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种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技术的疗效比较及术后慢性疼痛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比较三种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单排技术、双排技术和缝线桥技术)治疗肩袖损伤的疗效,并对患者术后慢性疼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3年2月106例于该院行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治疗的肩袖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单排组(n=35)、双排组(n=32)和缝线桥组(n=39).分别于术前、术后3、6和12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量表评估患者肩关节功能,并测量3组患者外旋活动度和前屈活动度.比较3组患者术后再撕裂发生率和慢性疼痛发生率.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慢性疼痛,分为慢性疼痛组(n=21)和非慢性疼痛组(n=85),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评估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后发生慢性疼痛的危险因素.结果 缝线桥组术后3和6个月VAS明显低于单排组和双排组,3组患者术后3、6和12个月VAS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缝线桥组术后3和6个月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高于单排组和双排组,外旋活动度和前屈活动度大于单排组和双排组.3组患者术后3、6和12个月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术前,外旋活动度和前屈活动度明显大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缝线桥组术后再撕裂发生率低于单排组和双排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7),但单排组与双排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67).3组患者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疼痛组女性占比、撕裂直径<1.0 cm占比和术后重度疼痛占比明显高于非慢性疼痛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指数(BMI)、病程、损伤部位、损伤原因、吸烟史和饮酒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混杂因素(年龄、BMI、病程、损伤部位和损伤原因等)后,女性、撕裂直径<1.0 cm和术后重度疼痛是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后发生慢性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相对于单排缝合技术和双排缝合技术,能更快地缓解肩袖损伤患者术后肩关节疼痛,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增加活动度,且术后再撕裂的发生风险低.但三种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后均存在一定的慢性疼痛风险,且女性、撕裂直径<1.0 cm和术后重度疼痛是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后发生慢性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关节镜小切口修补术联合富血小板血浆治疗肩袖损伤患者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关节镜小切口修补联合富血小板血浆治疗肩袖损伤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3年4月阳谷县人民医院骨外科收治的 80例肩袖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关节镜小切口修补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富血小板血浆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肩关节功能、患侧肩活动度及炎症因子水平.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 95.00%,高于对照组的 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3个月,两组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肩关节评分系统与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术前升高,且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1个月,研究组患侧肩外展、前屈及外旋活动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3个月,两组白细胞介素-8和C反应蛋白均较术前降低,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肩袖损伤患者时,采用小切口联合富血小板血浆的治疗方法,近期和远期均有较好的疗效,可有效地降低患者机体的炎症因子指标,有力于患者患处肩关节功能恢复,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三种关节镜手术方式治疗EllmanⅡ级关节侧部分肩袖损伤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清理、穿肌腱修补和全层修补技术治疗EllmanⅡ级关节侧部分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7年12月— 2019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东院收治的45例Ellman Ⅱ级关节侧部分肩袖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27例;年龄38~66岁[(56.4±5.0)岁]。15例行镜下清理术(镜下清理组),15例行镜下穿肌腱修补术(镜下穿肌腱修补组),15例行镜下全层修补术(镜下全层修补组)。观察三组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三组间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美国肩肘外科(ASES)评分和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评分。结果:患者均获随访8~32个月[(18.2±6.3)个月]。镜下清理组、镜下穿肌腱修补组和镜下全层修补组手术时间分别为(43.7±3.1)min、(89.1±5.4)min、(62.2±3.6)min( P<0.05)。三组术后无神经损伤、感染、肩关节粘连等并发症。镜下清理组、镜下穿肌腱修补组和镜下全层修补组术前ASES评分分别为(48.7±2.9)分、(49.1±3.0)分、(48.3±3.6)分,UCLA评分分别为(15.5±1.3)分、(15.4±1.8)分、(15.2±1.4)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三组ASES评分分别为(90.1±1.6)分、(89.3±1.0)分、(89.4±1.0)分,UCLA评分分别为(30.3±2.1)分、(29.0±2.3)分、(28.9±2.7)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个月三组ASES评分分别为(84.4±2.3)分、(73.5±3.6)分、(73.6±3.2)分,UCLA评分分别为(26.9±1.4)分、(21.4±1.0)分、(21.1±1.0)分,其中镜下穿肌腱修补组与镜下全层修补组ASES评分和UCL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镜下清理组ASES评分和UCLA评分分别高于其他两组( P<0.05)。 结论:关节镜下清理术、穿肌腱修补术和全层修补术均是治疗Ellman Ⅱ级关节侧部分肩袖损伤的有效方式,但镜下清理术的手术时间和早期效果短于或优于镜下穿肌腱修补术及镜下全层修补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关节周围鸡尾酒注射对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后的镇痛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后关节周围鸡尾酒注射镇痛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2020年6月至2021年5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收治120例肩袖撕裂接受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治疗的患者,男45例、女75例,年龄(61.35±5.75)岁(范围57~67岁),左侧肩关节58例、右侧肩关节62例。随机分为鸡尾酒注射组(接受关节周围注射罗哌卡因+吗啡+肾上腺素+复方倍他米松复方制剂)和镇痛泵组(应用镇痛泵),每组60例。围手术期及术后镇痛均采用标准化方案。在手术当日、术后第1天和第2天、出院当日以及术后2周和6周时记录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肩关节活动范围。并记录术后临时镇痛剂(塞来昔布)的应用次数,以及鸡尾酒注射和镇痛泵应用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时间、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术前VAS评分、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肩袖撕裂面积和术中使用锚钉数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鸡尾酒注射组患者术后VAS评分更低、肩关节活动度更大。与镇痛泵组相比,鸡尾酒注射组术后6、12 h和前24 h的临时镇痛剂应用次数减少。术后12 h鸡尾酒注射组VAS评分为3(3,4)分,低于镇痛泵组为5(5,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143.004, P=0.003);术后18 h鸡尾酒注射组VAS评分出现反跳,VAS评分上升至4(3,4)分,但仍低于镇痛泵组的5(4,5)分;术后24~48 h鸡尾酒注射组VAS评分与镇痛泵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2 h疼痛VAS评分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应用关节周围鸡尾酒注射是术后12 h较低VAS评分的独立预测因素[ OR=4.125,95% CI(2.672,4.328), P=0.015],而患者的年龄、BMI、ASA分级、术前VAS评分、手术时间、肩袖撕裂面积、锚钉使用数量不是术后12 h疼痛VAS评分的独立预测因素( P>0.05)。术后24 h疼痛VAS评分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所有因素均不是术后24 h疼痛VAS评分升高的独立预测因素( P>0.05)。 结论:关节周围鸡尾酒注射可大幅减少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后镇痛药物的用量,并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行为观察疗法结合常规康复对臂丛神经损伤术后肩肘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行为观察疗法结合常规康复对臂丛神经损伤术后肩肘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我科自2020年至2022年治疗的40例臂丛神经根性损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均接受神经功能重建术及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手外科康复室额外接受行为观察疗法治疗,一次30 min,一日两次。康复疗程后接受肩肘功能评定。结果:经过9个月的康复治疗后,治疗组肩关节外展(28.3±10.3)°,Gilbert肩功能等级平均改善1.15,对照组肩外展(21.4±8.1)°( P=0.02),Gilbert等级改善0.95( P=0.04)。在屈肘功能恢复中,治疗组中3例患者屈肘达到全范围幅度(去除重力),9例患者达到>1/2关节活动度,5例患者<1/2关节活动度,3例患者肌肉没有收缩;对照组中分别是0、4例、8例和8例( P=0.048),两组屈肘肌力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从创伤-首次康复时间间隔≤6个月的两组患者中,肩外展改善分别为(35.25±9.44)°和(26.89±5.32)°,明显优于创伤-首次康复时间间隔>6个月以上患者(23.67±7.91)°和(16.91±7.15)°( P=0.011, P=0.004),两组中6个月之内介入康复的患者,其屈肘肌力恢复佳( P=0.013, P=0.015)。 结论:行为观察疗法结合常规康复治疗能显著改善肩、肘功能,且越早介入康复(创伤-首次康复时间间隔≤6个月)的患者功能恢复改善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模块化模拟教学方法在运动医学肩关节镜手术培训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模块化模拟教学方法在运动医学肩关节镜手术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在北京强生培训中心参加肩关节镜手术模拟培训的111名进修医师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其培训成绩和问卷调查结果。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 t检验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肩关节镜模拟技术培训前后进修医师抓持传递操作用时[(202.92±27.86)秒比(123.44±18.93)秒],缝合打结操作用时[(333.77±24.36)秒比(183.92±14.19)秒]比较,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培训前后,三甲医院进修医师和非三甲医院进修医师抓持传递用时时间差为[43.5(9.0,60.5)秒比40.0(19.5,147.0)秒]、缝合打结用时时间差为[85.0(60.0,180.0)秒比120.0(60.0,260.0)秒],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培训前后,骨科进修医师和运动医学科进修医师抓持传递用时时间差为[60.0(23.0,90.0)秒比20.0(6.0,60.0)秒]、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缝合打结用时时间差为[80.0(52.0,172.3)秒比90.0(60.0,275.0)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进修医师对模拟培训的满意度为100.0%(111/111)。 结论:采用模块化模拟教学方法进行肩关节镜手术培训后,不同级别和不同专业的进修医师的基本手术技术均得到了提升。这种培训方式适用于不同级别医院的进修医师,也适用于骨科或运动医学科专业的进修医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分阶段康复干预对肩袖损伤术后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分阶段康复干预对关节镜修复术后肩袖损伤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4例肩袖损伤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52例。2组患者均给予关节镜修复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术后遵医嘱进行早期肩关节制动及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术后给予分阶段综合康复干预。于治疗前、术后3个月、6个月时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关节Constant-Murley量表(CMS)对患者肩部疼痛及关节功能进行评定,同时检测、对比2组患者肩关节活动度及血清中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术后3个月、6个月时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分别为(3.5±0.7)分和(1.2±0.2)分]、CMS量表总分[分别为(60.7±10.3)分和(88.0±6.5)分]及肩关节前屈、外展、后伸范围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水平( P<0.05);另外术后3个月、6个月时发现观察组患者血清IL-6含量[分别为(0.58±0.17)μg/L和(0.24±0.10)μg/L]、TNF-α含量[分别为(1.12±0.32)μg/L和(0.43±0.14)μg/L]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水平( P<0.05)。 结论:术后分阶段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关节镜修复术后肩袖损伤患者肩关节功能,减轻肩关节疼痛,其治疗机制可能与下调血清中IL-6及TNF-α水平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肩关节镜下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转位重建肩关节上关节囊修复巨大肩袖撕裂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肩关节镜下利用肱二头肌长头肌腱(LHBT)转位重建肩关节上关节囊修复巨大肩袖撕裂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收治的64例巨大肩袖撕裂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6例,女38例;年龄50~75岁[(62.5±4.8)岁]。在关节镜下利用LHBT转位行肩关节上关节囊重建。记录和评估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肩关节活动度(前屈、外展、外旋)、肩-肱距、视觉模拟评分(VAS)、Constant-Murley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SES)评分。借助MRI评估末次随访时重建结构的完整性以及肩袖再撕裂发生率。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3~25个月[(18.2±4.3)个月]。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前屈为(149.5±7.8)°,外展为(162.0±6.6)°,外旋为(60.6±11.8)°,肩-肱距为(7.4±0.6)cm,VAS为1.0(0.0,1.0)分,Constant-Murley评分为(90.5±2.6)分,ASES评分为(90.8±4.2)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前屈:(73.8±5.3)°,外展:(85.8±5.5)°、外旋:(34.3±5.8)°,肩-肱距:(5.9±0.8)cm,VAS:6.5(6.0,7.0)分,Constant-Murley:(41.8±5.4)分,ASES评分:(41.4±6.1)分]( P<0.01)。56例患者末次随访时重建结构完好,7例患者重建结构小撕裂予以翻修,1例患者重建失败予以翻修,肩袖修补术后再撕裂率13%(8/64)。患者术后无明显手术并发症出现,切口无感染。 结论:利用LHBT转位重建肩关节上关节囊修复巨大肩袖撕裂,安全可靠,可有效改善关节活动度,并减轻患肩关节疼痛,恢复肩关节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解剖因素对中小型肩袖修补术后再撕裂率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肩关节解剖因素与中小型肩袖修补术后再撕裂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民航总医院收治的55例中小型肩袖损伤行单排缝合术患者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程、体质指数、吸烟史、糖尿病史,术后6个月及术后1、2、3年的再撕裂率,术后3年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肩关节评分(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 shoulder scale,UCLASS)以及基于CT测量的临界肩关节角(critical shoulder angle,CSA)、肩峰指数(acromial index,AI)。根据随访过程中是否发生再撕裂将55例分为再撕裂组和未撕裂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别比较两组CSA、AI各随访时点差异,采用Fisher精确检验比较两组性别、吸烟史、糖尿病史,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比较两组年龄、病程、术后次日CSA、AI、各随访时点UCLA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的差异,将术后次日CSA与AI作为术后6个月、1年、2年、3年肩袖再撕裂的易感因素进行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术后次日CSA与AI对术后3年再撕裂的预测效能,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验CSA、AI与术后功能恢复的相关性。 结果:55例术后6个月、1年、2年、3年的再撕裂率分别为4%、7%、13%、18%。再撕裂组各随访时点CSA或A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未撕裂组各随访时点CSA或A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14.16, P<0.001; F=4.64, P<0.001)。术后3年再撕裂组Constant-Murley评分、UCLA评分分别为(93.60±2.84)分、(32.30±1.49)分,未撕裂组分别为(92.11±4.10)分、(33.18±1.2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次日CSA是术后1年、2年、3年肩袖再撕裂的危险因素[ OR=4.62,95% CI(1.01,21.06), P=0.048;OR=7.071,95% CI(1.52,32.87), P=0.013; OR=3.40,95% CI(1.42,8.12), P=0.006]。术后次日CSA与AI对肩袖修补术后3年再撕裂有一定预测效能,且CSA特异度较AI更高。术后次日CSA、AI预测术后3年肩袖再撕裂最佳截断值分别为35.3°、0.69,AUC分别为0.87[ OR=3.40,95% CI(1.42,8.12), P<0.001]、0.77[ OR=1.33,95% CI(0.87,2.02), P=0.008]。CSA、AI与术后功能恢复无相关性( P>0.05)。 结论:术后次日CSA与AI对中小型肩袖撕裂单排修补术后1~3年再撕裂均有预测效能,肩关节CSA与AI增大提示术后再撕裂概率增大,且CSA较AI预测特异性更高,两者与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无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肩袖损伤合并肱二头肌长头腱病变的危险因素及其对肩关节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肩袖损伤合并肱二头肌长头腱(long head of bicep tendon,LHBT)病变的危险因素及其对肩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接受手术治疗的肩袖损伤患者680例,男260例,女420例;年龄(56.1±8.7)岁(范围27~74岁)。左侧250例、右侧430例,主力侧436例,术前存在明确外伤者274例。Post肩袖损伤分型:部分损伤133例、中小全层损伤473例、大及巨大损伤74例;LHBT病变Habermayer-Walch分型:0型302例,1型216例,2型29例,3型104例,4型20例,5型9例。记录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简单肩关节测试(simple shoulder test,SST)、Constant-Murley功能评分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the University of Califonia Los Angeles,UCLA)评分。分析不同Post肩袖损伤分型组患者年龄、性别、是否主力侧、是否有外伤、是否合并LHBT病变的差异。将年龄、性别、是否主力侧、有无外伤、肩袖损伤分型代入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肩袖损伤合并LHBT病变的危险因素。结果:680例肩袖损伤患者中合并LHBT病变者378例(55.6%)。其中1型216例(占57.1%)、2型29例(占7.7%)、3型104例(占27.5%)、4型20例(占5.3%)、5型9例(占2.4%)。部分损伤、中小全层损伤、大及巨大损伤组LHBT病变的合并率为35.3%(47/133)、57.5%(272/473)、79.7%(59/74)。单纯肩袖损伤组VAS评分为(5.20±1.52)分、UCLA评分为(14.81±4.12)分、Constant-Murley评分为(41.45±4.93)分、SST评分为(4.56±1.96)分,合并LHBT病变组分别为(5.29±1.65)分、(14.34±4.01)分、(41.60±5.88)分、(4.47±1.97)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部分损伤患者组,单纯肩袖损伤患者VAS评分为(5.16±1.41)分、合并LHBT病变患者为(5.68±1.4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各指标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和肩袖损伤程度是肩袖损伤合并LHBT病变的影响因素。结论:肩袖损伤合并LHBT病变常见,损伤越重LHBT病变发生率越高,60及60岁以上的肩袖损伤患者更容易合并LHBT病变。合并LHBT病变并没有影响肩袖损伤患者的疼痛程度与肩关节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