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强扫描CTPA对儿童支原体肺炎合并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分析增强扫描肺动脉CT血管造影技术(CTPA)对儿童支原体肺炎合并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临床诊断为支原体肺炎合并肺动脉栓塞且行胸部CT双期增强检查的78例患儿(对照组)及2021年8月至2022年10月临床诊断为支原体合并肺动脉栓塞且行CTPA检查的62例患儿(研究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儿的客观图像质量、主观图像质量、辐射剂量、肺动脉栓塞检出率和动脉狭窄检出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儿的图像CT值和噪声分别为(418.69±74.23)Hu、(27.86±3.12)dB,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91.25±70.42)Hu、(24.95±3.98)dB,对比噪声比为17.69±3.1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92±3.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的放射剂量长度乘积(DLP)、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有效辐射剂量(ED)分别为(91.53±15.84)mGy/cm、(2.80±0.49)mGy、(1.37±0.25)mSv,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8.57±52.31)mGy/cm、(4.41±1.37)mGy、(2.20±0.29)mS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的整体肺栓塞检出率为96.7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的中度动脉狭窄、重度动脉狭窄、闭塞及总动脉狭窄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增强扫描CTPA在儿童支原体肺炎的诊断中能够获得较佳的图像质量,且能够降低辐射剂量,提高肺动脉栓塞和动脉狭窄检出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回收钩嵌入肾静脉的梭形滤器腔内回收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女,58岁,因“突发左下肢肿胀5 d”入院。既往有肺栓塞、脑梗死和冠心病病史,未规律抗凝治疗。查体:左下肢重度水肿,呈凹陷性,皮温升高。下肢静脉彩超:左侧股总静脉、股深静脉近心端、股浅静脉、腘静脉管腔扩张,其内可见低回声,压之管腔不能闭合。全腹部三期强化CT:下腔静脉、左侧髂总静脉、髂外静脉可见条状充盈缺损。肺动脉CTA:双肺动脉主干可见充盈缺损影。依据患者病史、体征及辅助检查,入院诊断: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化验检查,排除手术禁忌。下腔静脉造影:右肾静脉及肾静脉开口至双髂静脉汇合处下腔静脉造影剂充盈缺损,考虑血栓形成,不适合于肾静脉下方放置下腔静脉滤器,遂于右肾静脉上方下腔静脉内放置Illicium滤器(Visee公司,中国),滤器近心端高度位于第12胸椎中点水平(图1),位置良好,血流通畅。术后予抗凝、消肿等支持治疗,患者下肢肿胀好转出院。患者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后第11天,为取出滤器再次入院,DSA见滤器倾斜、移位,回收钩进入右肾静脉(图2),标准滤器回收法无法取出。经过讨论和体外模拟回收试验后,决定行经颈、股静脉双入路,联合Loop技术和长鞘推进回收技术进行滤器回收。患者取仰卧位,以Seldinger改良法分别穿刺右股静脉及右颈内静脉,成功后分别置入6F短鞘(Cordis公司,美国)。造影进一步明确滤器回收钩嵌入右肾静脉的位置。另经右颈内静脉置入12F 80 cm血管长鞘(COOK公司,美国)至下腔静脉滤器上方,并以0.035 inch×260 cm超滑导丝(Terumo公司,日本)引导Simmons-1导管(Cordis公司,美国)穿过滤器近心端,同时经该鞘置入鹅颈抓捕器(Ev3公司,美国),抓捕导丝头端形成Loop环,并将导丝头端拉出体外,固定导丝头尾两端(图2),推进12F长鞘(图3),使滤器回缩后近心端进入长鞘内,进一步推进长鞘,直至长鞘达滤器侧钩处不能移动,同时将长鞘及回缩滤器整体向前推进1~2 mm(图4),使滤器侧钩脱离腔静脉壁,轻轻旋转长鞘,证实滤器侧钩与腔静脉壁无粘连后,整体回撤长鞘及滤器,使回收钩自右肾静脉内回撤至下腔静脉内(图5)。因滤器侧钩无法进入长鞘,决定经右股总静脉取出滤器,经10F腔静脉滤器回收系统导入鹅颈抓捕器,捕获滤器回收钩,推送远端长鞘,同时放松近端Loop环导丝,将滤器经长鞘顺利取出(图6)。检查回收滤器完整无断裂,下腔静脉造影血流通畅、结构完整、未见造影剂外溢等情况。术后患者恢复可,顺利出院,规律抗凝治疗,随访期间无不适主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超声内镜引导下弹簧圈置入联合组织胶注射对瘤型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二级预防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引导下弹簧圈置入联合组织胶注射预防瘤型胃底静脉曲张再发破裂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20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因瘤型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行EUS引导下弹簧圈置入联合组织胶注射治疗的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接受该项治疗患者的基本特征以及内镜下表现,分析治疗的技术成功率、组织胶和弹簧圈的使用量、曲张静脉闭塞率以及肺栓塞等并发症发生率。并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获得再发出血相关数据。同时根据患者治疗后内镜下表现将患者分为完全闭塞组和非完全闭塞组,对比两组再发出血情况。结果:纳入本研究的41例患者中单纯孤立性胃底曲张静脉1型者18例(43.90%),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者23例(56.10%)。内镜下观察瘤型曲张静脉表面有血栓头、溃疡等近期出血征象者14例,合并门静脉高压性胃病者13例。患者均成功完成EUS引导下弹簧圈置入联合组织胶注射操作,首次技术成功率为92.68%(38/41),其中弹簧圈一次性预装成功率为95.12%(39/41),EUS引导下靶血管穿刺成功率为100.00%(41/41),弹簧圈释放成功率为97.56%(40/41)。弹簧圈使用量(1.12±0.33)个,置入弹簧圈后组织胶使用量(1.54±0.46)mL。瘤型胃底静脉曲张栓塞术后靶血管闭塞率97.56%(40/41),胃底静脉曲张完全闭塞率51.22%(21/41)。术中出血2例(4.88%),1例自行停止,1例内镜直视下补充注射组织胶后止血成功。术中患者均无氧饱和度下降等肺栓塞表现,术后行肺CT血管造影或肺部CT检查24例,1例(4.17%)提示肺动脉远端栓塞,但无相关临床表现。41例患者术后随访(21.64±16.86)个月(1~50个月)。术后再发消化道出血共13例(31.71%),其中5 d内患者均无再发出血,3个月内再发出血2例,3~12个月再发出血5例,1年以上再发出血6例。术后再发出血的13例中,完全闭塞组术后再发出血率23.81%(5/21)低于非完全闭塞组40.00%(8/2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240, P=0.265)。 结论:EUS引导下弹簧圈置入联合组织胶注射对瘤型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具有良好的二级预防价值和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术中虚拟影像融合技术在心脏4种介入瓣膜手术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中心使用术中虚拟影像融合技术辅助指导完成15例各类介入瓣膜手术,包括心脏主动脉瓣手术6例、二尖瓣3例、三尖瓣4例、肺动脉瓣2例,介入瓣膜手术入路涵盖股动脉途径、心尖途径、股静脉途径和右心房等常见入路途径。术前常规使用门控全心动周期心脏三维CT扫描获取心脏三维的解剖信息,使用Valve-ASSIST软件包对CT血管造影图像进行分析,术中将三维CT数据正确地投射到二维荧光成像上。对重建后的三维图像使用专用工作站的图像融合软件进行2D实时透视图像与3D进行叠加,并进行实时校对,完成2D-3D影像实时融合。然后在虚拟影像融合技术的辅助下完成手术。术中全部成功完成术前三维CT扫描影像和术中透视二维影像融合重建,虚拟影像随着术中透视角度和手术介入导管床的移动而自动移动,实时指导介入瓣膜手术的进行,置入成功率100%。术中无介入瓣膜移位,无严重并发症,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全部顺利出院。虚拟影像融合技术可以方便术中心脏解剖定位,缩短手术时间,进一步提高介入瓣膜手术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CT评价急性肺栓塞及右心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肺栓塞是常见的心胸部血管急症之一,其主要致死并发症为其导致的右心功能不全。CT肺动脉成像为临床诊断肺栓塞首选的影像检查方法。本文对肺栓塞及右心功能不全在CT肺动脉成像中的影像特征及机制、目前CT肺动脉成像临床应用现状及局限性、CT肺动脉成像技术进展等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双低技术在肺动脉血管CT造影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低剂量60 kV管电压技术联合低剂量对比剂应用于肺动脉CT血管造影(CTPA)的可行性。方法:纳入临床怀疑肺动脉栓塞要求行CTPA检查且体质量指数(BMI)< 25 kg/m 2的门诊或住院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方案:100 kV管电压,常规50 ml,速率为4.5 ml/s的对比剂注射方案)或试验组(采用低剂量方案:60 kV管电压,30 ml对比剂混合20 ml生理盐水,速率为4.5 ml/s的对比剂注射方案)各30例。测量肺动脉干、左右肺动脉和左右肺叶下动脉的HU值,计算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评价客观图像质量,并记录辐射剂量。主观图像质量由放射科医生根据总体图像质量及肺动脉增强均匀性用5分法进行评估。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的噪声、SNR、CNR及辐射剂量,采用 χ2检验比较两组主观图像质量差异。 结果:所有图像均满足临床诊断要求。试验组与对照组CTPA图像主观总体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增强情况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试验组与对照组在肺动脉干和左右下肺动脉的平均衰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在左右肺动脉的平均衰减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 2.75、3.91, P < 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平均背景噪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试验组在左肺动脉的CNR和右肺动脉的SNR与CNR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 0.04、2.41、3.08, P < 0.05)。在试验组中,其他各肺动脉血管分支的SNR与CNR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在试验组中,CTPA检查的平均有效剂量为1.24 mSv,约为对照组的1/3,有统计学差异( t = 21.65, P < 0.05)。 结论:在BMI < 25 kg/m 2的患者群体中,使用60 kV和低剂量对比剂用于CTPA检查是可行的,可在不影响图像质量的情况下降低辐射剂量和碘对比剂剂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CT横断序列辅助三维容积测量技术评估房间隔缺损的可行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CT横断序列辅助三维容积测量(CTAS)技术评估房间隔缺损(ASD)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阜外医院成功行介入治疗的单发继发孔型ASD患者。患者于封堵前及封堵后第2天均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检查,且ASD封堵术中行DSA检查。最终入组52例,其中37例为缺损后下缘长度≤ 3 mm,15例为采用带孔封堵器治疗的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将患者术前及术后的CT资料进行三维容积重建。应用CTAS技术在术前评估ASD的解剖结构,测量其长径和短径,并利用椭圆的等效圆公式推算ASD的等效圆直径;在术后CT三维容积重建图像上测量封堵后的封堵器腰部直径;并基于CT三维容积重建图像测量封堵前后房间隔缺损各边缘的长度。在术中用DSA工作站通过模拟ASD的球囊测量法来测量封堵后的封堵器腰部直径。将上述相应测量参数进行配对 t检验及一致性分析。 结果:术前CTAS测量的ASD等效圆直径为(32.3±5.4)mm;封堵术后,DSA与CTAS测量的封堵器腰部直径分别为(32.5±4.9)和(32.6±4.9)mm;三者间两两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且一致性好(ICC>0.75);同时,除房间隔上下径及下腔静脉侧边缘外,封堵前后CT测量的ASD各边缘长度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CTAS技术在测量ASD大小和缺损边缘方面结果准确,可以替代球囊测量以指导封堵器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重视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诊治和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的治疗技术进展迅速。随着手术、介入、靶向药物的开发以及综合治疗策略的观念更新,CTEPH患者的预后已有显著改善。但CTEPH的诊断和治疗仍面临很大挑战,如何正确应用影像学检查方法早期识别和诊断CTEPH?如何根据不同患者的表型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如何以研究推动CTEPH患者的规范化管理与CTEPH诊治中心建设?本文拟结合这些问题阐述对CTEPH诊治与研究的思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下期要目预告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基于合成MRI技术对帕金森病患者诊断及分型的价值;动脉自旋标记联合MR波谱对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术后复发与假性进展的鉴别价值;侧支循环定量参数在评估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预后的应用价值;基于MRI影像组学机器学习模型预测干燥综合征唇腺活检病理结果的价值;双层探测器光谱CT多参数预测肺腺癌Ki-67指数表达的可行性;基于结节内部及周围CT影像组学模型鉴别肺隐球菌病与肺腺癌;体型特异性剂量估算在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胸部CT中的应用;高分辨率CT靶扫描技术评估肺磨玻璃结节与支气管、血管的关系及对浸润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基于CT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胸腺瘤组织学分型;实影渲染重建技术在急性主动脉夹层的初步应用;基于CT的血流储备分数和脂肪衰减指数的多成像参数预测阻塞性冠心病患者不良心脏事件的价值;扩散峰度成像联合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全域直方图参数预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新辅助化疗的疗效;基于ADC和DCE-MRI影像组学对非哺乳期乳腺炎与非肿块型乳腺癌鉴别诊断的价值;肝脏血管肉瘤的影像表现及病理对照;MR酰胺质子转移成像评估肝细胞肝癌Ki-67表达研究;动态对比增强MRI定量分析对外周带前列腺癌神经侵犯的预测价值;MR排粪造影在盆底器官脱垂合并压力性尿失禁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三维酰胺质子转移成像与多模型扩散加权成像评估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学分级的价值;层厚对泌尿系结石影像组学特征可重复性的影响;利用结石形态与输尿管结构联合预测输尿管结石自发排出的深度学习模型;卵巢甲状腺肿MRI特征表现;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对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周围动脉CT成像的影响;绝经后女性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胫骨平台内翻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分析;不同体格儿童桡、尺、掌指骨骨龄与腕骨骨龄差异分析;Indigo血栓抽吸系统在急性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治疗肝硬化伴不同门静脉血栓分级的临床研究;乳腺癌术后多发转移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经导管载药微球栓塞术治疗晚期膀胱癌伴出血患者的临床研究;鼻骨锥形束CT辐射剂量的优化研究;层面编码去金属伪影矫正-视角倾斜技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慢性疼痛中的应用价值;深度学习重建联合"双低"技术对超重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图像质量的影响;个体化低剂量CT成像参数对定量CT肝脏脂肪含量测量的影响;黄金角径向稀疏平行采样序列在肝脏增强MRI中的应用价值;扩散成像在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的应用进展;MR定量新技术在糖尿病心肌病中的研究进展;T2 map-ping序列在承重关节软骨损伤中的研究进展;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靶向免疫治疗肝细胞癌的研究进展;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对肝硬化致脾功能亢进的影响;基于TPS的混合式教学在临床专业硕士放射科轮转带教中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经鞘管内钳夹活检辅助诊断肺动脉梗阻性疾病
编辑人员丨2024/8/10
目的 观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经鞘管内钳夹活检辅助诊断肺动脉梗阻性疾病的有效性及其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因肺动脉梗阻性疾病而接受经股静脉途径钳夹活检患者资料,记录其临床表现,以取材满足病理学诊断所需为技术成功;根据病理学结果诊断恶性病变,将活检病理为良性且其后半年及以上病情无明显变化,或手术病理良性者归为良性病变,二者均不符合为"未确诊".记录钳夹活检操作时间、技术成功率、诊断效能、并发症及活检前、后肺动脉压改变.结果 16例中,9例表现为间断胸闷、4例胸痛伴胸闷、2例胸痛、1例无明显症状;10例病灶位于左肺、6例位于右肺,增强CT显示病变肺动脉内存在充盈缺损.对16例共行16次钳夹活检,平均操作时间(31.02±6.02)min,技术成功率100%.10例恶性肿瘤中,1例肺癌钳夹活检结果呈假阴性;6例良性病变中,钳夹活检均正确诊断.活检后2例出现一过性胸痛伴胸闷加重,均经对症治疗后缓解.活检前[(53.38±14.28)mmHg]、后[(53.69±14.15)mmHg]肺动脉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SA引导下经鞘管内钳夹活检能安全、有效地辅助诊断肺动脉梗阻性疾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