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节镜下内支撑技术辅助补片桥接术治疗不可修复性巨大肩袖撕裂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内支撑技术辅助补片桥接术治疗不可修复性巨大肩袖撕裂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5月于宁波大学附属医院接受手术的不可修复性巨大肩袖撕裂患者50例。采用关节镜下内支撑(人工韧带)技术辅助自体阔筋膜补片桥接术(桥接+内支撑组)26例,男10例、女16例,年龄(63.4±6.2)岁(范围50~76岁);行关节镜下自体阔筋膜补片桥接术(单纯桥接组)24例,男11例、女13例,年龄(66.0±5.6)岁(范围57~78岁)。评估并比较两组术后2年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merican Shoulder & Elbow Surgeons,ASES)评分、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UCLA)评分、肩关节活动度及肌力、肩峰-肱骨头间距(acromiohumeral distance,AHD)和桥接补片愈合情况。结果:5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4.2±7.2)个月(范围24~45个月)。两组术后2年VAS、ASES评分、UCLA评分、肩关节活动度及肌力、AHD均较术前有显著提高( P<0.05)。桥接+内支撑组的ASES评分、UCLA评分、前屈活动范围、外展肌力和AHD分别为(93.5±5.3)分、(31.7±3.8)分、159.4°±13.6°、8.9±1.2、(7.0±1.4)mm,均高于单纯桥接组[(89.5±5.7)分、(28.5±5.6)分、159.4°±13.6°、8.2±1.2、(5.9±1.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手术前后桥接+内支撑组UCLA评分、外展肌力和AHD的改善值分别为(19.6±4.2)分、4.1±1.2、(3.3±1.5)mm,均大于单纯桥接组的(15.9±5.7)分、3.3±1.0、(2.0±0.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桥接补片愈合率在桥接+内支撑组达到92%(24/26),显著高于单纯桥接组的54%(13/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关节镜下单纯自体阔筋膜桥接术相比,人工韧带内支撑技术辅助自体阔筋膜补片桥接术可明显改善不可修复性巨大肩袖撕裂患者术后早期的肩关节功能、AHD和桥接补片愈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三明治"补片与单纯阔筋膜补片上关节囊重建治疗不可修复性肩袖撕裂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三明治"补片与单纯阔筋膜补片上关节囊重建治疗不可修复性肩袖撕裂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在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接受上关节囊重建手术的巨大不可修复性肩袖撕裂患者50例,根据重建上关节囊方式分为"三明治"组("三明治"补片作为移植物)和阔筋膜组(单纯阔筋膜作为移植物)。"三明治"组27例,男10例、女17例,年龄(65.6±5.7)岁(范围55~76岁),左肩6例、右肩21例。阔筋膜组23例,男10例、女13例,年龄(65.5±4.2)岁(范围56~72岁),左肩4例、右肩19例。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术后1年及术后2年评估相关临床及影像学指标,包括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merican Shoulder & Elbow Surgeons,ASES)评分、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UCLA)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肩关节活动度、肩峰-肱骨头间距(acromiohumeral distance,AHD)和上关节囊补片愈合情况。结果:5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0.0±8.4)个月(范围26~54个月)。术后2年两组ASES、UCLA、VA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及AHD均较术前显著改善( P<0.05)。"三明治"组的ASES、UCLA评分、前屈、外旋和AHD分别为(90.1±8.7)分、(31.0±3.1)分、160.0°±21.3°、35.0°±9.0°和(6.4±1.5) mm,均高于阔筋膜组的(66.8±22.0)分、(23.0±8.7)分、124.8°±37.4°、29.0°±6.9°和(4.4±1.0)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手术前后"三明治"组ASES、UCLA评分、前屈、外旋和AHD的改善值分别为(58.0±11.8)分、(20.1±4.5)分、70.2°±31.4°、11.3°±7.3°和(3.0±1.6) mm,均大于阔筋膜组的(36.7±24.2)分、(12.7±9.2)分、33.7°±42.4°、7.2°±10.4°和(1.5±1.0)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三明治"组补片愈合率为93%(25/27),阔筋膜组为74%(17/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1.984, P=0.159)。术后阔筋膜组1例取阔筋膜处形成皮下血肿;2例末次随访时诉大腿取阔筋膜处存在不适感,但不影响行走。无一例发生感染、关节僵硬及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结论:"三明治"补片与单纯阔筋膜补片上关节囊重建均可改善巨大不可修复性肩袖撕裂患者术后的肩关节功能及AHD,"三明治"补片愈合率较高,能更好的改善肩关节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肌内效贴对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肩峰-肱骨头间距影响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系统评价肌内效贴对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肩峰-肱骨头间距的影响。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PEDro、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期刊和中国生物医学9个数据库,搜集有关肌内效贴对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肩峰-肱骨头间距治疗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3年5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包含40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肌内效贴可减小肩峰-肱骨头间距[标准化均数差(SMD)=-0.59,95%CI(-0.79,-0.40), P<0.01],改善上肢运动功能[SMD=1.30,95%CI(0.42,2.17), P<0.01],减轻肩关节疼痛[SMD=-0.89,95%CI(-1.31,-0.48), P<0.01]。 结论:肌内效贴可有效减小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的肩峰-肱骨头间距,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减轻肩关节疼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关节镜下"三明治"补片上关节囊重建术治疗巨大不可修复性肩袖撕裂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三明治"补片(自体阔筋膜+LARS人工韧带+自体阔筋膜)重建上关节囊治疗巨大不可修复性肩袖撕裂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8年10月采用"三明治"补片重建上关节囊的随访2年以上的巨大不可修复性肩袖撕裂患者29例,男12例、女17例;年龄(66.01±5.88)岁(范围55~77岁)。肩胛下肌肌腱完整13例、可修复16例;小圆肌均完整,三角肌功能完整;肩袖损伤Hamada分型2型11例、3型14例、4型4例。术后以患肩主动外展上举角度、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merican Shoulder & Elbow Surgeons,ASES)评分、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UCLA)评分以及Constant-Murley评分评估肩关节疼痛及功能。以肩关节X线及MRI评估肩峰-肱骨头间距(acromiohumeral distance,AHD),判断补片愈合情况。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5.30±7.20)个月(范围24~46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肩主动外展上举角度为158.45°±23.87°(范围70°~180°),较术前的92.59°±45.99 °(范围20°~160°)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190, P<0.001);ASES评分为(92.92±9.08)分(范围64~100分)、UCLA评分为(31.62±3.93)分(范围19~35分)、Constant-Murley评分为(85.83±8.44)分(范围68~94分),均较术前[分别为(30.69±12.99)分(范围68~95分)、(10.93±3.43)分(范围4~17分)、(39.62±12.68)分(范围14~55分)]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1.145,21.348,16.333, P<0.001);VAS评分为(0.41±0.57)分(范围0~2分),较术前的(4.90±1.05)分(范围3~7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0.267, P<0.001)。末次随访时MRI示AHD由术前(3.31±1.57)mm(范围1.10~6.60 mm)增加至(6.94±1.76)mm(范围3.0~10.8 mm),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2.195, P<0.001)。26例补片获得愈合,愈合率89.7%(26/29);部分撕裂1例,完全撕裂2例(其中1例感染)。 结论:"三明治"补片重建上关节囊术后短期随访愈合率较高,可使肩关节功能早期恢复,是治疗巨大不可修复性肩袖撕裂的有效术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镜下上支点重建治疗不可修复性巨大肩袖撕裂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介绍镜下上支点重建(superior fulcrum reconstruction,SFR)治疗不可修复性巨大肩袖撕裂(irreparable mas-sive rotator cuff tears,IMRCT)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2020年1月—2022年6月对18例不可修复性巨大肩袖撕裂患者行镜下上支点重建治疗.先行关节镜检查及清理,清理肩袖残端及滑囊组织,视具体情况切断或固定肱二头肌长头腱.取同侧腓骨长肌腱长度13~15cm,直径2~3 mm,分成两束用肌腱线编织好.在关节盂侧及肱骨头侧分别建立骨隧道,借助PDS线牵引肌腱通过骨隧道,最后在肱骨近端外侧打结固定肌腱.[结果]1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关节镜手术,无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 12~24 个月.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 VAS[(7.2±1.2),(0.5±0.5),P<0.001]、CMS[(21.1±3.0),(80.3±2.7),P<0.001],UCLA[(5.9±1.2),(31.4±1.3),P<0.001]和 ASES 评分[(34.1±6.0),(85.3±3.8),P<0.001]均显著改善.影像学方面,术后肩峰肱骨头间距显著增加[(0.5±0.1)cm,(0.9±0.1)cm,P<0.001],移植物形态良好.[结论]镜下上支点重建治疗不可修复性巨大肩袖撕裂技术可行,短期临床效果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肩袖损伤对半肩关节置换术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3/23
目的:研究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肩袖损伤对半肩关节置换术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22年11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采用半肩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年龄≥50岁)33例,排除既往肩部有疾病史或手术史、陈旧性骨折及病理性骨折患者。男10例,女23例;年龄57~90岁;左侧18例,右侧15例;均为外伤导致的骨折;根据Neer分型,两部分骨折6例,三部分骨折19例,四部分骨折8例;17例患者合并肩袖损伤。同时记录患者术后首次X线指标(肩峰肱骨头间距、肩关节间隙和盂肱指数)和并发症,随访末次视觉模拟评分(VAS)、Neer肩关节评分和复旦大学肩关节功能评分(FUSS)。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描述,符合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P25,P75)描述。组间比较服从正态分布的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及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检验。因变量为二分类变量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评估不同骨折分型、肩袖损伤情况在患者一般情况、术后首次X线指标及术后肩关节功能方面的差异。结果:纳入患者年龄(73±8)岁,随访时间(67±54)个月。末次VAS评分为1(0,2)分;FUSS评分为56(50,74)分;患侧Neer评分为(64±13)分,健侧Neer评分为(75±11)分,患侧与健侧比例为86.3%(44%~97%),肩袖损伤与无肩袖损伤患者的患侧与健侧Ne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250.500,P>0.05)。33例患者有17例(51.5%)伴有肩袖损伤,二、三和四部分骨折患者的肩袖损伤率分别为50.0%、68.4%和12.5%(P=0.034)。合并肩袖损伤患者的年龄(75±8)岁大于无肩袖损伤患者的年龄(69±6)岁(t=-2.320,P=0.027),年龄[比值比(OR)=1.124, 95%置信区间(CI)(1.006,1.256)]是肩袖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39);肩袖损伤患者的患侧Neer评分(58±10)分低于无肩袖损伤患者的Neer评分(71±12)分(t=3.212,P=0.003);肩袖损伤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肌力评分[9(3,9)、6(6,9)]低于无肩袖损伤患者[15(9,24.75)、9(8,11.75)](W=224.00、220.50,均为P<0.05)。肩袖是否损伤患者的术后首次X线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有2例出现脱位、1例假体周围松动、1例伤口感染,均无内固定失效。结论:半肩关节置换术对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肩袖损伤患者总体重建效果较好,术后疼痛、肩关节活动范围、医患满意度与无肩袖损伤组无明显差异。但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肌力常恢复不佳,这也和年龄引起的肩袖退变有关,应在临床工作中引起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
肩关节镜下不同缝合方式对肩袖撕裂患者肩关节功能和A-H间距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2/2
目的 探讨肩关节镜下不同缝合方式对肩袖(RC)撕裂患者肩关节功能和肩峰-肱骨头(A-H)间距的影响.方法 选取 2019-03 至 2022-01 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 904 医院收治的单纯冈上肌肌腱全层中型撕裂患者 50 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n=21)和观察组(n=29),对照组行肩关节镜下单排缝合固定,观察组行肩关节镜下双排缝合固定.比较术前和术后 1 年两组肩关节前屈和外旋活动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Constant-Murley功能评分(CMS)、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CLA)及A-H间距;比较两组肌肉萎缩、关节僵硬、RC再撕裂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前对照组和观察组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前比较,术后 1 年两组肩关节前屈和外旋活动度、VAS、CMS(疼痛、功能活动、肌力及肩关节活动度)及UCLA评分(肩痛、功能、关节活动范围及患者满意度评分)、A-H间距均增加(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4.51±0.80)分,高于对照组的(4.02±0.73)分,观察组A-H间距[(14.35±2.07)mm],高于对照组的[(12.14±2.31)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 10.3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 19.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肩关节镜下双排缝合和单排缝合均可显著改善RC撕裂患者肩关节功能,增加A-H间距,但双排缝合在提高患者满意度、增加A-H间距及减少并发症上更具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2
-
肌内效贴对脑卒中患者肩关节半脱位后肩痛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肩关节半脱位后肩痛的疗效.方法:56例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后肩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8例),两组患者均实施常规康复治疗及宣教,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结合肌内效贴干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通过X线测量法测量肩峰与肱骨头间距(AHI)、肩关节视觉模拟评分(VAS)疼痛、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肩痛侧腋神经及肌皮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测定,对两组治疗结果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AHI值、VAS评分、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P> 0.05),且检测所有患者肩痛侧腋神经(刺激部位:Erb点;记录部位:三角肌)及肌皮神经(刺激部位:Erb点;记录部位:肱二头肌)后发现两组中某些患者肌皮神经(30例,53.57%)、腋神经(31例,55.36%)波幅明显低于正常值,而潜伏期轻度延长或正常(提示轴索损伤).两组治疗6周后,治疗组各项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且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肌内效贴在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肩关节半脱位后肩痛早期防治中,具有良好的疗效,其相应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肩袖损伤的法医学鉴定
编辑人员丨2023/8/6
肩袖损伤的伤病关系一直是法医临床学鉴定的难点和重点,本文从损伤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等方面对肩袖损伤的相关研究进行全面、细致的综述.提出在法医学鉴定中引入肩峰指数、肩峰形态及肩峰-肱骨头间距等影像学观察指标,并总结了肩袖损伤法医临床学分析要点,以期能为此类鉴定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毫火针针刺经筋结点联合中频脉冲电疗法治疗卒中后上肢痉挛伴肩关节半脱位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毫火针针刺经筋结点联合中频脉冲电疗法治疗卒中后上肢痉挛伴肩关节半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5例卒中后上肢痉挛伴肩关节半脱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毫火针针刺经筋结点联合中频脉冲电疗法组(以下简称联合组)35例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毫火针针刺经筋结点联合中频脉冲电疗法治疗;中频脉冲电疗法组(以下简称电疗组)35例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频脉冲电疗法治疗;西医组35例单纯予西医常规治疗.3组均治疗4周后,比较3组治疗前后患侧肩关节关节活动度改善情况,包括前屈、后伸、内收、外展、内旋及外旋;比较3组治疗前后患侧肩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肩峰-肱骨头间距(AHI)、上肢活动功能Fugl-Meyer量表(FMA)评分及日常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BI)评分改善情况;比较3组治疗前后患侧上肢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分级情况;比较3组治疗前后患侧上肢神经电生理指标变化情况,包括腋神经及正中神经H反射潜伏期及H反射中最大H波波幅与最大M波波幅比值(Hmax/Mmax).结果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后肩关节前屈、后伸、内收、外展、内旋及外旋活动度均明显增加(P<0.05),其中联合组与电疗组治疗后肩关节活动度各指标改善均优于西医组(P<0.05),联合组治疗后肩关节前屈、后伸、内收活动度均明显大于电疗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后疼痛VAS评分及AHI值均明显降低(P<0.05),FMA评分及BI评分均明显增加(P<0.05),其中联合组治疗后对各指标改善均优于西医组及电疗组(P<0.05),电疗组治疗后对各指标改善均优于西医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后MAS分级情况均有明显降低趋势(P<0.05),其中联合组治疗后MAS评级降低趋势明显大于西医组与电疗组(P<0.05),电疗组治疗后MAS评级降低趋势明显大于西医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后腋神经与正中神经的H反射潜伏期均明显增加(P<0.05),Hmax/Mmax比值均明显减小(P<0.05),其中联合组治疗后对各指标改善均优于西医组及电疗组(P<0.05),电疗组治疗后对各指标改善均优于西医组(P<0.05).结论 毫火针针刺经筋结点联合中频脉冲电疗法治疗卒中后上肢痉挛伴肩关节半脱位临床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肩关节活动情况,降低肌张力,减轻疼痛,缓解肌肉痉挛,促进患肢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延长H反射潜伏期,减小Hmax/Mmax比值,改善患肢电生理指标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