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肌骨超声引导精准可视化介入联合Mulligan动态关节松动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肌骨超声引导精准可视化介入联合Mulligan动态关节松动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 2023年 1月—2024年 1月广东省人民医院赣州医院收治的94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47例.对照组采用针灸联合推拿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肌骨超声引导精准可视化介入联合Mulligan动态关节松动术治疗.比较两组的疼痛程度、肩关节功能及关节活动度.结果:治疗后 7 d,两组疼痛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 3个月后,两组肩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肩关节前屈、外展及外旋活动度均大于治疗前,且试验组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骨超声引导精准可视化介入联合Mulligan动态关节松动术能减轻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疼痛,有助于改善患者肩关节功能,扩大肩关节活动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肩关节撞击综合征的影像评估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肩关节撞击综合征是引起肩部疼痛和活动障碍的常见病因之一。广义的肩关节撞击综合征包括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喙突下撞击综合征和内撞击综合征,以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最为常见。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发现肩关节撞击综合征可能的病因和评估撞击造成的损伤情况。熟悉其影像学表现,有助于更好地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肱骨近端骨折术后发生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与肩峰形态及肩峰下间隙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骨折术后发生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IS)与肩峰形态及肩峰下间隙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12月至2019年12月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骨科采用肱骨近端钛板治疗的62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资料。男40例,女22例;年龄35~71岁,平均53.5岁;肱骨近端骨折Neer分型:三部分38例,四部分24例。根据Nikolaus提出的标准判定患者术后SIS的发生情况,并将其分为SIS组和Non-SIS组,在术后X线片上观察肩峰形态并测量肩峰下间隙[肩峰-大结节间距(AGI)、肩峰-钛板间距(API)],并分析其与发生SIS的相关性。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及随访,随访时间3~15个月(平均10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感染及内固定物松动等并发症。SIS组患者18例,Non-SIS组患者44例;SIS组中Ⅰ型肩峰3例,Ⅱ、Ⅲ型肩峰15例;Non-SIS组中Ⅰ型肩峰20例,Ⅱ、Ⅲ型肩峰24例。SIS组中Ⅱ、Ⅲ型肩峰患者比例(15/18)显著高于Non-SIS组(2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SIS组患者的AGI及API分别为(11.6±2.1)、(14.2±2.4)mm,明显小于Non-SIS组患者的(15.7±2.8)、(18.5±3.2)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SIS是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术后常见并发症,肩峰形态异常(Ⅱ、Ⅲ型肩峰)、骨折复位欠佳(AGI变小)、钛板放置过高(API变小)等均为术后发生SIS的重要诱发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关节镜下双排锚钉缝线桥固定技术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单纯肱骨大结节骨折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双排锚钉缝线桥固定技术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单纯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7年3月南通大学附属建湖医院骨科治疗的40例单纯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的患者资料。男23例,女17例;年龄25~70岁,平均53.2岁。所有患者骨折移位>5 mm、骨折块面积<3 cm×3 cm,无其他损伤(如肩袖损伤、SLAP损伤、Bankart损伤)。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2组:18例患者采用关节镜下双排锚钉缝线桥固定技术治疗(关节镜组),22例患者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切开组)。术后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关节活动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美国肩肘外科医师(ASES)评分。结果:关节镜组和切开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关节镜组和切开组患者术后分别获平均19、20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在术后3个月内均获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时关节镜组和切开组患者肩关节前屈活动度分别为152.7°±13.3°、137.7°±19.2°,外展活动度分别为146.0°±16.4°、132.4°±20.5°,VAS评分分别为(0.8±0.4)、(1.3±0.6)分,ASES评分分别为(91.8±4.1)、(87.4±5.8)分,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切开组有2例患者发生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待骨折愈合取出钢板后症状缓解;1例肩关节僵硬,麻醉下进行手法松解后好转。 结论:相对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关节镜下双排锚钉固定治疗单纯性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更好等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肩部调衡法治疗肩峰撞击综合征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肩部调衡法治疗肩峰撞击综合征的临床应用。方法:自2019年7月至2020年8月我们对36例肩峰撞击综合征患者,通过松解颈、胸、肩、上臂部相应肌肉及筋膜,调整肌肉张力,抗阻强化相关肌肉,纠正肱骨头向下移位,减缓肩峰下间隙内压力和减轻肩部周围软组织张力,达到筋骨平衡,治疗肩峰撞击导致的疼痛。结果:采用目前广泛应用的肩关节功能评定量表评价患者肩关节整体功能,结合常见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评定:36例患者治愈8例,显效10例,有效15例,无效3例;有效率91.7%。结论:肩部调衡法是一种治疗肩峰撞击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联合富血小板血浆与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联合富血小板血浆(PRP)与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AIS)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东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30例SAI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21例;年龄24~48岁[(34.3±9.8)岁]。左肩19例,右肩11例。15例仅行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单纯肩峰成形组);15例行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术后向肩峰下间隙注入4 ml PRP(肩峰成形联合PRP组)。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6周、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Constant-Murley评分和肩关节主动前屈、外展、内旋及外旋活动度。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3~12个月[(9.0±2.6)个月]。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VAS、Constant-Murley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术后6周肩峰成形联合PRP组VAS为(1.5±0.5)分,Constant-Murley评分为(80.3±6.2)分,低于或高于单纯肩峰成形组的(2.5±0.7)分、(58.1±7.6)分( P<0.05或0.01);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VAS、Constant-Murley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或提高( P<0.05或0.01)。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肩关节主动前屈、外展、内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术后6周肩峰成形联合PRP组肩关节主动前屈为(158.1±26.3)°,外展为(146.2±27.4)°,内旋为(54.2±11.8)°,大于单纯肩峰成形组的(128.8±29.6)°、(111.0±28.6)°、(35.7±12.3)°( P<0.05或0.01);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肩关节主动前屈、外展、内旋较术前显著提高( P<0.05或0.01)。两组间和组内不同时间点肩关节主动外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肩峰成形联合PRP组无切口感染、肩峰骨折等并发症发生;单纯肩峰成形组1例出现切口延期愈合,经换药处理后痊愈。 结论:与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相比,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联合PRP治疗SAIS可早期减轻疼痛、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改善关节主动活动度、减少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肩锁关节脱位合并喙突骨折22例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22例肩锁关节脱位(ACD)合并喙突骨折(CF)的治疗效果。方法:2017年3月至2023年8月宜兴市人民医院骨科收治22例ACD合并CF患者,男15例,女7例,平均年龄49(27~67)岁,受伤原因:车祸5例,骑电动车摔倒9例,高处坠落6例,重物砸伤和机器挤压伤各1例。ACD分型为,Rockwood变异型Ⅲ型20例,变异型Ⅳ型2例。CF分型为,EyresⅢA型12例,ⅣA型6例,ⅤA型4例,OgawaⅠ型18例,Ⅱ型0例,CF按骨折形态分类为,铰链骨折15例,平移骨折3例,撕脱骨折4例。10例ACD行切开复位锁骨钩钢板(CHP)内固定术,CF行保守治疗(TC)(CHP+TC);12例ACD行CHP内固定术,CF予空心螺钉(CS)固定(CHP+CS)。观察并记录ACD和CF复位、固定情况、术后并发症、喙突骨愈合时间、末次视觉模拟评分(VAS)、末次Constant评分和DASH评分。结果:CHP+TC:ACD复位及固定满意,5例CF解剖复位,均为EyresⅢA型,其中铰链骨折3例,撕脱骨折2例;随访42(5~84)个月,喙突骨愈合时间2.6(2~3.5)个月,末次VAS评分0.4(0~2)分、末次Constant评分99(96~100)分、末次DASH评分6(0~10)分,发现肩峰下骨溶解(AO)3例,喙突骨不连(CN)1例,喙突畸形愈合(CM)4例。CHP+CS:ACD复位及固定满意,8例CF解剖复位,其中EyresⅢA型5例、ⅣA型2例、ⅤA型1例,铰链骨折5例,平移骨折3例;随访37(13~70)个月,喙突骨愈合时间2.9(2~3.5)个月,末次VAS评分0.5(0~3)分、末次Constant评分98(96~100)分、末次DASH评分6(2~10)分,发现AO 4例,CN 1例,CM 3例,喙突螺钉穿出边界3例。所有病例的Constant评分和DASH评分按优良率判断,均为优;所有病例未见切口感染、喙突下撞击综合征、肩锁关节再脱位等并发症。结论:治疗Rockwood变异Ⅲ型和Ⅳ型ACD合并EyresⅢ~Ⅴ型CF时,可先使用CHP复位、固定ACD,再根据CF间接复位情况,决定保守治疗或螺钉固定,可取得满意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发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近期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发散式体外冲击波(rESWT)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IS)的近期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4月期间在我院康复科就诊的106例SI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rESWT组、运动组及常规理疗组。3组患者均积极配合家庭康复锻炼,rESWT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发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运动组则辅以系统运动训练(包括关节活动训练、关节控制训练及肌腱拉伸训练等),常规理疗组则辅以痛点超激光及低周波治疗。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分别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CMS)、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对3组患者肩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CMS、SF-36各项指标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运动组CMS疼痛评分、总分明显优于常规理疗组水平( P<0.05);rESWT组疼痛、日常生活、运动范围、肌力评分及总分[分别为(13.9±2.1)分、(16.6±3.0)分、(34.1±5.1)分、(23.4±6.8)分及(87.9±6.8)分]均明显优于运动组及常规理疗组水平( P<0.05)。运动组SF-36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精力4个维度评分均明显优于常规理疗组水平( P<0.05);rESWT组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精力、精神健康5个维度评分[分别为(87.5±15.2)分、(83.2±11.2)分、(80.9±9.7)分、(82.9±8.6)分及(85.9±7.6)分]均明显优于运动组及常规理疗组水平。 结论:rESWT对SIS患者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与运动康复疗法及常规物理疗法比较,SIS患者经rESWT治疗1个月后其肩关节功能、生活质量均能获得更显著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肩峰成形对外伤性冈上肌腱修补临床作用的对照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肩峰成形对冈上肌腱撕裂Ⅱ型肩峰患者修补术后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因外伤性冈上肌腱撕裂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47例,所选患者为Ⅱ型肩峰,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肩峰成形组(24例)和非肩峰成形组(23例),比较术前术后两组肩关节Constant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ASES评分)、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UCLA评分),评价肩关节功能。结果:肩峰成形组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Constant评分分别为(32.8±5.3)分、(71.9±5.5)分、(81.5±5.7)分,与非肩峰成形组的(32.3±4.4)分、(71.6±5.5)分、(82.8±5.2)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344、0.164、0.832,均 P>0.05)。肩峰成形组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ASES评分分别为(39.1±5.6)分、(75.4±5.6)分、(82.8±4.9)分,与非肩峰成形组的(40.0±4.9)分、(77.8±3.9)分、(83.1±5.0)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594、1.704、0.263,均 P>0.05)。肩峰成形组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UCLA评分分别为(9.1±3.2)分、(29.3±2.9)分、(33.9±1.5)分,与非肩峰成形组的(10.1±3.2)分、(29.5±2.0)分、(33.2±2.2)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1.183、0.311、1.371,均 P>0.05)。 结论:对于外伤性冈上肌腱全层撕裂的Ⅱ型肩峰患者,在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手术中不进行肩峰成形同样能够取得可靠的临床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X线与MRI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比较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对比分析X线检查和MRI检查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临床表现为肩部疼痛、无力的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行X线和MRI检查,以临床诊断为金标准,对比分析X线检查和MRI检查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中的诊断效能。结果:MRI检查与金标准一致性较好(Kappa = 0.769, P<0.01),X线检查与金标准一致性一般(Kappa = 0.464, P<0.01);X线检查与MRI检查肩峰形态分型、肩峰下间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MRI检查灵敏度高于X线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 = 4.00, P<0.05),MRI检查特异度与X线检查无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 = 0.25, P>0.05)。 结论:X线与MRI检查诊断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两者互为补充,临床首先进行X线检查,必要时再进行MRI检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