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虑对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疗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焦虑对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7年1月— 2018年12月上海市5所大型三级医院收治的297例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21例,女176例;年龄65~85岁[(74.2±8.5)岁]。骨折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176例,四部分骨折121例。入院后第2天填写完成焦虑自评量表(SAS)与焦虑因素问卷调查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参与制订)。根据评分将患者分为焦虑组(SAS>35分)和非焦虑组(SAS≤35分),其中焦虑组68例(其中7例非手术治疗),非焦虑组229例(其中7例非手术治疗)。两组手术治疗患者均行肱骨近端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手术率、住院时间。术后1年应用Constant-Murley评分评估肩关节功能改善情况,同时应用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DXA)检测患肢腕关节骨密度改变情况。比较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治疗患者均获随访10~28个月,平均13.6个月。焦虑组和非焦虑组手术率分别为89.7%(61/68)和96.9%(222/229);住院时间分别为非手术(6.8±3.4)d、手术(10.2±2.8)d和非手术(4.2±1.6)d、手术(7.4±2.2)d( P均<0.05)。术后1年焦虑组和非焦虑组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优良率分别为75.4%(46/61)和88.3%(196/222),患肢腕关节骨密度分别为(-3.1±0.5)SD和(-2.9±0.6)SD( P均<0.05)。焦虑组和非焦虑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2%(5/61)和4.5%(10/222)( P>0.05)。 结论:焦虑对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手术率、住院时间、术后肩关节功能改善和患肢骨密度均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焦虑干预应受到临床骨科医师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Tightrope系统内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肩锁关节脱位是常见的肩部损伤,由肩锁韧带和喙锁韧带损伤造成,导致患侧肩部疼痛伴活动受限。目前,临床上广泛选择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Rockwood Ⅲ~Ⅵ型肩锁关节脱位,但存在肩峰下撞击和骨溶解等并发症,因此,治疗方案逐渐从刚性固定转向弹性固定,并趋于喙锁韧带重建。Endobutton系统内固定允许肩锁关节微动,但其线圈长度不能自由调节。Tightrope系统内固定是在Endobutton系统内固定基础上改进而来,具有易操作、可调节、创伤小等优点,近年来被越来越多地用于临床,但术后容易出现锁骨和(或)喙突骨折及复位丢失等相关并发症。目前,Tightrope系统内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方案多样且未统一,临床效果也不尽相同。为此,笔者就Tightrope系统内固定装置的结构及生物力学、手术方法及疗效等方面对Tightrope系统内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移位的陈旧性肱骨大结节骨折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治疗移位的陈旧性肱骨大结节骨折的手术技巧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至2019年3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手术治疗并完整随访的16例移位的陈旧性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资料。男9例,女7例;平均年龄61岁(40~77岁)。12例原始损伤伴有肩关节脱位。原始移位的大结节骨折未及时手术治疗者8例,初次手术治疗大结节骨折未有效复位者4例,手术治疗后大结节骨折再次移位者4例。2例向前方移位,3例向后方移位,11例向上方移位。大结节移位距最后手术的平均时间为5个月。移位距离平均16.5 mm。记录并比较术前与术后6个月Constant-Murley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平均55个月(16~118个月)随访。15例术后大结节解剖复位,顺利愈合;1例复位欠佳,随访发现大结节再次出现向上移位。16例患者术前与术后6个月Constant-Murley绝对值评分分别为(37.0±11.7)、(91.0±9.9)分,前屈上举范围分别为33.0°±26.7°、144.0°±38.5°,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与术后6个月疼痛VAS评分分别为(4.5±1.0)、(0.7±1.3)分,术后VAS评分显著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有1例患者肩部功能评分欠佳,但尚能满意完成日常生活需要。 结论:移位的陈旧性肱骨大结节骨折,根据不同骨折移位特征,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可以获得满意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双微型锁定钢板与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尺骨鹰嘴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双微型锁定钢板与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尺骨鹰嘴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分析2017年3月—2020年5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46例接受手术治疗的鹰嘴粉碎性骨折患者的临床数据,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其中21例接受双微型锁定钢板治疗(双钢板组),25例接受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单钢板组)。比较两种固定方法的手术时间、患者满意度、最终活动度、返回工作时间、软组织刺激取出内固定、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手臂、肩部和手残疾评分(DASH)。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46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为(19.17±2.79)个月,术后所有骨折获得骨性愈合,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活动度、患者满意度、MEPS和DASH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双钢板组返回工作时间为(8.47±2.13)周,单钢板组返回工作时间为(9.78±1.98)周,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因软组织刺激需取出内固定9例,双钢板组1例,单钢板组8例,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解剖型锁定钢板相比,采用双微型锁定钢板治疗尺骨鹰嘴骨折可以有效减轻软组织刺激,促进患者早期返回工作岗位,且手术时间并没有显著延长,生物力学优势明显,临床效果满意,术后功能恢复良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多发肋骨骨折微创治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肋骨骨折是最常见的胸部创伤,约占所有创伤患者的10%。无明显移位骨折经非手术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而对于多发肋骨骨折,特别是连枷胸,可引起患者剧烈疼痛、呼吸循环异常,伴随严重肺挫裂伤、血气胸和钝性心脏损伤,通常需要手术治疗。肋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常涉及多个肋骨,传统的肋骨骨折手术需要大的切口才能达到满意的暴露,导致胸壁肌肉、血管和神经损伤,术后切口感染率明显增加,上肢、肩部、背部功能障碍及长时间胸部麻痛感,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因此逐渐被外科医师弃用。而学者们为多发肋骨骨折治疗探索了多种微创手术方法,笔者就多发肋骨骨折治疗的微创技术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锁定钢板经皮微创内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介绍一种利用锁骨外侧锁定钢板间接复位、微创内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手术方法,并通过与切开复位重建锁定钢板固定方法对比,评价其临床应用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8月至2019年3月应用锁骨外侧解剖锁定型钢板间接复位微创固定治疗的锁骨中段骨折患者30例(微创治疗组),男22例、女8例;年龄(44.63±13.22)岁(范围14~65岁);根据Robinson分型:2A2型9例、2B1型17例、2B2型4例;术前均无发现血管、神经损伤;受伤至手术时间(2.33±1.75)d(范围0~7 d)。选取同一术者以往采用切开复位重建锁定钢板固定治疗的锁骨中段骨折患者32例(切开治疗组);男25例,女7例,年龄(42.63±14.18)岁(范围16~70岁),根据Robinson分型:2A2型6例、2B1型19例、2B2型7例,进行对照研究。研究项目包括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骨折复位情况、骨痂形成时间、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及相关并发症。结果:微创治疗组30例患者均完成了间接复位微创内固定治疗,手术时间(63.40±7.82)min(范围48~92 min),术中透视(4.83±1.58)次(范围3~8次),术中出血(15.67±4.13)ml(范围10~30 ml);切开治疗组手术时间(56.22±10.11)min(范围42~80 min),术中透视(3.91±1.49)次(范围2~5次),术中出血(56.88±13.93)ml(范围40~100 ml);两组在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及出血量方面均有差异( P<0.05)。微创治疗组术前患侧与健侧相比锁骨长度短缩12.15%±2.69%(范围5.2%~15.1%),术后锁骨长度短缩0.45%±0.44%(范围-0.2%~1.6%),与切开治疗组术前锁骨长度短缩11.58%±2.67%(范围4.5%~16.1%),术后锁骨长度短缩0.62%±0.41%(范围-0.2%~1.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微创治疗组随访(11.3±2.8)个月(范围10~18个月),骨痂形成时间(3.57±0.90)个月(范围3~5个月);切开组随访(11.8±2.2)个月(范围10~18个月),骨痂形成时间(4.27±1.12)个月(范围3~6个月)。术后6个月微创治疗组患者切口总长度(2.8±0.48)cm(范围2.5~4.0 cm),Constant-Murley评分(94.83±2.55)分(范围89~97分),所有患者均未出现锁骨下区域麻木或不适感,并对患肩的美观程度及功能表示非常满意;切开组切口长度(11.0±1.08) cm(范围10~14 cm),Constant-Murley(90.59±4.23)分(范围78~97分),9例患者出现锁骨下区域麻木,仅5例患者对术后瘢痕的美观程度表示满意;两组在骨痂形成时间、切口长度、Constant-Murley评分、锁骨下区麻木及患肩美观程度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利用锁骨外侧解剖型锁定钢板间接复位、经皮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术式,微创、术后恢复快、局部瘢痕小基本不影响肩部美观、肩关节功能好、患者的满意度高,临床疗效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锁骨远端骨折新分型的建立及临床应用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建立锁骨远端骨折新分型并评估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101例锁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7例,女44例;年龄19~86岁[(53.8±14.0)岁]。治疗前,常规摄双侧肩关节正位X线片,测量骨折块长度、喙锁间距和肩锁间距。根据骨折线位置和喙锁韧带止点关系将锁骨远端骨折分为三型:Ⅰ型为骨折线位于喙锁韧带区域外侧,Ⅱ型为骨折线位于喙锁韧带区域,Ⅲ型为骨折线位于喙锁韧带区域内侧。根据喙锁韧带和肩锁韧带损伤情况将Ⅰ型进一步细分为ⅠA、ⅠB、ⅠC和ⅠD型;Ⅱ型进一步细分为ⅡA、ⅡB、ⅡC、ⅡD和ⅡE型。由10名高年资和10名低年资肩关节外科医师依据新分型方法对101例患者进行分型,间隔3个月后随机再次分型。采用Kappa系数评价新分型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的一致性。52例稳定骨折(ⅠA、ⅠB、ⅡC、ⅡD型)采取非手术治疗;49例不稳定骨折(ⅠC、ⅠD、ⅡA、ⅡB、ⅡE、Ⅲ型)采取手术治疗,其中喙锁韧带解剖重建26例,锁定钢板固定9例,锁骨钩钢板固定8例,锁定钢板固定联合喙锁韧带解剖重建4例,拉力螺钉固定联合喙锁韧带解剖重建2例。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3、6、12、18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及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在治疗后3、6、12、18个月健侧和患侧肩关节正位X线片上测量喙锁间距和肩锁间距;观察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骨折块长度Ⅰ型骨折患者为12.9(9.7,17.6)mm,Ⅱ型骨折患者为24.7(21.8,27.8)mm,Ⅲ型骨折患者为43.6(41.2,46.9)mm( P<0.01)。ⅠA、ⅠB、ⅡC、ⅡD和Ⅲ型骨折患者患侧喙锁间距和肩锁间距较健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ⅠC、ⅡA、ⅡB和ⅡE型骨折患者患侧喙锁间距较健侧均明显增大( P<0.01),而患侧肩锁间距较健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新分型的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一致性均良好,其中高年资肩关节外科医师间Kappa值为0.69,高年资肩关节外科医师内Kappa值为0.71;低年资肩关节外科医师间Kappa值为0.61,低年资肩关节外科医师内Kappa值为0.64。患者均获随访18~104个月[28(23,32)个月]。非手术患者治疗后3、6、12、18个月VAS分别为3(2,3)分、2(1,2)分、1(0,1)分、0(0,1)分,均较治疗前的6(5,6)分明显改善( P<0.01);手术患者治疗后3、6、12、18个月VAS分别为3(2,3)分、2(1,2)分、1(1,1)分、0(0,1)分,均较治疗前的6(5,7)分明显改善( P<0.01)。非手术患者治疗后3、6、12、18个月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分别为(76.6±5.3)分、(84.3±5.0)分、(88.4±4.0)分、(91.9±3.8)分,均较治疗前的(42.7±5.2)分明显改善( P<0.01);手术患者治疗后3、6、12、18个月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分别为(77.4±4.6)分、(84.4±4.7)分、(87.6±3.7)分、(91.7±4.0)分,均较治疗前的(42.8±5.3)分明显改善( P<0.01)。治疗后3、6、12、18个月非手术患者患侧喙锁间距较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手术患者患侧喙锁间距较治疗前均明显缩小( P<0.01)。非手术和手术患者治疗后3、6、12、18个月健侧喙锁间距及双侧肩锁间距较治疗前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12个月骨折均愈合。无肩锁关节脱位或半脱位,未发生内固定失败或内固定物断裂。锁骨钩钢板固定的8例患者术后均出现肩部疼痛伴活动受限,术后12个月均行二次手术取出锁骨钩钢板。 结论:建立的新型锁骨远端骨折分型综合考虑了骨折线位置、喙锁韧带和肩锁韧带损伤情况及骨折稳定性。此分型具有良好的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一致性,且初步临床应用效果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术中保护锁骨上神经对锁骨骨折愈合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保护锁骨上神经后对锁骨中段1/3骨折愈合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2年3月就诊于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骨科的83例锁骨中段1/3骨折患者资料。男57例,女26例;年龄(48.1±12.8)岁。将患者按术中是否保护锁骨上神经分为2组:观察组(术中游离、保护锁骨上神经)39例,对照组(术中不保护锁骨上神经)44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骨折愈合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同时记录和比较术后6周观察组8例患者患侧与健侧肩部锁骨中段微血管数量。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72.2±5.4)min]显著长于对照组[(61.1±4.7)min],术后3、6个月观察组患者VAS评分[2.7(2.4, 3.1)、2.1(1.9, 2.6)分]显著低于对照组[3.5(3.2, 3.8)、2.7(2.4, 2.9)分],术后3、6个月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率分别为97.4%(38/39)、100%(39/39)均显著优于对照组81.8%(36/44)、86.4%(38/44),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骨折愈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8例患者术后6周患侧与健侧肩部造影显示锁骨中段微血管数量分别为(85.3±0.7)、(87.1±0.8)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出现3、4例切口延迟愈合,9、26例切口周围皮肤感觉异常,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术中保护神经有利于减轻患者术后早期疼痛,提高早期的骨折愈合率,并可能对术后微血管网络的重建存在一定积极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与残疾人奥运会高山滑雪相关严重运动损伤的特点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冬奥会)与冬季残疾人奥运会(冬残奥会)期间高山滑雪运动员及工作人员的严重运动损伤进行描述性分析,总结高山滑雪运动损伤的损伤特点及国家高山滑雪中心赛道的特点,以期为延庆国家高山滑雪中心赛道的运动损伤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22年1月20日至3月26日所有在北京市延庆区医院就诊的高山滑雪运动员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就诊资料,对其创伤部位、损伤类型、损伤地点及严重程度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本届冬奥会与冬残奥会高山滑雪赛事相关严重损伤49例,以损伤部位计68处,以损伤类型计72处。最常见损伤部位为膝部(25.0%,17/68),其次为头部(14.7%,10/68),肩部(8.8%,6/68)。损伤类型中最常见为挫伤(含血肿、擦伤,30.6%,22/72),其次为扭伤(含脱位、半脱位、韧带损伤,22.2%,16/72),骨折(20.8%,15/72)。运动员损伤地点最常见为赛道海坨碗区域(41.7%,10/24)。严重程度中缺席伤48例(98.0%,48/49),其中重度伤33例(67.3%,33/49)。结论:本届冬奥运会与冬残奥会高山滑雪赛事严重运动损伤最常见部位为膝部,多为韧带损伤,与历届赛事结论相符。重度伤比例较高,赛道难度设计较大。最容易发生损伤的地点为竞速赛道海坨碗区域,亦是此赛道的难点所在,在此区域需要加强医疗急救资源的投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成人强直性脊柱炎合并下颈椎骨折临床诊疗指南(2024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强直性脊柱炎(AS)合并下颈椎骨折多属不稳定骨折,具有神经损伤发生率高、致残致死率高等特点。由于肩部遮挡等因素影响X线影像学诊断的准确性,首诊时易漏诊。非手术治疗存在骨不连等并发症且有神经功能再损伤的可能。而在手术时机、入路及方式选择方面尚存争议。目前,AS合并下颈椎骨折伴或不伴脱位的诊疗方案尚无临床实践指南。因此,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脊柱创伤学组组织相关专家,遵循循证医学原则,本着科学性和实用性,制订《成人强直性脊柱炎合并下颈椎骨折临床诊疗指南(2024版)》,从诊断、影像学评估、分型及治疗等方面提出11条推荐建议,为AS合并下颈椎骨折的诊疗提供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