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锁定钢板结合髓内钛网支撑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结合髓内钛网支撑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骨科收治的43例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资料。男13例,女30例;年龄(71.3±10.3)岁,范围值为60~83岁。所有的患者均采取锁定钢板结合髓内钛网支撑治疗。术后的影像学评价指标包括肱骨头高度(HHH)和颈干角的改变值(术后3年与术后第2天的差值,取绝对值)。术后临床评价指标包括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肩关节活动度、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Constant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ASES)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39.2±2.3)个月随访。术后3年HHH的改变值为(1.5±1.1)mm,颈干角的改变值为3.3°±2.6°;术后3年VAS评分为(2.2±1.3)分,Constant评分为(79.2±9.1)分,ASES评分为(78.9±9.2)分,前伸活动范围为143.2°±20.8°,外展活动范围为139.3°±23.1°,外旋活动范围55.1°±4.7°。术后共6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2例肱骨头坏死,1例异位骨化,3例感染。结论:对于老年肱骨近端骨折,采用锁定钢板结合髓内钛网治疗,可协助建立内侧柱支撑并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Multiloc肱骨髓内钉系统与肱骨近端锁定内固定系统治疗成人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Multiloc肱骨髓内钉系统与肱骨近端锁定内固定系统(PHILOS)治疗成人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1年3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创伤中心就诊的83例成人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资料。男33例,女50例;左侧45例,右侧38例;骨折Neer分型:二部分48例,三部分22例,四部分13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 n=41例)实施Multiloc肱骨髓内钉系统治疗,对照组( n=42例)PHILOS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肱骨颈干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1个月观察组肱骨颈干角恢复效果(127.4°±3.6°)显著优于对照组(129.6°±4.5°),VAS评分[(1.3±0.3)分]显著低于对照组[(2.1±0.3)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观察组Neer评分优良率(90.24%,37/41)显著高于对照组(71.43%,30/42),不良反应发生率(2.44%,1/41)显著低于对照组(19.05%,8/42),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PHILOS钢板治疗相比,Multiloc肱骨髓内钉系统治疗成人肱骨近端骨折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肩关节功能,促进肩关节活动康复,降低疼痛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进行性假性类风湿性发育不良骨关节病变14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14例临床及基因诊断的进行性假性类风湿性发育不良(PPRD)患儿临床特点,分析PPRD关节病变特征,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23年9月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及合作单位就诊的14例PPRD患儿资料,总结其临床及基因学检测资料。将住院和随访资料进行病例观察性回顾分析,采用Kendall相关性分析法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14例患儿中,男6例,女8例,均为中国汉族儿童;平均起病年龄6.12岁(2~11岁),平均确诊年龄10.61岁(5~17岁),确诊时平均病程4.46年(0.5~6.0年)。关节受累个数为4~14个,平均9.20个,以跛行为首发症状者12例。14例患儿均有髋关节活动受限表现,无明显髋关节疼痛。髋关节影像学提示:间隙狭窄11例,股骨颈变短2例,股骨头外移4例,关节面硬化、囊变、骨质破坏8例。四肢关节以双手近端指间关节及掌指关节膨大为主要表现,其余关节按易受累顺序为:膝(11例)、肘(8例)、腕(7例)及踝(5例)关节,肩关节受累较少见(1例)。脊柱主要表现为曲度改变,活动受限8例,以胸、腰椎受累为主(13例),颈部受累少见(1例)。确诊时病程与关节受累数及关节活动受限数目呈正相关( r=0.584、0.671, P=0.007、0.002)。本组患儿8例误诊为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其中误诊最长时间达6年。14例患儿均存在 CCN6基因突变,其中复合杂合突变10例,纯合突变4例;5例存在c.342T>G、c.667T>G,4例存在c.589+2(IVS4)T>C,3例存在c.866dup,2例存在c.136C>T、c.624dupA。 结论:PPRD表现为多关节受累,髋关节受累最多见,病变严重,易误诊为幼年特发性关节炎。随着病程延长,受累关节数目逐渐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PNF有序呼吸肌拉伸训练对COPD患者肺功能和颈肩活动度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采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通技术(PNF)有序拉伸呼吸肌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连续选择60例中度COPD稳定期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2组。对照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每天进行30 min蹬功率自行车的有氧训练;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做呼吸肌有序PNF拉伸,每天2次,每次10 min。每周训练5 d,连续6周。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评估CAT评分、肺功能、6分钟步行距离(6MWD)和颈肩活动度。肺功能检查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 1),颈肩活动度包括头前伸活动度(HP)、主动肩前屈活动度(ASF)和非优势侧胸小肌长度(PmM length)。 结果:治疗后CAT评分和6MWD均比治疗前明显改善(CAT: t=15.78、7.66,6MWD: t=25.98、19.23, P值均<0.05)。试验组CAT评分、6MWD和颈肩部活动度(HP和ASF)较对照组明显改善( t=5.80、5.20、7.67、4.49, P值均<0.05);但FVC、FEV 1和PmM length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30、1.88、1.43, P值均>0.05)。患者肺功能参数FEV 1与ASF和PmM length存在相关性(β=-0.452, P<0.05)。 结论:在有氧训练的基础上增加PNF有序呼吸肌拉伸训练,可以更快更好地改善COPD稳定期患者的肺功能和颈肩部活动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单调坐姿作业疲劳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从事长时间单调坐姿作业人员的生理和心理疲劳的影响因素,探讨由于长时间采用坐姿工作而带来的职业疲劳问题。方法:于2021年1月,选择某制造业坐姿工作人员30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连续4h的模拟坐姿装配作业,采用《疲劳自觉症状量表》(Borg's RPE)获取调查对象的主观疲劳评价、单调感数据,采用多导生理记录仪测量调查对象的肌电信号变化,采用无线传感动作捕捉及力学评估系统获取研究对象的运动学参数和身体姿态相关指标,评估作业者的疲劳状态。结果:从事单调的作业任务时,作业人员的单调感与主观疲劳感呈现了明显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76~0.988( P<0.05)。工作开始初期,颈部的主观疲劳感更明显( P=0.046)。随着工作时间延长,背部疲劳感明显高于颈部( P=0.029)。调查对象工作4 h后,背部竖脊肌肌电平均功率频率值出现明显下降( P=0.025)。身体姿态数据显示,肩颈部指标在工作约2 h开始出现明显变化( P颈部=0.032, P肩部=0.021)。腰臀部指标在工作约4 h开始出现明显变化( P左臀=0.031, P右臀=0.028)。颈部的弯曲角度先增加,后减小;腰臀部的屈曲角度随着工作时间延长持续增加。 结论:单调坐姿作业对作业者的疲劳影响主要体现在腰背部,作业的单调感加剧了作业者的主观疲劳感受,应考虑给予作业者相应的劳动保护,合理设置作业内容,建议每间隔2 h,作业者进行适当的活动或短暂的休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长时间-低强度肌肉疲劳肌电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长时间-低强度肌肉疲劳指作业活动中骨骼肌以低于10%最大随意等长收缩力持续收缩导致肌肉收缩功能下降的现象,是职业性颈、肩、腰、背部不适与疼痛症状高发的主要诱因之一。尽管表面肌电图是评估神经肌肉活动效率的关键生理技术,但在客观检测长时间-低强度肌肉疲劳方面,其有效性仍存在争议。因此,本文阐述长时间-低强度肌肉疲劳的神经生理机制及相关假说,并综述长时间-低强度肌肉疲劳肌电检测指标与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对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的早期预防与精准检测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计算机虚拟手术辅助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计算机虚拟手术辅助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收治的36例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23例;年龄22~86岁[(56.4±4.8)岁]。均为闭合性骨折。骨折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20例,四部分骨折16例。应用E-3D数字化骨科软件进行精准虚拟手术设计,根据手术计划实施精确骨折复位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手术。记录骨折愈合情况;比较虚拟手术和术后1 d肱骨颈干角和肱骨头高度,评估依据虚拟手术设计实施手术的效果;比较术后1 d、3个月及12个月肱骨颈干角和肱骨头高度;比较术后1 d、3个月及12个月肩关节活动度(外展、外旋及前屈)、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术后1 d内侧柱的稳定性;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38个月[(18.5±1.8)个月]。患者均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6.6~17.2周[(10.2±1.0)周]。虚拟手术与术后1 d肱骨颈干角和肱骨头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术后1 d、3个月及12个月肱骨颈干角和肱骨头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术后3个月及12个月肩关节外展为(119.4±11.8)°、(155.3±13.7)°,外旋为(37.6±6.3)°、(46.8±7.4)°,前屈为(94.8±10.2)°、(126.9±1.6)°,高于术后1 d的(53.8±4.5)°、(21.6±3.3)°、(44.6±7.8)°( P均<0.05)。术后3个月及12个月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为(66.8±8.4)分、(82.4±9.6)分,高于术后1 d的(34.3±6.1)分( P均<0.05)。术后3个月及12个月VAS为(4.1±0.5)分、(1.2±0.2)分,低于术后1 d的(8.3±1.4)分( P均<0.05)。术后1 d 34例内侧柱稳定,2例不稳定。1例出现螺钉切出关节面,1例出现肱骨头坏死。 结论:应用计算机虚拟手术辅助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有利于术后复位维持,促进关节功能恢复并缓解疼痛,减少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肱骨近端双结节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双结节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采用肱骨近端双结节锁定钢板治疗19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资料,男7例,女12例;年龄(64.0±12.8)岁(范围,32~85岁);依据肱骨近端骨折Neer分型,其中两部分肱骨近端骨折1例,三部分肱骨近端骨折9例,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9例;9例大、小结节均骨折,10例仅大结节骨折。记录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的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上肢功能障碍(disability of the arm, shoulder and hand, DASH)评分量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干角改变量、肱骨头高度改变量、患肢活动范围、骨折愈合情况以及其他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1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1个月(范围,12~18个月)。末次随访时19例患者骨折均已愈合,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为(84.2±11.0)分(范围,55~98分);DASH评分为(19.4±11.6)分(范围,2.3~47.8分);VAS评分为(1.6±1.3)分(范围,0~4分),其中轻微疼痛17例(89.5%,17/19)。19例患者术后第1天颈干角141.9°±9.8°(范围,132.17°~162.66°,肱骨头高度(18.0±5.9)mm(范围,7.45~27.12 mm);末次随访时颈干角148.6°±7.5°(范围,132.70°~159.39°),肱骨头高度(17.4±5.5)mm(范围,5.02~27.31 mm);颈干角改变量为3.29°(范围,0.68°~33.10°),肱骨头高度改变量0.68 mm(范围,1.32~6.56 mm),其中内固定失效4例。术后第1天,1例出现距螺钉穿出,该例患者术后第17天出现伤口感染,予以清创术治疗后感染控制。无一例出现大、小结节吸收或畸形愈合。结论:肱骨近端双结节锁定钢板能够同时固定大、小结节骨折块,维持结节骨折块与肱骨干之间的相对位置,减少术后结节再移位或畸形愈合,术后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臂丛上干阻滞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全麻肩关节手术患者效果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臂丛上干阻滞(STB)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ISB)用于全麻肩关节手术患者的效果。方法:择期行肩关节镜手术患者60例,年龄18~70岁,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30):ISB+全麻组(IG组)和STB+全麻组(SG组)。IG组和SG组分别在颈5、6神经根之间和臂丛上干周围注射0.375%罗哌卡因15 ml。注药30 min后,记录SpO 2和膈肌活动度,记录膈肌麻痹、呼吸困难和Horner征发生情况。随后行气管插管全麻,使用瑞芬太尼或去氧肾上腺素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术毕记录瑞芬太尼使用情况,患者清醒后进行VAS评分,术后24 h时记录感觉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 结果:与IG组比较,SG组阻滞后SpO 2降低幅度减小,膈肌活动度升高,膈肌麻痹发生率和程度降低,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延长,Horner征和呼吸困难发生率降低( P<0.05),瑞芬太尼使用率、术后VAS评分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ISB相比,STB用于全麻肩关节手术患者不仅提供更好的围术期镇痛,还可降低膈肌麻痹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超择区性淋巴结清扫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区域性侧颈淋巴结转移中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超择区(Ⅲ、Ⅳ区)性颈淋巴结清扫在临床侧颈区域性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8年5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初治的232例颈部Ⅱ区淋巴结阴性cN1b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232例患者中,超择区(Ⅲ、Ⅳ区)性颈淋巴结清扫(超择区组)90例,择区(Ⅱ~Ⅳ区)性颈淋巴结清扫(择区组)142例,对两组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32例患者中,中央区淋巴结转移173例,Ⅱ区淋巴结转移47例,Ⅲ区淋巴结转移147例,Ⅳ区淋巴结转移130例。超择区组和择区组患者出现术后淋巴漏分别为8例和6例( P=0.146)。超择区组中出现肩关节活动障碍0例,择区组为9例,均为术后永久性肩关节活动受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5)。超择区组患者出现术后切口长期麻木、发紧等不适2例,术后瘢痕明显5例;择区组术后出现切口长期麻木、发紧等不适27例,术后瘢痕明显26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5)。全组患者中均无侧颈区域淋巴结复发患者。 结论:超择区性颈淋巴结清扫在临床侧颈区域性淋巴结转移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治疗中是可行的、安全有效的,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避免过度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