峰成形术和改良肩峰前外侧成形术均能显著改善患者肩关节功能,但改良肩峰前外侧成形术能显著减小CSA值,降低肩袖再撕裂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联合富血小板血浆与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联合富血小板血浆(PRP)与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AIS)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东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30例SAI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21例;年龄24~48岁[(34.3±9.8)岁]。左肩19例,右肩11例。15例仅行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单纯肩峰成形组);15例行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术后向肩峰下间隙注入4 ml PRP(肩峰成形联合PRP组)。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6周、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Constant-Murley评分和肩关节主动前屈、外展、内旋及外旋活动度。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3~12个月[(9.0±2.6)个月]。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VAS、Constant-Murley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术后6周肩峰成形联合PRP组VAS为(1.5±0.5)分,Constant-Murley评分为(80.3±6.2)分,低于或高于单纯肩峰成形组的(2.5±0.7)分、(58.1±7.6)分( P<0.05或0.01);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VAS、Constant-Murley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或提高( P<0.05或0.01)。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肩关节主动前屈、外展、内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术后6周肩峰成形联合PRP组肩关节主动前屈为(158.1±26.3)°,外展为(146.2±27.4)°,内旋为(54.2±11.8)°,大于单纯肩峰成形组的(128.8±29.6)°、(111.0±28.6)°、(35.7±12.3)°( P<0.05或0.01);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肩关节主动前屈、外展、内旋较术前显著提高( P<0.05或0.01)。两组间和组内不同时间点肩关节主动外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肩峰成形联合PRP组无切口感染、肩峰骨折等并发症发生;单纯肩峰成形组1例出现切口延期愈合,经换药处理后痊愈。 结论:与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相比,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联合PRP治疗SAIS可早期减轻疼痛、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改善关节主动活动度、减少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反式全肩关节置换治疗不可修复性肩袖撕裂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不可修复性肩袖撕裂(irreparable rotator cuff tear)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活动能力。不可修复性肩袖撕裂通常由于长时间的磨损、退行性改变或急性外伤导致,且由于肌腱的退变和瘢痕化,使常规的修复手术,如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肌腱转位术、肩峰下球囊间隔术、上关节囊重建术等的临床疗效并不一致。反式全肩关节置换术(reverse total shoulder arthroplasty)颠倒了盂肱关节的球窝解剖结构,内移肱骨头旋转中心,远端化肱骨干,有助于增加外展时三角肌力臂,从而改善肩关节稳定性和活动范围。对肩关节力偶平衡失调影响肩关节功能的患者,采用反式全肩关节置换术能够充分募集三角肌肌力,有效改善因肩袖巨大缺损导致的肩关节功能障碍。盂侧假体的旋转中心及肱骨侧假体的倾角是影响假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反式全肩关节置换术不仅可以作为治疗老年不可修复性肩袖撕裂的初选方案,而且在其他治疗方案失败后仍可作为补救措施,两者的术后短期及中远期疗效均良好。但是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满意度受多种因素影响。术后应重视反式全肩关节置换术后康复的阶段性目标及方法以确保患者合理地进行日常活动,避免对关节假体造成过度的压力或损伤。此外,对反式全肩关节置换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肩胛盂切迹、肩关节不稳、假体周围骨折及假体感染等,需要通过精心的术前规划、术中操作技术和术后管理来预防,一旦出现需及时识别和正确处理。最后,有关反式全肩关节置换用于不可修复肩袖撕裂治疗的争议问题,如联合肌腱转位以改善外旋功能、修复肩胛下肌以增加内旋肌力以及手术年龄指征,需更多的临床研究和长期随访予以解决。以上结论为不可修复性肩袖撕裂患者的治疗提供了基于证据的指导,明确了反式全肩关节置换术治疗不可修复性肩袖撕裂的优势与注意事项,旨在为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进医学研究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早期肩关节镜下治疗中度冈上肌腱全层撕裂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早期肩关节镜下治疗中度冈上肌腱全层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3例中度冈上肌腱全层撕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26例;年龄41~68岁[(55.9±8.2)岁]。患者均行肩关节镜下冈上肌腱缝合及肩峰下成形术,其中22例为肩关节持续疼痛及活动受限症状出现后1个月内的患者(早期组),21例为肩关节持续疼痛及活动受限症状出现后1~3个月的患者(晚期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前、术后3周、6周、3个月及6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肩肘协会(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术后6个月内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7个月[(6.4±0.4)个月]。早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晚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后3周、6周、3个月及6个月VAS较术前均显著降低( P<0.05),ASES评分及Constant-Murley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升高( P<0.05)。早期组术后3周和6周VAS[(4.4±0.9)分、(3.7±0.8)分]均低于晚期组[(5.5±1.0)分、(4.8±1.1)分]( P<0.05),ASES评分[(49.1±4.6)分、(56.8±4.1)分]和Constant-Murley评分[(54.1±4.8)分、(64.1±4.4)分]均高于晚期组[ASES评分:(45.2±5.4)分、(50.3±5.4)分,Constant-Murley评分:(50.5±3.3)分、(58.2±3.9)分]( P<0.05),而两组术后3个月和6个月VAS、ASES评分和Constant-Murley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后6个月内均未出现感染或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结论:对于中度冈上肌腱全层撕裂患者,在其肩关节持续疼痛及活动受限症状出现后的1个月内行肩关节镜手术治疗,较1~3个月手术治疗,术后短期内患侧肩关节可获得较好的疼痛缓解及较快的功能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侧胸带蒂胸外侧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观察及其在保乳术乳房重建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带蒂胸外侧动脉穿支皮瓣在乳腺癌保乳术后部分乳房重建中临床应用的解剖学基础及效果。方法:(1)取新鲜成人尸体标本8具,其中男6具、女2具,年龄28~71岁,平均39.5岁。标本经股动脉灌注加入氧化铅的红色凝胶后,在上至锁骨、下至第五肋、外至腋前线、内至胸骨旁的区域内,解剖观察两侧胸外侧动脉的位置、走行、分支以及与周围血管的吻合情况,对胸外侧穿支血管的来源进行系统分型,并测量胸外侧动脉穿支起始处外径及血管蒂长度。(2)纳入湖南省肿瘤医院2015年8月—2019年2月收治的12例Ⅰ期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4~52岁,平均43.2岁。其中浸润性导管癌8例,浸润性小叶癌4例;均为单侧发病,肿瘤位于乳房外上区域9例、外下区域3例。12例均行保乳术,术中于肿瘤切除后应用带蒂胸外侧动脉穿支皮瓣行部分乳房重建,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及重建后的乳房外形。结果:(1)8具16侧标本中,有15侧出现胸外侧动脉,从胸大肌和背阔肌之间穿出,其起始处外径0.7~0.9 mm,平均0.80 mm;血管蒂长6.8~10.4 cm,平均8.15 cm,与胸肩峰动脉、胸廓内动脉、胸背动脉和肋间动脉形成丰富的血管吻合。15侧胸外侧动脉按照其来源分为6型,分别来自胸肩峰动脉(8/15,Ⅰ型)、腋血管(4/15,Ⅱ型)、胸背血管(2/15,Ⅲ型)、肩胛下血管(1/15,Ⅳ型)、多源型(1/15,Ⅴ型);另有1侧胸外侧动脉缺如(Ⅵ型)。(2)本组12例患者切除肿瘤及乳腺组织质量为70~95 (80.0±5.7)g,切取的侧胸带蒂胸外侧动脉穿支皮瓣长10.5~13.5 (11.2±0.4) cm、宽4.5~7.5 (6.3±0.5)cm、厚3.0~4.5 (3.4±0.4) cm。术后2例发生皮瓣脂肪液化,1例伤口裂开,经过换药治疗均愈合。12例患者术后随访6~20个月,平均11.5个月。所有皮瓣均顺利成活,重建乳房外形可,质地柔软,侧胸皮瓣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肩关节功能无明显异常;无一例出现乳腺癌复发。结论:胸外侧动脉穿支来源多样,解剖位置较恒定,且供血范围大,带蒂胸外侧动脉穿支皮瓣对于乳腺癌保乳术后乳房外侧区域重建是一个有价值的选择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肩峰成形对外伤性冈上肌腱修补临床作用的对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肩峰成形对冈上肌腱撕裂Ⅱ型肩峰患者修补术后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因外伤性冈上肌腱撕裂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47例,所选患者为Ⅱ型肩峰,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肩峰成形组(24例)和非肩峰成形组(23例),比较术前术后两组肩关节Constant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ASES评分)、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UCLA评分),评价肩关节功能。结果:肩峰成形组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Constant评分分别为(32.8±5.3)分、(71.9±5.5)分、(81.5±5.7)分,与非肩峰成形组的(32.3±4.4)分、(71.6±5.5)分、(82.8±5.2)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344、0.164、0.832,均 P>0.05)。肩峰成形组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ASES评分分别为(39.1±5.6)分、(75.4±5.6)分、(82.8±4.9)分,与非肩峰成形组的(40.0±4.9)分、(77.8±3.9)分、(83.1±5.0)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594、1.704、0.263,均 P>0.05)。肩峰成形组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UCLA评分分别为(9.1±3.2)分、(29.3±2.9)分、(33.9±1.5)分,与非肩峰成形组的(10.1±3.2)分、(29.5±2.0)分、(33.2±2.2)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1.183、0.311、1.371,均 P>0.05)。 结论:对于外伤性冈上肌腱全层撕裂的Ⅱ型肩峰患者,在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手术中不进行肩峰成形同样能够取得可靠的临床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X线数字化断层融合成像在冈上肌出口位的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中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X线数字化断层融合(DTS)成像在冈上肌出口位的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IS)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0年1月于巴彦淖尔市医院因肩关节不适就诊,且经临床查体、MRI检查确诊的93例SIS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其中男性56例、女性37例,年龄30~77(55.4±8.2)岁。所有患者均在MRI检查后7 d内,为明确是否有行肩峰成形术或肩袖重建术的必要而行X线数字化摄影(DR)和DTS成像检查。3种影像学检查方法测量的肩峰形态差异的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肩-肱距离(AHI)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异法(LSD)- t检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3种影像学检查方法测量的AHI的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和特异度,AUC的比较采用 Z检验。 结果:MRI、DR、DTS 3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SIS患者肩峰形态检查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84, P>0.05)。MRI、DR、DTS 3种影像学检查方法测量SIS患者AHI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37±1.21)mm对(8.91±1.50)mm对(8.66±1.25)mm, F=3.84, 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MRI与DR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69, P<0.05),而MRI与DTS、DR与DT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1.60、1.24,均 P>0.05)。MRI、DTS、DR诊断AHI的灵敏度分别为96.35%、96.36%、86.79%,特异度分别为72.44%、58.28%、54.73%,AUC分别为0.906、0.808、0.677,95% CI分别为0.839~0.951、0.727~0.874、0.586~0.760,三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3.01, P<0.05)。 结论:冈上肌出口位DTS是确诊SIS相对经济、实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作为肩部不适患者的一种普查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围手术期隐性失血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探讨肩关节镜下治疗肩袖损伤患者围手术期的隐性失血情况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21-10-2022-10于嘉兴市第一医院骨科采川肩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治疗的50例肩袖损伤.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损伤侧别、既往病史、吸烟史、饮酒史、手术时间、是否行肩峰成形术、肩峰成形的打磨深度、是否采用锚钉、锚钉数目、水泵压力等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高血压患者的隐性失血量明显高于无高血压的患者(P<0.05),行肩峰成形术患者的隐性失血量明显高于未行肩峰成形术患者(P<0.05),采用锚钉的患者的隐性失血量也明显增多(P<0.05);而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损伤侧别、糖尿病、吸烟史、饮酒史、水泵压力与隐性失血并无明显相关性(P>0.05).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检验其与隐性失血量的关联性(拟合优度检验中决定系数R2=0.968,调整后R2=0.962),结果显示手术时间、行肩峰成形术、使用锚钉、锚钉数目与隐性失血存在相关性(P<0.05),且与隐性失血量呈正相关.结论 肩关节镜围手术期存在着大量的隐性失血,高血压、手术时间、肩峰成形术、肩峰成形的打磨深度、采用锚钉、锚钉数目是隐性失血增加的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PRP联合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RP)联合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IS)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五临床医学院(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SI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PRP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的肩功能(前屈、外展、内外旋转的活动度)、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SHSS)评分、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定量表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变化,并记录治疗后所发生的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肩部前屈、外展、内外旋转的活动度分别为(129.14±11.58)°、(111.02±22.57)°、(67.20±12.55)°、(65.36±13.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22.31±10.62)°、(100.15±15.63)°、(55.09±12.10)°、(54.01±12.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SHSS评分、VAS评分分别为(4.63±0.79)分、(3.02±0.74)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78±1.14)分、(3.89±0.83)分,上肢FMA评分为(36.52±3.60)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1.56±3.1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IL-1、IL-6、TNF-α水平分别为(1.15±0.16)μg/L、(0.64±0.20)μg/L、(2.10±0.44)μg/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3±0.18)μg/L、(0.95±0.24)μg/L、(2.89±0.48)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皮下血肿、发热、疼痛的发生率分别为5.00%、2.50%、2.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0%、15.00%、17.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RP联合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能有效改善SIS患者的肩关节功能,促进肢体功能康复,降低炎症的水平表达,安全性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肱骨大结节骨折畸形愈合肩峰撞击症的治疗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探讨肩峰及大结节成形术加双排铆钉重建肩袖止点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畸形愈合肩峰撞击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6月—2022年10月,17例肱骨大结节骨折畸形愈合肩峰撞击症患者应用肩峰及大结节成形术加双排铆钉重建肩袖止点的手术治疗,评价患肩功能恢复效果.[结果]17例患者均顺利手术,手术切口一期愈合,均未感染,随访时间6~12个月.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 VAS 评分[(7.5±1.1),(1.2±0.7),P<0.001],UCLA 评分[(12.9±3.8),(30.9±2.2),P<0.001]、Constant-Murley 评分[(50.7±12.1),(95.1±9.4),P<0.001]和上举 ROM[(94.9±12.1)°,(151.5±10.2)°,P<0.001],以及影像测量肱骨头相对高度[(6.1±1.2)mm,(10.3±0.7)mm,P<0.001]均显著改善,尽管肩峰下间隙、肩峰指数和肩峰倾斜角度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肩峰及大结节成形术加双排铆钉重建肩袖止点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畸形愈合肩峰撞击症,可有效改善患肩关节活动功能、改善肱骨头相对高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